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社會上高度關注中小學教材的變化,部編版語文在全國中小學全面推廣和使用,雖然在課業難度上有所提升,但是,依舊讓學校和家長拍手稱讚。因為,統編版教材的使用讓全國中小學生處在同一起跑線,在後續人才選拔上,更具公平性。另外,部編版語文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紅色經典名著、民族英雄都有大篇幅的增加,讓孩子們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又可以被正能量的人文精神感染,兩全其美。
近日,教育部針對中小學教材再次發出重磅通知,在教材的編輯、審核和使用等多個環節上提出史上最嚴要求。明確規定沒有通過國家中小學教材審定製度的教材,不允許出版和使用。而且,在這份最新印發的《全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規劃(2019-2022年)》(後文簡稱《規劃》)中也對各地區的教材做出了嚴格要求,在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中使用的教材嚴格控制數量和使用區域,一些數量過多、質量不過關的地方教材則堅決清理。
其中,思想政治(道德與法治)、語文和歷史的課本教材,將會實行國家統一編寫、審核、使用,也預示著不久的將來,曾經在各地區各自使用的滬教版、人教版、蘇教版等地方教材會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最終被部編版完全替代。
教育部這份重磅通知發布之後,廣受人們好評。首先,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此類意識形態屬性較強的教材將會在2022年實現全國採用統編版,對於孩子的三觀塑造帶來正向作用。都說「少年強則國強」,孩子積極向上、三觀正直,人民才會有信仰,民族才會有希望,國家才能有力量;
其次,《規劃》明確指出教材不得搭售或者變相搭售任何商業化產品。2019年就有幾所小學被曝光教學課本、寒暑假作業夾帶廣告,引發了不好的影響,這次明文規定淨化了校園,很多家長拍手稱讚。最後,中小學教材禁止使用境外教材,說明了我國教育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後,已經有能力做出適合中國人自己的教材,這不僅是教材的變遷,還是民族自信的標誌。
教育部對中小學教材提出最嚴要求,有的網友連聲叫好,也有的網友表示有些遺憾:「可惜管不到香港!」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言論,是因為香港某些學校使用的課本中,出現很多與客觀事實不符的內容,會給正處於三觀樹立階段的孩子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出現不正確的認知。但是,由於一些特殊原因,教育部的這份通知無法管理香港地區的教材,故而才會有了一些網友的遺憾與可惜。
以上是香港某些學校正在使用的教材照片,書中通過數據和漫畫傳遞了中國崛起對世界發展的影響:只有5%的發達國家民眾認為中國會給世界帶來正面影響,還把中國繪畫成一頭對著地球張牙舞爪的西方飛龍;對於中國人均耕地面積的片面觀點、斷章取義也非常不妥,誠然中國人均耕地面積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但是,中國卻用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20%的人口,這更是一條振奮人心的事實。
同樣,在「中國人看待傳統節日」的問題上,此類教材也出現了斷章取義的現象。「洋節」受到年輕人的推崇並不假,但是,中國傳統佳節受到人們冷落的結論下得太武斷了。別的不說,「洋節」可沒有法定節假日,而像李子柒一樣熱愛傳統文化的年輕人也正變得越來越多;中國人均受教育程度只有初中三年級,相當於一百年前美國的水準,這是客觀事實。但是,要知道70年前,新中國剛成立全國有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農村人口文盲率甚至達到95%。再看如今,中國的文盲率已降低至3.6%,成年人文盲人口在過去20年減少1.3億。
中小學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雙重成長階段,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是在成形初期,因此中小學課本教材不僅需要擁有充沛合適的知識,還需要有積極向上的人文精神。教育部的這份重磅通知是對中小學教材提出了最嚴要求,也是一場及時雨,給愈發功利化的教育注入一股清流,育人育才更要育德。最後,也希望教育部的這項規劃在未來能夠全面徹底地鋪開,不只是中國大陸的孩子能夠受惠,也能惠及港澳臺地區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