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7種認知偏差,正讓你越來越蠢 | 年度好文

2021-02-19 壹心理

點上方藍字心理公開課 , 在右上方 ··· 設為星標 ★

別錯過我們,每天早晨,用心理學解讀生活 

壹心理‍創作者丨靳小凡

畢業後剛到上海一個月,就跟她吵了一架。

起因是,我在電話裡的某句話中傷了她,我反覆問到底是哪句話,她不肯說。

於是我也煩躁了…… 因為覺得莫名其妙,她生氣,顯然又因為我的失言。

我們都認為發生矛盾是對方的錯,自己的責任很小:我覺得是她無理取鬧,她覺得是我講話傷人。雙方都不肯妥協。

結果冷戰了四天,才冰釋前嫌。

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的想法,正是心理學家所說的「自利偏差」啊,因為我心裡的假設是:一定是對方沒事找事,挑起了矛盾。

「自利歸因」這種認知偏差,讓我們在關係中變得很蠢,蒙蔽了眼睛:


只覺得是別人的不好,看不到自己的錯。

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由來,人類的「認知偏差」實在太多了,每一種都可能令人變得很蠢,而我們卻根本意識不到……所以第一步,了解這些認知偏差,是改變的開始。

 7種讓人越來越蠢的認知偏差 

. 自利歸因偏差(self-serving bias)

自利歸因偏差指的是:

成功時,覺得多半是自己的功勞;失敗時,甩鍋給別人或外界環境。

甩鍋給別人,比如情侶鬧矛盾,我們都傾向於認為,是對方沒事找事,挑起了爭吵……

甩鍋給外界環境,比如小明考數學,考得好他可能覺得因為自己聰明;

考得不好,可能就覺得題目太難、改卷太嚴,甚至認為考得不好是因為……複習了假書。

就算是玩王者榮耀,也會有自利歸因:

這局輸了就想:「靠,這傻逼隊友太坑了!」

這局贏了就想:「要不是老子機智,推了那個塔……」

遊戲如此,生活亦如此。

有多少人不思改進,一失敗就甩鍋給外界,自己身上那根刺卻總不肯拔!

這不是蠢,是什麼?

到最後,你在自己眼中還是最機智,可事實上,已經比神坑隊友還坑。

2 . 行動者-觀察者偏差(actor-observer effect)

行動者-觀察者偏差指的是:

我們觀察別人的行為時,傾向於指責別人的人品,而忽視情境的影響。

看看那些「網絡暴民」就知道了。

兩年前,柴靜的《穹頂之下》大火,引起爭議,有人說柴靜竟然抽菸,有人說她是小三,有人說她在美國生小孩,所以是賣國賊……他們竭力證明柴靜道德低下、矯揉造作、背叛國家。

這些人,從不考慮柴靜觀點本身怎麼樣,而是根據各種二手信息,或捏造事實,或捕風捉影,評判她的人品如何如何渣,道德如何如何低下,然後還引來一大波人點頭稱讚。

說出去的話不經過腦子,只會噴人,從不思考觀點本身的價值,不查證消息的來源。

沒有比這更蠢的了。

3 . 錯誤定價(misvaluation hypothesis)

你對一件事的定價,就是你認為,這件事帶給你的價值。


之所以會有錯誤定價偏差,是因為很多人,只定價了一件事的短期價值。

比如,有家公司,以很高的工資挖你過去,你願不願意呢?很多人經不住誘惑。

卻沒有思考,長期來看:

這個崗位的成長空間是否足夠呢?

這家公司是否有前景呢?

這個行業是否景氣呢?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明明知道要減肥,還是忍不住吃炸雞。

明明貸款要還到明年,還是忍不住逛品牌店。

明明知道電子遊戲,休閒時玩一玩即可,可很多大學生的心中,遊戲的「定價」奇高,因為追求即時的愉悅感,他們打遊戲茶飯不思。

讀書學習,短期看不到價值,他們便放棄治療;遊戲,短期獲得了快感,就拼了命地玩。

到頭來,遊戲是王者了,生活卻成了敗者。


這不是蠢,是什麼?

. 過度自信偏差(overconfidence theory)

如果你正確定價了讀書,明白讀書的重要了……還可能陷入另一種偏差。

比如「今年我一定要讀100本書!」,或者朋友圈集贊「你們給我點幾個贊,今年我就要讀幾本書!」。

心理學家把人的這種迷之自信,叫做過度自信偏差。

不是說自信不好,而是他們太自信了,以至於覺得讀書這事,沒必要做詳細的計劃……

到頭來啪啪打臉,又頹廢了一年,他們也早已忘了一年前的口號,進入下一年的輪迴……

這些人過度自信到幼稚的地步,以為喊喊口號、打打雞血就能成事。

如果真的那麼容易的話,至於年年計劃都泡湯?

這是不是就是蠢……

5 . 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 effects)

我上高中那會,共享車還沒出世,有時早上起遲了,準備打的卻苦苦等不到,反倒是公交車過去好幾輛,我卻還是想打的,心想:「我都等了這麼久的的士,得繼續等下去,要不然先前花的時間不白費了?」

我的做法其實是很蠢的,這是典型的沉沒成本效應

等的士花的時間,就是我不可挽回的成本,卻影響了我的決策,寧願繼續等下去也不願坐公交……

談戀愛時也一樣,對方毅然決然提分手,你心想:「都談一年了,付出了那麼多,怎能輕易結束?」

可……Ta已經不愛你了,挽留不成,卻還是要死纏爛打。

這不是蠢,是什麼?

過去的犧牲和付出,就讓它過去吧,如果不能把過去的痛苦和犧牲留在身後,那和身居牢獄有什麼區別?

6 . 後視偏差(hindsight bias)

男同志可能碰到過這樣的人,和他們看球賽,你比賽前各種預測,他們卻一言不發,一等比賽結束,就開始分析:「哈哈,我早就知道A隊會贏,是因為……」

這種看似聰明的分析,心理學家稱作後視偏差,意思是說,他們事後的那些分析,很可能是瞎扯淡。

原因在於,事後的分析比事前的預測容易太多了。

最不幸的事,莫過於你有一個後視偏差的老闆……

當你做成了一件事,他就說我早就知道這件事能成,然後不給你足夠的獎勵;

當你搞砸了一件事,他立馬板起臉說,我早就告訴過你這事不能做,緊接著扣你工資。

唉,事後諸葛亮,事前豬一樣。

還能更蠢一點嗎?

7 . 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

我們常常看見這樣的報導:

從月薪3000逆襲估值30億估值企業CEO,他有什麼秘訣?

新媒體時代,這類標題屢見不鮮了吧?

打開文章,通常先講一個屌絲逆襲的故事,然後總結出123條道理,告訴讀者這就是秘訣……

他的經驗總結有價值嗎?當然有,參考價值肯定是有的。

但把這些道理奉若人生真理,可就太蠢。

心理學家稱之為倖存者偏差,千千萬萬個月薪3000的人裡,只有他是「倖存者」,上了媒體報導,其他99.9%的人都「死了」。

大部分人只看到成功人士講的大道理,卻沒看到背後的方法論、資源、家境、人脈甚至運氣成分。

有些人啊,成功人士放個屁,你都把它當寶貝。

這不是蠢,是什麼?

 敲重點 

有這麼多讓人犯蠢的認知偏差,該如何避免呢?

心理學家總結出了答案,遠離認知偏差,有這3個步驟:

1 . 改變你的元認知

認識到認知偏差的存在本身,就能削弱它的影響。

這個過程,其實調用你的元認知能力,即對思考過程的反思:

只有意識到思考過程中偏差的存在,才能去改變它,元認知為思考過程按下了停止鍵。

學習人類的認知偏差,推薦你閱讀基思·斯坦諾維奇的《超越智商:為什麼聰明人也會做蠢事》。

2 . 沒錯,你應該對號入座

認識到還不夠,現實裡的認知偏差往往很隱蔽,所以一定要聯繫你的現實經歷。

比如:過去我犯過哪些偏差?將來,碰到同樣的情況,才會想起來去避免。

3 . 慢下來,慢下來,慢下來

每天都能看到這樣的標題:

幾節課顛覆你的認知,幾天教你把月薪提高十倍,幾條秘訣教你成為高手……

無數的課程、文章,都號稱能顛覆你的三觀。

於是你心動了,點了購買,去感受「迅速」顛覆三觀的感覺。

可人的三觀就像積木,顛覆來顛覆去,最終散架。

這個時代太「快」了。

它鼓動你迅速成功、鼓動你迅速購買、鼓動你迅速思考.

商家才能利用人性、利用心理陷阱、利用認知偏差,操縱你的錢包。

所以我建議你:在做任何決定前,給自己一些思考的時間,慢下來,慢下來,慢下來。

快,是時代病。

慢,是良藥。

- 壹心理創作者簡介 -

靳小凡 / 讀書達人

推薦一本好書,解讀你的心理

作者公眾號:小凡聊書(ID:jinxiaofan233)

 免費福利 

想要避免認知偏差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蠢,最重要的是放慢腳步,多從事物的本質、根源上去思考,才不至於陷入心理陷阱,被蒙蔽了雙眼。

心理學是改變認知、了解人、人性最好的方式。用心理學的方式思考,才能得到小至負面情緒、大至親密關係,甚至是人生追求背後的真實意義。

壹心理為你精心準備了「零基礎入門心理學必備資料禮包」,懂點心理學,看見自己,讀懂他人,用新的認知看世界。

禮包內含:

- 10堂心理學必修課,9位專業導師帶你入門

- 3本有聲書,走進心理學三大流派

- 13本壹心理電子期刊,從入門到應用

- 壹心理獨家推薦書單,送給喜歡心理學的你

原價 299元

掃碼免費領

 值得讀推薦 

»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全文 «

相關焦點

  • 這7種認知偏差,正讓你越來越蠢
    本文介紹的7個認知偏差,幾乎每個人都有。儘量避免掉這些認知偏差,就能讓你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人際關係、個人成長等方面明顯高出別人一個層次。這7種認知偏差,正讓你越來越蠢by 靳小凡來源:心理公開課(ID:yixinligongkaike)靳小凡;心理學達人,每周一篇,為你推薦好書。
  • 這7種認知偏差,正讓你越來越笨
    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的想法,正是心理學家所說的「自利偏差」啊,因為我心裡的假設是:一定是對方沒事找事,挑起了矛盾。「自利歸因」這種認知偏差,讓我們在關係中變得很蠢,蒙蔽了眼睛:只覺得是別人的不好,看不到自己的錯。
  • 這六種認知偏差,你中了幾個?
    思考一下,在平常生活當中,你有沒有出現過以下幾種情況?刷微博逛小紅書時,如果看到很多美妝博主都在推薦一些便宜又好用的東西時,你會不會立馬去淘寶加購物車,或者立即購買,好像不速度些,就感覺自己錯過了一個億,不能原諒自己。
  • 《認知的重建》這3種認知偏差,正讓你的人生變得低效
    一般來說,影響到我們進行認知判斷的因素,大概有兩個:(1) 直覺性思維;(2) 經驗性思維;想要提高我們的認知能力,我們必須懂得「反直覺」和「反經驗」,因為這兩個因素,都會導致我們產生判斷下偏差。心理學證實,影響人行為的不是理智,而是我們的經驗,以及我們對經驗裡的情緒認知。
  • 這3種認知偏差,正讓你的人生變得低效
    俗話說,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往往源於他們認知能力的不同。那什麼是「認知能力」? 所謂「認知」,就是人類認識事物,對外界事物進行加工的過程。如果你對某些事情缺乏認知,你就沒辦法挖掘真相,獲得自我改變的條件。認知水平很高的人,都會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能透過複雜的表象,洞察出事物的本質。
  • 這三種認知偏差,正讓你的人生變得低效!
    你的情緒會隨著季節變化而變化嗎,春天來了你會躁動嗎?近來一周下班路上總感受到一股躁動,很容易煩躁,以為只是短暫、一時現象,但發覺不對勁,幾乎一周是這樣子,原因出在哪裡?檢視自己,應該跟工作時長太長和家裡的事有關。
  • 這7種廣泛存在的認知偏差,影響了我們太多的決策
    這兩個宏大的命題並非簡單幾段話說得清楚,但是這當中有許多有意思的現象,非常具有啟發性。許多植根於人性本能中的非理性心理和行為,在日常生活中主導著我們作出決策,有的是一些不易覺察的心理效應,有的僅僅是不算太顯著的認知偏差,但是在設計和實際產品當中運用,則常常呈現出極為驚豔的效果。
  • 「你後悔過嗎?」聊一聊認知偏差
    Oh射他第一種認知偏差,確認偏差。這就是典型的確認偏差,往往在確認一件事的時候,把自己想的可美了,古語有云「不見棺材不落淚」。第二種認知偏差,倖存者偏差。這類人往往以為自己有主角光環,到哪裡都應該被大家圍著轉。
  • 低質量婚姻配不上你?不糾正這4種認知偏差,很難幸福
    人類的「認知偏差」實在太多了,每一種都可能指導著人們去做錯誤的事情,但是我們卻根本意識不到。有時候,我們想要改變自己,想要突破自我變成更好的人,但是找不到正確的路徑,其實是因為你沒有了解自己的認知偏差。認識到自己的這些認知偏差,才是改變的開始。
  • 錨定效應、峰終定律...投資中12種常見的認知偏差,你知道幾個?
    今天的文章來自量信投資,作者主要羅列了12種投資過程中常見的認知偏差,實際上認知偏差遠遠多於這些,無論是主觀還是量化投資,交易者都應通過不斷努力和科學方法去克服它們、規避它們造成的危害。譯:認知偏差是在決策中系統地偏離範式或理性的行為;它通常是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的研究範疇。  在 Wikipedia 上列出的認知偏差超過 110 種。
  • 13種認知偏差會把事情搞砸
    有了這麼大的處理能力,你可能會認為我們的判斷高度準確,但事實遠非如此。我們的判斷常常是不準確的,因為大腦依賴於認知偏見而不是確鑿的證據。認知偏差是指在一致模式下做出非理性判斷的傾向。研究人員發現,認知偏差會迫使人們做出糟糕、不理性的判斷,從而造成嚴重破壞:昆士蘭大學(Queensland University)的一項研究發現,金髮女性的平均工資比紅髮和黑髮女性高出7%。杜克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擁有「成熟」面孔的人比擁有「娃娃臉」面孔的人在事業上更成功。
  • 遠離3種認知偏差,你也可以認知升級,事半功倍
    認知盲點導致認知偏差我們在面對一個事物時,通常都會遇到以下兩類認知誤區:一類是認知盲點,一類是認知偏差。所謂認知盲點,就是對於我們來說,這件事是完全陌生的,當它出現的時候,我們完全覺察不到怎樣思考,怎樣行動。
  • 美女為何對你有害?——認知偏差
    心理學家道格拉斯·肯裡克曾提出了關於認知偏差的問題,這個問題很好地解釋了那些外表迷人的女子對認知的影響。在一個人潮湧動的大街上,可能你會發現有不少美女,可當人流量變少後,似乎街上大部分都是長相平庸的女子。
  • 投資中的認知偏差:確認偏差
    在網絡上你會發現因為別人對自己的股票不看好而互懟的比比皆是。這種現象來自於我們大多數人的認知偏差:確認偏差(Confirmationbias)。確認偏差,也被稱為證實性偏差。是個人選擇性回憶、搜集有利信息,忽略不利或矛盾資訊,來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的片面詮釋。
  • 認知偏差:大腦的「非理性」你認知多少?
    在認知科學裡,大腦的「非理性」也常被稱為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也稱認知偏誤、認知偏見,指人們主觀的認知與外在客觀現象的差異所產生的特定模式的判斷偏見。認知偏差可導致感知失真、判斷失誤等各種統稱為「非理性」的結果。
  • 批判性思考之難:阻礙我們思考的8種認知偏差
    對此,本文整理了8種常見的認知偏差,聊一聊人類在思考時常常會犯的一些錯誤。不過,受限於篇幅,對其背後的機制我們不作探討,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翻閱相關文獻。1證實偏差證實偏差(confirmation bias)是指人們傾向於尋找支持自己假設的證據,拒絕與自己觀點相矛盾的證據。
  • 被忽視的認知偏差,了解一下?
    最近嘛,廣告商、培訓機構越來越會忽悠人了,筆者最近也是幾次上了他們的當——雙十一剁手一堆 「高檔」產品。於是,痛定思痛,筆者決定好好研究下他們的套路,到底為啥筆者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看到一堆花花綠綠的營銷,還是會忍不住入坑。這不,還真弄出來點名堂。
  • 挽回必知:警惕這些認知偏差!
    一段關係的分分合合,原因多樣,其中最關鍵的還是認知偏差。認知偏差是指人們在感知自己、他人或外部環境時,常常判斷錯誤,使結果出現失真的現象。簡單說,認知偏差就是你總喜歡按照你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去解讀很多事情。愛情中的認知偏差,往往是你對交往對象的誤解,把你的想像當事實了。
  • 心理小知識 | 這六種認知偏差,說出來秒懂,卻很難克服
    生活中無處不在的 6 種認知偏差,正在不知不覺間掌控我們人生的方方面面。但彩票是完全隨機的,18 和 19 這兩個數字,無論之前出現過幾次,下一期彩票也有可能出現,或者不出現。4 錨定效應有一項實驗叫做:你的身份證號碼是多少?
  • 了解7個認知偏差,學會正確地認識這個世界
    在本性和自我認知方面,別人眼中的我們,與我們現實裡的自己,相去甚遠,不能取信。-麥可·翁達傑「他人即是地獄」是高估了世界的危險;「老子天下第一」,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七種常見的認知偏差。一,損失厭惡是指人們面對同樣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令他們難以忍受。同量的損失帶來的負效用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GIF(清倉大摔賣,製造稀缺感」讓你買買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