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得氣,學會「輕針慢捻法」,一針見效

2021-02-12 曉鮮中醫學堂

 導讀:如何一針見效,一針能起效,選對穴位很重要,但是手法一定是關鍵,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郭式「輕針慢捻法」的心法要訣,只要學會它,就能一針見效!

      郭廷英老師行醫60餘年,常以一針治癒頑疾,人稱「郭一針」。

      那麼,什麼是針灸得氣呢? 

      進針後使針刺部位產生經氣感應的 手法,現代稱為針感。實際是經絡的 氣血集中在被針灸的穴位處的一種表現。氣血在經絡中運行,通常按照五十營的方 式進行,也就是氣血的高潮28分鐘出現一 次,其他時間處於低潮.

得氣現象可從以下5個方面體現出來:

①病人的感覺。主要是酸麻脹痛重5種感覺。這5種感覺並非越強越好,要因人因病而異。如身體虛弱長期失眠的病人,神經脆弱,只要略有一點痛脹感即可,多了則起反作用。

②醫生的感覺。主要是針下的沉滯感,古人形容是如魚吞鉤,也就是在逐漸向裡捻針的時候,突然感到用同樣捻針的力量有捻不動或旋轉速度減慢的情況,這就是得氣的表現。但切忌過分單方向旋轉造成肌纖維纏繞,那種沉滯不可取。

③穴位處出現紅暈。紅暈一般隨著得氣的過程逐漸出現,範圍可大可小,形狀多呈不規則的圓形,在出針以後逐漸消失。若是沒有得氣或得氣感不明顯,則紅暈不出現或顏色很淡。

④出現輕微的滯針現象。主要表現在留針的過程中,針體周圍皮膚緊束,略微高出其他部位皮膚,在運針和出針的時候,針下有沉滯感,尤其在出針的時候可以明顯看到針體周圍的皮膚隨著針體上提而高出周圍的皮膚,醫生手下也會感到拔針時的阻力,但僅表現為拔雖滯而能拔動,與肌肉纏繞針體時出現的拔不動或拔針十分困難的感覺不同。

⑤儀器測定。主要用在科研上。

       得氣是療效與預後的標準。針刺得氣說明扎針後效果必然好,若不得氣,療效必然差,或者是預後差。如《靈樞·九針十二原》說:「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得氣是使用針刺手法的基礎。但是不得氣不等同於沒療效。不得氣僅僅是療效差,而得氣雖然可以提高療效,但針刺手法不對也會影響效果。有些年紀大的病人,機體反應性差,不易得氣,但不是不可以扎針,也不能認為此時扎針無用。這時可以選用灸法加以輔助,往往能取得效果。當然機體反應性好,容易得氣,效果自然好。若機體敏感,看似非常容易得氣,但多是病人自己的感覺,若處理不當,其結果也不一定理想。

      當患者有自覺反 應的同時,醫者的刺手亦能體會到針下沉緊、澀滯或針體顫動等反應。若針刺 後未得氣,患者則無任何特殊感覺或反應,醫者刺手亦感到針下空松、虛滑。《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中氣穴, 則針遊於巷,就是對針下得氣的描述。

       歷代醫家對針刺得氣的臨床表現也作了生動細緻的形象描述,都說明了針刺得氣的 臨床表現以及得氣與未得氣反應迥然不同的體會。而所有的針刺手法都是在得氣後運用的。

    「輕針慢捻法」是郭氏針灸手法中最獨具特色的內容之一,該手法整個過程都非常注重「氣」的變化與控制。揣穴催氣、進針得氣、調氣固氣等環節是調氣的關鍵,意氣合一貫穿整個治療過程,能達到氣至病所的效果,這是郭氏針灸治療疑難病症每獲良效的重要原因。

       另外,「輕針慢捻法」手法輕柔,從進針到得氣都講究輕柔和緩、低頻小幅,使治療達到效果而不傷正氣。此法刺激輕而久、取穴少而精,能夠很大程度減輕患者對針灸的恐懼心理,減少針刺的疼痛,臨床可操作性很強。

相關焦點

  • 中醫針灸 如何一針見效,學會「輕針慢捻法」
    如何一針見效,只要學會郭廷英老師的這一招,就能一針見效,郭廷英老師行醫60餘年,常以一針治癒頑疾,人稱「郭一針」。一針能起效,手法一定是關鍵,我們一起來學習——「輕針慢捻法」的心法要訣,只要學會它,就能一針見效!「輕針慢捻法」是郭氏針灸手法中最獨具特色的內容之一,該手法整個過程都非常注重「氣」的變化與控制。
  • 如何一針見效,學會「輕針慢捻法」
    ,只要學會郭廷英老師的這一招,就能一針見效,郭廷英老師行醫60餘年,常以一針治癒頑疾,人稱「郭一針」。一針能起效,手法一定是關鍵,我們一起來學習——「輕針慢捻法」的心法要訣,只要學會它,就能一針見效!「輕針慢捻法」是郭氏針灸手法中最獨具特色的內容之一,該手法整個過程都非常注重「氣」的變化與控制。揣穴催氣、進針得氣、調氣固氣等環節是調氣的關鍵,意氣合一貫穿整個治療過程,能達到氣至病所的效果,這是郭氏針灸治療疑難病症每獲良效的重要原因。
  • 學會「輕針慢捻法」,碰到疑難病症,只需一針就能見效!
    如何一針見效,只要學會郭廷英老師的這一招,就能一針見效,郭廷英老師行醫60餘年,常以一針治癒頑疾,人稱「郭一針」。
  • 從一無所知,到一針見效,難嗎?
    是的,他十大專病(開方)、撥筋通絡、針灸都學了,而且頗有成效,本文是他自學針灸的簡單匯報,不如大家一起聊聊,從一無所知,到一針見效,難嗎?(編輯/王超)毫不猶豫地購買了課程,便立馬網購毫針及董氏奇穴的相關書籍,下定決心開始學針灸。毫針一到,拆開一看,自己真傻了眼那麼小的針,拿慣了硬硬粉筆的手指,一握住如此軟軟的毫針,還要往自己身上扎,手真的發抖了!網上有學習針灸的練習包買,覺得麻煩,又要等幾天。當時正值吃柚子的時候。
  • 針刺後得氣不順,促其氣至的方法
    如金·竇漢卿的《標幽賦》說:「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氣之至也,如魚吞鉤餌之浮沉;氣未至也,如閒處幽堂之深邃。」明·張景嶽說:氣至如獨龍擺尾。」楊繼洲《針灸大成》又說:「如針下沉重緊滿者為氣已至,……如針下輕浮虛活者,氣猶未至,如插豆腐者,莫能進之,必使之候,如神氣既至,針自緊澀,可與依法察虛實而施之。」都形象地說明得氣與不得氣反應迥然不同。
  • 針灸絕學「燒山火」「透天涼」的18種操作方法
    燒山火手法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代徐鳳的《針灸大全》所載《金針賦》中:「考夫治病之法有八。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痺,先淺後深,用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皆細細搓之。祛病準繩。」明代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中曰:「燒山火能除寒,三進一退熱湧湧……凡用針之時,須捻運入五分之中,行九陽之數……漸漸運入一寸之內,三出三入,慢提緊按。
  • 036/199|針灸方法——毫針刺法
    這些針刺分寸是臨床常用的針灸部位,又需要根據臨床時的具體情況靈活應用,在黃帝內針中,肘膝以上及整個軀幹和頭部禁針。(六) 行針與得氣行針是針刺腧穴,通過捻轉提插,使之得氣的操作方法。得氣是針刺部位已經得到經氣的感應,在醫生方面會感到針下沉澀而緊的現象,在患者方面也會有酸、麻、重等感覺。
  • 針灸名家張縉談燒山火、透天涼
    燒山火手法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代徐鳳的《針灸大全》所載《金針賦》中:「考夫治病之法有八。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痺,先淺後深,用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皆細細搓之。祛病準繩。」明代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中曰:「燒山火能除寒,三進一退熱湧湧……凡用針之時,須捻運入五分之中,行九陽之數……漸漸運入一寸之內,三出三入,慢提緊按。若覺針頭沉緊,其針插之時,熱氣復生,冷氣自除。未效,依前法再施也。」對燒山火手法的操作和主治範圍作了較為細緻的描述。
  • 針灸絕學「燒山火」 「透天涼」的18種操作方法
    燒山火手法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代徐鳳的《針灸大全》所載《金針賦》中:「考夫治病之法有八。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痺,先淺後深,用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皆細細搓之。祛病準繩。」明代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中曰:「燒山火能除寒,三進一退熱湧湧……凡用針之時,須捻運入五分之中,行九陽之數……漸漸運入一寸之內,三出三入,慢提緊按。
  • 針灸五級系統教育之第一級:針灸技法入門
    主講專家:宋玉明 副主任中醫師,中華中醫藥學會會員,河北省針灸學會委員,河北省中醫藥學會委員,河北省風溼病學會委員等職務四 出針要求 第三章:技術手法 第一節:針刺得氣 一 得氣與治療效果 二 影響得氣的因素 三 促使得氣的方法 四 運針強氣法
  • 針灸絕學「燒山火」「透天涼」的16種操作方法
    燒山火手法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代徐鳳的《針灸大全》所載《金針賦》中:「考夫治病之法有八。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痺,先淺後深,用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皆細細搓之。祛病準繩。」明代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中曰:「燒山火能除寒,三進一退熱湧湧……凡用針之時,須捻運入五分之中,行九陽之數……漸漸運入一寸之內,三出三入,慢提緊按。
  • 針灸 | 燒山火與透天涼操作手法真傳
    直針入地得氣後,注視患者呼吸,緊提慢按,三退一進,目視患者,手不離針。當患者吸氣時向上三次提針為主,並用食前拇後稍向右捻,行六陰數。呼氣時一次按針為輔,同時拇前食後稍向左捻。吸氣時口唇微開,三次用口吸入。呼氣時即閉其口,一次用鼻呼出。當針下發涼時,即退針至人部,施術如前。能使涼氣循經傳導,最後遍體清涼。出針時不按針孔。所謂一進三飛或一退三飛者,意即連續前進三次或後退三次,輕巧快捷,猶如鳥之飛翔也。
  • 針灸絕學「燒山火」「透天涼」的18種操作方法(上)
    燒山火手法的名稱最早見於明代徐鳳的《針灸大全》所載《金針賦》中:「考夫治病之法有八。一曰燒山火,治頑麻冷痺,先淺後深,用九陽而三進三退,慢提緊按,熱至,緊閉插針。除寒之有準……皆細細搓之。祛病準繩。」明代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三衢楊氏補瀉》中曰:「燒山火能除寒,三進一退熱湧湧……凡用針之時,須捻運入五分之中,行九陽之數……漸漸運入一寸之內,三出三入,慢提緊按。
  • 【針灸啟示錄】針灸大家如何練習指力?
    同是一根針,有功力的醫生運用熟練的手技,可使針下生熱、生涼,使氣至病所,立見奇效;而缺乏功力的醫生針法笨拙,針刺時手指不聽指揮,進針困難,或針入而氣不至,或針後而不效,病人徒受皮肉之苦。《標幽賦》載:「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強調指力練習的重要性。指力是持針和運針的功夫,就是手指的力量,廣義的指力還包括手腕的力量。有一定的指力,才能如水之有源,持針端正,進出自如。
  • 「燒山火」 「 透天涼 」 ,針灸絕學的詳細操作方法(附視頻)
    透天涼:進針直至地部,在該部緊提慢按六次,提針時右轉;次退至人部,同前提插、捻轉六次;再退至天部,亦同前法施術,一指行陽歸根術提示這樣一進三退,稱為一度。操作三度,若涼生,則可出針,出針前搖大其孔,不閉其穴。如無涼感,應反覆再施,直至涼生。
  • 針灸入門267-單式補瀉手法(3)
    9.九六補瀉法     九六補瀉法,是依據《周易》理論,以一、三、五、七、九為陽數、奇數,以二、四、六、八、十為陰數、偶數。九為陽數之極,六為陰數之中,故選九、六兩數為基礎。操作上以捻轉、提插的九、六數或九、六的倍數作為補或瀉的刺激量,同時還與針刺深淺,天、人、地部相結合共同構成這一補瀉手法。
  • 扎了很久針灸沒有效果,作為針灸醫生的你該如何提高針灸療效?
    「三因制宜」、「七情內傷」、「六淫之氣」、「五運六氣」等等因素,都可以作為疾病診斷需要考慮的因素。對於一般基本來講,可以分析其中的一二項關鍵內容,對於疑難雜病更是需要考慮方方面面,這樣你才能將別人治不好的病治好,才能顯示出自己的水平。
  • 【針灸】「出題老師」敲黑板:如何快速突破針灸學(二)
    ,甚至大有風雨欲來之勢,認真對比過改革後考試大綱的同學一定注意到了,中醫綜合的考試已經更傾向於實踐的應用,針灸作為中醫常見的臨床治療方式,對於中醫學生來說是必須要學會的。提插法為基本手法。震顫法和搖法為輔助手法。捻轉補瀉為毫針補瀉手法(C錯,為本題正確答案)。在2017考研中考查了毫針的進針手法,值得大家的注意,此考點考查的是不同部位的進針方法,長針短針的進針方法,在備考中需要特別注意。③針刺的方向、角度、深度:
  • 針刺手法是針灸技術的靈魂
    再一個是飛經走氣,氣至病所,這兩套東西完全掌握後,所有手法也就都學會了。 張縉根據文獻的記載以及自身的實踐,研究出針刺手法關鍵在於「力」的運用,針是「力」的載體,要「力貫針中,力在針前,針隨力入」,按照這套程序進針,針入穴內,可立刻得氣。
  • 楊氏針灸:絮刺火罐活血化淤
    這套療法,用七星針輕叩加拔罐吸出汁沫稠液,施行補法,或用重刺加拔火罐吸出淤血凝塊,施行瀉法,兩者結合,能夠活血化淤、舒筋通絡,可治療頸椎骨質增生、腰肌勞損、面癱後遺症等疑難症。穴位疼痛對應內臟說起楊氏針灸的醫療特色,楊依方總結了幾句話,「四診合參,重在望舌,針藥並用,因病而異;刺罐結合,活血化淤;精於手法,補瀉適宜。」 經絡學說和針灸有著密切的關係。針灸治病所用的腧穴,就是經絡之氣注輸出入的地方。楊氏針灸治病必先明辨病在何髒何經,然後按照臟腑經絡和腧穴的相互關係,採取循經取穴、局部取穴或鄰近取穴等方法相互結合而定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