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為這個人一句話,中國從中立變參戰

2020-12-16 歷史自由行

100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名義上叫做「世界大戰」,但主要戰場發生在歐洲,它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慘烈的大戰之一。因為像飛機、坦克、化學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首次應用於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深遠,美日成為最大的贏家,英國雖然仍保持世界霸主地位,但是美國的經濟、科技勢力已經在追趕大英帝國;東邊的俄羅斯則爆發了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德意志帝國崩潰引發的仇恨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埋下了危險的種子;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則分崩離析,東歐和中東重新洗牌。

這次戰爭似乎和中國關係不大,一開始中國也是保持中立,是什麼原因讓當時的中國北洋政府改變主意,參與到戰爭中去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際的1914年,袁世凱當上中華民國總統不久,但是其勢力基本局限在北方,各方利益一時難以調和,同時袁世凱又想當長期的獨裁者甚至是皇帝,為此袁忙得焦頭爛額,當然無暇顧及遠在歐洲的混戰。

但是袁世凱政府的總理梁士詒卻極力主張中國參戰。他認為,參戰對中國有利,因為他認為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破壞了歐洲的戰略平衡,能力有限,同時東西兩線作戰的德國必敗,如果中國和英國法國站在一起,等德國失敗之後,可以藉機收回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而且可以獲得「戰勝國」的榮譽。

不過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戰爭的耗費巨大。而那時候清朝被推翻不久,北洋政府國力不支持參加大規模戰爭,所以梁士詒想了一個辦法,即對德宣戰,但是不派兵,只派老勞工去歐洲作戰,節約開支。

其實這個主張也不是梁士詒一家之言,反映了很多政界人士的看法。

袁世凱採納了這個建議。

1915年,梁士詒派人主動向英國提出,向歐洲戰場派遣勞工,但是英國根本看不起那時候的北洋政府,加上日本的反對,所以一口予以回絕。老謀深算的英國當然直到梁士詒的如意算盤,想用低成本獲得戰勝國地位,沒門!

1916年,德國決定把進攻重點轉向西線,其如意算盤是,在戰略要地凡爾登打敗英法聯軍,如果獲勝,那麼拿下法國易如反掌,再反過來對付東邊的俄羅斯,則大事可定。

戰爭中發生了一起歪打正著的事情,一名法國士兵搞錯目標,本想把寶貴的炮彈瞄準德國陣地,不料集中德國彈藥庫,結果引發連鎖反應,巨大的爆炸讓德國損失慘重。拉鋸戰的天平頓時奇蹟般地轉向英法聯軍,德國大敗。這次戰役雙方損失慘重,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同年,歷史上最慘烈的陣地戰—索姆河戰役爆發,這次戰役雙方損失慘重,其中光英國就死亡40萬人。

這兩次戰役讓英國法國後方勞動力嚴重不足,這樣他們又想起了梁士詒的建議。1917年初,北洋政府終於參戰。在一戰期間,中國向協約國派遣華工達到40多萬人。北洋政府想借這個機會中國參與世界事務的願望,並達到收回清末喪失的部分主權——收回德國、奧匈帝國的租借,可能的話廢除或修改與協約國的不平等條約。

華工以自己的汗水和犧牲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北洋政府雖如願以償地參戰,然後並未如願以償收回相關權利。儘管西方政治家信誓旦旦,戰後的世界必定是正義和公平的世界。

然後戰後的巴黎和約給了北洋政府和中國人民一記悶棍,中國收回權利的迫切願望絕大多數沒有實現,德國在中國租界竟然歸日本所有。於是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爆發。

而梁士詒這個人,固然有一定政治眼光,但是他沒有最終實現目標,同時因為親日和支持袁世凱復闢,所以在歷史教科書上幾乎沒有提及。

還有,雖然中國參戰了,但是後來的中國並沒有積極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原因在於:

第一,中國認為這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之間的混戰」,除了塞爾維亞的自衛戰之外,沒有什么正義性可言,受損害的是各國廣大平民大眾;

第二,因為中國雖然是戰勝國,但是並沒有得到應有的戰果,反而在巴黎和會上帶來巨大的屈辱。

所以中國只紀念五四運動,而不去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

相關焦點

  • 楊天石:孫中山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群滿100人後可搜wxid_alqkdow5w2kq22,實名通過加群。摘要: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德意志、奧匈、奧斯曼、保加利亞組成同盟國,英國、法蘭西、俄羅斯、美利堅等組成協約國。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與孫中山反對中國參戰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視察時,被塞爾維亞的一個青年人槍殺,成為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1個月後,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塞拉耶佛事件為藉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
  • 兩次世界大戰初期,美國為何都選擇中立?透露出美國人的狡猾!
    中立是一個國家的態度,是一種對外的外交手段,最出名的中立國,大家腦海裡想到的肯定是瑞典,而美國為何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前期都選擇了中立呢?美國的中立其實算是一種孤立主義,而瑞典的中立只能說是因為弱小,而保護自己的一種手段。
  • "舊邦新造":中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6月28日,塞拉耶佛的兩聲槍響徹底點燃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新興資本主義強國終於迎來期待已久的以各自利益與觀念重繪世界秩序的歷史時刻。當然,對於中國,這亦是有望改變現狀的大好良機。徐國琦認為,由於歷史學者過去未曾正確地認識中國的參戰意圖,這就使他們無法體認中國社會與政治精英在一戰期間所感受到的其所稱作的「危機意識」。
  • 中青報:從《永別了,武器》看第一次世界大戰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奧匈帝國以此為藉口,在德國的支援下,於1914年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拉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序幕。隨即,俄國出兵援助塞爾維亞,德國相繼向俄、法、英宣戰。一戰中雙方傷亡人數達3000多萬,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帶給人類空前的災難。大戰歷時4年多,最終以德、奧匈等國戰敗而結束。   歷史學家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僅是歐洲歷史的轉折點,也是世界歷史的轉折點。
  • 兩次世界大戰之中,英國這個曾經的世界霸主,角色有何變化?
    在維多利亞時代,英國這個老牌帝國控制著百倍於自身的領土。英國的殖民地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身影。小到南太平洋的島國,大西洋洲的澳洲,與美國相鄰的國土面積相當大的加拿大,全部隸屬於英國。美國獨立之前也是英國人發現了新大陸,移民到那裡。
  •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鬥機合集
    第一次世界大戰本質上是一場帝國主義之間為了爭奪殖民地利益和世界霸主地位的不義戰爭,也是第一次波及到世界上大部分主要國家的戰爭,在這次戰爭中各國紛紛開始研製自己的新式武器,英國的馬克型坦克,德國的毒氣彈等等,很多新式武器被運用到了實戰之中,幾乎改變了之後所有戰爭的規則,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在一戰期間制霸西歐戰場天空的戰鬥機。
  • 多次反覆橫跳,義大利是如何在多次大戰當中立於不敗之地的?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類曾爆發了多次戰爭,而對於目前世界影響最大的要數第一次和第二次兩場世界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極大程度上促進了各國對於武器的技術研發,並對戰術進行調整革新,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是為後來的世界劃清了秩序與利益分配。
  • 二戰權力的遊戲:瑞典為何能保持中立?世界大戰中小國如何生存
    這兩個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沒有倖免。為什麼瑞典即使不強大也能保持中立?公元1000年左右,由瑞典、挪威和芬蘭組成的維京海盜橫掃西歐,四處殺戮,瑞典在歷史上很聞名。工業革命前,瑞典與其他小國並肩作戰,贏得了許多軍事勝利。它基本上控制了波羅的沿海地區,並完成了最初的戰略計劃。
  • 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發動者是中國人,還錄入吉尼斯紀錄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語:World War I、First World War或Great War,簡稱WWI或WW1),簡稱一戰,是在19世紀末
  •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如何吸取教訓,將重心從歐洲放到亞洲?
    在所有這些戰爭中,有兩場戰爭的烈度最高,波及的國家最廣,那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如果我們翻開高中的歷史教科書,教科書上的定義無疑是非常精準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核心就是歐洲的帝國主義列強們關於利益之爭,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內部因為分贓不均而產生的內部大戰,也被形象地稱為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狗咬狗」。
  • 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都有誰會站中國一邊?
    現當代中國,國際形象良好,不能不說中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審勢度時,正確抉擇,正確「站隊」的結果。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中國都進行了正確的「站隊」,成為戰勝國之一,這是民國外交的巨大成功,對「中國站起來」具有重大意義。對此,我們不能不給予公正的評價。
  • 跟第一次世界大戰有關的電影大盤點
    相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甚至伊拉克戰爭,近代電影對於一戰的作品不多。可能是史料不夠完整,但更可能是人類史上首次戰爭,沒有讓人振奮的現代戰術,只有漫長的壕溝對峙,與橫屍遍野的泥濘戰場,武器拍起來也不帥氣,只剩下人類互相殘殺的痛苦血肉模糊屍臭現場。
  • 讀這本書,讓我感覺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一場笑話
    世界第一次大戰,在歷史課本中不過幾頁紙的內容,但真實的大戰是什麼樣子的呢?在一戰中,雷馬克曾被手榴彈炸成重傷,不幸中的萬幸。戰爭的慘狀歷歷在目,籠罩在戰爭陰影之下的雷馬克決定創作反戰作品,《西線無戰事》作為代表作先後被譯成29種文字,作者根據自己的參戰經歷,再現了屍橫遍野的戰場。
  • 《1917》再現一戰,這些電影帶你走近人類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改編自漢弗雷·科比的同名小說,講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軍指揮官達克斯接受的一項戰鬥任務遭遇失敗,之後達克斯的上級米羅為了掩蓋自己犯下的錯誤而將三名無辜的士兵當做替罪羔羊的故事。圖片來源:高品圖像《西線無戰事》(1930),8.7分.劉易斯·邁爾斯通執導,由劉·艾爾斯、路易斯·沃海姆主演。
  • 在中國東北進行的日俄戰爭,為什麼清政府要宣布中立
    這是一場在主要在中國東北進行的戰爭,日俄在中國的領土上打個天翻地覆。雙方共投入兵力近百萬人,歷經旅順戰役、遼陽戰役、奉天戰役,對馬海戰,戰爭才在1905年9月落下帷幕。日本付出8萬人的代價,但是卻從俄國人手裡獲取了關外長春以南的勢力範圍,得到了北緯50度以南的庫頁島領土和對朝鮮的絕對控制。
  • 在戰爭中置身事外的中立國有何本事?能夠遠離硝煙戰火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我們會發現儘管戰爭打得多麼火熱,依舊有些國家可以置身事外,就像看好戲一樣,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這種國家就是中立國,他們可以不用參戰,也不用選邊站,因為沒有國家會攻擊他們,在當今世界,就有一些國家是永久的中立國,而且還得到國際的認可,這些國家歐洲佔了很大一部分
  •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各國綜合國力排行榜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正值世界範圍內的驟變,科技文明帶來的福利,讓人們對整個世界都充滿了好奇心。新的生活方式,電氣時代悄然降臨,交通工具的革新,人們更多地走出家門,去認識這個新世界,隨之而來的就是越來越多的遠洋航行和國際交流,整個世界都沉浸在全新時代的和平環境下,這是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南美和北美有了發展,東方的日本也銳意進步,整個世界都生機盎然。
  • 史海鉤沉: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什麼時候結束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什麼時候結束的?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這還用問嗎?第一次世界大戰始於1914年,導火索是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塞拉耶佛被刺殺,結束於1918年11月11日,德國籤署停戰協定承認戰敗 這當然是沒錯的,尤其對現在的中國人來說,雙十一這個日子實在是很好記。但是,美國到1921年才宣布一戰結束。
  • 口袋裡的較量–盤點中國移動網際網路「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者按】本文為搜狗市場總監王冠雄的一篇博客,他從產品力、價格力等方面來分析號稱「移動網際網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網際網路巨頭造手機的行為得失。文中闡述了入口的概念,以此證明網際網路巨頭聲稱的「手機即入口」邏輯是否成立。
  • 《歷史教學問題》1957年第2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性質和開始日期
    它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時期顯著不同的地方,就在第二次大戰爆發時期,資本主義體系已經破裂,再不是一個無所不包的世界體系,社會主義國家已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成,開闢了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新紀元,推動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革命鬥爭的發展。這些新的強有力的歷史條件,不會不深刻地影響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性質,影響到參戰的資本主義國家所執行的政策,以及影響到大戰的進程,而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有著顯著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