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幽谷,山東棲霞人,本名路國春,地理學教師,喜歡中國古典文學。擅長從地理角度研究古典名著,作品散見於《中國教育報》、《山東教育》、《煙臺日報》、《教師報》等。
西遊地理眼之二十八:神秘的紫金鈴
觀音菩薩雖自稱「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靈感觀世音菩薩」,明面上也確實幫助取經團隊捉拿擋道的妖怪,或是指點降妖的途徑,但暗地裡下絆子的事也做了不少。觀音能向太上老君借了金銀二童子,下界為妖,自己的寵物、坐騎更是不甘示弱,爭先恐後當妖怪。
觀音蓮花池裡金魚來到通天河為妖,吃童男童女,這樁事可算是西遊神話中的懸案之一:金魚是自行來此,還是觀音授意,無人知曉;金魚要求每年進貢童男童女,真是被金魚吃了,還是另有他用,很是耐人尋味;這「靈感大王」得了童男童女就能「千裡祐黎民,年年莊上施甘露,歲歲村中落慶雲」,這等本事是它本身就有的,還是觀音菩薩暗中幫忙,不明不白。
觀音親口說:「不知是那一日,海潮泛漲,走到此間。」這等於親口承認,金魚下界的時間已經很長,即使不是觀音授意,其內部管理制度的混亂程度,也讓人甚是詫異。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金魚事件敗露後,觀音會如此緊張,未及化妝就趕來善後。不過,觀音畢竟是個官場老手,交際能力非同一般,雖出了這種見不得人的事,無論天庭還是佛界,從沒有問責的意思,誰也不會追究她的領導失職責任。
觀音的寵物雖把陳家莊害的不輕,又是素顏來此,但孫悟空提議「且待片時,我等叫陳家莊眾信人等,看看菩薩的金面,一則留恩,二來說此收怪之事,好教凡人信心供養」時,她欣然同意,留下魚籃觀音的畫像。可以看出,取經雖不到半程,孫悟空的處世風格已經相當圓滑,知道如何討上司的歡心,完全具備了留在體制內的並且晉升高層的素質。
與金魚比起來,觀音的職業司機金毛犼下界理由就更加冠冕堂皇了。這金毛犼趁著牧童盹睡,咬斷鐵索下界,按觀音菩薩的說法,是「與王消災」。只是就算觀音菩薩所言屬實,確實是朱紫國國王當太子時射傷了孔雀的孩子,與宮女何幹?金毛犼佔不了金聖皇后的便宜,就拿宮女撒氣,害了好幾個宮女。當然,這事與奎木狼在寶象國酒後咬死宮女一樣,在天庭和觀音看來,都不是啥事。
與其他妖怪相比,金毛犼的武藝比較一般,但有一個厲害紫金鈴。這紫金鈴厲害之處,是三個鈴兒能放出紅火、青煙和黃沙,一旦三個鈴兒一起打開,「紅焰焰,黑沉沉,滿天煙火,遍地黃沙」。三個鈴中,最為厲害的當屬遮天蔽日的黃沙,「紛紛絯絯遍天涯,鄧鄧渾渾大地遮。細塵到處迷人目,粗灰滿谷滾芝麻。」據金聖宮娘娘說,「頭一個幌一幌,有三百丈火光燒人;第二個幌一幌,有三百丈煙光燻人;第三個幌一幌,有三百丈黃沙迷人……黃沙最毒,若鑽入鼻孔,就傷了性命。」
按說,如此歹毒的寶貝,與菩薩的形象大相逕庭,她怎麼會有這樣的寶貝呢?
事實上,紫金鈴的來源,確實不是出自菩薩之手,而是太上老君打造。金毛犼親口說:「太清仙君道源深,八卦爐中久鍊金。結就鈴兒稱至寶,老君留下到如今。」很明顯,紫金鈴是太上老君親自打造的。太上老君不愧是煉寶高手,掌握了制寶、打造兵器的核心技術,有眾多的法寶、武器出自他手。
但奇怪的是,太上老君打造的紫金鈴,為何會送給了觀音菩薩?
有人認為,觀音菩薩醫活人參果樹時,曾提到她與太上老君打過一個賭,把楊柳枝放在煉丹爐中炙得焦幹,送還觀音後,觀音插入瓶中,一晝夜「復得青枝綠葉,與舊相同」,太上老君賭輸了,就把紫金鈴輸給了觀音。還有人認為,觀音未入佛教前,就是慈航道人,是太上老君的師侄,太上老君送她法寶是情理之中的事。
我覺得,太上老君因為如來大張旗鼓地推出傳經工程,打擊人間的親道教勢力,雙方關係緊張。另一方面,觀音在如來處倍受排擠,如來見觀音威望高,刻意打壓,拒不為她晉升佛這個高級職稱,讓她一直頂著菩薩這一中級職稱工作。到後來,取經團隊功德圓滿,唐僧和孫悟空都破格直升佛這個高級職稱,取經的總策劃觀音卻仍是中級職稱菩薩。觀音豈不知道如來刻意打壓?
不過,觀音有自己的經營場所,處於半獨立狀態,自然有機會周旋於各方勢力之間。觀音很清楚「敵人的敵人是朋友」的道理,所以即便是佛道矛盾重重,依然與太上老君保持良好的關係,觀音要藉助太上老君勢力,得到職稱低、實際職位高的實惠,太上老君則要在佛派內部打入自己的楔子,雙方可謂各取所需,互相利用。想想很好理解,除卻觀音曾經是慈航道人這層關係不談,共同的利益肯定能讓他們走到一起,太上老君送紫金鈴就很好理解了,根本用不著打賭輸出去。即使真是打賭輸,沒準也是故意的。
紫金鈴能放火、放煙、放沙,這些特點,真實的取經途中其實都有遇到。
我們知道,玄奘法師到天竺國求取真經,來回都經過河西走廊、新疆、中亞一帶,這些地方均為乾旱區,多風沙。即使不能吹到三百丈高,沙塵暴所到之處,非常恐怖。至於火和煙,我在前文《火焰山的神話與真話》中提到,新疆存在煤炭自燃現象,煙和火都是自然存在的。水平煤層經過多次地質運動大多變為傾斜煤層,暴露在空氣中,氧化後積熱增溫,引發自燃,形成煤田火災。
當然,煙、火、沙遇到觀音菩薩的淨瓶,絲毫髮揮不出威力,灑幾滴甘露,「煙火俱無,黃沙絕跡」。觀音菩薩雖稱「南海觀音」,其實她居住的落伽山位於東海。夏季風經過東海,攜帶著大量水汽,能形成降水。只是,西行之路大部分位於非季風區,夏季風很難影響到,真實的風沙肆虐的時候,很難指望夏季風帶來的降水撲滅,更不用說觀音菩薩的甘露了。
真正能治風沙的,是這種看似簡單卻很實用的草方格。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的沙漠公路兩側,人們用這種草方格保護著沙漠公路。在寧夏中衛,改良版的草方格橫空出世,人們在草方格上撒上草籽,若碰巧遇上降水,就能長成小草,固定沙漠,美化環境。
後記:
本期是《西遊地理眼》的最後一期,不知不覺間,《西遊地理眼》總數正好有二十八期,與二十八宿正好相對應,似乎是巧合,又好像是定數,我自己也無法說清。在這期間,感謝白馬老師的平臺,感謝讀者朋友的支持。
有讀者朋友留言說,「西遊記中的有些東西,如果從科學的角度去解釋,感覺就沒多大意義了。」神話確實不能用科學去解釋,我所解釋的,只是透過神話,看到現實中地理密碼。事實上,《西遊記》畢竟是文學作品,裡面敘述的故事,當然無法從科學角度解釋。但無論玄奘法師所走的路線,還是裡面的人物語言,無不透露出地理秘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在《四聖試禪心的背後》提到,吳承恩是江蘇淮安人,正處於南北過渡帶上,這裡既有水田,也有旱地,既有黃牛,也有水牛。所以,黎山老母才會說,我有多少水田,多少旱地,多少頭黃牛,多少頭水牛。無獨有偶,路阻通天河時,陳家莊二老也說「水田四五十頃,旱田有六七十頃,草場有八九十處,水黃牛有二三百頭……」我們不難看出,由於吳承恩居住在南北過渡帶,人物語言所述,不自覺地帶上了他的家鄉南北過渡帶的影子。這也是我寫《西遊地理眼》系列的初衷,希望透過文學,吸引更多的讀者品味地理知識,關注地理環境。
如果有緣,不太遠的將來,我將推出新的系列《三國地理眼》。後漢三國時期,群雄逐鹿,透過硝煙瀰漫的戰場,穿過縱橫捭闔伐謀、伐兵和伐交,這裡面有著怎樣的地理秘密?未來,希望有這一新的系列與讀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