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晚央視一套播放的《英雄的人民 人民的英雄》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事例報告會大家都看了吧?是不是都被這些驚心又暖心的抗疫故事打動了?
現在,與鍾南山院士一起參加了這個全國抗疫先進事跡表彰會的嘉興人——來自嘉興市第二醫院的蔡哲清的抗疫事跡也在全網推送!
蔡哲清,嘉興唯一榮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的抗疫女英雄!一起來看她在報告會上的「抗疫心語」。
讓生命之花美麗綻放
大家好!我叫蔡哲清,是中國革命紅船起航地——浙江省嘉興市第二醫院的一名普通護士,也是浙江省首批援鄂醫療隊的隊員。
2020年春節前夕,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春節的祥和,武漢告急,湖北告急,急需支援。
作為一名有著15年從業經歷的重症護理人,職業天性和自信,讓我毫不猶豫第一時間報了名。
報完名,我把事情告訴了丈夫,他是一名醫生,支持我的選擇。我也告訴了兒子,他已經上一年級,聽說「媽媽要去救人」,似懂非懂地點點頭。我沒有告訴父母,他們遠在外地,我不想讓他們擔心。
大年初一清晨,我辭別親人,隨同醫療隊趕到武漢。
「謝謝你們來!」剛抵達時一位當地的女醫生由衷向我們致謝,「被需要」的感覺油然而生。
看著窗外靜謐的城市,透出星星點點的燈光,我知道,那是無數的武漢家庭在堅守,在堅持。而我們來,就是為了這萬家燈火。
很快,我們的醫療隊正式接管了武漢四院的兩個重症隔離病房。
與以往的護理工作不同,在這裡,我們既是護士,又是消殺員、保潔員、後勤員、搬運工……
每班4個小時的工作時長,我們不吃、不喝、不上廁所,一個班次下來,護目鏡蒙上了厚厚的水霧,臉上被口罩壓出深深的印痕。而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常態。
重症病房裡,時間和效率就是生命。雖然身著厚厚的防護服,卻依然阻擋不了我們與時間賽跑的腳步。
記得有一次,我所在的樓層氧氣流量突然不夠,氧氣總閥持續報警。
兩名危重患者岌岌可危,我們焦急地在黑漆漆的樓道內找到氧氣總閥,靠著微弱的手機燈光把閥門開到最大。可這依然沒有解決問題,患者的吸氧濃度還是不夠。
聽著患者急促的呼吸音,我們心裡萬分著急,怎麼辦?生命正在流逝,我們必須快點、快點、再快點!
等不及醫院工人的到來,我們幾個女護士拖著一人多高、一百多斤的氧氣瓶,穿過19樓長長的樓道,再乘電梯到底樓,灌滿後重新拖回19樓。
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完成搬運後,彼此間已經說不上話,急促的喘息聲隔著防護服仍清晰可聞。可是,當患者閉著眼睛戴著氧氣罩,大口呼吸並向我們舉起大拇指時,我看到了對生命的渴望,看到了被需要的信任。這一切,都值了!
沒有一個春天不曾歷經寒冬的淬鍊。我一直堅信,正在經歷疫情寒冬的每一個生命,會因為我們的細心呵護,走過嚴冬,靜待花開。
病房裡有一位80多歲的李奶奶,一個月內失去了丈夫、妹妹,唯一的兒子也在隔離中。孤獨、絕望,使得她拒絕與任何人溝通,我們想盡辦法讓她吃飯、喝水、說話,她不理睬也不配合。
我知道,在生死別離面前,安慰的話會顯得多餘和蒼白無力,可是,望著李奶奶孤獨的背影,我們還是強烈地想為她做點什麼。
「奶奶,我可以抱抱你嗎?」沒等她反應過來,我已經用力抱住了她。
李奶奶愣住了,我感覺到她的身體在微微顫抖,她緩緩地抬起了手,輕輕地回抱住了我,無聲地哽咽著……在那一刻,我成了她的依靠。
這次之後,李奶奶不再拒絕我遞過去的湯匙,不再拒絕一日三頓的口服藥。
一個擁抱,讓我更深切感受到,護理工作護的不僅是命,護的更是人心。我們的職責就是用護理的專業和溫暖,讓生命之花綻放地更加美麗絢爛!
在武漢,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就在這樣一個又一個的故事中變得更加充實,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堅守中變得更有意義。
「再留一會」,是要下班的姐妹們最常說的話。當2月5日病區需要轉輕症、收重症時,4個小時的班次,我硬是堅持了11小時。
當脫下不知汗溼幾遍的防護服,幾近虛脫的同時,我的心卻是從未有過的火熱。
3月18日,奮戰整整57天後,我們病區住院患者清零了。
熄滅最後一盞燈,關上最後一扇門,病房空了,我的心卻滿了——是的,護理工作確實很平凡、很瑣碎,但我們的平凡和瑣碎就像點點甘露可以潤澤生命之花。
我無比欣慰當初那個緊握拳頭宣讀南丁格爾誓言的自己,讓我擁有了護理這樣平凡而又神聖的職業!
我無比欣慰當初那個不假思索逆行出徵的自己,在生命最需要的時刻,去救治、去陪伴、去安慰,去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崇高信仰,讓生命之花開滿每一個角落!
讓我們為逆行英雄們,點讚!
讀嘉記者/潘程程
通訊員/謝震宇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原標題:《這位嘉興人和鍾南山院士一起參加了全國抗疫先進事跡報告會》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