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全市準小學生將正式成為名副其實的小學生。幼兒園和小學的作息時間大有不同,進小學後學習活動的安排比例將大大增加,處於「幼小銜接」過渡階段的準小學生正承受著生理、心理的雙重變化,面對可能由此產生的種種不適,父母、孩子疑惑接連不斷。
記者請來本市幼兒園、小學等教育、心理專家,為準小學生及其家庭全方位解析入小學準備。
[作息篇]作息時間大調整
新小學生入學後,能否適應小學作息時間,成為家長最擔心的問題。記者將普陀區一小學和一幼兒園的一日作息表進行對比發現,小學沒有午睡時間是兩者最大的區別,而這也是不少孩子入學後最難適應的情況之一。個別孩子下午上課時就思想難以集中,甚至打起瞌睡。
在幼兒園的作息表上充滿了「活動」二字。除了形式多樣的活動外,考慮到孩子身體發育要求,幼兒園還會在上下午各安排一次點心時間。而且安排相對比較寬鬆,即使遲到也不會有大礙。而小學則不同,基本都要求孩子在早上7點50分左右到校,下午4點左右放學。每節課時間為35分鐘,下課休息時間為10分鐘,有的學校還會安排兩分鐘預備鈴時間。下午下課後,一些學校會根據自身不同情況安排晚託班、社團活動或藝校等,自願報名參加。
頻繁出招適應新變化
記者了解到,為了避免入學後孩子一時間不適應,幼兒園和小學紛紛出招,幫助孩子儘快適應各種變化。
華東師範大學附屬幼兒園園長王順妹告訴記者,為更好幼小銜接,對幼兒園大班孩子作息時間作出相應調整,比如:適當減少午睡時間,用一些安靜的活動代替,比如講故事等。
武寧路小學一位老師告訴記者,為避免孩子打瞌睡,學校運用多媒體課件來吸引孩子。同時,大多數的小學還在中午安排一定時間讓新生在桌上小睡。在課程安排上,學校也儘量把主課安排在上午,下午安排副課,比如:體育、音樂、美術等,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不覺得累。
此外,家長還應配合孩子調整作息時間,早睡早起。在家中還可創造一個相對獨立的學習環境,包括:寫字檯、書架等,營造一個適合讀書的氛圍。
[學習篇]各種學習不適早對付
上學了,或許超前教育引起厭學,或許一時不適學習落後,還有一些孩子上課好動、多動,不僅自己聽不好課,還影響到其他同學,面對種種學習困難、學習不適,到底應該如何對症下藥?
超前教育
往年一開學,因為家長超前教育,不少孩子開學不久就可能出現厭學等。瑞金醫院青少年心理諮詢中心金武官教授表示,在入學前進行廣泛的知識了解和能力培養還是可取的,但純粹把教材先上一遍,容易導致孩子上課分心,對課本失去興趣,嚴重時甚至厭學。
專家指出,受過超前教育的孩子可能在低年級時表現出色。但一段時間後,可能失去優勢,對學習無趣。
學習落後
對於剛入學後,學習暫時比較困難的學生,老師平時應多關注、鼓勵,多給他們發言機會,還可以利用上課前幾分鐘通過「開火車」等形式鞏固所學知識;在下課、午休時間,老師也可陪孩子聊天。家長要千方百計地保持孩子的積極性,給孩子訂一個「跳一跳,就能摘到蘋果」的目標。
思想不集中
在入學前,家長要多和孩子一起看看書、下下棋、玩玩拼圖遊戲,這些活動都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進行,對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很有益。
另外,家長還應給孩子創造良好學習環境,比如:當孩子看書、寫字時,儘量避免在旁邊大聲說話、看電視,最好坐在孩子身邊陪他,切忌看電視、搓麻將。
好動、多動
「看電視能連續坐上幾小時,一上課卻只能保持20分鐘安靜,這樣的孩子並不是真正的『多動』,而是『選擇性多動』。多動的核心問題還是在於心理幼稚!」
金武官教授提醒家長,不要盲目使用藥物控制孩子多動,而應從核心處著手,通過講故事、舉例子等有趣的形式讓孩子了解基本道理,提升孩子幼稚的心理年齡;家長不要一味就事論事,逼孩子接受道理,甚至運用打、罵、訓等手段,這反而只會加重逆反心理。
[心理篇]「第二周效應」不可忽視
有些孩子並非在開學後第一周就出現不適應,相反在開學第二周才出現情緒反覆、厭學的情況。因為在第一周裡,孩子還很有上小學的興奮感,但等到第二周,新鮮感逐漸消失,加上又受到校園紀律約束,學習知識也不像想像中那樣容易,一部分孩子開始不想上學,甚至厭學。
瑞金醫院青少年心理諮詢中心金武官教授提醒,家長要注意孩子在開學後第二個星期可能暴露出好動的本性。專家提醒,家長要正確面對「第二周效應」,如果出現新鮮感過後、對學校失去興趣,家長要努力維持孩子的新鮮感,更不宜在背後議論學校、老師,而應維護學校、老師在孩子心目中的美好形象。
[物質篇]小學生學習用品到底要多少
英語複讀機、學習機、高級計算器、電子詞典、高檔書包、名牌文具……開學前,林林媽媽幫兒子準備了各種豪華學習用品,累計花費竟然超過2000多元。更有不少家長都不惜一擲千金,用各種造型新穎、功能齊全的品牌文具、高檔電子用品「武裝」自己的孩子。
其實,小學生的文具用品並不需要太複雜,文具過於花哨,反而容易使孩子分心。簡潔的書包、鉛筆、墊板……足足能夠滿足一位小學生的學習需要。一位業內人士為小學一年級新生開了一份文具清單,記者算了一算,書包100元,鉛筆盒30元,2H鉛筆8支3元,卷筆器20元,大、小墊板各一塊,共5元,橡皮2元,直尺2元,還有水壺、飯盒和調羹等,大約200元也就足夠了,能將小學一年學生所需用品一網打盡。簡潔的學習用品,還能杜絕孩子們的攀比之風,何樂而不為。
[預演篇]「幼小銜接課」模擬課堂
「小朋友坐端正,小手放好、腳放平;腰背挺挺直,眼睛看前方……」在朗朗的兒歌聲中,模擬課開始了。在武寧路小學開學前的一周裡,從每天上午8點至10點半,準小學生先開始體驗小學生生活。為了幫助孩子儘快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武寧路小學還準備了小蘋果、小貼紙和小紅花等,作為獎品鼓勵孩子。
記者了解到,不少學校都設有幼小銜接的模擬課堂,時間從兩天到五天不等。在模擬課堂裡,家長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參觀新校園,熟悉環境,通過互相自我介紹,熟悉老師和同學。模擬課堂並不給孩子布置作業,教師會通過各種途徑及時和家長溝通,也便於家校配合,使孩子儘快進入小學生角色。
金武官教授說,模擬課堂能使孩子熟悉小學上課情況、適應作息時間、提前培養孩子的正確行為習慣。
[實戰篇]好習慣要早早培養
1、不少孩子的書包亂得像「紙簍」,家長每天包辦整理書包。其實,在上小學前,家長就可以要求讓孩子自己整理書本、玩具和各種生活用品等,以培養孩子自我管理能力;
2、對於培養注意力,專家建議,家長還可在看電視時,要求孩子坐下認真看20分鐘,再對孩子提問,看孩子是否聽懂、如何回答、表達是否清楚、口齒是否伶俐等;
3、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培養孩子養成定時看書、喝水、如廁的習慣,利於更快適應校園生活;
4、還要引導孩子適應集體生活,養成助人為樂、關心集體、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禮貌待人的品德,不要給孩子灌輸「不能吃虧」的觀念。
[營養篇]早飯千萬不能省
「來不及了,要遲到了!」一上小學,不少孩子便在路上、校門口匆匆解決早飯。華東醫院營養科主任孫建琴教授告訴記者,不吃早飯可能導致孩子面色發白、心慌、出冷汗、低血糖,嚴重時還可能暈厥。另外,不吃早餐還可能使孩子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若長期不吃早飯還會影響胃腸消化,甚至導致胃潰瘍。
專家建議,早飯最好在家吃完;每天一隻雞蛋、一杯牛奶必不可少;主食可選擇蛋糕、麵包、包子等相互替換;如果孩子早上沒胃口,家長也不要強迫,可選擇果汁、水果讓孩子開胃,再準備點耐儲藏的牛奶和幹點,如:小麵包、餅乾、堅果和腰果等,可帶到學校裡補充能量。另外,早睡早起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