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秋季新學期開始,全國所有中小學生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都使用統一部編版教材。在三科教材由教育部統編以前,中國義務教育階段各科教材實行了三十年的「一綱多本」政策。2017年秋季學期起,教育部統編教材正式走進課堂。三年過渡期後,到2019年,「部編本」將覆蓋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年級,此前在這三個科目上使用的多種形態的教材將告別課堂,成為歷史。
作為最重要的一門學科,語文教材的變化,是所有家長、老師最關心的問題!」 原國家副總督學、教育部基教司原司長王文湛說。語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語文課本變天:一年級就有《論語》
使用新教材的語文有什麼值得家長關注的重大變化呢?大量增加古詩文,新的語文教材一年級到六年級古詩詞128篇,增加87%。初中語文的古詩詞增加51%。
明年高考要求學生背誦的古詩詞由60篇增加到70篇。細心的家長會發現,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材語文園地裡設有《日積月累》,是要求孩子背誦並測驗默寫的。這一欄裡經常會出現文言文,一年級下冊已經要求背誦並理解《論語》中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了!
增加課外閱讀,最明顯的是初中階段,名著閱讀已經是必考內容,並有指定書目,小學新教材裡也增加大量課外閱讀要求。最明顯的變化是,現在的語文老師會要求孩子每天必須閱讀30分鐘以上。
2、中高考再次證明:語文才是拉分王!
2018全國各地的中高考結束後,段子手都在吐槽中高考作文,學霸們卻早已開始關注今年升學的最新動向,總結經驗,適應變化,調整提升學習策略和方法了。
中高考再次證明:語文才是拉分王,得語文者得天下,語文更是學霸之間拉分的利器!2018年高考語文題目剛公開的時候,考生和網友就炸了鍋,所有人都喊難。網友們紛紛感慨:「幸虧畢業得早!」
那中考是什麼情況呢?2018年蘇州中考語文結束,有媒體做了調查。考生表示,今年語文作文題型新穎,考前刷題對語文考高分作用並不明顯。尤其名著閱讀,一些家長表示「有點偏向高中的出題方向了」。最拉分數的學科為什麼變成了語文?
在新的高考制度下:
三門統考課語文、數學、外語,其中外語可以多次參考,取最高分計入高考總分,就高考總分的區分度來講大大降低;數學在今後的命題中將大幅度降低難度,區分度也會有較大下降,理科的拉分空間變小;只有語文的廣度、難度提升,因此語文在高考總分中區分度會最大,最容易拉開學生分數檔次。得語文者得高考,得閱讀者得語文。閱讀習慣將成為學生小學入學前後重點培養的習慣,並將一直持續下去!
3、「大語文」將成未來教育趨勢
自前兩年起中小學都已陸續更換教材,開始使用「部編本」的語文教材。
中國語文課程改革的形勢是:語文和語文閱讀在中、高考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語文考試越來越重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課內外的結合將是必經之路。各地已在相繼增加語文中考總分,且高達30分:2013年末~2016年,北京中考語文增加30分;2015年,湖南長沙等地中考語文增加30分;2018年,山東濟南等地中考語文將增加30分......
整個小學6年12冊共選優秀古詩文124篇,佔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增加55篇,增幅達80%,平均每年20篇左右。初中古詩文選篇也是124篇,佔所有選篇的51.7%。語文在各學科間的重要程度也已經凸顯。
看看高考的變化、教材的變化、學科重要程度的變化,還有這幾年爆紅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見字如面》等語文節目,所有現象都在告訴我們:「語文為王的時代已經到來。以後所有科目都將考查語文水平,確切地說是閱讀水平」。
北京市教委委員、新聞發言人李奕和中招辦主任曾在中考前透露:日後的中考理科題目中會增加閱讀量,考查學生的知識結構,以及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今後的中高考所有科目都會是對語文的持續考查。不僅是語文試卷增加了閱讀量,其他科目都增加。未來,閱讀是一切學科的最重要基礎,如果你依然說自己的孩子沒時間讀書,等同於說要自己的孩子放棄所有學科。
4、課本變天后,
該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力?
很多家長經常為孩子「閱讀讀不明白、寫作困難、面試講不清楚」而發愁。殊不知,這都是缺乏語言思維能力的表現。而語言思維又包含了「觀察能力、表現能力、分析能力、情感能力、邏輯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聯想能力、辯證能力、抽象能力、論證能力、判斷能力」12項技能。因此,如若想要讓孩子提升語言思維能力,必須要經過一系列科學訓練才行。
△趣口才部分思維導圖課件
趣口才,已經與教育部語文現代化學會少兒口才專業委員會、中央電教館達成戰略合作,並遴選全國優質師資。針對少兒語言敏感期大腦發育規律,並結合在線學習特點,採用「趣味故事引入、圖像描述、探究式學習、演講導圖、情感符號」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的方式,為孩子量身打造階梯式語言思維能力培養體系。提供專業的4-12歲少兒語言思維訓練,最終讓孩子達到即興演講的語言思維水平。發展至今,已吸引超5萬用戶使用,家長好評如潮,是少兒語文早期語言思維能力啟蒙的首選。
△部分家長評價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