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第一次世界大戰,名義上叫做「世界大戰」,但主要戰場發生在歐洲,它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慘烈的大戰之一。因為像飛機、坦克、化學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首次應用於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影響深遠,美日成為最大的贏家,英國雖然仍保持世界霸主地位,但是美國的經濟、科技勢力已經在追趕大英帝國;東邊的俄羅斯則爆發了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德意志帝國崩潰引發的仇恨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埋下了危險的種子;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則分崩離析,東歐和中東重新洗牌。
這次戰爭似乎和中國關係不大,一開始中國也是保持中立,是什麼原因讓當時的中國北洋政府改變主意,參與到戰爭中去呢?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之際的1914年,袁世凱當上中華民國總統不久,但是其勢力基本局限在北方,各方利益一時難以調和,同時袁世凱又想當長期的獨裁者甚至是皇帝,為此袁忙得焦頭爛額,當然無暇顧及遠在歐洲的混戰。
但是袁世凱政府的總理梁士詒卻極力主張中國參戰。他認為,參戰對中國有利,因為他認為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破壞了歐洲的戰略平衡,能力有限,同時東西兩線作戰的德國必敗,如果中國和英國法國站在一起,等德國失敗之後,可以藉機收回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而且可以獲得「戰勝國」的榮譽。
不過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戰爭的耗費巨大。而那時候清朝被推翻不久,北洋政府國力不支持參加大規模戰爭,所以梁士詒想了一個辦法,即對德宣戰,但是不派兵,只派老勞工去歐洲作戰,節約開支。
其實這個主張也不是梁士詒一家之言,反映了很多政界人士的看法。
袁世凱採納了這個建議。
1915年,梁士詒派人主動向英國提出,向歐洲戰場派遣勞工,但是英國根本看不起那時候的北洋政府,加上日本的反對,所以一口予以回絕。老謀深算的英國當然直到梁士詒的如意算盤,想用低成本獲得戰勝國地位,沒門!
1916年,德國決定把進攻重點轉向西線,其如意算盤是,在戰略要地凡爾登打敗英法聯軍,如果獲勝,那麼拿下法國易如反掌,再反過來對付東邊的俄羅斯,則大事可定。
戰爭中發生了一起歪打正著的事情,一名法國士兵搞錯目標,本想把寶貴的炮彈瞄準德國陣地,不料集中德國彈藥庫,結果引發連鎖反應,巨大的爆炸讓德國損失慘重。拉鋸戰的天平頓時奇蹟般地轉向英法聯軍,德國大敗。這次戰役雙方損失慘重,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同年,歷史上最慘烈的陣地戰—索姆河戰役爆發,這次戰役雙方損失慘重,其中光英國就死亡40萬人。
這兩次戰役讓英國法國後方勞動力嚴重不足,這樣他們又想起了梁士詒的建議。1917年初,北洋政府終於參戰。在一戰期間,中國向協約國派遣華工達到40多萬人。北洋政府想借這個機會中國參與世界事務的願望,並達到收回清末喪失的部分主權——收回德國、奧匈帝國的租借,可能的話廢除或修改與協約國的不平等條約。
華工以自己的汗水和犧牲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北洋政府雖如願以償地參戰,然後並未如願以償收回相關權利。儘管西方政治家信誓旦旦,戰後的世界必定是正義和公平的世界。
然後戰後的巴黎和約給了北洋政府和中國人民一記悶棍,中國收回權利的迫切願望絕大多數沒有實現,德國在中國租界竟然歸日本所有。於是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爆發。
而梁士詒這個人,固然有一定政治眼光,但是他沒有最終實現目標,同時因為親日和支持袁世凱復闢,所以在歷史教科書上幾乎沒有提及。
還有,雖然中國參戰了,但是後來的中國並沒有積極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原因在於:
第一,中國認為這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之間的混戰」,除了塞爾維亞的自衛戰之外,沒有什么正義性可言,受損害的是各國廣大平民大眾;
第二,因為中國雖然是戰勝國,但是並沒有得到應有的戰果,反而在巴黎和會上帶來巨大的屈辱。
所以中國只紀念五四運動,而不去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