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營造城市產業發展新圖景
近年來,成都積極適應「產城人」到「人城產」的城市發展邏輯變遷,面向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重塑產業體系,構建覆蓋全域、合理分工、創新引領的規劃體系、產業格局及其治理架構,堅持「人、城、境、業」一體部署,持續建強國家中心城市、國際門戶樞紐城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和世界文化名城,不斷提升成都全球競爭力、輻射帶動力、城市承載力和城市話語權。在推進產業發展方面探索了一系列新做法、創造了多樣化的新場景。邁入新發展階段,需要進一步適應和服務新發展格局,全面體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系統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加速成為推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和動力源。
堅持系統推進
將產業發展嵌入城市總體發展戰略
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20年來,以成都為代表的西部城市步入發展快車道。借鑑先發地區經驗教訓是成都重要的後發優勢,通過推進覆蓋全域的綜合戰略,將產業發展融入城市發展的總體布局,堅持空間、產業、人力資本、公共服務協同部署,一定程度上避免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無序發展路徑,提升了產業集聚效益和發展質量,也積累了創新和消費潛力,這是成都產業發展的核心特徵之一。在此基礎上,成都在電子信息、航空航天、汽車、晶片等先進位造業和軟體、文化娛樂、金融等現代服務業領域實現高點起步,在經濟增速、實際利用外資、人才集聚、城市品牌等方面迅速邁向中國城市競爭力的前列,產業競爭力持續攀升。
今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推動「東西雙向開放協同並進」「擴展國家發展的戰略迴旋空間」等新部署。顯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承擔著促進構建新發展格局,開拓開放新通道、新空間,在國際環境劇烈變化背景下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形成戰略迴旋空間的重大任務,西部地區的高質量發展具備更為突出的全國意義。近年來,從經濟、交通、商貿等多源數據來看,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主幹格局逐步呈現出「菱形+十字」的鑽石骨架形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作為中央率先明確的西部地區增長極,被寄予了厚望。這意味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任務不僅是追趕,更要創新,既要借鑑東部與其他地區的改革發展經驗,還要根據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實現路徑和模式的革新。
回顧歷史,成都堅持系統思維,將產業置於城市總體戰略下加以部署,取得了發展質量與速度上的成效。未來,面對更高的國家戰略使命,要在新發展格局中發揮更大作用,成都堅持將產業作為內生於總體戰略的重要部署,積極適應和引領城市發展邏輯從「產城人」到「人城產」轉變,統籌「人、城、境、業」綜合部署,提出「全方位提升城市能級,全方位變革發展方式,全方位完善治理體系,全方位提升生活品質」,重塑人的美好生活需求與城市生命周期的協同共振,在創新基礎、文化氛圍、場景體驗上進一步突出人的主體性,激發創新動能,塑造美好生活。推進「產業和人」關係從傳統工業化的「人的異化」狀態到「辯證統一」的境界升華。
為全世界而創造
面向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重塑產業體系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方興未艾,呈現一些顯著趨勢,成都積極擁抱這些趨勢,以新經濟為牽引,全面重塑產業體系。
第一,創新無界。當前,創新活動越來越趨向「為全世界而創造」,突破了經典工業化時期的經濟腹地理論而走向「全球腹地」圖景。新興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改變著全球產業發展格局,行業邊界變得模糊,全球統一市場逐步消解局部市場。在供給端,生產活動組織全球化已經是事實。這就使得那些有志於成為創新中心的城市其追求必須是「為全世界而創造」。為此,近年來成都努力超越西部內陸的傳統產業區位認知,堅持在世界城市體系、國家開放戰略、科技產業變革的新視野中對自身所處時空方位進行再定位,提出加快融入全球開放型經濟體系,持續增強全球資源配置、科技創新策源、高端要素集成、投資消費輻射能力。加快拓展立體化通道、高能級平臺和全球供應鏈體系,形成「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聯動發展的戰略性樞紐。
第二,智能前景。以「智能+數據」為代表的智能革命持續走向深入。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逐步深入產業場景,成為新時期的新型基礎設施。未來產業網際網路趨勢加速,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位化共同推進,人與物、人與數據、人與機器將更為密切地連接起來,實現萬物互聯的場景變革。成都積極擁抱這樣的變革前景,謀劃自身產業進階路徑,打造產業生態圈,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為此,成都提出推進「以高技術服務業為動力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以高能級頭部企業為引領打造跨區域產業生態圈,以高品質公服供給為支撐集聚高知識高技能人才,以高水平開放為先導率先探索服務新發展格局,以高效能改革為突破構築城市未來比較優勢」。在全國率先設立了新經濟發展委員會,明確了研發新技術、培育新組織、發展新產業、創造新業態、探索新模式的基本路徑,聚焦六大新經濟形態,探索構建豐富的新經濟應用場景。
第三,人本導向。人的健康、物理增強和體驗需求成為重要的創新領域。未來科技、產業創新的一大主題和源頭是圍繞「人」,即圍繞拓展人的能力、滿足人的多種需求展開。總的發展趨勢是:人和機器的界限逐步模糊、現實和虛擬的界限逐步模糊,人與技術將深度融合。新技術還將大規模提升生產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將人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讓人類有更長的壽命、更多的自由時間追求創造性、追求快樂、追求自我實現。在這方面,成都提出放大生物醫藥產業生態圈融合效應,培育國際特色示範醫療集群、高精醫藥器械集群、創新驅動轉化醫學平臺。同時,成都歷史上在生活方式、美學體驗、文化品格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礎,有條件在消費場景、娛樂體驗、軟硬體集成創新等方面探索新路徑,成都已經在場景營城方面進行了廣泛探索,提出全方位提升生活品質,構建覆蓋全區域全人群、標準化均等化的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增強以事業成長性和生活宜居度為核心的城市競爭力。
堅持以人為核心
探索「人城境業」高度統一的營城路徑
產業與城市發展有著歷史的規律與邏輯。在工業化前期,往往是工業化引導城市化,而到了注重質量和創新的工業化中後期以及後工業化階段,城市化的質量、城市空間的品質往往又決定著產業競爭力的水平。縱觀成都近年來城市能級和影響力的提升,這一規律顯現充分。總結成都的產業發展歷程,可以看到如下幾條經驗。
第一,遵循發展規律,順應轉型趨勢。順應「產城人」到「人城產」的歷史規律,堅持以人為核心,將「讓生活更美好」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綜合考慮人的多維度多層次屬性需求,全方位服務人的自然屬性、經濟屬性、社會屬性、文化屬性並在各項政策中貫穿體現,通過高品質生活集聚人才、激發創新動能。
第二,著眼完整鏈條,重塑動力體系。全方位變革發展方式,加快構建高效協作、開放共享的產業生態圈和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的產業功能區以及多元複合、創新驅動的高品質科創空間。以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為承載「0到1」創新任務的引擎,聚焦前沿醫學、區塊鏈、航空航天等領域,打造世界級大科學裝置集聚區、未來產業先導區和全國科技體制改革新特區。進而,通過數字鏈、創新鏈和價值鏈與全市14個產業生態圈、66個產業功能區相連結,形成從源頭創新到二次創新、再到產業生態圈的發展壯大、再到產業功能區規模化落地的完整鏈條。在產業生態圈方面,提出加強生態圈協作和產業鏈合作,引導培育「頭部引領、腰部支撐、鏈式互補」的產業發展共同體,促進產業生態、創新生態、應用生態「三態融合」。
第三,汲取理論營養,實現融合創新。成都後發趕超的戰略路徑決定了必須廣泛汲取國內外先進案例與創新理論的營養,成都也在此過程中探索了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經驗和路徑。從田園城市到公園城市,從3T理論到場景理論,從產業集群到科學城,從經濟地理到全球城市理論,成都一直堅持汲取前沿理論並結合自身實際實現進一步融合創新,提出了「加快構建具有全球話語權和競爭力的城市文明體系,推動現代化新天府美好圖景走向世界」。
回顧城市發展歷史,能量、信息和物質流動是城市進化中的關鍵因素,城市能否成為能量、信息的「聚變場」和「放大器」,始終是城市競爭的重要賽道。當前,全球前沿城市的樞紐功能更多表現為吞吐貨物貿易品、吞吐財政金融資源等,未來則需更多吞吐知識產權、高端軟體、工程技術、文化藝術、時尚品位、時代先聲等具備更高「信息能量密度」的產品。面對智能社會的城市「突變」前景,需要用建設未來城市的整合思維推動系統升級,整合國內外城市、產業、科技、人文等領域的前沿經驗,通過新的組合效應創造城市新價值。期待成都未來的探索實踐能夠為這一進程貢獻新的智慧。
(文章來源:成都日報)
(責任編輯:DF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