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超市之王」敗退中國?95家門店百億賣身,位列世界500強

2020-12-20 朱邦凌

文/朱邦凌

當地時間3月19日,路透社報導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麥德龍已通過招標的方式開始出售其在中國的業務,業務估值高達30億美元。而交易的估值在15-20億美元之間。目前,麥德龍在中國北京、上海等主要大城市擁有95家門店和房產。「房地產在麥德龍中國業務中佔據了大部分價值,但買家和賣家之間的價格預期存在很大差距。」上述知情人士說道。知情人士稱,第一輪不具約束力的競標將於4月的第二周開始。花旗集團和摩根大通正在為麥德龍提供建議。截至目前,上述銀行拒絕對此置評。如果本次交易達成,麥德龍將出售其中國業務80%的股權,但同時會保留大宗少數股權。

麥德龍是德國最大零售批發商,號稱「德國超市之王」,麥德龍集團曾經是歐洲第二大、世界第三大的零售批發超市。在麥德龍和萬客隆(僅限歐洲)品牌旗下擁有多家麥德龍現購自運商場,是德國股票指數DAX的成分公司,分店遍布32個國家。它是世界500強企業之一,2018年7月19日,《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發布,麥德龍位列269位。在2018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麥德龍排名第170位。如今,麥德龍被曝開始出售其在中國的業務,這家世界零售巨頭在中國經歷了什麼?它為什麼要出售中國業務?到底是水土不服還是另有原因?

1、永輝超市回應稱曾與麥德龍中國溝通,但無實質性商業洽談

知情人士特別提到,受到中國的批發和零售市場正遭受電商企業的蠶食,麥德龍正計劃出售其中國業務的大部分股權,作為該公司全球業務重組的一部分。對於潛在參與的買家,報導稱,包括蘇寧控股、物美超市及永輝超市。對此,永輝超市在3月20日晚間發布公告稱,截至當日,我公司與麥德龍中國有過初步溝通,但未與麥德龍中國就收售事宜進行實質性的商業洽談,也沒有形成任何一致性意見和任何文件。

事實上,這已經是這家歐洲老牌零售商最近半年以來第五次傳出即將拋售中國業務的消息了。最早是在2018年8月,麥德龍被外媒爆出正在評估中國業務以及尋求合作夥伴等事宜。一個月後,彭博社報導稱,麥德龍正在與銀行洽商為中國業務尋求合作夥伴。

2、作為德國最大、一度成為歐洲第二大零售商的麥德龍近年來業績不佳

根據分析公司「pitchbook」的數據,從2010年開始,麥德龍的營收開始走下坡路。2008年麥德龍營收實現歷史最好的655.29億歐元,之後緩慢下降到2015年的592.16億歐元,但在2016年其營收下降63%,至218.70億歐元。2008年,麥德龍到達了其歷史營收最高峰655.29億歐元。不過自2010年開始,公司營收的頹勢便逐漸顯現了出來。至2015年,麥德龍的營收已經下滑至592.16億歐元;2016年,其營收更是暴跌63%,僅有218.70億歐元。

整個集團的發展如此,可以想像得到,麥德龍在中國地區的業務也好不到哪去。2012年,麥德龍在中國市場新開了12家門店,公司銷售額達到新高。但好景不長,到了2014年,麥德龍中國業務的銷售額僅189億元,同比增長縮窄到8%。而在隨後的2015年和2016年,麥德龍的同比增長更是連續兩年增幅在1%。2018年麥德龍淨營收同比下滑1.6%,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同比下滑5.3%。期內利潤僅微增0.9%。相比麥德龍集團去年365.3億歐元的營收額,中國市場業務營收佔比僅7.3%,約1/14,根本算不得大頭。以營收規模而言,中國內地的排在德國本土、法國以及俄羅斯之後,是麥德龍在全球的第四大市場。

3、「工業倉儲風」不太適合喜歡熱鬧喜慶的中國人?

麥德龍於1964年在德國以1.4萬平方米的倉儲式商店開始了企業的歷程。麥德龍以"現購自運"(現金交易,自選自運)營銷新理念在市場上引人注目。麥德龍於1995年來到中國並與中國著名的錦江集團合作,建立了錦江麥德龍現購自運有限公司,是第一家獲得批准在中國多個主要城市建立連鎖商場的合資企業。麥德龍提出"我們是顧客的倉庫"的概念,意味著每個商店不另設倉庫,同時商店本身就是倉庫。不同於家樂福和沃爾瑪針對C端顧客的「零售賣場風」,也不同於宜家的「北歐清淡風」,麥德龍在中國依然延續著其典型的「工業倉儲風」——對於喜歡熱鬧喜慶的中國人而言,這是個有點另類的購物環境。在門店選址上,因為對於店面面積有要求,因此為節省成本,麥德龍往往選擇遠離城市中心的幹道路邊——典型的歐美式而非中國式購物場景。另外,還有讓中國人覺得固執到近乎教條的「會員制度」。

麥德龍中國採取的是現購自運經營模式,雖然相比傳統送貨批發商在獲取商品和營業時間上更有優勢。但在早年間並不流行會員制的中國,麥德龍依然推行高端付費會員制,且只有申請加入且擁有會員證的顧客才能在其門店消費,頗有點「店大欺客」的意味在其中。尤其是再加上麥德龍此前保守的市場擴張策略,在有限的門店數量以及嚴格會員制的雙重束縛之下,直接加大了麥德龍在廣大消費者群體中的推廣難度。更重要的是,其會員制的定位本就更偏向於單位、企業法人等B端客戶。這在我國零售行業仍處於以C端客戶為主的現狀底下,也就決定了其難以取得爆發式的營收增長。

相關焦點

  • 水土不服的「德國超市之王」
    水土不服的「德國超市之王」——麥德龍落寞於中國的必然性去年曾否認要出售中國業務的德國最大零售批發商麥德龍,再次因出售中國業務而受到廣泛關注。據媒體報導,當地時間3月19日,知情人士透露,德國零售批發超市集團麥德龍已通過招標的方式開始出售其在中國的業務,業務估值高達30億美元。而交易的估值在15億美元-20億美元之間。目前,麥德龍在中國北京、上海等主要大城市擁有95家門店和房產。若本次交易達成,麥德龍將出售其中國業務80%股權,但會保留大宗少數股權。
  • 繼家樂福後,德國超市之王也在華遭遇滑鐵盧,目前已宣布「賣身」
    麥德龍,是一家零售批發超市集團,號稱「德國超市之王」,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目前在全國擁有700多家批發商常及配送業務。麥德龍也成了繼家樂福之後的第二個宣告「賣身」的大型商超。說起麥德龍,要追溯到上世紀60年代,麥德龍在德國魯爾工業區的米爾海姆開了一家1.4萬平方米的倉儲式商店,其提出了現購自運的營銷新理念,並將超市和倉儲合二為一。這種創新的模式,省去傳統零售企業獨立的倉庫和配送中心,成功實現快速補貨,保證商店低成本高效率運作。
  • 中國超市之王:一路狂開3000多家超市,將沃爾瑪家樂福甩在身後
    提起零售,我們很容易就會聯想到超市。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超市在快消品銷售方面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很多超市巨頭們,在方便我們生活的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良好的業績與市場規模。放眼全球市場,沃爾瑪堪稱是超市中的「王者」。在《財富》雜誌發布的最新世界500強榜單中,沃爾瑪蟬聯榜首。在營收規模上,沃爾瑪超過了眾多同行對手。
  • 中國零售界巨頭跌落神壇,曾力壓家樂福和沃爾瑪,如今賣身求發展
    2019年3月,德國最大零售批發巨頭開始出售其在中國的業務,4月,亞馬遜宣布退出中國,確切時間待定,今後在中國僅保留 Kindle、跨境貿易兩塊業務,其他業務將全部裁撤。準確地說應該是亞馬遜主營業務電商將退出中國,因不適應中國環境的終究被淘汰。
  • 家樂福中國賣身蘇寧,大賣場鼻祖如何在華節節敗退
    此番操作之後,關於家樂福中國賣身的傳言開始變的愈發密集。頻繁的出售傳聞背後,是家樂福在中國市場的步步敗退。由盛轉衰始於2009年作為大賣場模式的鼻祖、歐洲第一大零售商,家樂福在1995年就進入中國,並將大賣場這一模式引入國內,在早年曾一度在國內風光無兩。
  • 中國超市之王誕生,全國門店達900家
    不過雖說紅旗連鎖實力強悍,但是如今永輝超市已經正式超越紅旗連鎖,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超市之王」。據此前《聯商網》統計的國內14家超市上市企業的市值榜單可以看出,截止2020年1月17日交易結束,國內市值最高的超市上市公司為高鑫零售,市值高達999.13億元。不過筆者接下來要聊的並不是它,而是僅次於其的永輝超市。
  • 家樂福中國48億賣身蘇寧 老對頭沃爾瑪股價卻創新高
    以此來計算,此番交易中的家樂福中國全部股權價值只有60億元,只有中國連鎖超市龍頭永輝超市的約1/17。作為中國區業務實體,家樂福中國一度在中國市場風光無限,如今連續虧損後落到要「賣身」的地步,不禁令人唏噓。
  • 十年前他有3000家門店,身家比肩馬雲,一代「鞋王」因何破產?
    3000多家門店,總裁曾和馬雲並列,這家「鞋王」為何破產?說到富貴鳥,這幾乎已經成為一代人的記憶了,這家的鞋子以質量好曾經是很多人買鞋的首選。有人笑談:富貴鳥一定沒有回頭客,因為品質太好了,穿不壞。因為廣受歡迎,富貴鳥在線下的門店一度多達3000多家,在2007年的胡潤百富榜單,公司總裁林和平的個人資產高達50億元,和那一年的馬雲並列。2013年是富貴鳥的高光時期,在港交所上市首日股價直衝8.9港元一股,是當時唯一有此殊榮的休閒服飾品牌,市值高達近百億港元,一時萬眾矚目,風光無限。
  • 中國真正的超市之王:門店數量是大潤發的7倍,年營收超過1000億
    而在主做線下零售的企業中,排名最靠前的則是東北的大商集團,它以3002億元的銷售額排在榜單第五位,號稱中國最大的百貨連鎖集團。而在超市行業中,排名最靠前的則是華潤萬家,它以1012億元的銷售額排在第7位,一舉超過了大潤發(康成投資有限公司)、沃爾瑪、永輝超市等超市巨頭,成為中國超市之王。
  • 麥德龍中國發展沉浮史
    麥德龍是德國最大、歐洲第二、世界第三的零售批發超市集團,世界500強之一,在全球32個國家中經營現購自運制商場、大型百貨商場、超大型超市折扣連鎖店、專賣店等。麥德龍於1995年入華,與上海錦江集團合作,建立了錦江麥德龍現購自運有限公司。
  • 中國超市之王誕生,年銷951億門店超3200家
    不過,中國真正的超市之王卻非華潤萬家莫屬。近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2019年中國超市百強榜單。根據榜單,華潤萬家在2019年的零售額達到951億元,擊敗永輝、大潤發等巨頭排名第一。不僅如此,華潤萬家目前所擁有的門店數量為3234個,是大潤發(門店數量414個)的7.8倍,規模和實力可見一斑。據公開資料顯示,華潤萬家於1984年成立於香港,並且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成為香港第三大超市集團。
  • 知識分享:位列世界500強的超市大賣場營業部門的科學分類
    每次溜達進超市大賣場前,總是會心裡警告自己,一定要控制住自己衝動的購物慾。但進去後,總會被陳列有序的琳琅商品、造型生動的促銷堆頭、醒目心動的打折價籤所吸引。最後,在收銀線前看著手推車裡堆得小山似的戰果,苦笑之餘,由衷的佩服和好奇營業人員的商品陳列和管理調整能力。之後有幸曾供職於知名的世界500強超市大賣場,今天和大家簡單分享些商超行業營業部門的分類。一個門店會先分成幾個大的處:雜貨處、生鮮處、百貨處、家電處、紡織處。
  • 江瀚:Tesco全面敗退亞洲 百年超市巨頭樂購為啥都不行了?
    公開資料顯示,Tesco在泰國和馬來西亞共設有門店2000餘家,僱員人數達6萬。其中,在泰國的門店有1967家、在馬來西亞的門店為74家。2020上半財年,Tesco在馬、泰兩地的營收合計26億英鎊,佔全球總銷售額的8%;經營利潤為1.71億英鎊,去除匯率影響增長42.3%。半年報中,公司預期下半財年還將在馬來西亞新增50間門店。
  • 德國最大超市收入暴跌4300億!「拒客」23年,終於認慫了!
    全球連鎖超市的老大和老二都向中國市場屈服了,老三還等什麼?近日,有消息稱,曾在全球連鎖超市排名第三的德國麥德龍(Metro)要「賣身」,復星國際正在洽談收購麥德龍中國業務的部分股份。麥德龍,德國第一大超市,曾經也是歐洲第二大、世界第三大零售批發超市。上世紀90年代,是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的黃金時期。
  • 最新世界500強地圖:中國133家入圍,全球第一!
    在全球收入最高的500家企業中,中國企業133家,位列第一,其次為美國,上榜企業121家。繼去年後,中國第二次在全球大企業比拼中超過美國,拔得頭籌。今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一共有25家新上榜和重新上榜公司,其中新上榜的中國公司有8家。
  • 中國超市巨頭崛起,打敗沃爾瑪、家樂福,在全國開出3000多家門店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有不少人會去超市購物,這種體驗是網購無法替代的。通常,人們去超市的時候,會優先選擇小區周邊的大型超市,我們經常看到的超市品牌有沃爾瑪、家樂福、大潤發等。其中,沃爾瑪作為全球最大的超市巨頭,連續7年登上世界500強榜首,2019年的營業收入達到5239.64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為3.64萬億元,這個營收規模是阿里巴巴的7倍多。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沃爾瑪就開始進入中國市場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在中國開出了442家門店,不做比較的話,這個數字看起來似乎還不錯。
  • 民營超市巨頭倒下,曾大戰沃爾瑪家樂福,5年虧損17億被「賣身」
    如今,事與願違,人人樂最終還是因為虧損太多被「賣身」了。1995年,國外超市巨頭家樂福和沃爾瑪相繼進入中國市場。當時,任職深圳金屬交易所公司總經理的何金明發現一個問題,為何國內沒有做大型連鎖超市的呢?經過市場調查後,何金明從中嗅到了商機,他認為這是一個不錯的機會,於是決定辭去高薪工作,自己出來創業。
  • 家樂福中國「三次」賣身
    進入中國23年,家樂福中國經歷「躺著賺錢」的輝煌期後,一邊痛苦調整,一邊不時想著「賣身」撤退,家樂福中國這些年到底經歷了什麼?賣身蘇寧是最好結局嗎?外資零售巨頭的光環褪去後,近年來,家樂福中國處於「營收不斷下滑,淨利潤微薄」的境況。到了2017年和2018年,家樂福中國甚至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事實上,入華多年的家樂福也有心求變,但屢次錯失機會,也數次傳出「賣身」消息。曾經的「零售之王」為何會淪落至此?「賣身」蘇寧算是一條好出路嗎?
  • 家樂福回應退中國 外資超市全面被本土企業碾壓?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家樂福回應退中國 外資超市全面被本土企業碾壓? 近日,家樂福正式宣布:法國總部裁員2000人,並且和騰訊、永輝籤訂了中國潛在投資意向條款,此後,家樂福將會把中心轉向電子商務。
  • 剛剛,2019中國500強民企榜單出爐!(附完整榜單)
    來源:政商參閱微博來源:聯商網、新京報、TechWeb導讀:2019胡潤中國500強民營企業榜單!你家上榜了嗎?1月9日消息,胡潤研究院發布《2019胡潤中國500強民營企業》榜單,列出中國500強本土民營企業,按照企業市值或估值進行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