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問:宇宙爆炸後的高溫高壓,為何沒有讓氫原子發生核聚變?
因為這裡有一個先後關係,是宇宙大爆炸產生了宇宙的所有物質,然後才是宇宙降溫氫元素產生,物質的聚集導致核聚變的發生,也就是導致了恆星的形成。
宇宙怎麼來的至今沒有定論,根據科學家們的觀測可以確定的是,宇宙起始階段比現在更加炙熱更加稠密,這些結論是根據宇宙微波背景(宇宙大爆炸後殘餘的微波環境的變化加上對現今宇宙的觀測,可以得出宇宙降溫的結論)、星系的運動的紅移現象(紅移現象是高速遠離地球的天體的發光或者反光現象,光譜向紅色光一側移動,表明宇宙的物質正在加速分離)等。大爆炸氣除的高溫使得物質無法存在,在宇宙進一步降溫後,逐漸形成了今天人類可以觀測的各種微觀粒子,微觀粒子進一步結合產生了構成宇宙的主要物質——氫。
而引力是物質的固有屬性,氫等較輕的元素原子形成後,在宇宙中因為引力作用逐漸聚集形成氣態天體,在物質聚集碰撞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熱量,加上物質不斷聚集最終內部的壓力會很大,超大的壓力和高溫使得氫元素原子核有了相互碰撞結合在一起的能量,在新元素原子核形成的過程中,有部分質量損失,損失的質量就轉化為了能量,宇宙第一批恆星形成了,照亮了這個宇宙。而恆星的核聚變活動又是新元素的產生場所,形成各種重元素原子,而那些原子相互結合就會形成固態的天體,巖石行星也得以形成。
通過在大型強子對撞機的實驗可以知道,當粒子以極高的速度相互碰撞的時候,會使一些元素原子分散成更基礎的微觀粒子,宇宙大爆炸起初的高溫和高壓,會使物質有很強的熱運動,使得現今的氫等元素根本就無法形成。現有宇宙大爆炸,再有氫元素的形成,然後才是核聚變的發生、恆星等天體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