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畫虎不成反類狗」,下一句十人九不知,可卻更有道理

2020-12-24 水煮文化魚

俗語「畫虎不成反類狗」,下一句意思相同,但因兩個字而鮮為人知

文/婉清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俗語就是縮影,所以探看俗語就可窺見文化的冰山一角。俗語是一種在民間流傳的語言,是文化的一種形式,不止因為俗語背後有吃穿住行、衣冠文物,還因為俗語背後那深刻的道理警示。俗語雖然短淺甚至粗糙,但背後卻大有天地,值得人們好好探看。

從古至今有很多人發現俗語是寶藏,比如《增廣賢文》就有收錄一些膾炙人口的俗語,而近現代更是很多學者編著一些有價值的俗語成書,比如《俗語辭典》。在此書中有一句俗語叫做「畫虎不成反類狗」,可以說這句俗語家喻戶曉,但它的下一句卻十人九不知,雖然下一句意思相同且更有道理,但因兩個字從而使他鮮為人知。

我們先看上一句「畫虎不成反類狗」,通俗解釋是說一個人畫老虎不成反而畫得像一條犬,所以這句話多被人們用來諷刺好高騖遠,因為不切實際攀求過高的目標所以導致自己最後弄得不倫不類。這句俗語出自蒲松齡《聊齋志異》中「但恐畫虎成狗,致貽汙謗」,但最初卻不是這句,而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再來看下一句,下一句是「刻鵠不成尚類鶩」,意思相同,是說畫天鵝不成結果畫成了鴨子。下一句與上一句同樣的意思,但這裡也有指模仿的雖然不逼真,但還相似,所以與上一句有些微不同。可以說這句俗語是比上一句更有道理的,因為即便是有些相似,但本質還是大有差別。

這兩句俗語最初都出自《後漢書·馬援傳》,是伏波將軍馬援勸誡子侄的話。馬援的子侄經常在背後非議人,於是馬援就告誡他們,馬援稱龍伯高敦厚周到謹慎,杜季良豪俠講義氣,父親死了也有很多人調研。雖然二人極好,但不願侄子向他們學習,因為如果學習龍伯高不到位,再如何沒學到位也不過還是是一個謹慎的人,所以是「刻鵠不成尚類鶩」,而若是學習杜季良不到位,可能就成了輕薄兒了,所以是「畫虎不成反類犬」。

婉清觀點:這兩句俗語背後的含義可以說相同,但究其根本下一句更有內涵更有道理,不過下一句因為「鵠」和「鶩」二字比較生僻,所以很多人望而止步,從而使得這句不如上一句知名度高,所以因為這兩個字下一句鮮為人知一些。不過我們可以知道,一個是「鴻鵠之志」的「鵠」,一個是「馳高鶩遠」的「鶩」,大家對此有何看法呢?

參考文獻:《後漢書·馬援傳》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存在侵犯版權問題,請聯繫原創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人常道,畫虎不成反類狗,後一句更深刻,古人智慧,多數人不知
    而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這句俗語,相信朋友們一定都聽過,那就是畫虎不成反類狗。這句話的字面意思真的很好理解,簡單的來說就是一個人明明想畫老虎,結果畫的反倒和一隻狗差不多。現如今人們經常用這句話來嘲諷那些好高騖遠的人,這些人所設立的目標一點都不符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最後搞得不倫不類,被人笑話,用一句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現實很豐滿,理想很骨感。
  • 古人講:「畫虎不成反類狗」,還有下半句,可惜十人九不知
    古人講:「畫虎不成反類狗」,還有下半句,可惜十人九不知說到農村俗語,大家應該或多或少都了解一些吧,若是在農村生活過一段時間,就對俗語更加熟悉了。每一句俗語都是由老一輩的農民創造出來的,他們借鑑的是自己的生活經驗,然後總結出一句一句通俗易懂的話。這些俗語第一次聽到會讓人覺得很有趣,甚至開懷大笑,但事後仔細回味一下,又會發現這其中是蘊涵了很多人生道理的。
  • 俗語:「有錢能使鬼推磨」,下一句更加經典,可惜十人九不知!
    俗語:「有錢能使鬼推磨」,下一句更加經典,可惜十人九不知!說起「有錢能使鬼推磨」這句俗語,想必大家都不會覺得陌生,在這處處釋放喧囂的社會,很多人往往對此感概頗多,特別面對現實的諸多無奈,人們常以此句抒發思想感情,雖說,言語間不乏調侃之意,可對金錢至上的社會現象,可謂刻畫的入骨三分。
  • 俗語「百聞不如一見」,下一句道理更透徹,很多人因此吃虧!
    俗語「百聞不如一見」,背後典故意義深刻,可惜十人九不知!在《俗語辭典》中有收錄一句俗語「百聞不如一見」,雖然人盡皆知但卻止於表明,對於它的下一句和背後的故事知之甚少。這句俗語其實出自《漢書·趙充國傳》,背後不僅有故事還寓意深刻,可惜十人九不知。漢宣帝時期羌族經常擾亂內地,於是光祿大夫義渠安國就被派去視察,不過問題沒解決他人就回了朝。
  • 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道盡普通人之辛酸,可惜十人九不知!
    俗語「父不進子房」,下一句道盡普通人之辛酸,可惜十人九不知!
  • 古人說「男女授受不親」,下半句卻十人九不知,說得有道理嗎?
    他們認為男女之間連東西都不能相互傳遞,因此流傳出一句俗語叫做:男女授受不親。這句俗語已經脫離了時代的要求,其實還有後半句,大多數人不知道。一、男女授受不親已經脫離時代這句話出自於《孟子·離婁上》,這本書也是儒家經典。古人把儒家所提倡的一些行為當作是禮法,在生活中也處處遵循這樣的禮法。
  • 農村俗語「來客不擺三盤菜,可嘆十人九不知」有什麼含義呢?
    農村俗語「來客不擺三盤菜,可嘆十人九不知」有什麼含義呢?哈嘍,大家好,我是大廚江一舟。今天又到了給大家分享美食的時刻了,你準備好了嗎?農村俗語流行的這句話,相信很多山東以及東北的人都聽說過吧!都知道山東人好客,那麼在這些禮節上,自然是特別恭敬的。無論是在家裡請客吃飯,還是去飯店裡吃大席。坐在桌子上,吃飯都會有一定的規矩的。比如飯桌上的飯菜,從來不會擺三盤菜的。除了這些原因,還有其他含義嗎?今天大廚就和大家普及一下這類的知識。話不多說,直接給大家上乾貨了。第一種原因:風俗習慣不同。
  • 農村俗語:「來客不擺三盤菜,可嘆十人九不知」,有什麼含義呢?
    農村俗語:「來客不擺三盤菜,可嘆十人九不知」,有什麼含義呢?在農村裡,請客吃飯也是有很多講究的。因此來說,這農村請客吃飯也確實有很多道道的。而主人在請客擺菜的時候,也有很多規矩的,而農村人認為上菜的時候,上雙菜為好,比如2、4、6……12個菜,以象徵著好事成雙,而單菜卻是不行的,擺3個菜更是不可以。所以在此之下,也就有了「來客不擺三盤菜,可嘆十人九不知」的農村俗語,那麼這句話有什麼含義呢?我來回答。
  • 俗語:來客不擺三盤菜,但惜十人九不知,老祖宗的話在理嗎?
    俗語:來客不擺三盤菜,但惜十人九不知,老祖宗的話在理嗎?在這個世界上,所有國家的人民都知道,我們國家是一個禮儀之邦,我們國家的人民是非常講究禮儀的,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平民百姓,心中永遠有一個字,那就是"禮"。
  • 俗語:「好吃不過餃子」,下一句是什麼?又有哪些道理?
    俗語:「好吃不過餃子」,下一句是什麼?又有哪些道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能聽到各種各樣的俗語。這些俗語,無論是聽起來還是說起來都是朗朗上口,在我們的生活中運用也非常廣泛。這些流傳至今的俗語都是長者們根據自己的人生閱歷而總結出來的經驗。流傳下來就是為了能讓更多的人知道。可以讓年輕人從中學到一些生活小竅門兒和避免走一些彎路。而往往很多俗語都是分上下兩句的,有很多人都知道其中的上半句,卻不了解下半句是什麼。就像這:俗語:「好吃不過餃子」,下一句是什麼?又有哪些道理?
  • 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啥意思?後一句十人九不知!
    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啥意思?後一句十人九不知!來看前一句「三月怕三七」,句中的三月指的是農曆三月份,而三七並不是指農曆三月初七這一天,除了這一天,還有兩天,三月十七和三月二十七,這三天不下雨對於農作物的收成有著極大的影響,所以農民會非常著急擔心。在二十四節氣裡農曆三月會有兩個節氣分別是清明和穀雨。
  • 俗語「馬無夜草不肥」古人總結很對,上一句更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在如今的農村,一直流傳著這麼一句俗語:「馬無夜草不肥」,相信大家多少也都聽說過這句俗語,大體意思是說:「馬在夜間不吃一頓草的話就不會肥壯」。馬無夜草不肥在古代,馬是代步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膘肥體壯的馬跑起來不僅速度快,耐力也是非常持久的。
  • 俗語有言:「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下半句才是經典,十人九不知
    比如說「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句話指的是,生死已經註定了,是無法改變的,現在很多人一消極就說這句話,其實這是鼓勵人的,下半句更經典,十人九不知。這句話出自《論語-顏淵》,裡面有一個叫司馬牛的人,他本來是宋國的貴族,衣食無憂,可他的哥哥參加了叛亂,他們家受到了牽連,但後來僥倖逃脫,來到了拜孔子為師。
  • 俗語:「人餓吃蔥燒心」,下半句透露人情冷暖,可惜十人九不知!
    俗語:「人餓吃蔥燒心」,下半句透露人情冷暖,可惜十人九不知!文/文飛俗語文化可以說是中國流傳至今最接地氣的文化,古代勞動人民通過對生活的細緻觀察和總結,隨後才有了這些蘊含生活智慧的俗語,再被後人們一句句流傳下來。
  • 農村俗語「餵狗七分飽」,下一句更經典,道盡人生百態,趁早看懂
    農村俗語不下千百條,這也算是農村獨特文化的一種。人們耳熟能詳的俗語也就那麼幾條,但是還有很多你沒聽過的俗語,對你的人生也會有很多的啟示性意見。今天小編想給大家帶來的一條俗語是關於農村狗狗的俗語,那就是「餵狗七分飽。」
  • 俗語:「父不進子房」,其下半句更經典,不料卻十人九不知!
    俗語,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吧?
  • 俗語:「切莫遷墳,十遷九敗」,老一輩經常說的講究,有道理嗎?
    俗語:「切莫遷墳,十遷九敗」,農村裡確實是有這種說法的,當然了用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就是封建迷信。但是,古人就信這個。一般來說俗語都是人們通過長時間觀察得出來的結果,俗語大部分也都是有道理的,就好比「清明前後,點瓜種豆」,「仇人相見,分外眼紅」等俗語。是不是很有道理!那麼,「且莫遷墳,十遷九敗」這個話有道理嗎?
  • 俗語「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後半句更經典,卻十人九不知
    千百年來,人們根據生活中的經驗,總結出許多簡短且通俗易懂的道理,也就是所謂的俗語。時代不斷發展,並非所有俗語都適用於現在,有些已經過時,逐漸被淹沒於歷史風沙之中。但是,有的俗語經受住考驗,儘管社會變遷,因其飽含哲理,至今依舊引人深思,比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可以稱得上家喻戶曉。最早的時候,「君子」強調的是崇高的地位,從字面上可理解為君王之子。後來,君子二字的含義發生變化,不再把地位當成必備條件,反而更側重於高尚的品行,以道德為衡量尺度。
  • 俗語「鬼哭不害怕,狗嚎嚇死人」,這句農村老話,真的有道理嗎?
    俗語「鬼哭不害怕,狗嚎嚇死人」,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有一定的道理嗎?鬼哭和狗嚎,都是形容哭聲悽厲,讓人毛骨悚然,有個成語說「鬼哭狼嚎」,狼和狗有許多共性,兩種動物的嚎叫聲也都一樣可怖。話說回來,不管狼還是狗,怎麼可能比鬼更怕呢,這句俗語似乎一點道理也沒有。鬼哭不害怕我們把恐怖的、或難以理解的事情,歸納為鬼,恐怖的叫聲,稱為鬼叫;墓地裡的磷火,稱為鬼火;長得可怕的人,叫鬼模鬼樣……等等。實際上,這些所謂的「鬼」,不過是人們在心理上,對於未知的恐懼感罷了。
  • 俗語「無仇不成父子」,下一句更經典,可生活中卻被人所遺忘!
    俗語「無怨不成夫妻」,背後道理值得深思,不要最後悔之晚矣!文/婉清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就像中國話,背後代表的文化可就多了去了。每個地域都有自己的方言,而方言的背後則是民族文化。而就算是普通話,有時候一個成語背後都是當時的社會文化,更不要說再長一些的俗語,背後涉及的文化更是從吃穿住行到衣冠文物都有了,活脫脫就是文化載體。很多人意識到俗語的重要性,於是也有了《俗語辭典》這樣的書籍,甚至於還有人將俗語整理出來,比如《俗語大全》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