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最偉大的英文小說有哪些?為了做出全面有效的評估,BBC文化專欄作者Jane Ciabattari 向幾十位書評家發出了問卷,這些書評家包括《紐約時報》圖書評論員Parul Sehgal、《時代周刊》圖書編輯Lev Grossman、《每日新聞》圖書編輯Tom Beer、Bookslut 創始人Jessa Crispin 、《百萬》創始人C Max Magee 、《書目雜誌》Donna Seaman和《柯克斯書評》Laurie Muchnick 等。這些全世界最優秀的書評家列出了156本他們心目中最偉大的英文小說,最後根據投票結果評選出了前10名榜單。今天和你一起來分享。
史密斯在23歲時,憑藉處女作《白牙》中廣闊的視野和獨特的敘事技巧震驚世界文壇,榮獲當年惠布瑞特最佳處女作獎和《衛報》最佳處女作獎。《白牙》的故事背景是倫敦,講述的是二戰戰友阿吉·瓊斯和薩馬·伊克巴爾兩個家庭的悲歡離合。《白牙》以阿吉結束第二次婚姻開頭,1975年的元旦,「他坐在充滿濃煙的騎士火槍手牌旅行車裡,臉朝下,趴在方向盤上」。他將車停靠在一家清真肉鋪的門口,做好了赴死的準備。隨著故事展開,作者給我們呈現了後殖民時代多族裔混居的倫敦生活,刻畫了生動的人物形象:「孩子們的名字就是文化碰撞的直接展示,隱含了大逃亡、擁擠的飛機船隻、寒冷中抵達等含義。」
阿迪切追憶先祖的故事,寫下了勇敢無畏又想像奇譎的第二部小說——關於尼日尼亞內戰的《半輪黃日》。1967年,伊博人佔多數的奈及利亞東區脫離聯邦,引發三年內戰,摧毀了奈及利亞這個國家,也給奈及利亞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阿迪切的祖父就是在內戰期間死於難民營中)。小說的主要人物是雙胞胎姐妹奧蘭娜和凱楠以及一個13歲的男僕和喜愛凱楠的英國僑民理察。奧蘭娜的大學男友也是一個關鍵人物,他熱衷政治、支持東區獨立。作者借用這些人物形象,向讀者展示了後殖民時代國家權力鬥爭對個人的影響。《陰影和藝術》(The Shadow and the Act)的作者、評論家沃爾頓·穆永巴(Walton Muyumba)評價稱:「阿迪切在這本嚴肅的政治小說中用智慧和藝術的手法展現了暴力,同時也講述了戰爭之愛。」阿迪切2013年出版的小說《美國史跡》(Americanah)在問卷調查中同樣廣受推崇,但因一票之差錯失了十二強。
這本美麗精巧又讓人印象深刻的小說,以1935年的一個夏日開篇,13歲的女孩柏歐妮在向她的母親展示她剛完成的劇本,並準備在第二天晚上和她的三個表姐一起表演。「柏歐妮當時還不知道,這已經是她的這個劇本最成功的時刻了!其他的設想都是白日夢,不能為她帶來任何滿足,甚至會讓她感到沮喪。」當天晚上,柏歐妮15歲的表姐洛拉被強暴,柏歐妮在黑暗的樹林中看到了兇手。這時,家庭女僕的兒子羅比剛從劍橋回來,他是柏歐表姐塞西莉亞的男朋友,柏歐妮認定他是罪犯,並出庭指證他,羅比被捕入獄。在書的第二部分,麥克尤恩用鬼斧神工的寫作技巧對敦刻爾克大撤退的頹敗進行了全景描述,主人公羅比就是其中的倖存者。在第三部分,柏歐妮認識到自己的誤解毀了塞西莉亞和羅比的一生,渴望贖罪的她成為閃電戰期間的一名醫護人員。整本書跨越六十年的時間,一生懺悔的柏歐妮最後將情感注入筆下成就了其藝術之魂。
這本小說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評論家史蒂文·G·凱勒曼(Steven G Kellman)稱其因「純粹明智的愉悅」而大放異彩。一個美軍突擊小隊在與伊拉克反叛分子交火中,一名士兵犧牲一名受傷,倖存者中的八名士兵則因為福克斯電視臺的宣傳而成為國家英雄。他們回到美國本土,進行為期兩周的「勝利展演」,包括要在達拉斯牛仔隊橄欖球比賽的中場進行亮相。芳汀用19歲少年比利·林恩的口吻講述了這個令人難忘的故事,他的渴望、他的困惑迷茫和他的創傷壓力症交織在一起,融合進了過度無節制的德州、橄欖球、商業和戰爭裡。比利告訴達拉斯牛仔隊拉拉隊隊長:「在你最糟糕的一天獲取榮譽,真是瘋了!」
本書的主人公是藝術家喬·卡瓦利爾(Joe Kavalier),1939年他神奇地從布拉格的納粹集中營逃跑,並最終到達了美國紐約。卡瓦利爾和侄子薩米·克雷(Sammy Clay)聯手設計了一個叫「逃脫俠」的超級英雄漫畫人物,並因此開啟了漫畫的黃金時代。《書目雜誌》的資深編輯多納·西曼(Donna Seaman)將這本曾榮獲普立茲獎的小說列為他的書單的第一位,「夏本用寬廣博大、層層推進寫成的此書,寫法上精巧,情感上豐沛,在歷史和道德上意義深遠。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誕生了超級英雄漫畫,並憑藉迅猛崛起的技術浪潮締造為風靡全球的偶像神話。這本小說從這個角度搭建起了二十世紀和二十一世紀的橋梁,並極大地影響了二十一世紀的優秀作品。但《卡瓦利爾和克雷的神奇冒險》也提出了一個永恆的疑問,關於遺憾和戰爭的悲劇性、人類對傳奇故事持久不竭的需求和對神奇力量、超脫存在的持久不變的渴望。」
這本小說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講述了一個尖銳的幾世同堂的家庭故事,成為首批抓住二十一世紀頭十年時代精神的小說之一。二十一世紀即將到來之際,阿爾弗雷德、伊妮·德蘭伯特和三個中年人的孩子齊聚一堂,一起慶祝可能是最後一個闔家團圓的聖誕節。此時,丈夫阿爾弗雷德的帕金森症候群病發,而美國也正處於經濟危機的邊緣。「糾正,不是指金融市場一夜之間突然發生泡沫破滅,而是更溫和的衰退,譬如持續一年的價值漏損。」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卡梅拉·夏拉(Carmela Ciararu)評價稱:「這是弗蘭岑的第三本小說,給人帶來莫大的驚喜,完全是聲音、人物和故事講述的大師之作,既私密又具有史詩般的風格。」明尼阿波裡斯星壇報資深圖書編輯勞裡·赫茨爾(Laurie Hertzel)也盛讚稱:「弗蘭岑捍衛了他作為美國最優秀作家的榮譽。這本大部頭的小說觸及了新千年早期最重要的主題——經濟動蕩、子女之間的衝突以及黃金時代過去後老齡化社會的諸多問題。弗蘭岑用幽默的筆法寫了一個好故事。」
這是羅賓遜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另外兩部是《回家》和《萊拉》),小說中,約翰·艾姆斯(John Ames)是愛荷華州一個小鎮上的傳教士,他用令人印象深刻的語言給小兒子緩緩講述了自己的一生以及他們這個家族為廢奴運動所做的努力。評論家、作家道恩·拉斐爾(Dawn Raffel)將《吉利德》列為他書單中的第一名,他評價稱:「羅賓遜是所有在世作家中,宗教信仰題材寫作最深最廣的。因為這幾乎成了當代文學中的一個禁忌主題。」《克利夫蘭平原商報》前圖書編輯、安斯菲爾德·沃爾夫圖書獎現任負責人凱倫·R·朗(Karen R Long)也盛讚:「羅賓遜不僅是一個『有想法』的作家,還是一個優秀的散文作者,他擅於描寫家庭和社區私密空間中的尖銳問題。這個多代家庭的故事,在反覆灌輸一種卓然超越的信仰,為二十一世紀的精神生活提供了範本——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蹟。我敢斷言,100年後,仍會有讀者去閱讀《吉利德》。」
這本以託馬斯·克倫威爾為視角(亨利八世是配角)大膽重塑十六世紀歐洲傳奇的小說,贏得了布克獎和美國國家圖書評論界獎,後來還被改編成了大方異彩的舞臺劇和BBC的迷你劇。評論家凱倫·R·朗(Karen R Long)稱讚:「即便是老生常談的故事,曼特爾卻用他的才華形象生動又天衣無縫地向讀者展現了託馬斯·克倫威爾的權臣之路。」《西雅圖時報》圖書編輯和《好好讀書》電視的搭檔主持瑪麗·安·格溫(Mary Ann Gwinn)也寫道:「我從未如此完全地深入一個人物的靈魂,更不用說這個人物早已作古了幾百年。」
故事發生在1855年的一個種植園,主人公亨利·湯森曾為黑奴,現為奴隸主。閱讀此書,富有同情心又容易沉浸在故事中的讀者,甚至不用做出簡單的判斷,都可以在複雜的道德情感上得到極大的滿足。湯森因為早逝的命運,對於將來如何處置他的財產——在弗尼吉亞州的50英畝種植園和與過去的他有著同樣身份的奴隸們,陷入了沉思。《陰影和藝術》(The Shadow and the Act)的作者沃爾頓·穆永巴(Walton Muyumba)評價說:「按我來說,《已知的世界》是二十一世紀出版的最優秀的美國小說——關於人生閱歷和美國奴隸生存的驚人之作。」電子雜誌《百萬》的創始人和編輯C·馬克斯·麥基(C Max Magee)也寫道:「《已知的世界》直面美國那段骯髒的歷史,引人入勝,乃無以倫比的史詩巨作。」
這次BBC文化欄目評選的最佳小說是多米尼加裔美籍作家胡諾特·迪亞斯(Junot Diaz)的處女作《奧斯卡·瓦奧短暫而奇妙的一生》。小說講述了一個新澤西貧民窟宅男奧斯卡的一生,他渴望與異性接觸,並夢想著成為美國的託爾金。大多數評論家將其列為書單中的第一名。《芝加哥論壇報》的文學編輯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評價稱:「我從未想過,我會如此鍾愛一本充滿了白日夢和男性荷爾蒙的科幻小說。」評論家、作家裡戈伯特·岡薩雷斯(Rigoberto Gonzalez)也表示:「迪亞斯是第二位榮獲普立茲獎的拉丁裔小說作家。」評論家、劇作家格雷格·巴裡奧斯(Gregg Barrios)同樣盛讚:「奧斯卡·瓦奧重新確認了拉丁美洲人與家鄉的文化、語言和歷史之間根深蒂固的聯繫。這也讓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樣的人才是美國人?美國印象到底是什麼?」迪亞斯對多米尼加歷史、漫畫、科幻小說、魔幻現實主義和腳註的巧妙混搭,迸發出了無窮的力量。在文字的世界裡,膽小木訥的奧斯卡、充滿男性荷爾蒙的敘述者尤尼奧爾與羅斯筆下的波特諾伊(菲尼普·羅斯著有《波特諾伊的抱怨》)、厄普代克筆下的兔子(約翰·厄普代克著有兔子系列小說)、貝婁筆下的奧吉(索爾·貝婁著有《奧吉·瑪琪歷險記》)和圖爾筆下的伊格內修斯(約翰·甘迺迪·圖爾著有《笨蛋聯盟》,主人公名為伊格內修斯·賴利)產生了真正的共鳴。
本文來源於微信號「譯言」(ID:yeeyancom),《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獲得授權轉載。Jane Ciabattari|文 Sangba|譯 編輯|馬雪梅xuemeima@hbrchina.org《哈佛商業評論》(ID:hbrchinese)發布的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正式授權,禁止一切形式的轉載與使用。若違反上述聲明,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版權聯繫:yiwenyang@hbrchina.org,010-85650620要擁有屬於你的卓越密碼?長按下方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訂閱管理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