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幾乎是每個新寶寶都會面臨的問題,所以很多家長也特別關心。但是當了解了黃疸的產生原理,也就必要那麼擔心了。
新生的寶寶為何出生後出現黃疸?因為出生前,胎兒生長於媽媽子宮內,相對於成人生活的空氣環境來說是低氧環境。這種情況與在高原生活的人們一樣,胎兒子宮這個低氧環境中為了增加血液攜氧量,會出現紅細胞增多現象。出生後,嬰兒開始通過肺呼吸,進入正常的氧氣環境。氧氣增多,大量紅細胞變得多餘,這樣,體內「多餘」的紅細胞逐漸破壞,衰變形成引起黃疸的物質———膽紅素。
紅細胞的作用
醫學上,人為地將新生兒黃疸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
1.生理性黃疸:
膽紅素是可以由腸道排出,而且人體排出膽紅素的途徑也只有腸道,所以多吃奶,多排便,並且進行適當的曬太陽,就可以促使膽紅素快速排出體外。吃奶和排便的不同也就是新生寶寶黃疸程度不同的原因。新生寶寶的黃疸不是一種疾病,而是新生兒獨有的一種代謝狀況,如同發熱、咳嗽一樣,家長不需要過於恐懼。
2.病理性黃疸:
因為血型不合溶血症、嚴重感染或者一些先天代謝異常引起黃疸,就是病例性黃疸。病理性黃疸需要照光、靜脈注射白蛋白,甚至換血治療。照光是醫院內最常使用的醫學退黃方法。屬於物理治療,相當安全。
體內膽紅素增加引起的皮膚黃疸不會嬰兒造成直接損傷,只有膽紅素進入大腦,才可引起腦損傷。傳統認為血液膽紅素搞過14mg/dl(240mmol/l)才需要引起重視;出生後3天超過17mg/dl(290mmol/l)才考慮光療。如果沒有達到需要光療的指徵,也就意味著沒有達到高膽紅素血症的指標,就不會出現黃疸對大腦的損傷。
由於膽紅素只有經腸道通過排便的方式排出體外,所以增加餵養是「祛黃」的最好方法。出生後儘快開始母乳餵養,初期可在嬰兒吸吮乳房後,適當借用吸奶器,刺激乳房儘快產奶。多餵養,促進嬰兒排便,促進黃疸排出。停母乳、服藥都不是良策。
新生兒黃疸是新生兒正常代謝的一個過程。除非特別的疾病前提,比如說血型不合的溶血或嚴重感染等問題,否則家長不需要特別緊張。需要注意的是黃疸的程度,如果程度較高,醫生會要求光療。如果沒有達到光療的程度,嬰兒維持兩三個月、三四個月都沒有問題。一些母乳餵養的孩子出現黃疸的時間會達到3到4個月。只要孩子生長正常,有輕度黃疸,不影響孩子的正常發育,也不影響預防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