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收入差距擴大問題

2020-12-16 南方新聞網

  「曬工資」現象的冷思考

  前一段時期,網上曾經流行「曬工資」現象,很多網民競相把自己的工資條貼在網上進行比較。從網民的帖子中可以看出,大多是出於好奇去了解同行或其他行業的工資情況,但從比較中也看出了不同行業、不同區域的收入差距。「曬工資」現象「曬」出了人們對收入差距擴大的關注,反映了人們對解決收入差距擴大問題的呼聲。

  的確,收入差距擴大問題是這些年來人們一直十分關注的熱門話題。儘管黨和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調控措施,但城鄉之間、區域之間、行業之間、群體之間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並未得到根本扭轉。對此,我們應該怎樣看?到底怎樣才能逐步解決這個問題呢?

  收入差距持續擴大原因何在?

  2007年2月,國家發改委發布了《2006年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年度報告》。報告顯示,2005年,各地區的「城鄉收入差」比上一年擴大500元以上,全國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不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東部地區與中部地區的收入差距比上一年拉大462元,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的收入差距拉大545元。2000年到2005年的五年間,城鎮居民中10%最高收入組與10%最低收入組的收入之比從4.6倍上升到9.2倍,擴大了一倍。最近,中國勞動學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02年至2006年,全國在崗職工工資連續4年實現兩位數增長,但不同行業、不同群體之間收入差距不盡合理,部分行業及企業普通職工工資增長緩慢。其中行業工資差距問題尤為突出。2000年,行業最高人均工資水平是行業最低人均工資水平的2.63倍,2005年增加到4.88倍。這些數據所反映的,正如人們普遍所感到的那樣,城鄉之間、區域之間、行業之間、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仍在進一步擴大。那麼,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何在?

  收入差距擴大與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有關。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計劃經濟體制下「平均主義」、「大鍋飯」的分配製度被打破,逐步形成了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這對於調動人們的勞動積極性、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與此同時,人們之間的收入差距拉大也就自然產生了。特別是允許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由於社會成員所擁有的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的質和量的差異,必然導致收入差距有所擴大。尤其是近幾年,勞動在收入分配中所佔比重明顯下降,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所佔比重明顯上升,進一步擴大了普通勞動者與投資者、管理者的收入差距。

  收入分配調控政策不完善、作用發揮不充分,是導致收入差距擴大的重要原因。市場經濟條件下,初次分配主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它不可能自發調節收入差距,因此需要政府在二次分配中進行調控幹預,以保證分配公平。近年來,黨和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調節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 如通過實施「三減免、三補貼」等惠農政策促進農民增收,多次提高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積極落實優撫對象生活、醫療待遇政策,大力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完善最低工資制度,提高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費用扣除標準,等等。但目前這方面的制度還不完善、不配套,特別是執行力度不夠。比如,對過高收入的稅收調節還不是很有效。2005年,全國徵收的個人所得稅佔各項稅收的比例只有7.3%,佔居民總收入的比例只有2.5%。另一方面,對低收入者的保障力度不夠,保障制度不健全、覆蓋面窄、保障水平低。對某些「灰色」和非法收入缺乏有效約束監管,導致一些行業或個人獲得高額收入,擴大了與其他社會成員的收入差距。還應注意到,一些企業特別是私營企業和外資企業,不執行國家最低工資標準,不建立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甚至隨意壓低、剋扣、拖欠工人工資,使部分勞動者收入持續偏低。

  收入差距擴大,還與發展不平衡有關。改革開放以來,在城鄉、區域發展整體推進的過程中,由於地域優勢差異、政策傾斜等原因,發展不平衡的狀況愈加明顯。近年來,黨和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等重大戰略,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推動區域、城鄉協調發展取得明顯成效。一些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已超過全國平均水平,農村經濟也得到長足發展。但是由於中西部和農村地區發展基礎薄弱、發展基數低,儘管從長期看發展差距將逐步縮小,但短期內絕對差距還將進一步擴大。

  另外,還要看到,收入差距擴大有著深刻的歷史原因。收入差距擴大,看起來是近些年的事情,但實際上它是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下來的問題,只是隨著經濟發展和改革的深入更加顯現出來而已。比如,城鄉二元結構就是導致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的重要原因。在計劃經濟條件下,人們可能感覺收入差距不大,這主要是因為城市居民之間、農村居民之間收入差距較小,但如果城鄉居民之間比較,收入差距是很大的。改革開放後,雖然農村經濟獲得蓬勃發展,但由於長期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發展起點的不平等,使得城鄉收入差距的問題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決的。

  由此可見,當前收入差距擴大,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實原因,既有政策不完善的原因,也有政策執行不力的原因,問題錯綜複雜,涉及面廣,解決難度大,對此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

  收入差距擴大是發展必須付出的代價嗎?

  對於收入差距問題,長期以來,無論是理論界還是社會上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市場經濟必然導致收入的不平等,無論如何調整,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都是不可避免的,這是發展所必須付出的代價;也有人說,當前我國收入差距已經達到十分嚴重的程度,出現了兩極分化,這都是改革造成的,證明改革「失敗了」。對這些觀點,我們應該怎麼看呢?

  首先應該看到,當前收入差距的擴大,是在絕大多數人收入都有了很大提高的基礎上的擴大。任何不持偏見的人都應當承認,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城鄉、區域發展速度和程度不同,有的快、有的慢,但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明顯的提高。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無論是東部還是西部,都發生了巨大變化。1978年到2006年,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從134元增加到3587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從343元增加到11759元,人們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今非昔比。因此,我們不能因為目前收入差距的暫時擴大而否認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

  其次也應看到,一定的收入差距有其合理性和積極作用。現實生活中,收入上的差距是客觀存在的,尤其是在對外開放和發展市場經濟的條件下,由於資源擁有、個人素質、社會貢獻的不同,不可避免地會帶來初次分配上的差距。對此,我們應該承認和肯定。因為只有讓那些對社會貢獻較大的人得到較多的報酬,才能調動社會其他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社會發展。強求一律,搞平均主義,非但不會達到真正的公平,還會打擊人們的積極性,阻礙經濟社會發展。

  同時,萬事皆有度。如果任由收入差距無限擴大下去,一旦其超出合理的限度,就會產生消極作用。

  一方面,會阻礙經濟持續發展。收入差距過大會導致國內需求不足。由於高收入者的需求已基本得到滿足,消費需求增長的空間不大,而低收入者雖有消費需求,但無力增加實際消費支出。結果就會出現「有錢的人不想消費,想消費的人沒錢」的局面,嚴重製約消費需求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同時,也會使經濟的激勵機制失效。收入差距長期不斷擴大,會使部分低收入者對通過勤奮勞動改善處境失去信心,從而喪失工作和創造的激情,影響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

  另一方面,不利於社會穩定與進步。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會使部分經濟困難的群體產生心理失衡和被剝奪感,甚至引發他們對社會的不滿,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特別是收入差距擴大的過程包含許多不合理因素,容易造成人們價值觀的扭曲和人生觀的庸俗化,甚至會導致社會道德水準下滑。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部分低收入者長期得不到基本的生活、教育、衛生等保障,他們的生存和發展能力將會越來越差,整個社會就可能陷入「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的惡性循環。

  看待收入差距問題,實際上涉及對公平與效率關係的認識問題。公平與效率正如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不可分離。我們既不能因為追求公平而放棄效率,也不能只顧效率而忽視公平。只有經濟社會發展效率不斷提高,社會整體財富才能持續穩定增加,為在更高層次上實現公平奠定物質基礎;但如果忽視社會公平,收入差距超過合理的限度,就會挫傷一部分社會成員的積極性,反過來影響發展的效率,甚至使發展的成果毀於一旦。因此,要正確處理公平與效率的關係,在當前收入差距較大的情況下,更加注重維護社會公平,建立健全維護社會公平的體制機制,切實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緩解收入差距擴大應從何處入手?

  2006年以來,黨和政府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解決收入差距擴大問題。自2006年1月1日起,將個人所得稅起徵點調至1600元;2006年7月,中央決定改革公務員工資制度,改革和完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收入分配製度,調整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待遇,完善機關工人工資制度,提高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各類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城市低保對象補助水平;自2007年1月1日起,年收入12萬元以上的高收入者自行申報繳納個人所得稅。這一系列政策的密集推出,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解決收入差距擴大問題的高度重視。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要完善收入分配製度,規範收入分配秩序。最近,胡錦濤總書記在「6?25」重要講話中強調,要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我們要按照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和胡錦濤總書記「6?25」重要講話的要求,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把「蛋糕」做大的同時,還要加大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力度,努力緩解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調整收入分配格局,概括地說,就是十個字:「提低、擴中、調高、打非、保困」。

  「提低」,就是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這是緩解收入差距擴大的基礎性工作。目前收入差距擴大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城鄉差距拉大。所以要重視解決提高廣大農民收入的問題。要進一步完善政策、增加投入,建立農民增收減負的長效機制,千方百計地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在城市也有部分群眾的收入比較低。如我國東部某市目前最低工資標準為每月810元,但全市人均月工資是2700元。要努力擴大就業,健全最低工資制度、完善普通勞動者工資增長機制,根據經濟發展和物價水平的變化,適時調整最低工資標準,並督促企業嚴格執行,努力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

  「擴中」,就是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應該是一個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佔少數、中等收入者佔多數的「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格局。但目前我國的現實情況是,中等收入者數量較少,在全社會比重小。應通過提高勞動收入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適當提高勞動力成本、加強對勞動者的教育和培訓、鼓勵創業、加強對公民合法財產的保護等多種措施,讓更多的低收入者進入中等收入者行列,不斷擴大中等收入者隊伍。

  「調高」,就是有效調節過高收入。「調高」,不是簡單的「抽肥補瘦」,也不是「殺富濟貧」,而是要通過稅收等方式對過高收入進行有效調節,使其一部分財富通過稅收等形式交給國家,用於二次分配。這從整體上有利於社會和諧,從長期看對高收入者也是有利的。當前,應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措施,加大稅收徵管力度,打擊偷稅、逃稅、漏稅等行為。同時,深化電信、電力、石油、民航、金融、鐵路等行業改革,進一步引進競爭機制,防止其憑藉壟斷地位為其從業人員謀取高工資、高福利。

  「打非」,就是堅決取締非法收入。廣大群眾對收入差距拉大有意見,其實並不是對合理、合法的收入有意見,而主要是對通過以權謀私、官商勾結、走私販私、假冒偽劣等違規、違法行為獲得巨額財富而造成的收入差距強烈不滿,對這些非法收入要堅決取締和打擊。2006年國家以專項行動的形式,重拳打擊各個領域的商業賄賂行為,取得明顯成效。應進一步加大對非法收入的打擊力度,切實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保困」,就是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 截至2006年年末,全國農村還有絕對貧困人口2148萬人,初步解決溫飽但還不穩定的低收入人口3550萬人。在城市,由於失業、疾病等各種原因,還有2000多萬城市居民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要通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切實保障這部分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使他們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上得起學、看得起病。

  同時,還要重視發展慈善事業。通過建立相關法律,鼓勵先富起來的人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在財富分配中的作用,促進民間自願捐贈活動,吸納社會資金幫助困難群體,緩解貧困,縮小差距,推動實現共同富裕。

  深度閱讀

  《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相關連結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06年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年度報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網站。

  摘自《理論熱點面對面·2007》

  (編輯:林湄)

相關焦點

  • 如何正確認識城鄉差距問題
    問:在理論學習中,官兵比較關注城鄉差距的問題。請談談應當如何認識當前城鄉差距擴大?七一四九六部隊戰士劉群興  答:改革開放以來,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 如何認識當前我國居民的收入差距
    原標題:如何認識當前我國居民的收入差距 統計資料顯示,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33.6元,城鎮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為343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達到2.57倍,不可謂不大。當時城鎮內部和農村內部也存在較大差距,即使同一個生產大隊,各個生產小隊之間也有差異。改革開放之後,平均主義總體上被打破了,收入差距呈現出快速擴大的趨勢。
  • 山東:城鎮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對消費的影響淺析
    居民收入差距呈擴大趨勢,邊際消費傾向除個別年份差異較大外,則基本呈下降趨勢,兩者之間為較明顯的負相關關係。收入差距過大的現實是高收入階層收入增長快,佔收入增長份額的大部分;低收入階層收入增長慢,佔收入增長的小部分,而中高收入階層的消費傾向並沒有隨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 男女收入差距擴大 動畫公司設計師工資待遇如何?
    12月17日,世界經濟論壇發布《2020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徹底消除性別差距所需的時間縮短為99.5年,比起2018年的108年略有進步,但是,在衛生、教育、職場和政治等領域,男性和女性難以在有生之年實現性別平等。
  • 經濟學家:中讓美貧富差距擴大但促進全球平等
    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Tyler Cowen在《紐約時報》撰文指出,雖然美國國內貧富差距在擴大,但從全球範圍來看,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大量人口脫離貧困意味著全球收入差距在下降;美國移民政策和中國出口導向的經濟增長加大了美國國內收入差距,但讓全球受益。
  • 收入差距 income gap
    他(賈慶林)表示政協會高度重視因收入差距過大而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並提供對策和建議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的模式。在上面的報導中,income gap就是「收入差距」。Gap在這裡的意思是「差距」,例如:a trade gap of $20 million(2000萬美元的貿易差額)。
  • 6億人月收入1000元都有誰?如何讓農民富起來縮小收入差距?
    縮小收入差距,如何增加百姓收入是經濟發展的迫切任務。「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這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改革發展觀。縮小貧富差距,地區發展差距,城鄉差距才能避免統計數據平均收入掩蓋的不平均的收入懸殊。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複雜難題和任務。
  • 基於人口特徵的重慶市收入差距分解分析
    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來,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對中國居民收入分配問題的研究也成為了中國經濟學界研究的一個熱點(李實,2003)。,分析當前收入分配差異的現狀和造成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原因。
  • 林毅夫:收入差距急劇惡化 腐敗問題尤其突出
    林毅夫談到,雖然中國人均年收入已經達到6500美元,成為一個上中等收入國家,但收入差距的情形是跟拉丁美洲國家差不多的。  「收入差距的急劇惡化,加之腐敗問題,以及環境惡化帶來的經濟發展可持續性問題將會影響到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的穩定。」林毅夫認為,目前,討論中國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 「原創」各級教育投入、勞動力轉移與 城鄉收入差距
    雖然城鄉收入缺口逐年縮小,但收入差距的絕對值仍不斷擴大。一方面,2011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為14833元,2015年兩者的差距進一步擴大到19773元。其中,工薪收入差距是城鄉收入差距矛盾的主要方面,貢獻率達到75%。
  • 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努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
    這是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出發,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縮小收入分配和基本公共服務差距為導向,通過促進更加公平的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目標的重要部署。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新發展階段,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是一項把發展的目的和手段有機統一的重要要求,也有助於把一系列與民生相關的改革和發展舉措協同起來,同步、配套地予以推進。
  • 中國職場男女收入存在明顯差距 平均相差2200元
    《2019中國女性職場調查報告》發布金羊網訊 記者周聰報導:隨著《都挺好》《歡樂頌》等影視劇熱播,類似「蘇明玉」「安迪」一樣的女領導、女強人貌似層出不窮,她們身著套裝、腳踩「恨天高」,笑傲職場……但是,在現實中,情況又是如何呢?
  • 收入差距/學業差距:陷入成就差距意味著什麼?有沒有出路?
    考試成績的32分差異也對應於明顯的收入差距。黑人的平均收入(2011年)約為32,200美元。白人是55,400美元。收入差距如何成為成就差距如何讓成就差距縮小顯然,到目前為止,ELL(學說英語的人)與英語同齡人之間的成就差距是最大的差距。但是,來自低收入家庭和較富裕家庭的學生之間的差距繼續擴大。在黑人和拉丁裔學生及其白人同齡人中,成就差距有所縮小,但差距仍然很大。
  • 北師大教授華生:縮小貧富差距沒無痛藥
    您是如何得出這一結論的?華生:由於推翻了人們原有的共識,這不奇怪。不過我還沒有看到誰用數據來反駁。實際上我在開始研究收入分配問題之前有個總的認識:目前貧富分化嚴重,現行分配製度對勞動者有歧視,對資本過於寬鬆,因而也相信勞動者報酬佔比低的流行觀點。
  • 劉元春:疫情救助與刺激政策應以對衝與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為落腳點
    我們不僅依據疫情對於不同階層和不同區域的不同衝擊給予相應的補貼與扶持,更要關注停工停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隱形收入分配問題,創新對衝舉措以避免救助不足與救助過度並存的困局。之所以要高度重視疫情救助與刺激政策的收入分配效應,將對衝與降低收入分配差距作為設計疫情救助與刺激政策的落腳點,其核心原因在於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公平正義的角度來看,我們必須高度認識到疫情對不同社會經濟階層帶來的衝擊是嚴重不對稱的,補償性救助政策應當立足於對於不同階層所遭受的不同損失給予對應的補貼和扶持,以避免收入兩極分化更為嚴重
  • 尹中卿:個稅的首要目的不是增收 而是調節收入差距
    一年已經快過去一半,個稅改革應該如何「改」?十三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尹中卿指出,個人所得稅不只具有增加財政稅收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再分配的手段而存在。「個人所得稅的定位,首先不是增加國家稅收,而是一個調節收入差距的手段,如果把調節收入差距作為第一位,那麼個稅改革的方向就明確了。」
  • 律師的收入差距大嗎?
    提到律師雖然褒貶不一,但大多數人的第一念頭就是律師好有錢,是高收入階層。這與律師這個行業的專業性有關外,還與每一件案子動不動就上萬到數十萬的收費有關。因而,給大多數人的感覺是律師都是高收入群體。其實律師群體的貧富差距之大,收入差距之懸殊比任何行業都要明顯。
  • 個稅的累進稅率和隱性收入問題
    單一比例稅即所謂平稅制使只有幾千幾萬收入的人和有幾百萬上千萬收入的人適用同一稅率,會大大增加中低收入階層的稅收負擔,大大減輕高收入階層的稅負,進一步擴大我國的收入與貧富差距。  我國個稅邊際即最高稅率目前為45%,表面上看接近歐洲國家的較高水平,其實這裡包括一些假象。
  • 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努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_學習時間_民主與法制網...
    這是從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出發,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縮小收入分配和基本公共服務差距為導向,通過促進更加公平的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目標的重要部署。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新發展階段,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是一項把發展的目的和手段有機統一的重要要求,也有助於把一系列與民生相關的改革和發展舉措協同起來,同步、配套地予以推進。
  • 2014.06: 城鎮居民收入差距與消費需求的關係研究(叢雅靜)
    結果發現,收入仍然是影響城鎮居民消費的主要因素,城鎮居民內部收入差距拉大抑制了居民消費需求,當城鎮居民內部基尼係數擴大1%時,城鎮居民消費就減少0.3%左右。這表明縮小城鎮居民內部收入差距的政策對刺激消費需求仍然有效。並據此提出如提高中等收入戶數量等建議,旨在縮小差距,提高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