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期間如何塑造一個精彩的自己?
在2016級新生開學典禮上,王瑞芳院長告訴大家,
大學是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對於新生來說,這是一片廣闊的天地,也是一個亟需探索的領域。如何融入新集體,怎麼選擇學生組織,如何做好大學規劃……大學生活怎麼過?新生們在探索出自己的「大學之道」前,不妨先來聽聽師長們怎麼說。
冶先生(三排右一)一家參加新生家長懇談會
「成為一名獨立自主的人。」這是來自青海的冶先生對女兒冶成蓮的最大期待。冶先生透露,上大學前女兒是一個比較聽話、懂事的孩子,他希望女兒在大學期間能多鍛鍊自己,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冶先生一家是回族人,在來嘉庚學院之前,他們從網上、親朋好友口中了解到嘉庚學院,「我女兒特別喜歡嘉庚,那裡環境好,綠化好。」報考時,他很支持女兒的決定。而當他送女兒到學校報到時,讓他驚喜的不僅是環境,還有這裡的人。「一路上到哪裡都有人迎接。這所學校的人很熱情,很文明。」他希望女兒通過大學四年的學習,也能成為一名素質更高的人,「我還鼓勵她參加迎新志願者活動。」雖然在一些習慣上,回族與漢族有所不同,但冶先生並不擔心女兒不適應這裡的生活,「學校有清真食堂,可選擇的食物很多。廚師還貼心地說,如果有需要的話可以幫忙下麵條。」他表示,女兒在嘉庚學院學習,他很放心。
對於離開家獨自到外求學的子女,家長在牽掛之餘,也有所期待。和冶先生一樣,來自河南的王先生,對女兒王田震最大的期望就是「好好學習,鍛鍊自己」。會計與金融學院新生蔡鈺靖的媽媽,則希望女兒能學好專業知識,為以後出國做準備,在生活上要注意安全,照顧好自己。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的一位新生家長王先生則希望孩子能踏實學習,學以致用,成為有修養的人……在報到時,接受採訪的很多位父母,雖然所說的話不多,但提到最多的八個字是「好好學習」和「注意安全」。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盧昌義院長(中)慰問新生
「積極融入集體,在集體裡學到更多的東西,獲得更多的發展。」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盧昌義,鼓勵新生在入學後積極融入新環境。8月26日晚上,盧昌義和該學院的行政秘書兼輔導員到新生宿舍慰問新生。這樣的活動,盧昌義已經連續參加12年。他說,「查訪新生,了解他們的需求,就是讓他們感受集體的溫馨和學校的關心。」除了關心學生生活上的問題,他還會和新生探討大學的學習。他認為大學是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同學們要注重培養組織能力、策劃能力、動手能力和交流能力,要學會做人,學會做學問,學會「作秀」(展現自己),成為多面手。他指出可以通過參加競賽、班級活動、團隊合作等方式去實現這些能力的培養。「不要掛科,不要做作弊」,在專業學習上,他建議新生培養學習興趣,將所學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對所學專業比較迷茫的學生,盧院長建議他們,先了解自身的專業,在清楚地認識自己的專業之後再考慮轉專業的問題。
關於大學生活怎麼過這道問題,那些早已走過學生時代,與「嘉」人密切相關的「嘉」師有著自己的專業解答。
法學院方芳老師建議新生調整心態,認識到大學的學習方式跟高中不同,要廣泛閱讀,獨立思考,培養自學能力。
對於如何學好英語,英語系主任雷天放建議新生,要利用碎片化時間練聽力、背單詞,在手機上下載APP學英語,還可以找想要提高英語水平的同學結伴學習,互相促進。
對於新生要如何克服因陌生感和孤獨感產生的負面情緒這個問題,人文與傳播學院行政秘書兼輔導員林延貴建議新生要學會放鬆自己,多跟學長學姐交流,或者到學校的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尋找幫助,通過各種徐徑讓自己儘快融入新環境。對於老師們來說,看到新生融入新環境,學有所成是他們最大的心願。
詹燊瑋(左一)參加迎新志願者活動
「參加1-2個感興趣的學生組織,不要盲目轉專業,多和老師、同學交流,通過與專業相關的比賽提升自己的能力。」對於大學生活如何過,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2013級學子詹燊瑋這樣建議。詹燊瑋已經連續三年參加迎新活動了,除了幫忙新生,他也喜歡和新生聊大學生活怎麼過,針對他們的問題做解答。大一的時候,詹燊瑋也曾迷茫過,甚至一度想過轉專業。後來他加入了自己感興趣的學生組織——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宣傳中心。在從事宣傳工作的過程中,他慢慢地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也越來越喜歡自己的專業,還多次拿了校獎學金。如何處理好學習與學生組織工作的時間分配,詹燊瑋的答案是,「沒有協調不過來的時間,只有不想做的自己」。他說,再怎麼忙也不能落下學習。他還建議學弟學妹們,要多向老師和班裡的學霸請教,樹立好學習目標,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對於工科生來說,他認為情商的培養更重要,建議新生在關注專業學習的同時,也要鍛鍊社交能力。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大學生活,對於大學生活的種種問題和種種選擇,作為過來人的學長學姐們有著更多的體會。
人文與傳播學院2014級學子金丹丹建議新生不要一開學就忙著各種兼職,要先熟悉周圍的人和環境,融入新集體。
管理學院2014級學子歐陽牧則建議新生,首先要思考兩個問題,「我來這裡做什麼,我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他認為想清楚這兩個問題,有助於新生更清晰地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在採訪中,大多數高年級學子願意分享自己的經驗,對他們來說,既希望自己的肺腑之言能讓學弟學妹們少走一些彎路,也希望他們能自己去探索大學的模樣。
撰稿
學生新聞社 童藝欣 張丹麗 盤明玲
攝影
學生新聞社 黃斯如 莊志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