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未來會選擇英語還是漢語?這部中國科幻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2020-12-11 深度科幻
劉慈欣

漢語和英語,一個作為全球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一個作為全球影響最大的語言,兩者的優劣,一直是人們關心的問題。進入近代以來,隨著中國的衰落,以及現代計算機的崛起,很多語言學家,包括很多中國人都認為漢語相對於英語是一種過時的語言,並不適合人類未來。因此,在以西方為主流的科幻文學中,都很自然的把「英語」作為未來人類統一使用的標準語言,全世界人民好像也從來沒感覺有什麼不妥,直到一部叫《三體》東方科幻橫空出世。

在這部由東方人書寫的科幻作品中,劉慈欣先生給出了和西方科幻作者完全不同的答案,在以人工智慧、大數據為主流的未來,漢語其實比英語更具有優勢。在劉慈欣的設想中,在200年後的未來,全世界都將使用一種以漢語為主英語為輔的混合語言。那麼,如果拋開小說的虛構成分,從現實出發,漢語和英語誰更適應未來人類文明的發展呢?

漢語英語

漢語和英語各自的優勢是什麼?

從文字類型來說,漢語表意,英語表音,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系統,就像IOS與Android一樣,具有完全不同的架構和運行特點。漢語表意的特點在於每一個基礎的漢字,每一個偏旁部首都有特定的讀音、書寫形狀和所表達的含義,通過3000多個常用漢字的邏輯組合,來表達複雜的含義。而英語的特點恰恰相反,英語只有26個沒有任何含義只有讀音的根字母,只有將這些字母進行特定的組合,才能表達特定的含義,各組合之間並沒有嚴格的邏輯和規律。因此這些特點也就決定了,英語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密碼語言,各個詞彙之間並沒有嚴格的邏輯關係。

漢語和英語不同的架構和運行特點決定了,表意漢語相對表音的英語具有三大優勢:第一、漢語更加簡單,更具擴容空間。隨著社會發展,總會出現很多新生事物,對於這些不斷湧現的新生事物,英語因為只有26個字母,所以唯一的解決方案只能是通過各個字母的組合,創造一個完全陌生的新詞,如火車Train;飛機aircraft;火箭rocket……等,隨著這些無規律的新詞越來越多,使得英語越來越複雜,學習的難度越來越大。有統計目前英語單詞總量已達100多萬,最長的單詞已達45個字母,已經複雜到讓人類無法學習。而相同的情況放在漢語則簡單的多,完全不需要創造新的文字,只需根據新生事物的特點,通過兩三個漢字的組合就能形象的加以描述,使人一目了然。

漢語

第二、漢語表達更具感情,方式更加細膩、多樣:由於漢語是「音、形、意」三者的結合,而英語只是簡單的密碼語言,兩種語言的基礎架構決定了,漢語在表達事物上不僅比英語更具感情,而且更加準確,方式也更加靈活。如漢語的「好」就有「美、佳、善、棒、妙、優、良」等十幾種表達方式,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用法。而英語的表達則相對簡單,更加嚴格。

第三、漢語更利於學習和學術交叉。由於漢字表意內在的邏輯,決定了漢語是一種「兩維」語言,一個人只要掌握2000個左右的常用漢字,就能滿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哪怕是讀一些專業性很強的文章,也能大概會意。還以漢語的「火車」為例,即使是一個沒見過火車的人,只要認識「火」和「車」兩個漢字,就能大致推導出火車是怎麼回事。而且一通百通,只要了解了火車是怎麼回事,「火車乘務員、火車站、火車車廂……」等這些與火車相關的詞彙也能做到大致理解,同時對這些相關詞彙的理解又能反過來幫助對火車的理解。漢語這種橫向與縱向兩維貫通的特性,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學習的效率,保證了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加速了科技爆炸。

而同樣的情況放在英語則要複雜得多,由於英語的單詞之間並沒有內在的邏輯聯繫,所以決定了英語是一個維度的橫向語言,只能通過掌握儘可能多的單詞來學習。同樣以英語的火車「Train」為例,你發現這個單詞跟火「fire」、蒸汽「steam」、車「vehicle」沒任何關係,完全是一個新詞,相互之間根本無法做到融會貫通。這不僅限制了學習的速度,而且加重了學習的難度。在英語國家,通常一個人如果不掌握20000個以上的單詞就很難讀懂報紙,更不要說一些專業性的文章。甚至同是優秀的人才,不同學科也很難進行交流,這就大大限制了知識的傳播和科技的發展。

編程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基本可以明白相對於英語,漢語具有諸多優勢。但這並不能說,英語相對於漢語就沒有可取之處。事實上,英語相對於漢語的主要優勢,恰恰在於英語的劣勢。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漢語是一種經過長期、高度進化的多維語言,英語是一種新興的一維語言。這種語言定向、單一的特性決定了它更接近智能思考、計算的初級特性,更利於計算機底層程序的構建。英語在計算機編程的優勢,在現實世界已經得到印證。目前計算機編程絕大部分使用英語編程,並不僅僅是因為計算機是由英語國家發明的,更重要的原因在於,英語在計算機編程領域具有天生的優勢。

未來

未來人類需要什麼樣的語言?

雖然沒有任何一部科幻小說能夠完整的預測未來,但很多科幻小說中的情節變成現實也並不乏先例。雖然歷史總會在不經意間開一些小玩笑,但整個人類文明逐漸趨於理性,趨於效率應是一個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在語言的選擇上,也是如此。

劉慈欣在《三體》中做出未來人類「以漢語為主,以英語為輔」的預測,其更合理之處在於,它充分考慮到了人類人文和科技兩個方面的需要,綜合了漢語於英語各自的優勢。漢語作為更加人性化的語言,確實更適合人類之間的相互交流;英語因為指向更加準確,也確實更適合未來人工智慧、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兩者就像IOS與Android一樣,各有優劣,但人類總會有兩全其美的辦法。

我們都是陰溝的蟲子,但總要有人想仰望星空!深度解讀科幻,歡迎喜歡科幻的朋友關注:深度科幻!

相關焦點

  • 漢語還是英語?人類文明的終極選擇
    而且中華文明海納百川,拉丁文居然也在漢字系統裡派上了用場,新中國研究出了應用拉丁文的漢語拼音。 簡體字+漢語拼音,成為了脫盲大殺器新中國成立僅僅用了15年,全國15歲以上的文盲率就從80%下降到了52%,到了2000年,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的文盲率已經下降到6.72%。
  • 漢語還是英語?人類文明的終極選擇丨互推文
    當然令每個中國人困惑的房地產、教育、成功學、未來選擇行業、股市、人工智慧、比特幣、臺灣等等社會大議題,觀雨皆用幼兒園小朋友都能讀懂的趣味表達方式,闡述了深奧的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道理。看完保管你心情愉悅,瞬間提升 level,碾壓隔壁研究生,明白當下投資方向。*觀雨甚至還通過文字的差異對中西方文明的前景作出了大膽的預測《漢語還是英語?
  • 這部爭議科幻巨作,講出了人類的終極使命,科幻類看一部少一部!
    今天介紹的這部科幻影片《降臨》就為我們帶來了這樣一個思考。《降臨》Arrival改編自華裔作家特德·蔣的科幻小說集《你一生的故事》,影片圍繞人類與地外智慧生物的交流展開。不同於以往人類和外星生物決一死戰的老牌故事套路,這一次導演維倫紐瓦聚焦人類所擁有的特殊功能系統:語言。向我們呈現了一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和意識形態。我們先來看看丹尼斯·維倫紐瓦鑄造過的輝煌,《下一層》《邊境殺手》,以及17年的巨作《銀翼殺手2049》,足以體現導演能力的強大。這部《降臨》更是科幻片中的優中之優。
  • 在那些科幻電影裡,未來世界將會是怎樣的呢?
    該系列是科幻電影史絕對裡程碑式的神作。影片設定在機器人意識覺醒之後,未來社會人類大腦作為機器人的電池而存在。機器人為了延長電池使用期限,構建了Matrix世界。人類的意識就在這個虛擬的世界中存在著。然而還是有一部分人對於Matrix產生了懷疑,構建了人類世界Zion。三部曲圍繞Zion和Matrix的對抗為觀眾呈現了一個宏大的令人驚嘆的未來世界。
  • 超智慧體:是科幻作者的救贖,還是人類進化的未來
    在科幻小說《索拉裡斯星》裡,斯坦尼斯拉夫·萊姆創造了一顆奇異的星球——索拉裡斯星,這顆星球上覆蓋著一個巨大的生命體(小說也以索拉裡斯星代指該生命體),它能夠複製出每個人心中最重要人。這部小說曾經被無數次搬上大銀幕,其中前蘇聯電影導演塔可夫斯基執導的《索拉裡斯星》是影史上唯一一部可以跟《2001:太空漫遊》相媲美的科幻影片。
  • 漢語會超越英語成為世界通用語嗎?專家告訴你:漢語才是未來
    這個問題,看完文章,答案就出來了。首先第一個問題,英語能長期成為世界通用語嗎?不能。英美在衰落,即將崛起印度可以為英語續命,但印度真崛起了,也只會推廣印地語,而印地語也沒有表達海量信息的優勢。而中國的崛起和漢語漢字的表達海量信息優勢是不可阻擋的。
  • 科幻作家陳楸帆 :技術可以升級人類,也會「降級」人類
    9月14日,陳楸帆來到上海做客「光的空間·新華書店」,與上海文藝出版社副社長李偉長展開了一場科幻與文學的對談,現場座無虛席。陳楸帆被不少讀者稱為「劉慈欣接班人」,《荒潮》也被翻譯到英、美、法等多個國家,是《三體》之後最被看好的國產科幻作品之一。劉慈欣評價該書「以罕見力度刻畫出一個我們在有生之年就可能身處其中的近未來時代。
  • 中國科幻大會 | 劉慈欣:科幻讓我們提前適應技術變化
    除了世紀災難、外星入侵,國際科幻有哪些最新發展趨勢?AI不斷戰勝人類,人類未來是否終將屈從技術?科幻作家劉慈欣。東方IC 圖11月10日,由中國科協主辦,以「眾創聚力 科幻未來」為主題的2017中國科幻大會正式啟動。
  • 機器人類科幻美劇推薦
    作為一名資深科幻迷粉,科幻類電影、電視劇一直都是本人的最愛。而人工智慧近年來始終是科技界、影視界的興奮點,所以有關話題也是不時地會激起大眾的關注討論熱情,有關影視作品更是不斷給予廣大迷粉各種大開腦洞,讓人驚嘆、惶惑、沉思。
  • 人類未來的無限可能
    >  科幻資訊  >  科幻出版 人類未來的無限可能因為這一點,一直到今天,劉慈欣的《三體》還是我最喜歡的中國科幻小說,沒有之一。在該書出版後不久我就讀過,2014年又重讀了一遍,仍然覺得很震撼,並且推薦給了幾乎所有認識的企業家。  儘管《三體》是一部科幻小說,但它講了很多經營企業的道理,對於理解公司戰略和市場競爭有很大的幫助。
  • 科幻+藝術=?答案就在2020中國科幻大會
    本屆大會包含了開幕會、7大專題論壇、8場涉會活動以及3個展覽展示,還首次引入了科幻藝術展,意圖通過立體化的視覺盛宴,以美學方式詮釋科幻。 如果科幻大會是一頂皇冠,那麼科幻藝術展堪稱其上一顆寶石,折射出三束耀眼的光芒,熠熠生輝。
  • 從《三體》眺望中國科幻出海遠景
    而據中國教育圖書進出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教圖)介紹,截至今年10月,《三體》三部曲已累計輸出25個語種,其中20個語種已在海外出版發行,海外銷量近200萬冊,再一次刷新我國當代文學海外銷量最高紀錄。這部現象級作品仿佛一個多稜鏡,透過它,人們可以看到不同的鏡像:科幻既是文學的,也是科學的,它思考人類未來,更關係中國當下。
  • 當科幻混搭名著,這部電影有點意思
    這部電影的陣容還是有看點的,主演郭碧婷、段博文、劉儀偉,都是主流影視作品的演員,不再是叫不出名字的十八線小明星。而從這個卡司也能反映網絡電影近年的一大趨勢,那就是網絡電影在這兩三年的發展,嘗試扭轉觀眾觀感、改變受眾結構的同時,也影響著影視從業者對其的看法。
  • 小米科技創始人雷軍:人類未來的無限可能,或許這本書會給你答案
    因為這一點,一直到今天,劉慈欣的《三體》還是我最喜歡的中國科幻小說,沒有之一。在該書出版後不久我就讀過,2014 年又重讀了一遍,仍然覺得很震撼,並且推薦給了幾乎所有認識的企業家。儘管《三體》是一部科幻小說,但它講了很多經營企業的道理,對於理解公司戰略和市場競爭有很大的幫助。
  • 「異形」導演再出科幻神劇,異星文明+人類起源,超燃!
    可是觀眾一直記住他的,是他在科幻題材領域的貢獻——從1979年的《異形》開始,他就在建立一個只屬於自己的冰冷、鐵硬的科幻未來世界觀,經過1982年的《銀翼殺手》那種賽博朋克風格的加強與補充,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立而宏大的未來世界的審美觀,吸引無數影迷成為他的粉絲。
  • 漢字和漢語,能否成為人類未來的"理想語言"?
    這說明,無論在西方還是東方,都已經認識到"漢字"的古老和偉大!據說迄今為止世界上共計有7000——5000多種語言文字。但隨著歷史的發展,語言文字存在的數量呈逐年下降趨勢,聯合國規定漢語、英語、法語、俄語、阿拉伯語、西班牙語為常用語言。許多文字最終成了死文字,比如哥特文字、瑪雅文字……未來的趨勢是,人類的語言文字最終會歸結為有限的幾種!作為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漢語和漢字,仍將是唯一的"表意文字"!
  • 科幻電影的最大賣點,是人類對未來的猜測和恐懼!
    可以說,《終結者》系列在90年那個還沒有網絡的時代,為眾多中國影迷開啟了科幻世界大門,影片中對世界末日的描繪,也引起了眾多思考,這也就是科幻電影的重大賣點:人類對變幻莫測未來的猜測和恐懼!就像電影中人工智慧「天網」由人類創造,最終卻啟動末日之戰,毀滅整個世界,為了將剩餘苟延殘喘的人類徹底滅絕,甚至派出機器人殺手T-1000穿越回20世紀80年代,殺死還在少年時代的人類抵抗軍首領,人類能否戰勝邪惡的機器人?人類的未來到底會怎樣?對於這一點科幻迷們又焦慮,又好奇。
  • 【學術觀點】完德加:科幻與佛學的未來展望
    摘要:未來是人類文明無限思考的領域,也是人類自身時空定位的關鍵,更是考慮人類何從何去的所有問題的核心坐標。以自然科學為依託的科幻文學和以六界眾生關注對象的佛學對未來的展望不同,前者將未來推向未知的流浪世界,後者將未來推向無苦的涅槃境界。本文以科幻小說《流浪地球》為例,對比現代科幻與傳統佛學對未來的展望,提出佛學可能為科幻小說創作提供一定的思想資源。
  • 「未來學大會」與4萬觀眾迎接科幻的春天
    羅賓起初極度抵制,但在經紀人艾爾的竭力勸說下,同時考慮到兒子亞倫的狀況,這個倔強的女人選擇妥協。20年後,羅賓驅車前往亞伯拉荷馬參加未來學大會,而那裡是一個全動畫封鎖區。以動畫形象示人的羅賓將經歷一次難忘的旅程…… 本片根據波蘭科幻、哲學、未來學作家斯坦尼斯拉夫·萊姆(Stanislaw Lem)的短篇小說改編。
  • 這部Netflix科幻劇集的"好戲"剛開場 末日降臨人類躲太陽 原著腦洞...
    航班上的人為了活命,打算順著地球自轉往西飛來避開陽光,在不同機場加油保證能一直飛行,留在絕對的黑夜中。  劇集設定中,只要有太陽照射的地方,拉好窗簾甚至躲在防空洞都沒有用,所有生物照樣會被殺死。因此留給倖存人類的選項並不多,只能一直在天上飛才能保住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