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英雄」不問出處,高低學歷皆可成才。第79集團軍多措並舉關心培養低學歷士兵,讓他們在各專業崗位上成為技術骨幹。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導——
僅有初中學歷的火炮維修大拿、二級軍士長張新昌,為戰友講解火炮維修原理。王樂意攝
三次進修機會緣何失之交臂
■解放軍報記者 劉建偉 特約記者 趙 雷 通訊員 宋子洵
學習歸來一個月,就披紅掛彩登上領獎臺。
望著臺下一雙雙羨慕的眼睛,陸軍第79集團軍某旅指揮保障連上等兵李鑑澍一臉自信:「低學歷不等於低能力。只要我們肯吃苦、多努力,照樣能成才!」
熟悉李鑑澍的戰友都知道,因為學歷低,他曾接連3次失去進修學技術的機會。
李鑑澍只有初中學歷。入伍不久,他便意識到自己與別人的「學歷差」——
全班8名新戰友,僅「本科生」就有兩個,還有三個「大專生」,這讓他感到「壓力山大」。
笨鳥先飛。李鑑澍很早就有了「外出進修,學一技傍身」的想法。
新兵下連,上級給連隊分配了2個火炮修理的學習名額。得知消息,他第一時間找到指導員王曉宇表明想法。
火炮修理專業技術含量較高,再三權衡,連隊把機會給了兩名大學生士兵。
消息傳出,李鑑澍心中頗為失落。「都怪自己學歷低。」他很快調整心態打起精神,以全部熱情投入到訓練中。
沒過多久,他迎來了第二次進修的機會:連隊要挑選幾個苗子,參加輪式裝甲車的駕駛員培訓。
這次,李鑑澍準備充分,專門向連隊遞交了書面申請。
本著公平公正的原則,連隊專門組織了軍事和文化選拔考試。李鑑澍在軍事課目考核中一路過關,卻在文化知識考試中「掉了鏈子」。
機會,再一次與他擦肩而過。李鑑澍心裡很不是滋味。隨後,他給自己定了學習計劃,發奮補習文化知識。
又過了兩個月,機遇不期而至。上級給了連隊幾個外出學習測地專業的名額。這一次,連隊同樣將採取組織軍事和文化知識考核的方式擇優選拔。
「這回該輪到我了吧!」抱著書本啃了兩個月,李鑑澍自信滿滿。可結果不如人意——他僅以「3分」之差,又一次錯失進修機會。
「就因為自己先天不足,後天發展咋就這麼難?」李鑑澍越想越委屈。他在旅政工網上發了一篇題為《誰來關心低學歷士兵》的帖子。
「高學歷士兵容易受到重視,聚光燈啥時候也能照在我們身上?」許多跟李鑑澍一樣的低學歷士兵紛紛跟帖,這引起了旅領導的關注。
「低學歷士兵的思想問題需解決,更重要的是校正各級的人才觀。」為此,該旅專門組織官兵代表開展辯論賽,廓清學歷與能力之間的模糊認識、慣性思維,幫助低學歷士兵走出困境,找回自信。
如今,在大學生士兵楊金爽的幫助下,李鑑澍的文化成績突飛猛進。今年3月,他如願踏入陸軍炮兵防空兵學院士官學校,學習火炮維修技術。
「雖然李鑑澍最終戰勝了自己,成為技術骨幹,但其他低學歷士兵的成長呢?」指導員王曉宇看著連隊低學歷戰士名單,陷入了深思。
三營六連上士朱曉波,為戰友演示快速裝彈技巧。王樂意攝
低學歷士兵:我們同樣需要「聚光燈」
——第79集團軍某旅關心培養低學歷士兵的新聞調查
■解放軍報記者 劉建偉 特約記者 趙 雷 通訊員 宋子洵
士兵學歷普遍提高的今天,誰來為低學歷士兵領跑
「咱連分來個東南大學的高材生!」
去年剛一入營,第79集團軍某旅新戰士閔雨松所在班的門檻便被「踩爛」了。班長、排長、指導員,輪流找他談心。面對這樣的「熱情」,他自己也感到意外。
然而,與大學生士兵閔雨松相比,新戰士朱浩逢的處境卻截然不同。用他自己的話就是:「冷熱兩重天。」
「你啥文化?」一邊幫助朱浩逢規整內務,新兵班長一邊問。朱浩逢的眼神瞬間黯淡下來,他小聲說:「初中吧。」
「初中就初中,咋還帶個『吧』?」新兵班長直言快語。那一刻,朱浩逢的臉上掠過一絲尷尬。
新訓開始後,朱浩逢發現,班長對他和一些低學歷戰友的關注度,明顯弱了不少。
探訪該旅,記者不止一次捕捉到低學歷戰士那困惑、焦慮的眼神。
該旅二連下士徐利強,學歷不高。剛到連隊,各種「進修」機會不少,但總與他無緣。平時,他既得不到重視也鮮有鼓勵。漸漸地,他剛入伍時的拼勁磨沒了,軍事訓練成績隨之下滑。
該旅三營指揮保障連戰士郝賀入伍15年了。作為「老資歷」,他也感受到低學歷對自己的影響。原本想在部隊繼續長幹的他,如今心裡越發沒底:「我學歷不高,要想在部隊有所發展,看來有些不現實。」
記者調查發現,該旅去年新入伍的低學歷戰士來部隊之前,都渴望在部隊有一番作為。然而,當他們面對身邊出現的高學歷戰士時,卻明顯感到信心不足。
在該旅政治工作部主任趙洋的辦公桌上,至今壓著一份去年入伍新戰士個人情況一覽表。
「部隊上下從未像今天這樣,如此渴求並著力培養高素質兵員!」趙主任說,該旅去年入伍的新兵中,大學生士兵的比例高達近五成,創歷年新高。
同時,另一組數據同樣值得重視:低學歷士兵的比例仍佔不小。
趙洋不禁回憶起這批新戰士剛入營時,第一次召開座談會的情景。
那天,一名身材瘦小的戰士忽地站起來說:「首長,我叫高志軍。我不是嫉妒部隊對大學生戰友的特殊培養,而是覺得,像我這樣學歷低的士兵,也應該受到關注……今天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但基礎不如高學歷戰友的我們,如果再不迎頭追趕,將來會被他們甩得更遠!」
戰士高志軍的話讓趙洋在腦海裡思索著一個無法迴避的基層課題:越來越多大學生士兵湧入軍營的今天,誰來為低學歷士兵領跑?
訓練場上扛舉炮彈,下士史特挑戰極限。王樂意攝
打破慣性思維,變「學歷至上」為「能力至上」
「駿馬能跑千裡,黃牛可耕良田。」
前不久,該旅英模連隊「南門第一連」的一份數據統計,引發帶兵人深刻思考。
這個連隊中,本科學歷的士兵6人,初中學歷的7人。
而在班長、技師和文書等骨幹崗位的15人中,初中學歷佔3人,高中學歷10人,大專學歷僅2人。
這兩組數據確實耐人尋味:大學生士兵在連隊擔任骨幹的比例和人數,竟比不上低學歷戰士。
咋回事?綜合分析近年來連隊士兵成長成才的情況,連長郭子瑞說:「除了一些大學生士兵提幹、考學和退伍離開等原因外,更重要的還是連隊因勢利導、因材施教,讓低學歷士兵走上適合自己的崗位,加速了他們的成長成才!」
身為基層帶兵人,要有一雙發現戰士身上優點的眼睛。打破慣性思維,變「學歷至上」為「能力至上」。
對此,該旅女兵連指導員楊心柳感觸頗深。
連隊上等兵宋婷婷剛入伍時,由於學歷不高,總感覺自己矮人一頭,「一個宿舍六個人,四個有大學學歷」。儘管學歷上不佔優勢,但楊心柳卻意外地發現,每次集合帶離宿舍時,宋婷婷都會細心地將屋內的內務擺放檢查一遍,確保無誤後再離開。
「這姑娘真心細,幹工作很踏實!」看準了宋婷婷實在肯幹的性格特點,楊心柳將她推薦至衛生隊工作,在工作期間從未出現過任何紕漏,深得上下好評……
工作上取得的成績讓宋婷婷越發自信,如今她正利用工作之餘,緊鑼密鼓地進行複習,向著更高學歷衝刺。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最高層次的需求是自我的價值實現。」旅領導分析道,絕大多數對自己現狀不滿的戰士是因為自己的能力沒有得到充分展示。
下士常浩最近就有些不開心,為啥?
身為連隊宣傳骨幹,他是大家公認的「宣講之星」,可營裡新組建「大學生士兵宣講組」,他卻因「學歷不高」被拒之門外。
「還沒亮劍,就已經敗了!」常浩的臉上,露出一絲自卑。
一天清晨,記者登上旅營區外的小山眺望:山間林木繁茂、高低錯落,有參天松柏、中槐矮柞,亦有貼地植被。回望營盤,記者不禁深思:一支部隊不正像這山林嗎?人才隊伍錯落有致、層出不窮,才能構成立體化人才群體。
「所謂人才,就仿佛一片森林,既有參天大樹,也有低矮灌木。他們和諧共生,才能構成完整的人才生態系統。」對此,旅長王瑞金感慨地說,各層次的人才聚在一起,才能構成龐大的「人才方陣」,並在兼容並蓄的人才生態系統中人盡其才。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新兵給部隊注入新鮮血液的同時,對低學歷戰士造成強大「衝擊」。
「對比大學生新兵,低學歷新兵一入伍就感覺自己『矮了一截』,加之年輕人看問題容易片面化,工作成績稍不如人,就容易形成『自我弱勢』心理。」多次負責新兵訓練工作的一位旅領導如是說。
一些「沒特長、沒信心、沒優勢」的低學歷士兵憂心忡忡地表示:我們的軍營成才之路在哪裡?
技術領域善於鑽研,上等兵楊紹達與專業骨幹討論。王樂意攝
「英雄」不問出處,高低學歷皆能成才
「如今,隨著兵員結構調整,更多高學歷士兵走進軍營,這是部隊建設的大趨勢。與高學歷士兵不同的是,要讓低學歷士兵滿懷信心建功軍營,關鍵是要引導他們邁開追趕的步伐,加速成長的進程。」該旅政委汪佔軍說。
無論學歷高低,都能百鍊成鋼。
年初,在旅黨委「建設高素質士兵人才方陣」討論會上,汪政委話語鏗鏘:「未來戰場,兵『熊』也可能『熊一窩』。現代戰爭就像是一個鏈式結構,每名戰士是鏈條上的一個節,斷一個節就會毀掉整條鏈,必須樹立全員人才觀。」
很快,「關注低學歷士兵隊伍建設」的問題就此擺開。各級樹立起「高低學歷都能成才,大才小才都是可用之才」的全新理念,運用激勵機制,採取分層次育、按能耐用、依貢獻獎的方法,引導官兵人人成才。
新認識,新動能,新氣象。
機房裡,方寸之間,螢屏閃動,只見上士王開賓操縱滑鼠,熟練地按著快捷鍵,不一會兒,一個精美課件就被製作出來。
令人沒想到的是,眼前這位技術能手,學歷並不高。入伍前,來自農村的王開賓「連電腦都沒碰過幾次」。
憑著一股拼勁、韌勁,來到部隊後的王開賓始終沒有放棄學習,在自身能力素質不斷提升的同時,他逐漸成長為該旅自動化站網絡維護員,負責全旅大小授課、會議的課件製作。
上士陳詩博的「士兵突擊」,也頗為勵志。
從專業「小白」,到特級駕駛員、火炮維修大拿……談及成才秘訣,陳詩博笑容燦爛:「努力再努力,堅持再堅持。」
今天,「努力」「堅持」等字眼,已成為低學歷士兵成長成才的關鍵詞。
為引導戰士們成長成才,旅裡組織「當好大師傅,帶出好徒弟」等活動,鼓勵各營連老士官「手把手」傳技藝、帶徒弟。
該旅八連四級軍士長肖航雖然只有初中文化,卻是旅裡出了名的「武教頭」,從軍10餘載,帶出連隊骨幹數十名。活動開展後,許多戰士慕名前來拜師,其中不乏名牌大學畢業的大學生士兵。
「履行使命需要每一位士兵的奉獻,軍隊現代化需要每一個士兵的智慧。」該旅領導介紹,他們還為去年入伍的列兵制定了「成長路線圖」——大學生士兵想法多,旅裡就給他足夠廣闊的平臺去實現自己的想法;低學歷士兵想要學一門過硬的技術,旅裡會優先考慮他們自己選擇的專業。
令人高興的是,曾經讓趙洋感到「初生牛犢賽過虎」的小夥兒高志軍,如今已成為了一名火炮駕駛員,並多次被評為訓練標兵。
「低學歷不等於低能力」「只要勤奮學、刻苦練,低學歷照樣練出高能力」……
記者調研發現,越來越多的戰士找到了自己的舞臺,曾經一度尋找「聚光燈」的低學歷士兵們,心態也正悄然發生變化。
「英雄」不問出處,高低學歷皆成才。不久前,旅裡表彰一批訓練尖子,臺下的旅領導釋然地笑了——站在領獎臺上的「先進個人」,高低學歷比例不再失衡。
每一朵苔花,都有自己的春天
■劉建偉
習主席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深刻指出,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讓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競相迸發、聰明才智充分湧流。
當今時代,部隊兵員素質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乃至研究生走入軍營。在各大媒體上,關於高學歷士兵的報導比比皆是。然而,我們也注意到:作為部隊發展建設的一支主要力量,低學歷士兵的境況卻鮮有人問津。我們是否應該重新思量一下,這種現象折射出我們什麼樣的人才觀?
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
也許你學歷並不高,但完全沒必要因此氣餒。因為有千千萬萬個「過來人」,用他們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夠夢想成真;也許你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才能把一件工作幹得完美。但也有一位哲人曾經說過:「把一件事做到極致,勝過把一萬件事做得平凡。」
今天,擁有較高學歷的你,也不能因此沾沾自喜。早在明朝,「心學」的創始人王陽明就提出「知行合一」的理論,「知」只是基礎,「行」才是關鍵。如果不能把自己書本所學,轉化到實際工作當中,那麼你所獲得的文憑也許只是一張廢紙。
作為基層帶兵人,一定要看到每個戰士身上都有閃光點,既不能偏愛高學歷士兵,也不能冷落低學歷士兵,而要把戰士們安排到最合適的崗位。
各級領導和機關應增強「人人都得成才」「人人都能成才」「人人都是人才」的意識,運用好人才培養的激勵機制,點燃每個官兵的成才激情。無論博士、碩士、學士,還是普通戰士,只有讓他們有信心、有拼勁,才能真正成為在各自崗位發光發熱的人才。
有位學者這樣說:信息化戰爭的到來,促使「英雄隱去時代」的來臨,在人才的天幕上,以往那種「月朗星稀」的景況,將變得「群星燦爛」。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每一朵苔花都有自己的春天,每一個官兵都有自己的「小宇宙」,激發體內的潛能,夢想必將照進現實。作為「最活躍因素」,人人當學苔花自強自勵自愛自信,努力生長、奮力綻放,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釋放無窮活力,匯聚磅礴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