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作品,侵權必究,轉載與合作請聯繫作者)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01
一般而言,父親對於子女的愛都是深厚的,他們一向以嚴著稱,嚴格、嚴肅、嚴厲,如果誰的父親一看就是如母親那般和藹可親的,那倒有些背離父親的形象了。
父親對於子女的愛不溢於言表,比起說來,他們更習慣的動作是做,他默默地用臂膀撐起整個家。同樣的是,他們對於子女也不會那樣絮絮叨叨,有時顯得會有些漠不關心。
類比到子女婚姻問題上,一般催婚、逼婚這類事情,出馬的一般都是母親,這倒讓他們已經成年的子女與他們多了一些親近。但作為父親,他們的操心不比母親少,他們也希望看到兒女早日成家,自己能過上含飴弄孫的日子。
今天我所要講述故事中的父親,可以作為他們的典型代表,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的父親是不是這樣。
02
我叫阿芳,今年28歲,未婚,在大城市這個年齡也許算不了什麼,但在我生活的這座小城,25歲不結婚就要被人多看幾眼了。
儘管我還差兩年才30歲,但是催婚的壓力非常大,除了地方小,越到後面越沒什麼好男人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爸媽生我時年齡已經比較大了,對於讓我結婚這件事尤其上心。
某天周末回家時,一家人坐在書房吹著空調聊著天,爸爸突然之間來了一句「明年我就60了」,我很納悶,明明今年才57周歲,明年怎麼就60了呢?哪怕是按農村的虛歲算,也才59啊。
媽媽在旁邊解釋道,「農村是59就做60大壽了,都是提前做的」。「那就做唄,要什麼東西我跟老哥買去就行了,該怎麼好好準備就怎麼好好準備。」我回應道。
「別人家都是女婿準備的,你們準備的不一樣。」爸爸又接上了話茬。
「那有什麼不一樣,那些沒生到女兒的不也一樣做壽麼?再說還有那些兒子大女兒小,兩人相隔大的,爸爸60時女兒還沒到結婚年齡的呢。」我試圖運用邏輯來說服他。
「那沒有女兒是沒有女兒的做法,我有女兒還這樣操作的話,大家會笑話我的……」爸爸說完就賭氣離開了書房。
03
到這我終於明白了,我爸這是在變相催婚呢。說得這麼含蓄,搞得我差點沒聽懂,好在最後終歸還是相當於明示了。
不過之所以這樣說,除了麵皮薄外,還因為他也知道在小城市找到合適對象的艱難,不想讓我覺得他們覺得我遲遲未嫁丟人,不希望我為了結婚而結婚。
既要提醒,適度施壓,又不能讓我覺得壓力太大,這其中的分寸也是比較難拿捏的了。
從小我就是個乖孩子,學習上除了老師指定通用的輔導書,學習上沒有花過額外的錢,補課、培訓班之類的從未參加過,成績卻能名列前茅,最後不負眾望從鄉村中學進入省重點高中,又順利進入名牌大學。
不但如此,還是乖得只知道學習的好孩子,父母和老師說不讓和男孩說話就不說,從來不能理解那些早戀的同學,大學裡也是除了學習,就是兼職或者實習,從未考慮過談戀愛的事,但凡有哪個男同學跟我多說幾句話,下次就會離他遠遠地。
於是,出了大學門,在感情經歷上還是一張白紙,這時,爸媽一句話送了過來,「現在可以考慮談戀愛的事情了,爭取一兩年內結婚。」
想想父母有時候也就是這麼單純,以為談戀愛是去市場上選購商品一樣,看上了就可以拎回家的那種。戀愛與結婚哪有那麼簡單呢?哪能像水龍頭一樣,說開就開,想關就關呢?
04
最終的結果當然沒有如他們所願,仗著小時候一直積累的乖巧形象,我表示自己年齡還小(剛畢業時22歲),可以先在工作上讓自己成長起來,這樣以後也可以匹配更加優秀的對象。
他們相信了,於是我優哉遊哉地從22歲自在到了25歲,沒有跟他們住在一起,而是住在單位提供的低租金宿舍。每天除了上班和偶爾的加班外,剩下的時間全是自己的。
在這期間,我利用每年的年假去了泰國、香港、桂林、麗江等地方旅遊,閱讀了近百本感興趣的成長類書籍,播讀了1000多篇文章,寫作了100萬字的隨筆與故事,觀看了一百多部影視劇……
有人說,「單身是會上癮的」,確實如此,在這連相親都沒有的三年時間裡,我過得比在學校期間還要充實,不僅因為花自己的錢,還因為生活的多樣化。
不過,隨著年歲的增長,父母的期待也在變化,我也要適當做些調整,於是從26歲開始,我終於加入了相親的大軍,兩年下來,相過的男人不多也不少,差不多兩隻手剛好數得過來,有一聊微信就結束的,有見一面吃一餐飯就沒後續的,當然也有各方面還可以差點就結婚的。
說起那次臨門一腳卻胎死腹中的相親,如果時間挪到現在,自己有些想結婚了,而家裡催得有這麼緊的話,也許還真就那麼將就地結婚了,儘管不知道最終是好還是壞。
現在想想,也許一年之內真的有可能會把自己嫁出去,畢竟當一個人有了想法,只要付諸行動,那麼結果還會遠嗎?
今日討論:對於你的婚姻,你是將就還是講究呢?什麼情況下,你會因為家人的期盼和壓力而結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