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如何一針見效,一針能起效,選對穴位很重要,但是手法一定是關鍵,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郭式「輕針慢捻法」的心法要訣,只要學會它,就能一針見效!
郭廷英老師行醫60餘年,常以一針治癒頑疾,人稱「郭一針」。
那麼,什麼是針灸得氣呢?
進針後使針刺部位產生經氣感應的 手法,現代稱為針感。實際是經絡的 氣血集中在被針灸的穴位處的一種表現。氣血在經絡中運行,通常按照五十營的方 式進行,也就是氣血的高潮28分鐘出現一 次,其他時間處於低潮.
得氣現象可從以下5個方面體現出來:
①病人的感覺。主要是酸麻脹痛重5種感覺。這5種感覺並非越強越好,要因人因病而異。如身體虛弱長期失眠的病人,神經脆弱,只要略有一點痛脹感即可,多了則起反作用。
②醫生的感覺。主要是針下的沉滯感,古人形容是如魚吞鉤,也就是在逐漸向裡捻針的時候,突然感到用同樣捻針的力量有捻不動或旋轉速度減慢的情況,這就是得氣的表現。但切忌過分單方向旋轉造成肌纖維纏繞,那種沉滯不可取。
③穴位處出現紅暈。紅暈一般隨著得氣的過程逐漸出現,範圍可大可小,形狀多呈不規則的圓形,在出針以後逐漸消失。若是沒有得氣或得氣感不明顯,則紅暈不出現或顏色很淡。
④出現輕微的滯針現象。主要表現在留針的過程中,針體周圍皮膚緊束,略微高出其他部位皮膚,在運針和出針的時候,針下有沉滯感,尤其在出針的時候可以明顯看到針體周圍的皮膚隨著針體上提而高出周圍的皮膚,醫生手下也會感到拔針時的阻力,但僅表現為拔雖滯而能拔動,與肌肉纏繞針體時出現的拔不動或拔針十分困難的感覺不同。
⑤儀器測定。主要用在科研上。
得氣是療效與預後的標準。針刺得氣說明扎針後效果必然好,若不得氣,療效必然差,或者是預後差。如《靈樞·九針十二原》說:「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得氣是使用針刺手法的基礎。但是不得氣不等同於沒療效。不得氣僅僅是療效差,而得氣雖然可以提高療效,但針刺手法不對也會影響效果。有些年紀大的病人,機體反應性差,不易得氣,但不是不可以扎針,也不能認為此時扎針無用。這時可以選用灸法加以輔助,往往能取得效果。當然機體反應性好,容易得氣,效果自然好。若機體敏感,看似非常容易得氣,但多是病人自己的感覺,若處理不當,其結果也不一定理想。
當患者有自覺反 應的同時,醫者的刺手亦能體會到針下沉緊、澀滯或針體顫動等反應。若針刺 後未得氣,患者則無任何特殊感覺或反應,醫者刺手亦感到針下空松、虛滑。《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中氣穴, 則針遊於巷,就是對針下得氣的描述。
歷代醫家對針刺得氣的臨床表現也作了生動細緻的形象描述,都說明了針刺得氣的 臨床表現以及得氣與未得氣反應迥然不同的體會。而所有的針刺手法都是在得氣後運用的。
「輕針慢捻法」是郭氏針灸手法中最獨具特色的內容之一,該手法整個過程都非常注重「氣」的變化與控制。揣穴催氣、進針得氣、調氣固氣等環節是調氣的關鍵,意氣合一貫穿整個治療過程,能達到氣至病所的效果,這是郭氏針灸治療疑難病症每獲良效的重要原因。
另外,「輕針慢捻法」手法輕柔,從進針到得氣都講究輕柔和緩、低頻小幅,使治療達到效果而不傷正氣。此法刺激輕而久、取穴少而精,能夠很大程度減輕患者對針灸的恐懼心理,減少針刺的疼痛,臨床可操作性很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