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安發現一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
12月16日,記者從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高安市發現一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歷時一個多月的考古發掘,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舊石器時代的石製品,為我們認識贛鄱大地遠古先民的繁衍生息歷史提供了寶貴材料。據悉,這也是江西首個經正式考古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
-
考古2019︱舊石器考古:新發現層見疊出,探起源精彩不斷
在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即將揭曉之際,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特別邀請9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者,撰寫10篇總結性稿件,對去年中國的重大考古發現做全時段、全方位梳理,以饗讀者。距今約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是人類起源、演化的最早階段,也是人類歷史上最漫長的時段。
-
甘肅發現舊石器100周年研討會在蘭召開
原標題:甘肅發現舊石器100周年研討會在蘭召開 中國甘肅網12月11日訊 據蘭州晚報報導 12月10日,記者從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
-
這個位於山西的舊石器遺址中挖掘出的小孩牙齒,打破歐美學者說法
1954年秋由中國著名的舊石器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賈蘭坡負責組織了一個考古工作隊,以丁村為中心先後在周圍十幾公裡地區內進行科學挖掘。共發現了具有共性特徵的2000多件打制石器,28種動物化石,還發現三枚人牙化石,經測定距今約10萬年。1976年又在同一地點發現了同一時期的一個小孩的右頂骨化石和1000件石製品,200多件動物化石。
-
舊石器時代晚期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聚落,居住方式也大有不同
舊石器時代晚期的聚落起源今天的文章的主要內容是對舊石器時代不同地區的住址和環境的情況簡述,探尋聚落的起源,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話,就繼續看下去吧!河套人文化的發現範圍較廣,包括陝西和內蒙古交界處的薩拉烏蘇河流城和寧夏靈武一帶。
-
陳全家教授:我國舊石器考古和動物考古教學科研的耕耘者
新石器考古記者:您畢業留校任教後發掘了左家山新石器遺址,並發掘出土了一件石龍,根據測年數據,其被認為是紅山文化玉豬龍的雛形,能談一下左家山遺址石龍的發現情況嗎?,回校後立即請張忠培老師看了左家山遺址發現的新材料,張老師看後眼前一亮,激動地表示這將是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重要新發現,意義非常重大,指示馬上申報明年發掘。
-
舊石器與新石器考古差異雜談
上了博士,隨陳勝前老師學習年代跨度更大的史前考古,再加上博士論文有相當一部分內容涉及新舊石器時代過渡時期,因此,舊石器和新石器考古的文獻我都得讀一些。但是主攻方向仍然是新石器考古。 到民大工作以後,開設的《中國考古學(一)》就包括舊石器和新石器兩部分。為了緊跟新材料新研究,仍然保持同時閱讀舊石器和新石器考古文獻的習慣。
-
考古人員在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地區發現舊石器地點40餘處、洞穴60處
考古人員在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地區發現舊石器地點40餘處、洞穴60處 來源:新華社時間:2020-12-23 09:50:11 近日,考古人員在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地區發現舊石器地點40餘處、洞穴60處,採集石製品200餘件。此次發現,為研究中國南北方舊石器文化交流及與環境變化的關係提供了重要材料。「這裡氣候溫暖溼潤,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是古人類生活居住的理想場所。」魯山地區舊石器考古調查項目負責人趙清坡說。
-
泥河灣研究中心將建成舊石器考古人才培養基地
專家們認為,研究中心的硬體設施已具備國際領先水準,體現了舊石器考古的中國氣派,應該儘快推動使用,力爭建成國內舊石器考古研究基地、業務和人才培養基地。 檢查發掘記錄、日記、圖紙、照片等資料,觀察出土石製品、動物化石,聽取項目負責人情況匯報……專家們對塔梁遺址、馬梁遺址考古發掘工地進行了現場檢查,對泥河灣考古發掘工作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泥河灣盆地古人類文化遺存豐富,新的數位化技術計劃也在規劃實施,技術方法處於學術界前列。
-
中國第一件有確切地層記錄的舊石器「亮相」天津自然博物館
《「石」破天驚——紀念中國第一件舊石器發現100周年》主題展覽4日在天津自然博物館展出,展覽共展出包括中國第一件有確切地層記錄的舊石器在內的石器標本近200件。1920年6月4日,北疆博物院(今天津自然博物館前身)創始人桑志華在甘肅慶陽發現中國第一件有確切地層記錄的舊石器——石核,打破了德國考古學家提出的中國沒有舊石器時代存在的斷言,拉開了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研究的序幕。由於歷史原因,原保存在北疆博物院的這件石核被轉移至北京,後被保存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
舊石器時代的雕塑,因色情被臉書強制刪除
你能想像到一個面目全非,看不出形態的舊石器時代的雕像,都會因為涉及色情被下架嗎?這個被臉書強制刪除的雕塑作品名叫《維倫多爾夫的維納斯》(Venus of Willendorf),高約11.1釐米,於1908年由考古學家在奧地利維倫多爾夫的一個舊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發現的,據考證這個雕塑的年代可以追溯到2.95萬年前
-
泥河灣遺址群發現160萬年前草原猛獁象腳印
本報訊(記者龔正龍)日前,記者從省文物研究所獲悉,考古工作者近期在泥河灣遺址群馬圈溝遺址發現了20餘個160萬年前草原猛獁象腳印及大量石製品、動物化石,為進一步研究泥河灣早期人類行為、生存環境補充了新材料。
-
青塘遺址入選中國考古新發現
▲瑪雅文明科潘遺址8N-11號貴族居址遺址全景(上為北)▲西側北部建築龍頭神鳥的頭部本報訊(記者 王巖)據國家文物局網站消息,1月1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
-
湖南考古發現:洞庭湖區域現多處史前文化遺址
湖南新聞網長沙1月9日電(記者 鄧霞)「常德唐林遺址的發現和發掘,將西洞庭地區的文明史推進到4000年前。」該遺址考古發掘領隊王良智近日在2016湖南考古匯報會上表示,唐林遺址文化因素特點鮮明,包含宋元時期、商周時期和石家河文化時期三個階段的文化堆積。 發現於2010年的唐林遺址位於湖南常德市西洞庭管理區祝豐鎮唐林村,周圍河網、池塘、湖泊密布,水系發達。
-
重大發現!內蒙古發現距今8400—7600年的遺址
乃仁陶力蓋遺址發現於1986年鑲黃旗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當時主要發現遺址南部的鮮卑墓葬群,2019年在配合風能項目工程的調查中,又發現了鮮卑墓葬群北部的大型新石器時代早期的聚落遺址。經勘探發現新石器時代早期房址270餘座,鮮卑早期墓葬14座。房址出土遺物有:動物骨骼、陶片、骨器及大量石器。房址內有二層臺、柱洞、火灶。
-
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六大考古新發現」 遺址將申報國家重點...
10日,一年一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報告廳舉行,「2018年六大考古新發現」正式公布。它們分別是:廣東英德市青塘遺址、湖北沙洋縣城河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延安市蘆山峁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澄城縣劉家窪東周遺址、四川渠縣城壩遺址、河北張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
-
河南省南召猿人遺址:這裡的「猿人時代」,比「北京猿人」還早!
說起人類的起源,我們大概從上學的書本上就知道了「北京猿人」,「元謀猿人」,其實在河南省南召縣雲陽鎮西北3.5公裡的杏花山上,這裡還有一個"南召猿人遺址",它是和「北京猿人」是同一時代的。河南省南召猿人遺址是在1978年才被發現,考古專家在杏花山上發現了一顆古人類的牙齒和一批古脊椎動物的化石。經過世界級古生物學家的多次鑑定,確認為這顆古人類的牙齒是早期人類右下第二前臼齒。距今大約有50多萬年,那就是和之前發現的「北京猿人」屬於同一時期的古人類化石。
-
廣東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廣東英德青塘遺址入選「2018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這是廣東考古界在五年內第二次獲此殊榮。此前,廣東鬱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已入選「2014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而廣東英德青塘遺址在今年1月還入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2018年中國考古新發現」。
-
藍田猿人遺址
「藍田猿人遺址」位於陝西省藍田縣東15公裡處的公王嶺和縣西北10公裡處的陳家窩村兩地。是中國直立人化石及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遺物出土地點。中國人類的發源地之一,屬古遺址類。 1963年9月,在陳家窩村厚30米左右的紅色土層底部,發現了一個老年女性下頜骨化石。
-
人民日報央視重磅報導三明萬壽巖遺址
人民日報17日在頭版頭條以《萬壽巖「新生」》為題、央視新聞聯播17日晚在頭條以《搶救回來的史前家園——福建萬壽巖舊石器時代遺址保護紀實》為題,並分別配發評論,突出而詳細報導了被業界譽為「南方周口店」的福建三明萬壽巖舊石器時代遺址保護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