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編輯部 惠心千愛智慧總部 6天前
語言能力的提升是建立在感統發展以及環境養分(語言環境)的基礎上,直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地訓練孩子仿說,孩子建立的是發音能力,並非語言能力,家長需要了解語言能力形成的基本條件。
- 問題 -
家長問:
王老師好,孩子3歲4個多月了,正在惠心集訓,各方面能力進步很大,語言進步慢些,但仍遠於同齡人。
有家長說,他們在醫院扎針效果不錯,爸爸也建議一邊扎針,一邊在惠心上課。我想聽聽王老師您的看法,謝謝!
- 答疑 -
語言能力形成的基本條件是: 良好的感統基礎、口腔觸覺、前庭感官通路、語言概念、語言環境等。
當觸覺基礎提升了,孩子對人際關係就會開始有感覺、感興趣,於是會開始關注人際交往的方式方法,其中包含語言(用詞、腔調、語氣……)、表情、肢體動作(肢體語言);
口腔觸覺足夠了,聽覺通路沒問題,孩子就會開始模仿發音、說疊字、學講語氣重的詞,然後慢慢在應用中驗證語言的意義,學習拼湊句子,過渡到可以用當下的語言能力做簡單的溝通。
前期的生理基礎需要保證每天足量的針對性感統訓練,家人在課後要幫孩子做足全身的按摩撫觸、口腔按摩、給孩子足夠的咀嚼練習,還要保證寬鬆自由的生活環境與平和有愛的互動方式(愛與尊重),照顧好孩子的營養和睡眠質量。
後面這個過程就必須家人隨時隨地不斷重複簡單具體的語言概念,即當孩子看到、聞到、聽到、觸碰到或感受到任何信息的時候,家人就要在當下說出簡單具體的詞,正確地對應到孩子當下所接收到信息,而且,每次接觸到相同的信息時,家人就要重複相同的語言,說給孩子聽,這就是語言概念的建立。
當語言概念累積到一定的量時,家人就要開始示範短句的組織,例如「好吃的飯」、「下大雨了」,然後再根據孩子的能力改變來改變給孩子的語言材料,例如當孩子有先後的概念時,就開始示範前後因果關係的句子,像是「因為……所以……」,「先……然後……」。
因此,整個語言能力的提升都是建立在感統發展以及環境養分(語言環境)的基礎上,如果沒有這個基礎,那麼直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地訓練孩子仿說,那孩子所建立的是發音能力,並非語言能力。
發音能力是無法直接幫助孩子與人溝通的,只能展示孩子生理上的發音組織沒問題。
至於是否要扎針,這要取決於孩子的能量狀態。
在能量充足,而且,上述所有環境條件也都具足的情況下,可以嘗試,這可以活躍神經網絡。
如果沒有滿足能量及環境條件,建議不要做,因為扎針是耗能量的,對能量不足的孩子可能會造成網絡的斷裂而導致能力倒退。
答疑老師:王臻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