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計量學與傳統計量學比較研究—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

2021-01-07 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自從人類歷史跨入21世紀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特別是以Internet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普及,人類的日常工作、學習和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反映到人類的科學研究活動,同樣也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科學家的科研活動不僅限於具體的實驗室,已經出現了網上科研協同;作為主要學術交流載體的期刊和專著,從傳統紙質印刷出版逐漸轉變為數字出版,並且出版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學術交流以發表論文為主要形式轉變為以Internet為載體的多樣化學術社交網絡形式。

  相應地,用於科研評價的傳統文獻計量學在科研環境已經變化的情況下,也需要作出相應的變化,因為在新的科研環境下,其科研評價的局限性日益明顯,主要表現為如下3個方面:

  1.基於引文的傳統文獻計量指標評價時滯過長,無法及時反映科學家的科研成果;

  2.傳統文獻計量學主要評價對象為期刊論文,但期刊論文只是科學家眾多科研成果之一,評價影響力片面;

  3.引文分析的固有缺陷,包括引文動機不明確,評價對象面窄,指標數據容易作弊等。

  因此,替代計量學作為新的科研評價方法應運而生。2010年7月,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博士J.Priem和B.M.Hemminger提出了科學計量學2.0(Scientometrics2.0)概念,旨在基於分析微博、社會化書籤等Web2.0應用提供的數據,即時、多角度地反映論文的影響力。基於此概念,同年10月,J.Priem與D.Taraborelli等人在專門設立的網站(http://altmetrics.org/manifesto)發表「Altmetrics:Amanifesto」宣言,正式提出「Altmetrics」術語。從此,「Altmetrics」引起了全球文獻計量學家、教授學者以及相關專業人員的高度關注,並進行了熱烈討論。國內學者在介紹「Altmetrics」時,把它翻譯為「替代計量學」、「補充計量學」、「選擇性計量學」等。本文採用「替代計量學」作為「Altmetrics」的中文譯名。

  替代計量學目前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定義,它是一種基於社會網絡的影響力評價方法,通過各種工具獲得開放獲取(OpenAccess)平臺、學術社交網絡,以及各種文獻管理系統中涉及某一研究成果的相關信息(比如下載量、引用次數、瀏覽次數、評論、轉發等),然後對這些信息數據進行聚類分析和統計計算,測量研究成果受到的網絡關注程度,進而全面、即時地反映科學研究的影響力。

  替代計量學作為新生事物,與傳統計量學既相互關聯,又存在差別。本文對替代計量學與傳統計量學進行對比分析,並指出替代計量學在進行推廣與未來發展時可能存在的問題與應對思考。

  替代計量學與傳統計量學對比

  無論是傳統計量學還是替代計量學,都是為科研學術評價服務,為學術成果評級、人才遴選考核等不同評價場景提供參考依據。對學術論文進行評價不僅是對學者進行科學創作及其學術作品的客觀肯定,而且科學、公正地評價對人才評估體系的建立、科學研究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人員職稱晉升時,需要使用計量方法評價職員的學術能力及影響力;基金資助方對項目進行評審時,使用計量學方法對項目成員的學術水平進行評價。

  基於引文分析的傳統計量學在科研活動中起著重要的學術評價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科研環境的變化,傳統計量學也將迎來自我發展和變化,即替代計量學的出現。替代計量學與傳統計量學的差異主要表現為如下幾個方面。

  1.計量數據源

  傳統計量學是基於引文分析的計量,所以其計量數據來源於引文數據,更進一步地說是,已經發表的論文或專著的參考文獻的統計數據。對這些數據運用不同計量算法得到不同的計量指標值。由美國科學情報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Information,ISI)創建並推出的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是國際公認的進行科學統計與科學評價的引文資料庫之一,是傳統計量學最常引用的數據源。SCI每年都會發布影響因子、被引頻次、即時指數等計量指標來對知名期刊、論文等進行排行,同時為用戶提供不同方式的引文查詢。傳統計量學的數據源除了SCI,還包括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EI)、國際會議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Technical Proceedings,ISTP),以及中國的「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分析資料庫」、「中國社會科學引文資料庫」等。

  隨著Internet的出現和普及,以及出版形式多樣化的數字出版,科學家的學術成果發布已不再僅僅局限於傳統期刊論文的發表,越來越多的原創性的最新學術成果發表在開放獲取的數字出版平臺上,比如PLoS開放出版平臺。同時,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在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過程中應用社會網絡工具(比如Twitter、Facebook等)與同行進行學術探討,利用在線文獻管理工具(比如Zotero、Mendeley、CiteULike等)記錄、管理他們的工作流程。因此,替代計量學的計量數據源除了傳統的引文數據外,還包括網絡書籤、文獻管理軟體、推薦系統、評論、微博、博客、維基百科、學術社交網絡和開放數據平臺等的所有用戶在網絡系統上留下的「蹤跡」數據。

  2.計量對象

  從計量數據的來源可知,傳統計量學評價的主要對象是期刊或發表論文。比如,期刊影響因子是用來計量期刊有用性和顯示度的指標,反映期刊的整體學術水平;論文被引次數用來計量期刊論文的有用性的指標,反映期刊論文的學術影響力。

  替代計量學不但能夠用來對正式發表論文在論文層面進行計量評價,而且可以對開放獲取論文、工作文檔、電子圖書、研究數據集、開源軟體、演示文稿、課件、博客文章、網站等網絡學術資源進行計量評價,從不同側面計量學術成果被閱讀、討論、保存、點讚、推薦和引用的情況,從而對其影響力更加全面而細緻的分析。

  3.計量時效

  一篇論文從被傳統期刊錄用到出版,再從出版到被引用要經過編輯審核、同行評議、稿件修改、出版社出版、被其他作者閱讀、被其他作者在科學論文中引用、引用文章被同行評議,修改和出版等環節,這個過程至少需要大概一年的時間。如果一篇論文在開放獲取平臺出版,出版後即可被瀏覽、下載,以及被各學術社交網絡提及、討論、推薦、加標籤或引用等。

  因此,傳統計量學計量時效比較漫長,對一些科研活動或成果進行評價因為時間漫長而無實際意義。替代計量學的計量數據來自網絡,可以實時獲取用戶在網絡系統上留下的「蹤跡」數據,並且實時計算得出結果,計量的時效可以縮短到以天數來計量。

  4.計量影響力

  傳統上一般認為,如果一篇學術論文被另外的學術出版物引用,則表明該論文有一定的學術影響力。科學家的學術影響力主要由其發表的論文被其他科學家的引用來體現,如果科學家發表的論文越多,其他科學家引用他越多,則表明該科學家在學術界的影響力就越大。因此,基於引文的傳統計量學可以計量期刊和論文及其作者的學術影響力。

  隨著學術開放獲取運動的深入,以及學術社交網絡的普及與開放,不僅專業學術人員可以很容易地獲取科學家的學術成果,普通的非專業學術人員(如愛好者、感興趣者、新聞媒體人員等)也可以輕易地獲得他們感興趣的科學家的學術成果。專業學術人員可以在網絡上對學術成果進行閱讀、下載、推薦、討論,某些專業學術人員有可能會在他們自己新創作的學術作品中引用這些學術成果。非專業學術人員也可以對發布的學術成果進行閱讀、下載和討論等互動操作,然而他們未必會創作新的作品並引用這些學術成果,對他們的影響可能是擴大了他們的視野,增長了個人知識,改進了某個想法或做法,而這些影響正是學術成果的社會影響力的體現。通過對這些受眾群體的「蹤跡」數據(閱讀量、下載量、討論、收藏、推薦、點讚、引用等)進行計量,可以測量成果的學術影響力情況和社會影響力情況。

  因此,替代計量的結果不僅可以反映科學家及其學術成果的學術影響力,而且可以反映其社會影響力,並從多個角度去揭示影響力的內涵,擴充影響力的覆蓋範圍。

  5.應用領域

  由於傳統計量學與替代計量學都是為科研評價服務,所以它們都可以具體應用於如下幾個方面:為學術研究人員遴選高質量和高影響力的學術論文;為基金遴選資助項目;在機構招募人員或評估考核研究人員時,提供定量評價指標供參考以及其他需要證明學術影響力的場景。

  替代計量學與傳統計量學相比,還可以有如下應用:

  1.為科學家尋找潛在的合作機會。替代計量學能幫助科學家追蹤哪些人對他們的學術成果感興趣,以及追蹤如何使用學術成果中的相關數據,藉此找到潛在的合作對象及資助夥伴。

  2.展示科學家的社會影響力。由於替代計量學可以計量評價學術成果及作者的社會影響力,科學家可以在個人學術總結或個人簡歷附上替代計量學相關指標,為項目管理人員遴選項目或招聘單位錄用或考核人員時提供參考。另外一方面,科研單位可以引用替代計量指標展示科研單位科研成果的學術影響力和社會影響力。

  3.促進科學研究更加公平、開放、透明。替代計量學用於科研評價,評價指標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術成果的開放性。因此,要獲得較高評價值,科學家儘量讓自己的學術成果通過開放獲取平臺出版或發布,讓儘可能多的人發現、閱讀、討論、利用,從而獲得較高的學術影響力和社會影響為,並獲得大眾的認可。科研機構也應鼓勵科研人員的學術成果開放,並構建本機構知識庫,提高科研機構的學術與社會影響力。

相關焦點

  • Cernet導報1996summer—CERNET—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
    建立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能夠使中國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師、研究生和科研人員在全國和全世界的計算機網絡環境下進行學習和開展科研工作,極大地提高教學質量和研究水平,成為中國高等學校進入世界科學技術領域的快捷方便的入口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礎設施,培養出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高層次人才。 有利於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中國目前正處於一個全力發展經濟、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階段。
  • Cernet導報2001-3—CERNET—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
    負責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的IP網絡地址分配、網絡域名註冊和網絡資源註冊,並為CERNET用戶提供網絡技術支持,對外定期發布CERNET的最新信息等。在填寫表格前請認真閱讀「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EDU.CN網絡域名註冊辦法」(URL:http://www.nic.edu.cn/RS/policy/ policy1.txt)。域名註冊的處理周期一般為兩周。
  • 計量學基礎知識
    1.計量學    計量學是研究測量、保證測量統一和準確的科學。    計量學研究計量單位及其基準、標準的建立、複製、保存和使用;測量方法和計量器具的計量特性,測量的準確度,觀測者進行計量的能力以及計量法制和管理等。計量學也包括研究物理常數和標準物質、材料特性的準確測定。
  • 了解中國科學-科學計量學新視角|| QSS專輯徵稿啟事
    專輯目標近年來,隨著中國科研經費投入的增加、科研人員數量的增長、科研產出數量和質量的全面提升,國際合作的日益活躍,中國已成為全球科學知識最重要的貢獻者之一。國際科學計量學界和科技政策界對中國的科研活動、科技評價體系和中國的科學計量學研究仍缺乏全面的理解和認識。因此,國際科學計量學與信息計量學學會(ISSI)新創立的會刊QSS擬推出專輯,誠邀中國科學計量學、科技評價與政策等相關領域學者和國際同行撰寫相關稿件,助力國際學界更深刻和全面的了解中國的科研活動發展與科學計量學研究。
  • 溼地植被不同演替階段生態化學計量學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生態化學計量學結合了生態學和化學計量學的基本原理,是研究生物系統能量平衡和多重化學元素平衡的科學。該理論自提出以來在物種共生、營養級動態、生物養分限制及生態系統養分循環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對不同演替階段植被化學計量特徵的研究是揭示演替規律內在形成機制的一個重要內容,但當前在溼地生態系統中,有關溼地植被演替與化學計量特徵關係的研究仍相對較少。
  • 化學計量學能給分析儀器帶來什麼?——訪湖南大學化學生物傳感與...
    其主要研究內容包括面向化學研究對象的統計學與統計方法、實驗設計與優化方法、信號處理、模型構建和參數估計、化學多維多元校正、化學模式識別、多維定量構效關係、人工智慧與專家系統、軟體以及庫檢索等。目前,化學計量學的研究範疇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指化學量測過程的基礎理論和方法學;另一方面就是化學計量學在分析化學及其它相關領域中的應用基礎研究」。
  • 魯索教授編制的文獻計量學發展大事年表
    國際科學計量學與信息計量學學會會長、比利時情報學家羅納爾德.魯索教授在其個人網站上列出了他編制的文獻計量學發展大事年表(http://users.telenet.be/ronald.rousseau/html/timeline_of_bibliometrics.html),我覺得很好,轉貼在這裡供大家參考,我加上一些翻譯和說明性文字。
  • 李子奈:從經濟研究與AER發文比較分析看計量經濟學教學與研究
    目前,計量經濟學課程在我國高校已經普遍開設,教師的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學生的知識基礎,尤其是數學和理論經濟學基礎得到了加強。而應用研究也已經普遍開展,翻開國內主要的經濟類學術期刊,建立計量經濟學模型研究分析中國現實經濟問題,已經成為論文的主體。
  • 計量經濟學還是學不會?看看在這個吧!
    該分支的產生,使得經濟學對於經濟現象從以往只能定性研究,擴展到同時可以進行定量分析的新階段。「計量」的意思是「以統計方法做定量研究」,所以「量」字應讀作「[liàng]」,而不讀作「[liáng]」。計量經濟學的兩大研究對象:橫截面數據(Cross-sectional Data)和時間序列數據(Time-series Data)。前者旨在歸納不同經濟行為者是否具有相似的行為關聯性,以模型參數估計結果顯現相關性;後者重點在分析同一經濟行為者不同時間的資料,以展現研究對象的動態行為。
  • 【文獻計量學】槲皮素的文獻計量學及可視化分析
    歡迎引用本文:許棟,陳昳冰,崔元璐.槲皮素的文獻計量學及可視化分析[J].天津中醫藥,2019,36
  • 近十年我國大學生學習研究的文獻計量分析
    關鍵詞:大學生學習;文獻計量學;學習投入度;自主學習作者簡介:汪雅霜(1985-),男,湖南桃江人,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教育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學習評價、教育文獻計量分析。趙  暢(1995-),女,遼寧瀋陽人,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大學課程與教學,本文通訊作者。
  • 走進奮進中的中國計量專題片解說詞
    在2019年「世界計量日」前夕,本網刊發這部專題視頻的解說詞,在慶祝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謹以此片致敬中國計量事業和奮鬥在我國計量領域的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從事計量工作的廣大幹部職工。也希望通過本文,讓社會公眾了解中國計量的發展足跡。相信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計量會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所利用。
  • 計量經濟學的最新發展
    計量經濟學的最新發展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面板數據計量經濟學  面板數據是將截面數據和時間序列數據綜合起來的一種新的數據類型。面板數據能夠提供不同個體在同一時點的橫截面信息,又能夠提供同一個體在不同時間點的動態變化。
  • 國內外大數據工具學術論文比較研究 ——基於文獻計量方法
    作者:趙丹,王晰巍,李嘉興,張長亮來源:情報科學,2016(6)摘要:本文以Web of Science和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的大數據工具學術論文為數據源,使用Citespace工具,採用文獻計量學方法進行統計分析,從時間序列上的文獻分布特點、期刊分布、學科分布、研究熱點及趨勢等方面對該領域國內外論文的總體情況進行定量比較分析
  • 《計量學報》2020年增刊徵稿的通知
    中國計量測試學會關於《計量學報》2020年增刊徵稿的通知各有關單位: 為及時報導計量和精密測試科學技術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進展,更好地為計量測試技術服務,2020年《計量學報》擬出版增刊1~2期。現向廣大計量測試科技工作者徵集論文,敬請計量測試科研工作者、相關行業科技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大專院校的師生積極投稿。
  • 【計量知識】計量的分類
    、技術和行政管理的需要,由政府或官方授權進行強制管理的計量,包括計量單位、計量器具(特別是計量基準、標準)、計量方法以及計量人員的專業技能等的明確規定和具體要求。法制計量主要涉及安全防護、醫療衛生、環境監測和貿易結算等有利害衝突或特殊領域的強制計量。例如,關于衡器、壓力表、電錶、水錶、煤氣表、血壓計等的計量。2、科學計量科學計量主要是指基礎性、探索性、先進性的計量科學研究,例如關於計量單位與單位制、計量基準與標準、物理常數、測量誤差、測量不確定度與數據處理等。科學計量通常是計量科學研究單位,特別是國家計量科學研究機構的主要任務。
  • 中國計量大學在非貴金屬光催化制氫領域取得最新研究成果
    趙婉為第一作者,陳智教授為第一通訊作者,中國計量大學為第一單位,該論文得以發表不僅僅代表了陳智教授所在團隊的研究水平,也代表了中國計量大學研究水平。,該論文充分展示了中國計量大學的科學研究水平,提升了中國計量大學在相關研究領域的學術地位和國際影響力。
  • 好書,瞄一下:《Excel中的化學計量學》
    內容簡介:全書共分4部分,第1部分對化學計量學進行了總體介紹;第2部分概述了閱讀本書所需的相關數學和計算機基礎知識
  • 計量大師李奇:讀一個經濟學博士能幹什麼?
    主持人伊凡:就是像您覺得中國學生和美國學生,相比較有哪些特點、有哪些優勢?或者說有哪些劣勢,我們可以提前避免的,在去美國讀書之前。李奇教授:一個很標準的看法,大部分人都知道,就是中國學生受的訓練比較嚴格一點,數學學得多一點,題可能做的多,比如說學數學或者考試,比哪個學生強。
  • 張工調研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並看望慰問院士
    12月9日,市場監管總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工赴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調研,並看望慰問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天初。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四個面向」要求,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著力提升市場監管科技創新能力和服務水平。張工首先來到時間頻率基準實驗室,看望75歲高齡仍堅守在科研一線的李天初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