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畫虎不成反類狗」,還有下半句,可惜十人九不知
說到農村俗語,大家應該或多或少都了解一些吧,若是在農村生活過一段時間,就對俗語更加熟悉了。每一句俗語都是由老一輩的農民創造出來的,他們借鑑的是自己的生活經驗,然後總結出一句一句通俗易懂的話。這些俗語第一次聽到會讓人覺得很有趣,甚至開懷大笑,但事後仔細回味一下,又會發現這其中是蘊涵了很多人生道理的。
其實,從古至今有太多的人都發現農村俗語是一筆寶藏,看過《增廣賢文》的人應該知道,這本書裡面收藏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農村俗語,近代也有一些學者編寫了收錄俗語的書籍,如《俗語辭典》。
接下來筆者跟大家分享的這條俗語就是這本書裡面的,說的是「畫虎不成反類狗」。從字面上來理解的話,說的是畫老虎畫不出來,畫完看起來倒像是一條犬。
這句俗語被人們用來諷刺那些喜歡好高騖遠的人,做事情不能腳踏實地,總是定下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最後因為自己沒有實現目標而變得不倫不類、一事無成。
理想的確很美好,但我們應該學會面對現實,若是總喜歡空想而不付諸行動,那麼理想到了最後也只能是想想。有的人總是幻想好事降臨到自己身上,還想著自己會獲得高人幫助,甚至一夜暴富。其實這些也只能想想,回到現實中才發覺現實有多麼殘酷,於是便抱怨生活,命運的不公,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你無法腳踏實地做好每一件小事造成的。
還有這樣一類人,他們有著自己對未來的規劃,有自己獨立的想法和遠大的抱負。他們不喜歡好高騖遠,更願意付出實際行動,認真過好每一天,當自己實現一個小目標的時候,他們為了自己的收穫感到欣喜,因為這標誌著他們的成長與進步。
其實,這只是上半句俗語,還有後半句,很少人知道,說的是「刻鵠不成尚類鶩」,它指的是畫天鵝一點也不像,最後竟然畫成了鴨子。後半句俗語的意思和前半句相同,指的是模仿得不夠逼真,結果出人意料。這後半句俗語比前半句更有道理,即便是有些相似,本質還是大不同的。
這句最早出自《後漢書》,是馬援勸勉自己子侄的話,他的子侄特別喜歡在背後議論別人,馬原告訴他們不管是什麼人死後都免不了被別人非議,希望他們不要向那些喜歡非議的人學習。
確實,每個人都應該做好自己,前提是先認清自己。別人擅長的事情你不一定擅長,你一定有比別人出彩的地方,只是你還沒有發現罷了。再者,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好高騖遠是不會有成就的。學習上是如此,生活中更是這樣,與其定下一個難以實現的目標,倒不如給自己定一個近期的小目標,每實現一個目標都要鼓勵自己繼續努力,未來還很遙遠,你只有變得更加優秀才能跟得上時代的腳步,不至於落伍。
以上就是這句俗語的全部意思,筆者希望大家今後能夠多去關注農村俗語,然後學習、了解它,相信它們對你今後的生活大有幫助,會讓你變得越來越優秀、越來越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