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各國綜合國力排行榜

2020-12-25 騰訊網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正值世界範圍內的驟變,科技文明帶來的福利,讓人們對整個世界都充滿了好奇心。新的生活方式,電氣時代悄然降臨,交通工具的革新,人們更多地走出家門,去認識這個新世界,隨之而來的就是越來越多的遠洋航行和國際交流,整個世界都沉浸在全新時代的和平環境下,這是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南美和北美有了發展,東方的日本也銳意進步,整個世界都生機盎然。

科技的變化,不僅僅帶來的是人類生活的變化,更是帶來了國際形勢的變化,德國和美國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福利,迅速崛起,一舉成為了新世界的挑戰者,對當時的舊世界格局造成了極大的衝擊。所以真實的世界遠沒有表面的和平,科技文明粉飾之下的世界其實是暗流洶湧。

由於英法沒有很好地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導致了在19世紀中後期發展後勁不足,導致了工業產值和國民經濟總量被美國和德國超越。而受困於西歐中心的德國迅猛的發展,急需要更大的生存空間,迫切需要重新劃分世界次序,重新劃分殖民地範圍。這樣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只有通過一次大型戰爭來解決。

20世紀初,恰逢世界驟變的節點,那麼這一時期的世界到底是如何一個格局呢?美國和德國真的就超越了傳統殖民大國英法了嗎?接下來我們就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世界列強的綜合國力進行一個系統排名。

1、大英帝國

一戰之前,正值世界霸主大英帝國近兩百年全球霸業的末尾,同時也是海洋時代的最後階段。坐擁全世界最富饒最廣袤殖民地的大英帝國,毫無疑問還是世界當之無愧的霸主,百多年的積攢,家底豐厚,殖民地源源不斷地供血,活力十足。雖然工業產值和經濟總量被超越,但是綜合國力遠超德國和美國。

一戰之前,在海上爭霸的時代,大英帝國的皇家海軍奉行的是海洋絕對制霸的原則,也就是兩強原則,意思就是皇家海軍的艦艇噸位大於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兩強的艦艇噸位之和。一戰之前,皇家海軍的艦隊,排水量達到271.4萬噸,是排名第二的德國海軍的兩倍還多。這樣的實力,足以將德國困死在北海。而且整個一戰,英國都沒有全力參戰,也沒有發動全國總動員,足見其實力。

2、德國

一戰之前,德國是絕對的歐陸第一強國,陸軍實力天下第一,教育良好,裝備精良的三百多萬德軍,可以打垮歐陸任何一個大國。德國在一戰之前的三四十年,科技和工業迅猛發展,鋼產量已經超越英國,GDP 也超越了大英帝國,海軍排水量位居世界第二,武器精良。

論綜合國力,德國當居第二,雖然在國際影響力和後期爆發力與大英帝國有一定差距,但是絕對實力應該已經強於法國,而美國仍處於高速發展期,軍事實力不足以與歐洲列強相較。再看德國在一戰中的表現,西線壓製法國,東線大破俄國,戰力強,工業體系完整,國民士氣高,足見其強大的綜合國力。

3、法國

自拿破崙戰爭之後,一百年來法國都比較萎靡,工業發展緩慢,後來又經歷了普法戰爭的慘敗,拱手讓出了歐陸第一強國的位置。不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雖然法國在一戰之前的近百年都比較低迷,但是其擁有世界第二多的殖民地,工業產值和鋼產量都還位於世界前列,擁有歐洲第三強大的海軍,國民素質高,地理位置好。

法國在一戰之前的綜合國力不如德國是肯定的,但是應該是略強於美國的,畢竟法軍在一戰中的表現並不差,生生頂住了德軍主力的猛攻,與德國長期對峙在西線,還取得了凡爾登戰役的勝利,總體而言,法國的綜合國力相當於四分之三個德國的實力。

4、美國

新晉的世界第一經濟大國,國民經濟總量第一,且大於第二和第三之和。鋼產量世界第一,也大於排名二三的總和,海軍排水量位於世界第三。已經隨著列強的腳步對東亞和東南亞有了一些侵略行為,發展迅速,科技發達,工業實力雄厚,正在向成為列強之一做著最後的衝刺。

但是一戰之前的美國,只能算是一個大國,並不能算是強國。重點就在軍事實力上,美國本土大力發展經濟,並沒有太多的常備軍,軍事訓練和戰鬥力都比較低下,完全不能與歐洲列強相比,即使是法國,應能輕鬆擊垮美軍。所以綜合國力美國與法國相當,只能排在第四,一直到二戰時期,美國的綜合國力才躍升至世界第一。

5、俄羅斯帝國

來自東方的龐然大物沙俄,雖然經歷了日俄戰爭的慘敗,失去了對中國東北的控制,也失去了旅順這樣的出海口,海軍損失了兩大艦隊之後,海軍排水量也掉落到了世界第六,被日本超越。但是俄羅斯帝國擁有著全球數量最多的陸軍,陸軍人數達到了驚人的五百多萬。

俄羅斯工業雖然薄弱,但是卻不算弱,鋼產量與法國相當,煤產量世界第二,工業產值世界第四,經濟總值也世界第四,這些都是強於法國的,而且俄羅斯帝國地大物博,糧食充足。唯一的缺點就是,國家制度比較落後,還處於農奴制度,城鎮化比例僅僅只有18?國民素質低,導致了其人才缺乏,軍隊戰鬥力不強。

6、日本

在經曆日俄戰爭以弱勝強之後,日本再度迎來了歷史性的飛躍,攀升到了列強行列。日本此時與美國一樣,正處於高速發展的階段。雖然科技遠落後於歐洲,但是民族凝聚力強,國民士氣高。海軍排水量已經躍升到了世界第五,已經開始邁向海洋大國的行列。

其實論工業和科技,日本遠不如奧匈等國,但是其民族凝聚力,戰力強悍度都遠非奧匈能比,所以能在日俄戰爭中取得勝利,日本絕非僥倖和偶然。

7、奧匈帝國

奧匈帝國,乃是歐洲中部地區的巨無霸,工業發達,擁有著奧地利和捷克工業區,著名的斯柯達工廠就位於奧匈帝國。煤鐵產量高,工業產值高,國民經濟總值也位於世界前列。作為陸上強國,奧匈擁有兩百多萬大軍,且海軍噸位世界排名第八,實力很強勁。

但是奧匈在一戰中給人的印象就是一觸即潰,毫無戰鬥力。歸根結底只是因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民族凝聚力很低,國內的奧地利人和匈牙利人有矛盾,捷克人與奧地利和匈牙利人也有矛盾,整體就是一盤散沙,看似威猛,其實頗有些紙老虎。

8、義大利

雖然義大利統一的時間並不長,但是還是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尾巴。經濟蓬勃發展,工業迅速成型。到一戰之前,義大利鋼鐵產量世界第七,海軍噸位世界第七,煤產量世界第四,國民生產總值世界第七。雖然起步晚,但是發展迅速,一隻腳已經踏進了西方列強的行列。

9、民國北洋政府

一戰之前,正值袁世凱北洋政府時期,袁世凱在一定程度上,維持了中國的統一。北洋擁有著近百萬大軍,再加上各地軍閥,北洋政府至少有300萬大軍。不過當時的民國,工業基礎極其薄弱,許多行業才剛剛起步,國家內憂外患,雖然很多人都渴望發展,但是卻沒有完全實現,仍然是一個純粹的農業大國,只是地大物博,經濟總量大,所以在世界上還是能排上號的。

10、巴西、阿根廷、西班牙、奧斯曼土耳其等

南美雙雄在一戰之前,都已經取得了高速的發展。阿根廷經濟發達,已經躋身發達國家的行列,民族資本主義發達,科技先進,乃是拉丁美洲第一經濟強國。

與阿根廷一樣,一戰之前,巴西的經濟也取得了高速發展,但是總體不如阿根廷。但是一戰之前,巴西的軍事實力也取得了十足的進步,建立起了自己的海軍,為後來制霸南美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日薄西山的西班牙,在一戰之前已經淪為歐洲列強的魚肉,工業薄弱,經濟基礎差,殖民地紛紛脫離獨立,四百年前的世界霸主,已經成為了歐洲的邊緣國家,一個衰弱的西班牙,只能排在最末尾。

奧斯曼土耳其也一樣,三百年前的地中海霸主,在海洋時代,沒有趕上工業革命,成為了西方列強的魚肉。工業落後,經濟發展落後,內外交困。雖然軍隊血勇,戰鬥力強勁,但是其國家實力已經不足以支撐起一支能打勝仗的軍隊。

相關焦點

  • 亞洲各國綜合國力前十排行榜
    亞洲是世界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規模最大的一塊大陸,其中有經濟規模強大中國,日本,韓國,印度,印尼,沙特,也有軍事實力強大的中,印,以色列,朝鮮,伊朗,日本等,那誰是綜合國力排名前十的亞洲國家呢?從上面可以看出,亞洲各國經濟規模靠前的基本都是國土面積大,人口多的國家,或者是石油富國,唯有韓國,以色列,新加坡三個袖珍發達國家例外。
  • 盤點俄羅斯,加拿大的綜合國力
    綜合國力是指國家戰略資源的分布組合,被動員和利用來實現一個國家的戰略目標的能力。國家戰略資源分為八類資源:經濟資源、人力資本、自然資源、資本資源、知識技術、政府資源、軍事實力,國際資源。全球存在指數由西班牙皇家埃爾卡諾研究所公布的用來衡量各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地位的綜合指數。除綜合國力外,「全球存在指數」還包括了各國在經濟、軍事、科學、社會和文化等領域內的影響力。
  • 擁有2千個碉堡,彈藥夠打一次世界大戰
    無論經過多少歲月流逝,人民都無法忘卻歷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傷害。大規模戰爭的發生,讓世界各地都處於戰火連天之中,人民過著顛沛流離、食不果腹的日子。戰爭帶給人類的只有傷亡和巨大的經濟損失。所以二戰後,各國都趨於和平發展之中,但是在中東地區,局部戰役常發生。
  •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鬥機合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本質上是一場帝國主義之間為了爭奪殖民地利益和世界霸主地位的不義戰爭,也是第一次波及到世界上大部分主要國家的戰爭,在這次戰爭中各國紛紛開始研製自己的新式武器,英國的馬克型坦克,德國的毒氣彈等等,很多新式武器被運用到了實戰之中,幾乎改變了之後所有戰爭的規則,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在一戰期間制霸西歐戰場天空的戰鬥機。
  • 後發先至,中國打破50年前西方對現今各國GDP排名的大預測
    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人為災難後,除了仍有小部分國家和地區還偶有戰事外,大部分的國家和地區,都已經恢復到正常的發展軌跡中去。特別是有些國家在經歷完二戰後,其綜合國力發展的速度更是突飛猛進。像是美國、日本、和德國...這些國家都在二戰後都有著極其迅猛的發展速度,當時他們發展的成績,讓世界各國都十分地羨慕不已。
  • 部編版:九下歷史第8課《第一次世界大戰》,常考點匯總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由於帝國主義大國加緊爭奪霸權,重新瓜分世界的鬥爭引起的,大戰是在英法俄組成的協約國和德奧組成的同盟國兩大帝國主義侵略集團之間進行的(義大利加入協約國方面作戰),因此,這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雖然塞爾維亞是為保衛主權和獨立而戰,具有正義的民族解放性質,但這不能改變整個戰爭的性質。
  • 楊天石:孫中山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孫中山即派曹亞伯赴德,建議聯合德皇退位後成立的魏瑪共和國、十月革命之後的蘇俄,共同成立「中德俄三國同盟」。後來,又制訂規模宏大的《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劃》,創造性提出「互相為用」「使外國之資本主義以造成中國之社會主義」的偉大設想,企圖吸引大戰後的外資,振興中國實業,從而為人類找到一條消除「貿易戰爭」、進而消滅武力戰爭的道路。
  • 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為這個人一句話,中國從中立變參戰
    100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名義上叫做「世界大戰」,但主要戰場發生在歐洲,它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慘烈的大戰之一。因為像飛機、坦克、化學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首次應用於戰場。
  •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厲害的五個國家排名一覽!
    ,簡稱二戰,是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發生的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以反法西斯國家和世界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而告終。戰爭不僅能檢驗人性,也能看出這個國家的戰鬥力和軍事力量有多麼強悍,那麼參加二戰的這61個國家中,誰最能戰呢?
  • 二戰之前的大國綜合國力排行榜
    第一次大戰因為疫情的原因在最高潮的時候戛然而止,戰後世界次序的劃分並沒有在巴黎和會上爭論出結果,在英美的模稜兩可的態度下,法國制裁德國的願望沒有實現,德國雖然經歷了巨變,又有著各種限制,但是工業體系完整,實力猶存。而關於世界次序劃分的問題,依舊沒有解決,所以勢必會引發一輪新的角逐。
  • 中青報:從《永別了,武器》看第一次世界大戰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奧匈帝國以此為藉口,在德國的支援下,於1914年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拉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序幕。隨即,俄國出兵援助塞爾維亞,德國相繼向俄、法、英宣戰。一戰中雙方傷亡人數達3000多萬,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帶給人類空前的災難。大戰歷時4年多,最終以德、奧匈等國戰敗而結束。   歷史學家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僅是歐洲歷史的轉折點,也是世界歷史的轉折點。
  •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法國實力如何?一番對比,確實拼不過德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打贏了,但是國內一片瘡痍;第二次世界大戰直接給打亡國了。而今天,德國還是那個德國,除了軍事差了點,依然是歐洲經濟的火車頭。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法國生鐵產量還不到美國的1/6,為250萬噸,鋼產量不及美國的1/10,約180萬噸,大量的煤炭依賴於進口。
  • 若有第三次世界大戰,美國和日本會怎麼樣?專家:中國一定沒事兒
    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今世界的情況也依舊是嚴峻複雜 ,世界形勢風雲變幻。敘利亞問題一直存在,整個世界依舊動蕩,只是我們生在了有能力保護好我們安危的國家。有人擔心世界第三次大戰會再次爆發,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我們還心有餘悸。
  • 宣傳畫裡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地圖
    宣傳畫裡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地圖
  • 兩次世界大戰之中,英國這個曾經的世界霸主,角色有何變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大英帝國的攻擊1、第一次世界大戰對英國的侵蝕如果說在維多利亞時期使英帝國達到了世界國家的頂點,那麼一戰的爆發則是大英帝國走向夕陽的導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於英吉利海峽對岸的英國可謂是隔岸觀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勢。隨後,英國人對此也是普遍熱情有餘而認識不足,更沒有意識到它將影響到英國殖民體系的牢固性。
  •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在聖誕節休戰時發生了什麼?
    在另一個報導中,一名德國人在聖誕休戰期間責備他的戰友們:「這樣的事情不應該在戰爭時期發生。你沒有德國人的榮譽感嗎?「那個25歲的士兵叫阿道夫·希特勒。最高指揮官也不喜歡慶祝活動。1914年12月7日,教皇本篤十六世懇求戰國領導人在聖誕節休戰,要求「至少在天使們歌唱的那天晚上,槍聲會靜悄悄的」。
  • 《1917》再現一戰,這些電影帶你走近人類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戰時期,英軍在與德軍長期的僵局後,計劃進攻興登堡防線消滅對手,最後關頭才發覺這是德軍的陷阱。兩位年輕的英軍士兵冒險進入敵區要求停止襲擊德軍,不僅僅是為了拯救1600名英國士兵,他們其中一人的哥哥也在前線。圖片來源:高品圖像《光榮之路》(1957),9.0分。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柯克·道格拉斯等主演。
  •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的聖誕節休戰
    1914年的聖誕節停戰發生在1914年12月24日至25日(在某些地方12月24日至1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第一年(1914-1918)。在西部陣線進行了五個月的血腥戰鬥之後,在1914年聖誕節期間,和平降臨在戰壕上。
  • 第三次世界大戰由中美主導?別擔心,這次的「戰場」或在火星
    歷史上在全世界範圍內爆發的戰爭一共只有兩次,所以直接被人們命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人類的社會文明總是在不斷地進步,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人們漸漸意識到,戰爭對於全人類而言就是一場損失。從此開始,和平也就成為了全世界共同的語言。雖然在軍事上世界各國走向了平靜,但是在經濟,科學技術等方面進入了另外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 "舊邦新造":中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6月28日,塞拉耶佛的兩聲槍響徹底點燃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新興資本主義強國終於迎來期待已久的以各自利益與觀念重繪世界秩序的歷史時刻。當然,對於中國,這亦是有望改變現狀的大好良機。徐國琦認為,由於歷史學者過去未曾正確地認識中國的參戰意圖,這就使他們無法體認中國社會與政治精英在一戰期間所感受到的其所稱作的「危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