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 勇攀高峰

2020-08-09 金臺資訊

人民網-人民日報

哈爾濱工業大學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部分成員在衛星單機測試過程中,利用示波器對信號進行測量,同時進行程序編寫工作。 蘭 銳攝

核心閱讀

8月的哈爾濱工業大學,沉靜、舒朗。「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石刻校訓與「矢志愛國奮鬥」的橫幅,印證著百年學府與國家發展同向同行的質樸初心。古樸典雅的標誌性建築與熠熠生輝的「哈工大之星」,記錄著校園內一個世紀的櫛風沐雨與幾代人仰望星空的不懈追求。

「哈爾濱工業大學歷史悠久。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的領導下,學校紮根東北、愛國奉獻、艱苦創業,打造了一大批國之重器,培養了一大批傑出人才,為黨和人民作出了重要貢獻。希望哈爾濱工業大學在新的起點上,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教書育人、科研攻關等工作中,不斷改革創新、奮發作為、追求卓越,努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建校10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致信哈工大,對哈工大給予高度肯定並對學校的未來發展提出殷切希望。全校師生深受鼓舞,倍感振奮,紛紛表示要把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轉化為哈工大發展建設的強大動力,以一往無前的氣魄和行動,向黨和人民交出更加精彩的答卷。

滄桑百年

「讓中國站起來,是我們那代人的強烈追求」

哈爾濱市公司街上,有一座始建於1906年的哥德式二層小樓。

這是哈工大博物館,小樓經歷的百年風雨是對歷史無聲的見證。近2萬件珍貴史料和藏品,講述著一所學校不平凡的百年。

1920年,哈爾濱中俄工業學校誕生,即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前身。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東北全境淪陷。一大批青年學子或投入地下工作,或奔赴抗日前線。嚴酷鬥爭中,28名青年學生被捕,11人獻出寶貴生命,哈工大成為東北城市地區反侵略和民主進步運動的重要活動中心。

特殊的發端、特殊的區位,讓哈工大從誕生之初,就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

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亟鬚髮展工業。東北地區成為中國重工業的集中地,一大批有志青年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從四面八方匯聚到祖國東北角的哈工大。

中國工程院院士秦裕琨便是其中之一。「讓中國站起來,是我們那代人的強烈追求。」1953年,從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製造系畢業的秦裕琨坐了三天四夜火車來到哈爾濱,滿懷豪情。

和秦裕琨一樣,懷抱愛國初心,800多位平均年齡只有27.5歲的年輕教師承擔起全校的教學科研任務。短短十餘年,創辦24個新專業,不僅造就了哈工大「工程師搖籃」的美譽,也在全國高等教育界創設了一批新興學科,基本建成了以機電、電氣、土木、工程經濟等為主的專業教學體系,為國家早期工業化建設解了「燃眉之急」。這支年輕的教師隊伍半個多世紀以來,紮根東北、愛國奉獻、艱苦創業,鑄就了哈工大人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無私奉獻、追求卓越的精神風骨。

憑藉「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精神,哈工大還在短時間內培養出一批理論基礎紮實、工程實踐能力強的高級專門技術人才,成為「國之重器」的鑄造者。「工程師搖籃」的名號自此享譽全國。

時光流轉,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工程師精神」歷久彌新,每年畢業季,一批批哈工大學子走進航天、國防領域,繼續用青春守護「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誓言。

一路探索,一路擔當。從中華民族積貧積弱、內憂外患中誕生,伴隨著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的偉大曆程成長壯大;從「藉以研究各種技術科學發明最新之技能以促工業之進步」,到「培養重工業部門的工程師和國內大學的理工科師資」,再到如今的「形成多學科支撐航天事業發展大格局」……「新時期的工程師搖籃就是要堅持聽黨話跟黨走,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哈工大黨委書記熊四皓說。

科研創新

「國家哪有需要就往哪調整,不能向外面的封鎖低頭」

5月,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任務圓滿成功。這次任務,哈工大多項成果助力其中。從神舟到嫦娥,從長徵到天宮,哈工大已先後有500多名教師和技術人員參與其中,有50餘項研究成果應用於載人航天領域。

回望百年,對於哈工大來說,國之所需始終是校之所往,國之所託必不辱使命。

1959年,應「為重型機械工業培養技術幹部」的要求,哈工大分建東北重型機械學院,即如今燕山大學的前身,此外,還分建過曾經的哈爾濱建築工程學院、北京電力學院……

「用時任校長李昌的話說,就是以國家使命為導向,國家哪有需要就往哪調整,哪個專業被需要就調整哪個專業。」哈工大校長周玉介紹,這一點體現最為突出的,要數哈工大航天學院的建立。

上世紀80年代,面對我國航天事業急需專業人才的現狀,作為當時航天部唯一一所重點大學,哈工大主動承擔航天人才培養與技術工程重大攻關任務。於1987年組建我國第一個以培養高級航天專門人才、從事航天高技術研究為主的學院——航天學院。

幾十年過去了,學校已形成以航天學院為基礎,多學科相互融合、共同服務航天事業的「大航天」格局。航天學院也實現了多個「首創」和「第一」:

研製我國第一套空間交會對接地面仿真系統;研製我國第一臺航天用高精度雙軸陀螺漂移測試臺;研製我國第一套衛星光通信星上終端,進行了國際首次高軌衛星對地高速雷射雙向通信試驗;發射我國第一顆由高校學生自主設計、研製、管控的納衛星「紫丁香二號」;研發世界上首個獨立完成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的微衛星「龍江二號」……同時,地處北疆的哈工大,也在積極服務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

「早在2013年,哈工大就與黑龍江省政府共同組建了黑龍江省工業技術研究院。」哈工大科學與工業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付強介紹,近5年來,研究院轉化大批科技成果,孵化130餘家科技型企業。2019年,根據《黑龍江省「頭雁」行動方案》,哈工大成立「頭雁」行動領導小組,目前組建的「頭雁」專家團隊數量佔全省1/3以上。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武高輝教授帶領團隊在黑龍江成功創業、實現科技成果轉化。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武高輝非常激動:「在哈工大學習、工作40餘年,母校不僅教會了我們業務知識,更教會我們樸實無華的工作作風和胸懷祖國的家國情懷。總書記的重要指示讓我們更加幹勁十足,我們要努力加快步伐,完成更多科研任務,產出更多高水平成果,為國家建設和龍江發展助力。」

勇於創新、百折不撓。面對「大考」之時,便是哈工大人建功立業之際:

參與「十二五」國家16個科技重大專項中的14項,在航天平臺、新型載荷、先進位造等領域的科技創新從「並跑」向「領跑」發展。全面參與「十三五」科技創新2030的16個重大項目。其中包括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機械手在軌應用、地面空間環境模擬設備、天眼工程等大項目。已解決新體制雷達、衛星雷射通信、高端精密儀器、空間機械臂、月球車等諸多難題,連續6年共7項成果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建校百年之際,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我國對海探測新體制雷達理論奠基人、兩院院士、哈工大教授劉永坦與青年學子深度對話:「為什麼當初不被人看好的課題,您帶領老中青三代默默奮鬥40年?」有學生問。「沒有誰會告訴你關鍵技術,只有咬牙向前走,不能向外面的封鎖低頭。咬緊牙關、憋足勁兒,敢啃硬骨頭、敢打硬仗,為黨、國家和人民打造更多重器利器。」劉永坦答。

一問一答間,一代代哈工大人的精神風貌和矢志追求鮮活呈現——始終以國家重大需求為方向,以發展關鍵技術為推動,主動承擔高精尖項目,打造國之重器。這不僅是哈工大的精神所指,也是哈工大的實力所在。

為國育才

幫助學生實現夢想

剛讀大一,能做什麼?在哈工大,20歲的泰米爾為「龍江二號」衛星裝上了微型CMOS相機,2019年2月,這個小相機在太空中拍下的照片登上《科學》雜誌,被稱為「最美地月合影」。

泰米爾是哈工大紫丁香學生微納衛星團隊的一員,今年五四青年節,這支由「90後」「00後」學生組成的團隊榮獲第二十四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他們參與研製了「龍江一號」「龍江二號」「珠海一號」和新技術試驗衛星E星等多顆衛星。「紫丁香2號」衛星開創了我國高校學生自主設計、研製與管控微納衛星的先河。

雖說平均年齡不到24歲,團隊卻匯集了來自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力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工程、機械工程等不同學科的百餘位學生,實現了本、碩、博協同創新、集智攻關,被稱為中國航天隊伍裡的「新生代」。

幫助學生實現夢想,是哈工大厚基礎、強實踐、嚴過程、求創新的人才培養傳統和優勢。

「從老師那會兒起,學校就強調教師要過教學關、科研關、水平關,學生要掌握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基本技能。」哈爾濱工業大學材料學院教授楊德莊介紹,自己的老師是我國形變熱處理研究奠基人雷廷權。「完成高精尖項目需要『真功夫』,哈工大人的功夫都是在規格嚴格中鍛造出來的。『規格嚴格,功夫到家』不僅是校訓,更是代代相傳的基因。」

桃李芬芳、清芬挺秀。建校以來,哈工大已培養100多位大學校長、80多位兩院院士,以及多位航天英才和產業精英……學術大師、興業英才組成閃耀星群,熠熠生輝。

6月7日建校百年紀念日,哈工大校園夏日朗照、草木蒼翠。一面面道旗上,印有多位院士給青年學子的寄語。其中,中科院院士、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技術總負責人、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手寫的「百年風雨滄桑,培育萬千棟梁」赫然在望。

百年歲月,再回首,太多「第一」書寫著哈工大過往的輝煌——

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模擬計算機和第一臺智能下棋計算機,首次揭示愛滋病病毒毒力因子結構,全球首創反射面結構系統成功應用於FAST項目,牽頭世界最大規模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百年歲月,看今朝,哈工大正紮根中國大地,探索走向世界一流水準的特色之路——

哈爾濱、威海、深圳,一校三區的布局逐漸形成以工學、理學等優勢學科為主的優勢集群,共建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在內紮根黑土地、融入環渤海、服務粵港澳;在外深耕東北亞、牽手全世界,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百年歲月,望未來,哈工大人守正創新再出發——

熊四皓表示:「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囑託,回答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不斷改革創新、奮發作為、追求卓越,培養更多傑出人才、打造更多國之重器,努力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世紀初心不改,新百年薪火不息。哈工大正肩負新時代重任,向世界一流奮力邁進!

相關焦點

  • 「我的芳華變成了學生的芳華」 北航表彰「立德樹人」獲獎教師
    今天下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下簡稱「北航」)數學科學學院教授李尚志站上了北航第四屆「立德樹人獎」的領獎臺上。作為此次「立德樹人」卓越獎獲得者之一,李尚志說,雖然自己不能再在講臺上教50年,但還可以寫書、寫教材等,「我不知道這輩子還能完成幾本書、幾門課,但我有個信念,第一抓緊時間幹,第二天天鍛鍊身體,爭取多幹幾年」。
  • 勇擔使命 勇攀高峰|中國共產黨中國美術學院第四次代表大會隆重開幕
    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文藝方針,以習近平同志對我校工作的重要指示為指針,勇攀藝術高峰,勇擔美育使命,奮力開啟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新徵程,在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先行省、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作出新貢獻。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慶祝第36個教師節 5位老師獲立德樹人卓越獎
    來源:人民網人民網北京9月10日電 (記者 郝孟佳)9日下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立德樹人育一流人才 奮進擔當做一流貢獻」為主題,慶祝第36個教師節暨第四屆「立德樹人獎」表彰大會。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徐惠彬在致辭中表示,學校的發展離不開各位老師的辛勤付出,學校會繼續加大對老師們的服務保障力度,關心大家發展成長,努力達到師生的要求和期待。
  • 北航舉辦慶祝第36個教師節暨「立德樹人獎」表彰大會
    校黨委書記曹淑敏、校長徐惠彬共同為「立德樹人卓越獎」獲獎教師頒獎。副校長黃海軍、王雲鵬共同為「立德樹人優秀獎」獲獎教師頒獎。在動人的旋律中,榮獲第四屆「立德樹人獎」的獲獎教師依次走上舞臺,用質樸動人的語言表達了他們對教書育人的忠誠、對立德樹人的理解和擔當以及對北航每一名學子的無限深情。
  • 「立德樹人奮進擔當,教育脫貧託舉希望」 重慶郵電大學舉行第36個...
    李林根據今年教師節「立德樹人奮進擔當,教育脫貧託舉希望」的主題,向全校教師提出希望:希望教師在立德樹人中奮進擔當,有心繫國之大者的情懷、心系三尺講臺的情懷,以及心系學術創新的情懷,把立德樹人當作自己的天職,把更多的時間、精力、真情投入教學,投向學生,積極探索教學規律,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全面發展;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嚴而不苛,
  • 立德樹人何以實現
    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也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導向和實踐指南。因此,我們試圖從「知」「意」「行」三個層面認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過程。   立德樹人何以必然   立德樹人是必然之選。《資治通鑑·周紀一》中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
  • 「我是輔導員」寧夏大學陳楠:「立德樹人」崗位標兵
    「我會當好廣大青年學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導師』,繼續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須有我』的胸懷境界和責任擔當,按下深化改革的『快進鍵』,跑出5G時代的『加速度』,為打造輔導員立德樹人事業『升級版』而重整行裝再出發,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出更大努力
  • 求真務實勇攀高峰
    交大的研究生培養一貫堅持高標準、嚴要求,素有「高溫爐」之稱,就是要鍛鍊大家追求科學、求真務實的學術精神和品質,砥礪大家創新圖強、勇攀高峰的報國情懷和本領,最終成為「一等」人才、國之棟梁。因此,在這個特別的場合,我就圍繞「求真務實、勇攀高峰」,給大家談三點希望。第一,要發揚求真的精神,提出真問題、解決真問題。求真就是要探究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本質規律和實際問題。
  • 人民日報:立德樹人是根本
    看似矛盾的回答中,這位諾獎獲得者道出了教育的根本——立德樹人。   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立德樹人」首次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對十七大「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後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
  • 新時代如何立德樹人
    高校思想道德建設要以立德樹人為中心。立德樹人,「德」字為先。如今,越來越多高校把學生日常表現納入考核目標,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重點、以基本道德規範為基礎、以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為目標,開展德育教育。  探索多元德育教育途徑,構建自主化教育機制  立德樹人,入心為要。
  • 天津財經大學 | 勇於創新,勇攀高峰——習近平總書記給科技工作者...
    回信在天津財經大學科研人員中引起強烈反響,紛紛表示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勇於創新,勇攀高峰。首先,要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學習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矢志報國的家國情懷,牢固樹立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思想;其次,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積極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努力為脫貧攻堅、生態保護、民生改善提供堅強的科技理論支撐;最後,作為一名高校教師,要緊跟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新時代潮流,做到以立德為根本、以樹人為核心,堅持科教融合與學術育人,注重學用相長、知行合一,著力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精神和社會實踐能力
  • 【立德樹人】吳宏春:深化立德樹人內涵 規範教書育人行為
    近年來,西安交通大學始終秉持建校122年及遷校62年所形成的優良師德文化,傳承「胸懷大局、無私奉獻、弘揚傳統、艱苦創業」的西遷精神,堅持「四個服務」和「四個統一」,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好老師標準,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師德師風建設為核心,全面推進「思想育人、道德育人、知識育人、感情育人」,通過建立研究生導師落實立德樹人職責的評價機制,引導教師把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實到研究生培養全過程
  • 立德樹人:跨越「知」與「行」的距離
    調研發現,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當前立德樹人落實機制建設中,立德樹人的價值引領機制狀況良好,調研對象對當前學校立德樹人工作呈現出總體滿意的態度。但同時調研也發現,立德樹人工作還存在有好的理念和目標,但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有好的認知、能力、期待和判斷,但缺少足夠的行動。是什麼阻礙了立德樹人落實機制的有效行動呢?
  • 教育該如何立德樹人
    教育該如何立德樹人 2014-05-22 14:57:16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需要認真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改革創新,堅持育人為本,統籌各種教育資源,協同努力。  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的優秀傳統。我國教育歷來重視做人的教育,特別強調人的道德主體精神的弘揚,人的精神境界的追求。《禮記·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並且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認為教育就在于格物致知。
  •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
    教育的根本任務,離不開「立德樹人」四個字。《資治通鑑·周紀一》中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也是在強調,育人的根本在於立德。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千百年來,雖然對「傳道授業解惑」的理解,不同的時代各有側重,但是,教育承載的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與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偉大使命卻從來沒有改變。「德高為師,身正為範」。
  • 立德樹人為中國教育鑄魂
    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是立德樹人初步探索階段。改革開放以來,立德樹人重要地位不斷凸顯。新時代以來,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得以確認。總結、梳理70年來立德樹人的基本經驗,對於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重要意義。
  • 把好立德樹人的育人「生命線」
    青島大學緊緊圍繞「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將立德樹人作為立身之本,對標育人工作新形勢新要求,積極探索育人新方法新實踐,融教師育人、課程育人、專業育人、文化育人、學生思政於一體,創新構建「一二三四五」育人體系,推動育人工作在體系創新中實現實踐新轉變。「一」即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體系核心。
  •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
    黨的十八大報告則進一步強調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造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將「立德樹人」的定位置於「全面發展」之上,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承、豐富和發展黨的教育方針的集中體現,是對黨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的重大發展,是黨的教育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具有以下三個層面的深刻含義:  一是立德樹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質,是對教育本質的最新認識。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這是古今中外的共同認識。
  • 怎樣立德如何樹人
    原標題:怎樣立德如何樹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係高校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於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 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明確了新時代建設教育強國的新使命、新要求與新部署,為推進中國高等教育升級轉型、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提供了根本遵循與發展發向。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立身之本與價值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