從拉薩開始再探滇藏線 講述穿越「第三極」青藏高原的故事

2020-12-19 Voyage新旅行

這是一個將不可能變成可能、穿越「第三極」青藏高原的故事。

松贊花費了五年時間,從無到有,將原本無比艱險的茶馬古道,打磨成了不可複製、震撼人心的藏地深度遊歷體驗。

這條被稱為「世界最美公路」的線路收錄了地球地理上幾乎全部的奇妙地貌:雪山、峽谷、湖泊、冰川、森林、沙漠……

▲壯觀的滇藏線

重建理想莊園

熙熙攘攘的八廓街,我聞著瀰漫著煨桑的煙霧,和手裡搖轉經筒的藏族老人家擦肩,尾隨朝聖者的叩拜步伐,沐浴在獨特的聖城文化中——在這兒,信仰如同呼吸一樣無處不在,人們與神共存。

在距離德欽縣城約80公裡處的東竹林寺,聽旅行管家虔誠地講佛教故事,輕輕穿梭在很多有歷史年代的珍寶之間:各色唐卡、刺繡、經書、佛像、度母像,感受一代代口耳相傳並滲透在藏族傳統文化裡的生命智慧。

▲沒有太多遊人的東竹林寺

在松贊梅裡酒店旁,我們去到旁邊只有5戶人家的村落的藏族人家體驗親自做經幡。淨手、刷墨、拓印,竟然很像冥想,十分專注。然後我們把親手製作的經幡掛在雪山上的埡口。藏人說:經幡在,神明在。風每吹動經幡一次,就是誦經一次,也是向神明祈福一次。「每年新年我們全家都會到拉薩和周邊古老的寺院裡拜佛,如桑耶寺、昌珠寺,來感受和學習藏族傳承已久的古老佛法智慧」。卓瑪秋措告訴我,她是此次松贊滇藏行的旅行領隊。

▲在梅裡的藏族人家裡親手印製經幡

松贊拉薩曲吉林卡酒店位於布達拉宮偏東南角的一處山谷裡。推開門帘,陽光會從高聳的玻璃屋頂流淌下來。金色的光線,在精美的唐卡、喀瓦堅藏毯、古典木質家具和大堪布弟子阿噶巴仁波切深情舒緩的《上師祈請頌》間流動。前臺端來的自製青稞餅乾和熱薑茶暖心暖胃,而為了緩解旅行者最擔心的高原反應,酒店的臥室和客廳裡都安裝了彌散式中央供氧設備,能將氧氣濃度提高2%,相當於把海拔3700米降到2700米左右。於是我放下憂慮,換上藏紅色的浴袍,深呼吸在陽臺聽正念錄音,直至天空像暗藍色幕布點綴繁星。房間的茶几上,放著一杯用保溫杯盛滿的銀耳枸杞紅棗羹,一小袋青稞餅乾和蘋果、橙子,每個細節的質感,足以讓人做個甜夢。

▲松贊拉薩曲吉林卡,藏式貴族大宅

來朝聖的我其實很好奇,在拉薩,一個既現代又能把藏族傳統文化元素還原到如此真實的稀缺建築,是如何實現的?創始人白瑪多吉說:「最核心的,是一定要把文化的脈絡找到。」

▲從松贊拉薩曲吉林卡的房間陽臺上眺望聖城

拉薩的這家松贊曲吉林卡酒店,是他目前心目中「松贊歷史上最好的酒店」。當時他請到了曾經維修過布達拉宮的大木匠索朗和大石匠阿旺,用山南運來的不規則石頭壘牆,用來自拉薩80公裡外的羊八井的礦中挖出來的白灰,傳統手藝調製,對外牆進行潑漿,幾乎 還原了布達拉宮牆壁的工藝。建築的外觀參考了山南的敏珠林寺,外牆使用藏族建築中最典型的塊式砌築,片式疊加工藝。「央巴」片石,魚背牆、門窗、外掛樓梯吸收了羅布林卡建築風格。至於雕花木樑,鏤空窗框等細緻活兒,由藏式傳統木匠親手打磨,除了要有熟稔的技藝,還需要對藏地文化十分了解,每一寸雕琢、顏色、圖案的運用都有特殊的門道。就這樣,用最傳統的方法,在拉薩重建了一座理想莊園。聽說後來,有些藏族老人走在其中,「仿佛穿越回童年。」

▲酒店的外牆使用藏族建築中最典型的塊式砌築

從拉薩驅車半晌,到達海拔4990米的崗巴拉山口,在沿湖公路停車駐足,我看見心心念念的羊卓雍湖,湛藍的湖面,在陽光下如天鵝絨般柔潤、藍寶石般閃光。徒步至湖邊,我們體驗了一場別出心裁的野餐——過林卡。「林卡」在藏語裡,是「花園」的意思。「過林卡」是藏族人的生活方式。天氣晴好的日子裡,他們全家出動,在綠樹鮮花盛開的地方休息、唱歌跳舞、競技玩遊戲……透露著藏地普世的生活態度:享受生活中的每一秒,如每一次朝拜都心懷虔誠。

▲別出心裁的松贊式野餐——羊卓雍措旁過林卡

如夢似幻風景線

車離開拉薩往林芝方向開,進入「藏區的江南」。和司機六斤師傅聊天,他自信又驕傲地告訴我,在滇藏線上能遍覽的風景無數:最美原始森林——魯朗林海,最美雪山——南迦巴瓦、梅裡雪山。芒康鹽井、雅魯藏布江峽谷、白馬雪山......

▲魯朗,藏東的綠原

登上海拔3700米的臺階,稍稍氣喘,但當看到巴松措綠色湖水的那一眼,也覺得值得。巴松措可稱得上神秘之地,它是藏東南地區最大的自然湖泊,被虔誠的藏族人尊奉為「紅教神湖」,但因為開放很晚,有著與世隔絕的隱秘。碧如翡翠,如綢緞般鑲嵌在雪山間。

▲巴松措與魯朗林海

在魯朗林海的深山醒來,推門就是一幅水墨渲染的山水畫。雲煙纏繞整片鮮綠的森林,青山上有松樹、灌木叢、雲杉、青岡,我懂得了它藏語名字的含義——叫人不想家的地方。近處是一支舒緩的田園牧歌:草甸齊整,溪水清淺,青草柔軟,花朵盛開,牛羊慢走。聽說這裡直到2006年才通公路,過去只能騎馬翻山。

南迦巴瓦被稱為中國最美山峰,它是世界第28高山峰,也是喜馬拉雅山東段最高峰。藏族人將南迦巴瓦視作通天之路,神靈的居所,但可惜終年難見陣容。我們抵達那日雲霧很厚,到走都沒有消散。

▲前往南迦巴瓦之路

車進然烏時,正是傍晚時分,晚霞在然烏湖倒映出冰川雪山,琥珀金的光澤勾勒邊緣。明月升起,雪山輝映出奇幻藍光。這是我們對松贊滇藏線最為期待的一站。在北緯29°17′11′′東經 96°51′7′′,海拔4200米的然烏山居,你不會感受到高原的不適,所有客用公共區域和客房均進行24小時密閉供氧,室內的體感海拔在2600米左右,甚至在冰川邊的迷你影院,還可以看一場地下電影。

▲松贊然烏山居

極致背後必有代價。高寒之下,各種限制重重。松贊團隊想出的逆天解決方案是,先在低海拔的上海,把房間內的所有的功能、結構、室內裝修,設計成抗壓抗震的科技模塊房。一共43個模塊,每輛大型貨運卡車裝2個,再跨越十幾個省的漫長旅途,運輸到西藏。不巧的是路途中還有山洞限制高度,為了保證室內空間高度,不惜繞路,從318國道倒著行駛,走青藏公路途經拉薩運至然烏基地。

▲然烏山居——堪稱偉大的建築工程

更具專業挑戰的,是組裝模塊與建築的結構關係和安全銜接、模塊在高海拔地區的性能保障、拼裝等,都需要極其嚴絲合縫,一個極小誤差也會令工程前功盡棄。松贊創始人白瑪多吉與建築師戚山山一起,帶領團隊一遍遍對模塊進行檢查,千百次的推演,最終,來自浙江、江蘇、雲南、西藏、四川、寧夏,以及德國、法國、美國20多個不同專業團隊一環扣一環的接力,成就瞭然烏山居這個堪稱偉大的建築工程。

▲松贊然烏山居絕景露臺

松贊的選址一向遺世獨立,錯開擁擠遊人與火爆景點,與鄉村相生相依。可是20間房的酒店的體量,對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原始小村莊,像外來的龐然大物。為了讓這種侵入不影響到原始寧靜,他們將整座酒店鑲嵌在懸崖上,只露出小小的一層,作為歡迎旅客的入口。而垃圾、生活排汙、布草清洗等也都採取了環保甚至笨拙的處理方式。由此你會深刻覺察到松贊對環境的尊重和同理心。

▲落地玻璃窗讓人直面窗外大美自然

曠野中的溫柔

怒江72拐的盤山路,會讓你體驗坐過山車般的超速度。我們在一天中穿越四季,蜿蜒在山巔與谷底,雪山、雲腳、雜草、亂石, 也經歷著業拉山口(4651米)、東達山(5130米)、覺巴山埡口(3910米)......海拔數跌宕起伏。經過十幾個小時的高差及險隘極強的路段顛簸後,芒康如美山居宛如荒野星球中的溫柔出現在我們面前。這裡的海拔是2600米,一進酒店院子,心情瞬間變得安靜平和,站在江南秀麗氣質的木窗邊憑欄遠眺,會看見雄渾奔湧的瀾滄江。房間的元素很柔美,綠、黃、白、孔雀藍的顏色,和窗外天空、雪山、河流、田地的顏色相呼應,還有蒲扇和布鞋。這裡的天黑得很晚,飯後同伴們沿著江邊漫步,而我去看了看禪修室、健身房,是做瑜伽冥想的安靜場。等待我們的還有一頓精緻的燭光晚餐。

▲怒江72拐

松贊的旅行管家大多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對本土文化的了解深入骨髓,在他們的帶領下去找尋沿途的珍貴風物是異常難得的體驗。

在昌都芒康境內的「拉康頂」附近,有一面綴滿石刻的牆,起於唐朝。從松贊的主車上下來,搭了一輛藏民簡陋的越野車,幫他抱著小狗,搖搖晃晃地走進一戶當地人的後院,村民打開護欄,我們一個個翻跳過去,才能拐進一扇虛掩的小門院落裡找到它。更為神秘的是,在網絡上也搜不到這處石刻的資料。心頭閃現起「秘境」,只有松贊,才會帶我們去看這種鮮為人知的人文景觀。

▲跟著松贊管家,才能看到神秘的唐波石刻

芒康的本意,是「奇異而富饒之地」。鹽井鄉身處西藏東部門戶,川、滇、藏三地交匯的瀾滄江畔,是國道214線的必經之路。站在山頂俯瞰,3000多塊紅土鹽田阡陌成片。鹽被視為「風和陽光的恩賜」。每年三到五月,瀾滄江兩岸桃花陸續開放,加達村的女人們就開始了全年最為忙碌的季節。因為這段時間陽光充足,風又大,瀾滄江處於枯水季,所以鹽水的品質最好,出鹽率也最高,可以曬出粉紅色的鹽,當地人稱之為「桃花鹽」。如此原始的手工曬鹽方式,歷經1300多年代代相傳,至今仍是當地民眾的賴以生存之道。

▲瀾滄江畔的桃花鹽井

尼西是香格裡拉的一個藏族鄉村,是舊時茶馬古道必經之路。這裡的黑陶工藝已經相傳兩千多年。湯堆村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黑陶大師孫諾七林做了五十多年的黑陶,去世後他的長子洛桑恩主先生傳承了這一技藝。我們跟著他一步一步學做黑陶:揉捏、 拍打、塑形,每一個步驟都馬虎不得。他已經做黑陶三十七年,也是「一輩子只做一件事」的匠人。

▲跟匠人學做黑淘氣

分享藏文化的平臺

因為是從拉薩開始倒著走滇藏線,所以香格裡拉是最後一站。這裡的香格裡拉山居則是松贊品牌的第一家酒店。

▲香格裡拉山居是松贊的起點

2001年,白瑪先生將自家的老宅改建成藏式酒店。這裡更像藏文化博物館,進門便能看到和睦四瑞、六長壽圖唐卡,繪著傳統藏地花紋的木櫃木碗,國家地理的收藏畫作,從柬埔寨、泰國、尼泊爾等地帶回來的佛像與毯子……大堂、走廊、房間裡隨處可見。而這些時光凝聚的珍寶,很多都是他個人的收藏品,甚至有公元六世紀的石造像,就如此坦誠不加任何防範地安放在門口。

▲香格裡拉山居像一間藏文化博物館

世界最純粹的事,就是心靈對心靈坦誠相見。而一路走到了這裡,你會懂得松贊不僅僅是做一家酒店這麼簡單。「沉甸甸的文化感」無處不在,堪稱功德。在松贊綠谷的精品店裡,集聚著傳統藏族手工藝品,花紋精美的民族風格銀首飾和伴手禮。同伴買了銅製擺飾,你會發現松贊的更多銅元素:銅茶几、銅洗手盆,洗漱臺、門牌、鑰匙扣、樓梯包邊……各種無處不在的銅活,都是松贊自己培養的銅匠團隊而成。松贊的手藝人團隊中有銅匠、木工,把他們純手工打磨的作品放在店裡售賣,既給他們找到了日常的活計,又使得單純依靠當地需求難以存活的傳統手藝能夠和千裡之外的人們的生活相連,有了更多活化的可能,創造了可持續的商業價值。

▲酒店的藏毯和銅器

看到松贊的LOGO,是一個八瓣蓮花的組合,融合在吉祥結裡。松贊是「兜率天」的意思,比較直觀的理解就是心靈淨土,意指生命的本質是不曾受到染汙的。吉祥結代表宇宙萬物和一切有情眾生都在循環往復之中,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

在香格裡拉的最後一晚月色很美,正念音樂會正在進行。導師曹蘊是藝術家亦是療愈師,她和藏地優秀的音樂人用藏地民間自然聲音樂器,帶我們實踐聲音的禪修。在藏文裡,禪修是gom,字面的意思是「逐漸熟悉」,是一種認識自心、鍛鍊自心的方法,幫助我們熟悉自心本來的樣子,發掘自心無限的潛能。最後一切都會歸結到我們的心,「分享快樂源泉的智慧。每個人心裡本來就有這種無限的智慧,幫助你繼續獲得快樂和自在」。這也是松贊的初心和文化精髓。

▲正念音樂會

拉薩曲吉林卡

關鍵詞:藏文化的脈絡

設計特色:既現代,又把藏族傳統文化元素工藝還原到真實的稀缺建築。特別是建築外牆,幾乎還原了布達拉宮牆壁的工藝。

與本地文化的聯繫:借鑑西藏經典建築典範羅布林卡新宮的建築形式

特色服務:在管家的帶領下,自駕去羊卓雍錯體驗別出心裁的野餐——過林卡

推薦特色菜:睡前保溫杯盛滿的銀耳枸杞紅棗羹和自製青稞餅乾

整體印象:這是一座重建的拉薩理想莊園,同時因為解決了高原反應,能讓身體更好地適應環境,之後放心開啟對藏區的探索

拉薩曲吉林卡

地址: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城關區文成大道宗贊路一號

電話:0891-6547666

交通:距離拉薩貢嘎機場約70分鐘車程

來古山居

關鍵詞:遠古自然與現代科技的無縫銜接

設計特色:懸崖之下,科技模塊房,密閉供氧

與本地文化的聯繫:藏進懸崖裡,儘量與原始村落保持協調

特色服務:冰川徒步,或者可以坐在窗前手捧薑茶望著綿延冰川

推薦特色菜:山居的晚餐是一道道精心挑選本地食材,進行創意設計的精緻菜品,按照開胃菜、湯、主菜、主食、甜品的順序,一盤撤下後,再將下一盤端上桌,如同米其林標準

整體印象:松贊模塊房可以說是第一次把真正的科學舒適性帶入了藏區高原,並且又很好地藏入傳統建築中,與信仰、文化、村落、自然相融合

來古山居

地址:西藏自治區昌都地區八宿縣

電話:0895-4566551

交通:距離邦達機場車程約5.5小時

香格裡拉山居

關鍵詞:藏文化博物館

設計特色:創始人白瑪多吉將自家的老宅改建成藏式酒店,並布置了大量的藝術品,於是酒店真正成為一個藏文化博物館

與本地文化的聯繫:松贊藏文化平臺的起點,但絕不是終點

特色服務:正念音樂會,藏地優秀的音樂人,用藏地民間自然聲音樂器,帶客人實踐聲音的禪修

推薦特色菜:犛牛火鍋,土豆絲餅,排骨,都是源自本地食材的本地做法

整體印象:松贊為旅人營造出「遠方的家」,於是旅人在異鄉之旅中能自如地融入到當地的自然文化中,感受生命的不同

松贊香格裡拉山居

地址: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縣松贊林寺旁

電話:0887- 8288 8886

交通:距離迪慶香格裡拉機場8公裡,約20分鐘車程。

如美山居

關鍵詞:荒野星球中的溫柔驛站

設計特色:房間的元素非常柔美,綠、黃、白、孔雀藍的顏色,和窗外天空、雪山、河流、田地的顏色相呼應。

與本地文化的聯繫:在整條滇藏線比較荒涼的地方,營造溫柔和放鬆的空間

特色服務:松贊的旅行管家會帶我們去找尋沿途的珍貴風物,如昌都芒康境內的「拉康頂」附近一面綴滿石刻的牆,起於唐朝;芒康鹽井鄉出產手工曬鹽的「桃花鹽」。

推薦特色菜:酒店準備了浪漫精緻的燭光晚餐,忘了具體吃了些什麼,只記得那夜月光很美

整體印象:木製窗戶是江南秀麗的氣質,而窗外則是雄渾奔湧的瀾滄江,建築是最溫柔的力量

如美山居

地址: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如美鎮

電話:0895-4545999

交通:位於如美鎮竹卡村,離鎮中心49.2公裡,駕車約108分鐘

文\圖 | 耿悅

更多精彩

相關焦點

  • 跟著松贊走了回滇藏線,這才是一生必須要去的地方
    世界的第三極西藏布局19年之久的松贊滇藏線到底好在哪裡?來過、住過才知道之前,我一直認為西藏這個神秘的世界第三極,讓無數旅人為之傾倒的聖潔之地,是一生必須要去一次的地方。今天,MISS的滇藏線已走過半。現在要我說,西藏只去一次是完全不夠的。自從松贊滇藏線在今年六月正式打通後,秘境高原西藏仿佛離我們更近,變得觸手可及。
  • 亞洲中部的青藏高原,為什麼會被稱為「地球第三極」?
    青藏高原南北兩極氣候環境惡劣,十分荒涼,並不適宜人類大規模居住,而所謂的「地球第三級」,也就是在地球上除南北兩極之外,再尋找一個自然環境惡劣,不適宜人類大規模居住的地方。可能,在世界其它地方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有很多,青藏高原之所以會被稱為「地球第三極」,可能是由於其自然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接近南北兩極地區。
  • 青藏高原,集萬物之靈,鍾天地之秀
    而其中的名句「呀啦索,那就是青藏高原」更是洗腦金句,以至於剛看到青藏高原立馬就想到了呀啦索,音譯過來竟沒有點違和感,果然是存在即合理呀!那青藏高原的正確表示是什麼呢?青藏高原那就需要了解下青藏這個寶藏地方了。青藏一般就是指青藏高原,是中國五大地區之一,位於中國南部。如果只聽名字是否有人會認為有一座高原名叫青藏高原。
  • 「三區三州」旅遊大環線發布 雲南重推滇藏茶馬古道尋蹤線
    「三區三州」旅遊大環線全長約1.1萬公裡,以G30、G314、G3012、G219、G318、G214、G213等核心公路段為支撐,以「三區三州」所在青藏高原區為核心,以蘭州、烏魯木齊、成都、拉薩、昆明、西寧6個城市為中心,以敦煌、喀什、林芝、大理為次級中轉樞紐,串聯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唐蕃古道等歷史文化和自然風情並重的傳統路線,以及新藏公路、珠穆朗瑪峰、三江併流等高海拔旅行的極限體驗和多元民族歷史文化線路
  • 探雄渾第三極,攬極淨當雄
    青藏高原又被稱為「地球第三極」究其原因除了這裡是地球海拔的高極還要論其對地球整體環境巨大的影響力>地球上海拔最高、數量最多、面積最大的高原內陸湖區地球第三極,是水之極雅魯藏布江發源於喜馬拉雅山中段北坡的一系列冰川,奔流在青藏高原的南部。
  • 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擁有亞熱帶森林
    你們能想像素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極」之稱的青藏高原在幾千萬年前竟然擁有過茂密的森林、豐美的水草?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相約松贊滇藏文化周 領略藏地的壯美風景與多元人文
    」活動,以主題講座、藝術展、音樂劇場、手工坊等一系列體驗,帶你探訪滇藏線上的美好與感動。觀眾在欣賞畫作過程中,猶如身臨其境地馳騁於大江大河之間,迴繞盤旋於滇藏線高山,飽覽雪山的神秘與壯麗,探尋沿途民族的獨特文化,旅居於松贊滇藏線上的林卡及山居系列精品酒店,醉心於滇藏大氣磅礴的壯美風光。
  • 自駕進西藏,滇藏、川藏、甘藏、新藏頭都大了,我又該選哪一個?
    基建狂魔不是蓋的,以前進藏難,現在進藏的線路有了十幾條,可謂是條條大路通拉薩,川藏、滇藏、青藏(甘藏)、新藏,聽起來頭都大,不過路雖多,但是最傳統的經典線路還是這四條。這兒有我們熟知的二郎山、康定、新都橋、貢嘎山、魯朗、林芝、米拉埡口等我們所知的青藏高原的美景。
  • 「會議」青藏高原自然資源要素綜合觀測試點項目技術研討圓滿結束
    綜合調查小尖兵 昨天 7月30日-31日,青藏高原自然資源要素綜合觀測試點項目組依託拉薩基地舉辦了為期兩天的2020年青藏高原自然資源要素綜合觀測試點項目技術研討會,組織專家對《青藏高原自然資源要素綜合觀測試點實施方案》工作安排、觀測體系建設、水文氣象觀測站和地下水監測井選址等內容進行了研討,到野外進行了實地考察。
  • 騎自行車窮遊青藏線進拉薩可行嗎?
    如果你的身體沒有問題,那麼,騎自行車從青藏線到拉薩是可行的。但是,如果你是長途騎行的新手,或者是第一次上高原的小白,都不建議走青藏線。近些年來,到西藏旅遊成為旅遊的熱中之熱,人人都想以不同的方式到西藏旅遊。
  • 世界級目的地——松贊滇藏線
    邁邁曾為了去世界上最大的佛學院—色達(甘孜藏族自治區),坐了整整兩日兩夜動車加大巴,最後住在破舊的招待所,因為高原反應嚴重,加上氣候等諸多條件不適,提前結束旅程。如果當時自己再朝著318國道走下去,就可以到拉薩,西藏是每一個熱愛旅遊人的夢。這成為邁邁心中的遺憾,後來常常想,有機會,還想要重新走一次。
  • 創造奇蹟的新滇藏線,感受秘境品嘗酥油茶
    高原的風拂動五色經幡,將安寧祥和的祈願傳播。源自大自然的色彩繪出唐卡,沉澱歲月的風華。瑪尼石上的六字真言,鐫刻吉祥如意的真諦。蒼鷹翱翔過綿延山巒,黑頸鶴飛過湖泊淺灘,藏羚羊越過高寒荒原。淳樸自然、天地大美,這是滇藏,無數人心中的聖景,夢想中的詩與遠方。
  • 青藏高原科考拾零
    原標題:青藏高原科考拾零   1991年深秋,在老一輩青藏科學家的帶領下,我有幸第一次踏上去西藏的路,開始了我20年的青藏科考與研究生涯。從那以後,我每年都要去青藏高原,多則一年七八次,少則一二次;最長在那裡生活了兩個多月。屈指粗算,至今去了近四十次,計約五百餘天。
  • 我國科學家又一矚目成績:摸清「地球第三極」
    我國科學家又完成了一個矚目的成績,那就是將地球第三極摸清了。據中國科學報報導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第二次青藏科考發布最新研究成果... 我國科學家又完成了一個矚目的成績,那就是將「地球第三極」摸清了。
  • 守護地球第三極 德國卡赫在行動
    上海2020年9月29日 /美通社/ -- 9月,由西藏自治區旅遊發展廳、中國少年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聯合主辦的「美麗公約守護第三極」公益活動開啟。卡赫中國總裁唐曉東先生作為美麗公約第一屆引領者,與20位企業家領袖和商界精英,以及文化名人、媒體記者、志願者一起,在中國首位靠雙義肢登頂珠峰的登山家夏伯渝老師的引領下,全程參與了為期5天的美麗公約擦亮天路公益行動,共同為守護第三極發聲。
  • 神山聖湖孕育的精靈「情侶」——科考專家講述青藏高原動物之「愛」
    新華社西藏阿里8月28日電 題:神山聖湖孕育的精靈「情侶」——科考專家講述青藏高原動物之「愛」  新華社記者呂諾 王軍  西藏阿里,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目前正在這裡進行。
  • 美國普度大學教授莊欠來訪問青藏高原所
    美國普度大學教授莊欠來訪問青藏高原所 2017-06-06 青藏高原研究所 【字體:   5月31日,應高寒生態學與生物多樣性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生態實驗室」)研究員羅天祥邀請,美國普度大學教授莊欠來訪問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 青藏高原上的風雪倉庫,不是念青唐古拉的唐古拉山
    除了天氣影響,高海拔對於往來遊客和常年跑這條線的各類司機來講也很是難熬,路過唐古拉山口,這裡的海拔是5231米,是走青藏線路過的海拔最高的地方。唐古拉的藏語意思是「高原上的山」,在蒙古語中的意思是「雄鷹飛不過去的高山」,因為常年風雪交加,它還有一個外號叫「風雪倉庫」。
  • 女攝影師聚焦「三極」動物奪獎平遙攝影展
    新華社太原9月22日專電 「歷經三年,走過南極、北極和青藏高原,拍攝了帝企鵝、北極熊和藏羚羊,我最大的收穫是學會了敬畏自然。」女攝影師顧瑩說。  在第16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上,顧瑩的「三極」動物繁殖題材作品《角落裡的生命——生息在地球三極》首次與觀眾見面,並一舉拿下本屆攝影展「優秀攝影師評審委員會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