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行福:視差之下的批判與政治

2020-12-19 中國社會科學網
汪行福:視差之下的批判與政治 ——對柄谷行人另類反抗邏輯的解釋與批評

2018年01月26日 09:53 來源:《哲學研究》 作者:汪行福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Critique and Politics in the Parallax View:Interpreting and Criticizing Kojin Karatani's Alternative Revolutionary Logic

  作者簡介:汪行福,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原發信息:《哲學研究》第20176期

  內容提要:柄谷行人是當今世界最有影響的左翼理論家之一。他試圖通過對康德哲學和《資本論》的重新解讀,重鑄反資本主義的抵抗邏輯。然而,他的康德化馬克思主義方案具有明顯的缺陷。柄谷行人對批判概念的理解依賴於康德的視差概念,由於對康德先驗理性的無批判肯定和對黑格爾歷史理性的無分析否定,使批判成了可以脫離現實的思想活動。在對《資本論》的理解中,柄谷行人否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把流通領域不同價值體系之間的差異理解為剩餘價值的來源,把流通在剩餘價值實現中的作用和勞動者的購買者地位直接等同於勞動者的主體政治地位,造成了理論邏輯與現實政治邏輯的混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產階級與工人階級的關係主要是由他們在資本和權力佔有中的非對稱地位,而不是由他們的抽象市場地位決定,馬克思的《資本論》不可能提供一種消費者抵抗的政治邏輯,離開了生產方式的變革不可能真正地消滅資本主義體系。在這個意義上,柄谷行人的理論是一種選擇性的視差。

  關鍵詞:柄谷行人/康德/黑格爾/馬克思/消費政治/抵抗邏輯

  日本學者柄谷行人(Kojin Karatani,下稱「柄谷」)是一位有世界聲譽的理論家,在文學評論、建築和後現代主義理論等領域都有重要影響。近年來,他試圖通過重新解釋康德和馬克思,以期「重鑄反對現時代資本主義帝國的哲學和政治基礎」。對柄谷這一工作的意義,齊澤克給予了高度評價:「就其異端的理論抱負和對另類革命傳統——原則上是無政府主義的——《跨越式批判》堪比羅伯託·昂格爾(Roberto Unger)的《政治學》三部曲」。(,p.121)中國學界正在出現一個柄谷熱,他的著作被廣泛地翻譯出版,他的理論被許多學者研究和評論。這一現象的出現不是偶然的,他的理論幾乎囊括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注的熱門話題,如馬克思與德國古典哲學的關係、馬克思哲學立場與批判概念、政治經濟學批判復興、全球資本主義抵抗、共產主義回歸等等。柄谷思想的別具特色之處在於:他把康德的「視差」(parallax)概念作為一切超越性批判的前提和基礎,強調任何超越性批判都依賴於某種理性的超現實的先驗幻象;他對《資本論》做了獨特的解讀,用交換模式論取代馬克思主義傳統的生產方式論;他認為以生產者為基礎的勞工運動已經衰落,在全球資本主義時代必須以流通領域中的消費鬥爭取代生產鬥爭,馬克思的共產主義基礎不是生產資料集體佔有,而是作為消費者/勞動者的生產合作社的聯合。這一別開生面的理論構思,滿足了激進左翼對全球資本主義的批判衝動和對另一個世界的渴望。但柄谷的理論存在明顯缺陷,他對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之間關係的理解具有明顯的主觀偏見,對馬克思《資本論》的解讀具有形式化特徵,對抵抗政治抱著不切實際的浪漫幻想。本文將以柄谷本人提倡的視差方法,對他的理論既做同情的理解,也做認真的批評。

 

  一、視差之見與跨越性哲學批判

  柄谷把自己定位於哲學的「康德式轉向」的繼承者,對他來說,康德哲學最重要的貢獻是通過視差概念在哲學中引入了一個超越論的批判概念。在《一位視靈者的夢》中,康德曾經說:

  以前,我只是從自己的悟性立場來考察一般的人類悟性,而如今我要將自己放在非自我的外在理性的位置上,從他人的視角出發來考察自己的判斷及其最隱秘的動機。比較來自兩種視角的考察會產生強烈的視差,而這也便是避免視覺上的欺騙,將各種概念放在有關人性認識能力的真正位置上的唯一手段。(康德,2007年,第352頁)

  在柄谷看來,康德的「視差」並非一般意義上的「兼聽則明」,而是從外在於自身的他者那裡引入新的視角,從而打破個體和共同體的自我限制。在他看來,人類思想史的重大變革都是由新的視差的引入帶來的。達爾文的進化論改變了對人的根本看法,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改變了對宇宙的看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改變了對精神本質的看法,海森堡的「測不準定理」改變了對運動和測量的看法,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則改變了人們對哲學的根本看法。與對「哥白尼式革命」的流行解釋不同,柄谷認為康德的哲學革命不是主體性轉向,而是超越論轉向,這一轉向包含在他的物自體概念之中。正因為如此,康德拒絕稱自己的哲學為唯心論,在他看來:

  唯心主義在於主張除了能思的存在之外沒有別的東西,我們以為是在直觀裡所感知的其他東西都不過是在能思的存在物之內的表象,實際上在外界沒有任何對象同它相對應。而相反……我承認在我們之外有物體存在,也就是說,有這樣的一些物存在,這些物本身可能是什麼樣子我們固然完全不知道,但是由於它們的影響作用於我們的感性而得到表象使我們知道他們,我們把這些東西稱之為「物體」,這個名稱所指的雖然僅僅是人們所不知道的東西的現象,然而無論如何,它意味著實在對象的存在。能夠把這個叫做唯心主義嗎?恰恰與此相反。(康德,1982年,第50-51頁)

  柄谷指出,「康德總是作為開拓了主體性哲學的人而成為被批判的靶子,然而,康德所做的乃是揭示人類主觀能力的局限,並把形上學作為超越其範圍的『越權』行為來看待的」。(柄谷行人,2012年a,第7頁)物自體並非僅僅意味著與主體相對的客體,而是作為與自我相對的超越性他者。基於此理解,柄谷明確地說:「我在本書要講的,其中康德的『轉向』其意義在於以『他者』為中心的思考的轉移,而且是比在他之後聲稱的任何思想性轉向都來得重要的根本性轉向。」(同上,第7-8頁)在康德那裡,人類一切知識都是通過超越性他者確立的,在純粹理性領域中是「物自體」,在實踐理性領域是「上帝」,在判斷力領域中是作為共通感的複數的他人。真理不依賴於在場的他人的認可,而是依賴於「不在場的在場」的他者的認可,「康德通過『物自體』揭示了我們無法事先獲得也無法隨意內在化的那個他者之他者性」。(同上,第22頁)在柄谷看來,康德的物自體概念不僅是他者概念,而且是一個視差的概念。人類不同領域的知識是由其特殊的物自體所帶來的超越性立場決定的,不同的超越性立場之間存在著視差。譬如,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取消了上帝,卻在《實踐理性批判》中又迎回了上帝,然而,道德形上學所迎回的上帝並非作為理論對象的上帝,而是作為實踐對象的上帝,這是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之間的視差。同樣,在判斷力與純粹理性和實踐理性之間也存在著視差,審美判斷懸置了人們對事物的理論興趣和實踐興趣,僅僅從事物本身形式的感覺合意性來判斷對象。在柄谷看來,視差意味著超越性立場的發現、對自然態度的懸置,只有在這裡哲學才能發現超越性批判的基礎和立足點。

相關焦點

  • 李公明︱一周書記:烏託邦與……「視差之見」
    可以說,「知識的增長並不能克服視差,因為視差構成了我們的『現實』」。(「譯者後記」)因此,儘管我們在觀看世界和思考問題的時候還是要提醒自己要「換個角度」、「換位思考」,但是我們不應該相信真的可以徹底消滅視差,在涉及政治的鬥爭中更不可以天真地以為可以用「兼聽則明」來說服對方承認「真相」。
  • 精神分析與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批判理論
    作者:汪行福  【摘要】人們對意識形態的概念有多種理解,其中最有影響的三種理解分別是:把它理解為不符合現實的「虛假意識」;把它理解為服務於統治秩序的合法化模式;把它理解為一般意義上的意義和主體的生產。
  • 緬甸羅興亞人問題的視差——歷史、現狀與癥結分析
    人們關注羅興亞人問題的來龍去脈時,受不同來源素材的影響,會不自覺地站在某個立場上,而這些立場往往有較大的歧異性,這便形成了羅興亞人問題的視差。本文擬從不同視角出發,梳理對羅興亞人的產生、詞義和境遇的分歧,分析視差碰撞下羅興亞人問題的危機現狀和走勢,進而梳理和分析其癥結所在。
  • 信息層級的新維度:視差運動
    什麼是視差運動?視差運動是怎麼產生的呢?與交互的關係是什麼呢?但歸結起來,這些都是用靜態的方式表現遠近,而今天想介紹的是一種動態的方式,視差運動。二、新的思路視差運動這個名詞可能很少聽聞,但相信大家都有所印象,比如蘋果壁紙的透視模式,其實就是一種視差運動。更常見的應該是在一些橫向捲軸的遊戲裡面。視差運動可以在平面中呈現出強烈的立體感,使得界面信息更加吸引(圖一)。
  • 《資本論》中的自然歷史觀及其對政治倫理的批判
    內容提要:《資本論》既是唯物史觀在政治經濟批判中的應用,也是馬克思利用歷史科學對資本主義歷史經驗進行的系統分析。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通過對資本主義發展的自然歷史的考察,儘可能排除來自政治倫理的意識形態幹擾,以期最終把握生產力和生產關係演變的自然規律。
  • 2019年23個激發靈感的最佳視差網站
    Web用戶已經習慣了向下滾動頁面以獲得更多信息,搜尋引擎也更喜歡內容更豐富,會話時間更長的網站,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更可能的方法之一是通過創建獨特的體驗來吸引訪問者進行滾動瀏覽,可以提供這種獨特體驗的就是視差滾動。什麼是視差滾動?
  • 17例視差滾動效果網站設計案例
    17例視差滾動效果網站設計案例 P迪 | 2013-10-17 8:15:37 | 科技資訊
  • 南哲思享 | 周嘉昕:從唯物辯證法到資產階級意識形態批判——政治...
    相較之下,柯爾施研究似乎要沒落得多。對於這一情況的解釋,或許可以挪用索恩—雷特爾的自嘲來解釋:對於資產階級學者來說,柯爾施的理論太過馬克思主義,而對於蘇聯東歐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來說,柯爾施的理論又太過唯心主義。即便如此,回顧20世紀20年代的思想史發展,柯爾施有關理論和實踐的辯證法的探討,與盧卡奇的歷史辯證法一道,構成了西方馬克思主義興起的方法論奠基。
  • 視差怪的過早登場是原因之一
    所以視差怪非常強大,而且因為宇宙生靈的恐懼情感永遠不會消失,作為恐懼化身的視差怪當然也不可能被殺死,只能被暫時封印。但在《綠燈俠》中主角哈爾·喬丹只是將視差怪引到了太陽附近,然後視差怪就被太陽的引力捕獲並燒掉了。
  • 會議|《資本論》的政治哲學思想與當代世界的未來
    為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進一步深化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思想背後的政治哲學內涵,12月22至23日,由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復旦大學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哲學學院舉辦的「《資本論》的政治哲學思想與當代世界的未來」學術研討會圓滿落下帷幕。
  • 雙目立體視覺 II:塊匹配視差圖計算
    在本例中,X1和x2之間的差異為我們提供了視差值。我們已經提到過,如果我們用左眼閉著看一個近距離的物體,反之亦然,位置根據睜眼的角度而變化。當物體距離越遠,這種差別就越明顯。這意味著如果視差值越小,物體越近。每個點都可以做這個操作,但是效率不高,因為:我們需要減少誤差,在這種情況下,逐點處理不會有幫助。
  • 汪行福|超越進步主義的意識形態——論歷史唯物主義的災難學視角及其意義
    超越進步主義的意識形態 ——論歷史唯物主義的災難學視角及其意義汪行福著
  • 科普:天文學中是如何通過視差法測量地球和恆星之間的距離的?
    這裡,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下,視差法是如何用來測量地球(或者太陽系)到其它緊鄰恆星的距離的?當然,視差法有她的使用限制,距離遙遠的恆星,這種方法是無能為力的。簡單的說一下,視差法的幾何基礎:從不同距離的兩個地方去觀察同一個遠處的物體,那麼產生的夾角theta以及兩地之間的距離d可以用來較好的估算遠處物體的距離!很簡單的三角幾何!
  • 寶寶追視差,懷疑智力低下?可能是你沒用對方法
    寶寶追視差怎麼辦?我兒子對不感興趣的只會稍微偏著頭看一下就不看了,是不是追視差?追視差是不是就說明智力低下,發育不好?在家裡要怎麼鍛鍊?有家長諮詢,寶寶不會追視,是不是還沒到時間,出生多久才能夠追視呢?
  • 王力宏雙眼視差200度 現場演出靠牢記(圖)
    雙眼視差達200度近日,王力宏再次成為某隱形眼鏡品牌的代言人。據王力宏自己透露,他雙眼視差達200度,有時因為現場看不清曲譜,必須事先牢記。他一眼有遠視加散光、另一眼則有近視,從小受著兩眼視差約200度的困擾,更為他帶來不少不便。學古典音樂出身的力宏,精通多種樂器,音樂造詣當然非同凡響,更不時進行鋼琴、小提琴及吉他演奏。由於表演環境一般比較昏暗,加上力宏一向受著散光問題困擾,看數字或細小而密集的數據時更不時出現「鬼影」,數字好像化開了一樣,所以力宏經常也看不清五線譜。
  • 周穗明:實證主義與批判理論的結合
    1934年,該流亡大學正式採用「政治與社會科學研究院」的名稱(該名稱一直保持到2005年,後被重新命名為「社會研究新學院」)。從 1933年到1945年間,共有167名歐洲學者、藝術家(連同他們的家庭)受到了流亡大學的救助。在這些歐洲流亡學者中,曾在新學院大學任教的法蘭克福學派第一代成員包括著名心理學家埃裡克·弗洛姆、著名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基希海默等。
  • 當代西方批判邊界研究述評
    摘要:20世紀90年代全球地緣政治格局出現的重大變革對西方邊界研究造成了巨大衝擊,由此興起的批判邊界研究在「流動」概念的基礎上發展出「生命政治邊界」的理論取向,開創了全球化時代邊界研究的新路徑,繼而確立了民族志在邊界研究中的方法論地位。
  • 寫給新手的滾動視差設計經驗(附9個教科書級案例)
    滾動視差以步步推進的方式傳達出內容,以吸引人們閱讀,它利用了網頁的優勢呈現出非常棒的視覺效果。當你想要表達一個細膩故事時,考慮使用滾動視差設計滾動視差設計特別適合用來敘述一些細膩內容,隨著內容慢慢鋪開,通過設計能使得內容變得更加鮮活。滾動視差能夠突出故事內容,並把你吸引到它的敘述中。
  • 33%兒童青少年有視差,孩子雙眼近視度數不同,家長應如何做?
    中國消費者協會19年發布的一份《青少年近視現狀與網遊消費體驗報告》中提到,約33%的兒童青少年報告有視差的情況。其中,100度以上視差的兒童青少年約佔10%。在兒童青少年階段,視力差情況十分常見。除了發育與先天原因,用眼習慣不注意是屈光參差的主要成因。
  • 批判教育學 (Critical Pedagogy)
    傳統教育學常指涉策略與技術來執行先前已確定的學科內容,此種意義下,教育學變成類似一般工作中的技術與實踐活動,教育成為一部分人以預成的、機械的、冰冷的方式對另一部分人的加工和規訓活動,教師的地位化約為學校科層體制中的專業技術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