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是用平和與安樂的陽光來滋養自己,你就越能獲得更多的能量來支持與你相連接的所有人和事物。當你意識到你與所有這一切之間的聯繫時,你就會發現,你能給予這個世界的最好的禮物,就是你自己的平和與安樂。(《與真實的自己和解》)
文 | 心理姐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字 | 2900
三個半月前,小A愁眉苦臉地來到諮詢室。她的處境很糟糕:博士生第四年,一邊工作一邊擔心自己不能按時畢業。「200來部專業文獻要看,幾十萬字論文要寫,兩篇保底SCI要發……工作室還有一大堆事情等著我處理。」她念叨著。
最令她感到崩潰的是,就在這個節骨眼上,身體竟又亮起了紅燈。「最近,我只要一著急就頭暈、心慌,甚至還發顫。在網上找了個SAS測了一下,結果顯示『中重度焦慮』,嚇得我趕緊跑來了。」
在接下來的諮詢中,我發現小A不僅學歷高,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十分出類拔萃。在她看來,「人生的意義就是無限趨近於完美,不自律的人終究會被優秀者碾壓。」
可是,她那被上滿了發條的神經,卻沒那麼鬥志昂揚。面對畢業前的巨大壓力,它們「狡猾地掉了鏈子」。這使小A不得不在衝刺目標的途中被迫停下來……
如果留心觀察,你會發現,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像小A這樣看起來很自律,但內心卻非常焦慮的人。他們本想用「高度的自我約束」來掌控每一天,但生活卻偏偏與意願背道而馳。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讓我們一起來探尋問題的根源。
嚴苛的自律背後,是內心強烈的恐懼不安
古羅馬哲學家愛比克泰德說,真正妨礙人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它被賦予的意義。
其實,自律本身無可指摘。它是一種通過自我約束、自我管理來實現人生理想的有效方式。可問題在於,並非所有自律的人都擁有正確的心態。在很多嚴苛自律的背後,是人們內心深處強烈的恐懼不安。
美國心理學會曾開展過一項「全民壓力調查」,以便了解究竟是什麼造成了人們的「內在失序」。從該項調查的結果中,心理學家歸納出了三大引發壓力的「恐懼源」:
由此看來,如果某人的自律是出於對恐懼的對抗和對「內在失序」的自我防禦,那麼他將會陷入更深的壓力漩渦之中。因為一旦「自我防禦機制」被啟動,必然要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衝突,久而久之,那種「內在的不調和感」會使人精疲力竭。
就像求助者小A那樣,她自律的「動力」其實是源於對未來的恐慌。於是,在未來還沒到來之前,她要「逼自己一把」,拼命學習、奮力工作,讓自己儘可能地達成更多的目標。仿佛只有這樣,生活才不會像脫韁的野馬,在她手中失去掌控。
高強度自律,喚醒了「病態焦慮」
原來,是小A內心的恐懼不安激發了她過於嚴苛的自律。那麼,她的焦慮感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1908年,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羅伯特·耶克斯(Robert Yer-kes)和約翰·多德森(John Dodson)在研究「個體焦慮喚起水平」時發現,人的行為表現與焦慮感之間的關係呈一條倒U型曲線:
不管一個人面臨什麼樣的任務,工作、運動、藝術或是其他,如果該任務難度適中(即「被喚起的焦慮感」適中),那麼他將發揮出最好的水平。如若不然,無論焦慮感過低還是過高,個體的表現都不好。
因此,焦慮可以分為「有益焦慮」和「有害焦慮」兩種,它們分別能被「適中難度」和「高強難度」喚起。明白了這一理論,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小A用高強度的自律來約束自己,卻喚醒了「病態的焦慮感」。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生動的事例可以證實「耶克斯-多德森曲線」的內容:
比如,期末考試時,適當的緊張和壓力能夠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發揮出最佳水平。但如果我們壓力過大,反而會因為心態失衡而考砸;
再比如,很多人會為了減肥而降低卡路裡的攝入,這樣做的確可以使體重減輕。可是,一旦節食過度,反而容易誘發「暴食症」,導致體重的報復性反彈。
由此可見,「高強度自律」非但不是健康的生活理念,還會為我們帶來不小的副作用。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其實人很容易被某些「看似正確」的觀念所裹挾,比如:自律才能優秀,精緻就是高級……可最後的結果往往是「深陷怪圈,難以自拔」。
其實,通往美好人生的道路有千萬條,我們真的沒必要跟一些莫名其妙的概念死磕。說到底,我們想要的無非就是一個「內外兼顧」的生活——既能達成現實目標,又能守住內心平和。
這很難嗎?只要用對了方法,就一點也不難。
無條件的自我接納(USA)
很多人之所以容易「擰巴」,是因為TA對自己的愛是有條件的。
就像小A,她的邏輯是這樣的:如果我能嚴格自律並達到預期目標,那麼我就是好樣的;如果我不能自律而且達不到目標,那麼我就遜斃了。你看,當她懷有這樣的信念,就沒辦法好好愛自己了,因為她對自己的愛附加了某些「限定條件」。
這樣的信念模式其實是一種很容易引發個體不良情緒的「內在不兼容感」,即「只有滿足了某些前提條件我才願意接納自己,否則我就不接納自己。」
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被稱為「理性情緒行為療法」之父。他提出了「無條件自我接納的存在主義解決方案」(USA),並倡導人們將這一方案廣泛應用於生活之中。方案的操作方法如下:
首先確保自己站在存在主義者的角度上,然後你這樣對自己說,「我是一個有目標、有選擇的人。我和其他人一樣,但又是獨一無二的。不管我表現良好與否,或他人是否認可我,我都選擇無條件地接受自己。我的價值並不是由自己的成就或他人的認可來決定的,我的價值只取決於自己的選擇。」
無條件自我接納,是理順自我關係的基礎。我們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能跟自己好好相處,才能在面對各種人生境遇的時候不驕不餒。
心懷「正念」,做好當下之事
有了「無條件自我接納」這個好心態做底子,我們再來看看如何正確地做事。畢竟,我們身處競爭激烈的社會之中,光憑好心態也是不能達成目標的。
在一行禪師寫給廣兄的長信中(後被收入《正念的奇蹟》一書),他說道,「砍柴是禪,擔水也是禪,一天二十四小時都要保持在正念中……做任何事,一舉一動都要秉持正念。一舉一動都是儀式、典禮。」
一行禪師還在信中提供了許多可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修習「正念」的方法:在洗碗時,我們就應該只是洗碗。要對「我正在洗碗」這件事保持全然的覺知。感受當下完全的自己,感受自己在做這件事時的呼吸、動作、心念……除了當下之事,心中什麼也不去想。
事實上,我們的確一次只能做一件事。但是,由於不能摒除心靈的雜音,我們總是在做這件事時,還思慮著另外一件事。結果,不但一件事情都做不好,心緒也變得亂七八糟。因此,用「正念」管理生活,我們不僅能享受「此時此地此身」,還能更好地完成每項工作。
108天後的第12次諮詢,小A穿著一襲柔軟的衣裙微笑著走進來。她說她的人生少了許多偏執,也不再因為焦慮而頭暈、發慌。「以前,如果在我口渴的時候,面前只有一杯燙水。我會想盡辦法讓它趕快變涼。可是,等我好不容易把水弄涼了,卻又變得更急、更渴……現在不了,如果水很燙,我知道慢慢等。」
我告訴她,「接下來,你就不用再來找我啦。」 嗯,這是我最喜歡的告別。
如果不自律,我還能不能活得漂亮?我想,在你心中,也已經有了答案。
心理姐,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以我手,寫你心,但願你能在我的文字中,感受到溫暖的陪伴。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歡迎留言和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