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時,分數已出,剩下的就是填報志願,等待錄取。「七分考,三分報」,志願報好了,才能把高考分數的意義發揮到最大限度。
報考志願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很容易出現問題,像考生扎堆,導致報考失敗和喜歡的專業被調劑。雖然各省招辦都採取了很多措施,加大考生第一志願錄取概率,但是仍然不能避免考生出現問題。
很多學生採取「衝一衝」「穩一穩」「保一保」的志願填報策略,應該是比較科學的填報思路。由於對當年政策、往年數據分析、錄取形勢的判斷會出現一定誤差,加上考生主管選擇隨意性和不可控性,導致志願填報經常出現問題。不少學生對錄取學校和專業並不是很滿意。
另外,錄取結果出來以後,家長和學生都會多少有點懊悔,對比自己分數,發現自己還能上很多好學校。這種情況也是常見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志願填報沒有成功可言。
對於高考志願填報,要有一顆平常心。受各種條件制約,志願填報只能是沒有更好,只有最好!何為最好呢?
一、學校和專業實現其一可謂最好
高考志願填報,要麼從選學校出發,要麼從選專業出發。魚和熊掌兼得更好,不可兼得也不能後悔。好學校和好專業競爭本來就激烈,既想保住學校又想保住專業,那是尖子生的專利,對於其他學生而言那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能得其一已經是不錯的。所謂有所得必有所失,保住其一就可以說是最好結果。
二、分數在錄取區間中上、中間、中下為最好
很多家長和學生覺得踩著錄取線是最好,其實不然。踩著錄取線,意味自己是最低分,在專業的選擇上沒有任何權利,可能錄取到最差的專業。好大學最差專業不一定比其他大學好專業佔優勢。第二就是壓線錄取,代表自己是學習最差的那個,可能在入學後的學習中處於不利位置,影響自己的後續發展。
一般來說,錄取區間為520-580分,我的分數在540-570分最好。如果為了保專業,犧牲一些分數,導致自己分數在錄取期間頂部,也是填報志願成功,沒有什麼可遺憾的。
三、第一次志願錄取為最好
高考一般設置兩到三次填報志願的機會。第一次志願錄取失敗後,進行第二次志願填報。如果第一次填報的志願被錄取,這就可以說是最好。
第一次填報志願選擇面廣,根據自己喜歡選擇學校和專業。第二、第三次志願填報,很多好學校和好專業都已經錄取滿額。剩下的學校和專業應該都是招生困難的,考生等到這時候再填報志願,選擇面較窄,沒有好學校和好專業可選,勢必造成自己分數嚴重浪費。
當然,事情沒有絕對,第二次填報志願在特殊情況下,也可能撿漏。
四、能夠接受結果為最好
錄取結果出來後,不要跟別人比,不要拿分數對比。只要是第一次志願被錄取,就要學會接受結果,再說結果也不可改變,還不如心安理得接受。接受錄取結果,馬上進行入校前的各項準備工作才是正確選擇。
高考成功,錄取成功,並不意味著人生的成功。未來的路還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獲得成功。
個人觀點,歡迎交流!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