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連接川鄂,巴山攜手兩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樣的兄弟姐妹,共同的父老鄉親。在這篇散文中,連莉女士以女性特有的細膩和溫情,向我們介紹了她記憶中武漢美麗獨特的城市風情,以及她在武漢的至親好友,在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前後的幸福生活和多舛命運。讀之令人時而動容,時而扼腕!真乃道不盡的武漢情,流不盡的湖北淚。值得一讀,特推薦給讀者。我相信,疫情過後,武漢和這個世界一樣,一切會更加美好,正如詩仙李白詩句所寫: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兒時的記憶裡,武漢市地圖上一座遙遠的城市。上世紀70年代初,五姨作為隨軍家屬離川遷居武漢。山高水長,道路崎嶇,訊息閉塞書信難遞,久病的外婆直到臨終也沒能等到遠方歸來的親人。
後來五姨返鄉過年,帶回香脆的孝感麻糖、酸甜的橘子卷糖,遠比熟悉的紅苕幹、瓜子可口誘人,使人忍不住對荊楚之地心生豔羨。小表哥滿口「搞麼事」的武漢方言聽來十分稀奇,惹人發笑,引得眾人逗趣。愛聽他們講在有火爐之稱的武漢怎樣度過夏天。悶熱的傍晚,全家人搬竹床、鋪竹蓆到街邊納涼,靠穿梭街巷的江風驅散白日的暑熱。夜深了,小孩子已沉沉睡去,睡意朦朧的大人還在搖著蒲扇。風俗迥異的生活場景令人好奇,喜歡聆聽武漢故事更因為那裡有我的親人。
感受武漢這座城市的精神風貌得益於文字的描述。楚文化的發祥地、洋務運動的開啟地、辛亥革命的首義之城、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這些閃亮的標籤以及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都令武漢赫赫有名。愛讀武漢作家池莉的作品,她擅長描寫市井人生百態,創作了《煩惱人生》《太陽出世》《不談愛情》《生活秀》《冷也好熱也好活著就好》等一系列小說並被搬上銀幕。塑造出一家之主軋鋼工人印家厚、初為人母的圖書管理員李小蘭、新婚燕爾的外科醫生莊建非、風情萬種的鴨脖商販來雙揚等鮮活的人物形象,他們被生活中各種瑣碎問題煩惱著,又竭盡全力去主宰生活,以獨特的鬥爭方式贏得生活。通過瀏覽這些堅忍的市民群像,我深深體會到武漢獨特的城市性格,從而對武漢充滿了嚮往。
真正喜歡上這座城市,還是通過踏上這片土地品味它的細節。那一年我們從長江順流而下,過三峽經宜昌來到這座號稱「九省通衢」的城市。友人的大姐夫婦在武漢工作,熱情招待我們盡顯地主之誼。在「謝先生餐廳」過早,品老通城的三鮮豆皮、四季美的湯包,吃蔡林記的熱乾麵、順香居的燒麥,還有福慶和的牛肉豆絲、小桃園的煨湯,美食琳琅滿目令人回味無窮。
語言是城市的靈魂,武漢人的語言很形象風趣,一件普通平常的事到了他們嘴裡往往變得有聲有色,充滿濃烈的感情色彩。武漢人說話語速快、嗓門高,聽起來像吵架一樣,表達的卻是火辣辣的熱情。另一方面,武漢又是除北京以外全國高校最多的城市。名校多,教師和大學生比例高,為這座城市增添了更多風採。友人的大姐夫婦都是高校教師,兼具了武漢人的熱情周到和文人的雅致素養,對我們此行頗多助益。賞江漢路的夜色闌珊,逛吉慶街尋來雙揚精武鴨脖店,觀漢正街商業繁華,撞歸元禪寺的千年木棰,登黃鶴樓感李白之盛情,遊東湖、臨楚王閣領會荊楚雄風,武漢文化底蘊深厚、品位風格古樸獨特。「看渡輪穿梭往,激浪上心頭。萬裡徵途後,楚漢樂悠悠。」彼時快樂如我,樂不思蜀,只願做晴川歷歷下的一棵漢陽樹,長居芳草萋萋的鸚鵡洲。
關注武漢的話題仍然緣於難捨的親情。友人父母年事已高,願落葉歸根定居家鄉。大姐夫婦極盡孝道,在家鄉的甜城湖畔置房供老人居住,每到寒暑假期必回來陪伴老人。於是我們常見到高大魁梧的大姐夫攙扶著老人走在小區的林蔭樹下,笑容可掬地用武漢口音與鄰居打招呼,陽光透過樹葉灑下斑駁的光影落在大姐夫樂呵呵的臉上。當時只道歲月靜好、情誼長存,沒想到這一幕竟成定格的畫面只能永存腦海。
2020年初,新冠肺炎肆虐,武漢首當其衝。大姐一家四口相繼感染未能回川,住進不同的醫院被分別隔離救治。不滿一歲的小孫子是唯一健康的人,被安置在一家賓館裡託人照料。家人彼此牽掛而不能見面,只能通過電話、微信聯繫了解近況。
素來健壯的大姐夫病情卻最為危重,輾轉病榻兩月餘,該用的藥,該打的針,連ECMO都用上了仍無法好轉,終於帶著對親人的萬般留戀和不舍撒手而去。臨行之際家人不能告別,只能站在病房的窗口遠遠地注目,任殯儀館的車子呼嘯而去,肝腸寸斷,心碎一地。大姐淚已流幹,大病初癒還得振作精神照料家人,強忍悲痛安慰父母,這需要何等的堅毅!
同樣不幸的還有我耄耋之年的五姨父在春節前逝世。原本平常的送別儀式因親人難以聚集而不能實施。老人至今尚未下葬,不能入土為安。年邁的五姨雖多有遺憾卻包容理解。
他們的遭遇只是武漢市民在新冠肺炎疫情生活中的一個縮影。疫情下,武漢封城70餘天,900萬武漢人經歷了怎樣的擔憂惶恐和生離死別!他們默默忍受著傷痛,承受著苦難與命運英勇地抗爭。他們知恩圖報,對每一個幫助者說「謝謝你為武漢拼過命」。這場疫情更加淋漓盡致地表現出武漢人不屈不撓、堅韌不拔的英雄性格。這是多麼寶貴的品質,世間每個人都會為之動容而含淚致敬!
今年的清明節,小雨淅淅瀝瀝,國旗半垂、汽笛嗚咽,武漢抗疫的場面多次出鏡,舉國上下多少人的心再被擊碎。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原是清明之本意,懷念親人、感恩逝者遂為清明之習俗。世人深深牽掛的武漢正從淚水中站起,在祝福和安慰中慢慢修復傷痛,等待心靈復原。緬懷逝者、銘記美德,珍惜生命、勇毅前行。我們相信,等到雲開霧散的那一天,武漢一定更加繁華,荊楚雄風猶健!
【作者簡介】連莉 ,女,1971年12月生於簡陽,1989年就讀內江師專中文系。後在川師大、川農大在職升本、讀碩。在內江市檔案局、市公安局、市委農辦等多部門工作過,曾任市扶貧辦主任、市婦聯副主席,現任市政協社法委副主任。內江市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