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6月5日消息(記者杜希萌 劉飛)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今天(5日)是世界環境日,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聚焦空氣汙染防治,中文口號為「藍天保衛戰,我是行動者」。世界衛生組織(WHO)最近公布的一份報告指出,化石燃料等造成的大氣汙染每年都會在全球奪去700萬人的生命。在杭州舉行的世界環境日全球主場活動現場,與會各方呼籲全球攜手應對空氣汙染。
生態環境部今天還發布了《中國空氣品質改善報告(2013-2018)》。這是我國首個闡述2013年以來空氣治理改善成效報告。數據顯示,六年來,我國空氣品質明顯改善,重汙染發生頻次和汙染峰值明顯降低。
報告顯示,2018年,最初成為大氣汙染防治重點區域的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PM2.5平均濃度分別比2013年下降48%、39%、32%。珠三角PM2.5濃度從2015年起連續四年達到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
其中,北京市PM2.5濃度從89.5微克/立方米降到51微克/立方米,去年重汙染發生天數和持續時間大幅減少,已經從2013年的58天降到2018年的15天,減少接近四分之三。國家大氣汙染防治聯合攻關中心主任李海生介紹:「過去六年來,中國在GDP消費增長39%、能源消費總量增長11%、機動車保有量增加83%的同時,首批實施《環境空氣品質標準)(GB3095-2012)的74個城市2018年PM2.5和二氧化硫平均濃度分別下降42%、68%。」
NASA衛星遙感數據顯示,2013年到2018年,我國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垂直柱濃度總體呈顯著下降趨勢。其中,二氧化氮垂直柱濃度下降20%,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分別下降27%、34%和24%。李海生說:「2013到2018年間,中國大氣汙染物排放量明顯下降,煤炭消費總量出現拐點,以二氧化硫為例,中國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了26%。2018年首次實現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二氧化硫濃度達標。」
與此同時,我國目前整體仍處於空氣品質快速改善通道,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透露:「2019年1-5月,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例同比上升0.8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同比持平。其中,北京市PM2.5濃度同比下降12.7%。」
報告還首次以蘭州為例披露空氣汙染與健康之間的關聯。數據顯示,蘭州2012至2013年秋冬季(當年11月至次年3月)以來,蘭州PM2.5濃度下降13%,全市城鄉居民呼吸系統疾病就診病例減少25%,就醫費用下降52%。
世界銀行中國局國別業務主任戴柏樂表示,近年來,中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不少國家對分享中國成功經驗的興趣日益濃厚。
戴柏樂表示:「中國已經制定了許多非常好的規劃。像是在綠色金融領域,中國已成為全球領跑者。除此之外,中國大力推行河長制、湖長制,這些都是非常創新的體制安排。下一步重要的是,落實這些措施,確保跨部門和跨區域協調。」
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建成了「天地空」一體化檢測體系,大氣汙染防治目標任務的落實和考核得到強化。去年5月,生態環境部對未完成2017到2018年秋冬季大氣汙染防治攻堅任務目標的陽泉、邯鄲、晉城三地政府進行約談,並實施環境限批。
但報告也指出,我國尚有六成以上城市PM2.5年均濃度未達到每立方米35微克的環境空氣品質標準要求,與世界衛生組織每立方米10微克的準則值還有較大差距。
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表示,下一步,我國將繼續加大力度推進藍天保衛戰,將通過實施重點區域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執法,促使相關治理措施落到實處,「針對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的地方、部門和企業,組織開展機動式、點穴式專項督察。統籌安排重點區域大氣汙染防治等強化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