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大校訓
最後一個學期,我提前回到師大。許多同學沒返校,寢室裡冷冷清清。估計有些人還在老家,為畢業分配工作找門路吧。
經過三年半的學習,專業必修課、公共必修課都已學完,最後這學期,僅剩當代文學評論、電影文學和比較文學三門選修課,主要任務就是寫論文。開學後,除正常上課外,有時間,我就往校圖書館跑,查找資料。
那段時間,那種離情別緒,似乎提前到來了。無論晨起,上課,去食堂,我常想著:幾個月後,我將在哪裡?這裡的人們,還會想起我們嗎?想當初,我第一次走進師大校園,第一次在寢室裡入睡,第一次踏入文史樓的教室……一切都那麼新鮮。在師大的第一個中秋節、第一個春天,又給了我多少美好的遐想。那時,感覺大學的時間是那麼的富裕,有多少可能在等待我們。可現在,浮現在腦海裡的,卻都是「最後一個,最後一次……」同學們湊在一起,談論最多的,就是畢業,就是分配,就是未來,每個人都意識到,自己很快將不屬於這裡,我們將像燕子一樣,飛向遠方。
在此同時,聽宋琳說,系裡最近在考慮吸收新黨員問題。傅恭棋也說,已向我原單位調我的材料。還有同學說,於海錦和傅恭棋正式向團支部收集我的情況,徵求同學們對我的意見。我抓緊時間,寫了思想匯報,談了對當前形勢的看法。過了幾天,傅恭棋來問我的簡歷,估計要填寫「入黨志願書」了。我以為,入黨問題快要解決了。但直至畢業,這件事情仍沒有消息,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進入4月份,一天在圖書館,看到《文學評論》上,有一篇文章是評論林斤瀾小說的,看來他的小說討論是有價值的。可我寫的文章《新苑》雜誌、《江南》雜誌,為什麼都沒回音呢?抱著僥倖的心理,我把那篇評論林斤瀾小說藝術的文章,送給了校學報。學報的老師收下了稿子,讓我等候消息。
有天晚上,與林孫珍交談了很長時間,他的話對我很有啟發。去年,他在《星火》上發表一篇小說,自那以後,寫了多篇小說,接連遭遇退稿,這學期終於收到幾份留用通知。對此,他感到非常高興。談起我們走過的路,都很有感慨。他認為,「對創作,要有信心,沒什麼了不起的。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寫出好作品。搞事業,要能吃苦,要一直堅持下去。」在我眼裡,林孫珍的小說已達到一定水平,人物形象很生動,他因寫小說《老春狗》而得其綽號,就可見一斑。此外,姜蘇喜歡研究相聲,言必馬季,同學們乾脆叫他「馬季」,也很有意思。
上海青年宮(即大世界)
4月6日下午,我們胸佩校徽,乘坐校車,來到上海市青年宮,參加校團委和市青年宮聯合舉辦「把知識獻給人民」諮詢晚會。在大門口,我看到,已有很多人提早到來,排起了長隊。從中看出,社會上年輕人尋求知識的迫切要求。這次活動規模空前,包下了整個青年宮,向全市發放了8000張票。華東師大校長和系主任及團市委書記都來了。我們進去後,「先遣隊」已經布置好各個諮詢臺,除體育系和計算機系外,接受諮詢的全都是79級學生。
中文系的會場在底樓,三班負責作「中文自學縱橫談」。諮詢臺在三樓,用桌椅圍成一圈,分為四個方面,即寫作、現代漢語、現代文學、古漢語,各班都來了十多人。諮詢晚會活動時間一到,外面的青年蜂湧進來。開始,他們還沒找到門路,有些冷場,過了會兒,各個諮詢臺前,都圍滿了人。
我分在寫作組,共接待了七、八位男女青年。最小只有十九歲,最大的三十多歲。他們一般都問,怎樣在近期提高寫作水平,以爭取拿下夜大或業大文憑。針對每個人提問題的角度,我耐心給予了回答,他們笑容滿面地離開。但有兩位青年問得比較專業。一位認為寫愛情的作品太多,問該看哪些好,怎樣提高創作能力,開始寫作時可否模仿?另一位穿軍裝的、眯著眼睛的人(後來聽說是大學畢業,特地來為難我們的)問我,「你老實說,你是寫什麼?」我說喜歡寫小說。他又問,「那你一般寫什麼題材?」我回答,「那要看生活中有什麼感動了我。」他又問,「那你說說你寫過什麼。」於是,我如實地介紹了自己幾篇東西的寫作過程。他聽後,沒話說,悻悻地走開。
刊登演講稿的校刊
為紀念「五四」運動64周年,師大擬舉辦《大學生與中國》演講比賽。劉偉勳代表1班參加演講比賽,他拉上宋琳和我,躲在寢室裡,絞盡腦汁,夜以繼日,忙了幾天時間,拿出題為《八三年,中國的裡程碑》演講稿,後來改為《中國改革之我見》。在中文系演講比賽中,劉偉勳上臺演講,獲得第一名,並取得參加全校演講比賽決賽的資格。
「五四」青年節前夕,全校演講比賽決賽在校大禮堂進行。決賽場面隆重,燈火輝煌,禮堂內擠得水洩不通。先是師大附小學生獻花,接著是校黨委書記講話,然後決賽正式開始。在決賽過程中,我們班同學,特別是宋琳和我最為緊張。當劉偉勳沉穩地走到臺上,情緒飽滿,慷慨陳詞,特別是講到高潮時,他上身前傾,揮動右手,做出後來被大家稱之為「列寧式」姿勢時,點燃了全場聽眾的氣氛,我們使勁地為劉偉勳精彩的表現而鼓掌。十幾位選手演講結束後,喬榛、丁建華、童自榮、祝希娟、施融、趙靜等特邀演員表演節目。最後宣布決賽結果,劉偉勳的演講獲得一等獎,我們感到非常激動。比賽結束後,我跟他倆一樣,領到了一張獎狀及獎品:一個精緻的辦公文具盒。第二天,劉偉勳說,校刊要刊登我們的稿子,青年報也來索稿了。(未完待續)
註:壓題彩色照片,作者2013年回母校時手機拍攝;文中插圖,除演講稿外,轉載自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