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中卿:個稅的首要目的不是增收 而是調節收入差距

2020-12-15 網易財經

網易研究局NO.285

作為今年重要的改革議題,個稅起徵點一直沒有淡出公眾視野。

一年已經快過去一半,個稅改革應該如何「改」?十三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尹中卿指出,個人所得稅不只具有增加財政稅收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再分配的手段而存在。「個人所得稅的定位,首先不是增加國家稅收,而是一個調節收入差距的手段,如果把調節收入差距作為第一位,那麼個稅改革的方向就明確了。」

「但是目前個稅的徵收並沒有達到這個目的,原因就在於中國個稅稅制設計是廣稅率,希望更多人納稅,是把個稅作為增加國家稅收的主要渠道。」他解釋道,「提高起徵點面臨著稅務和財政部門的阻力。」

他認為收入差距擴大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初次分配中對勞動者重視和傾斜不夠。

據統計,2005年到2014年,工資薪金所得在個稅收入中佔比一直在50%以上,且10年間由55.5%增加到65.3%,增加了近10%。在個稅的11項稅目中,僅工薪一項收入,就超過了其他10項收入之和。

「這麼多年來,作為個人所得稅的主要納稅人是工薪階層,是在正規的、甚至是體制內單位就業的勞動者。」尹中卿表示,「個人所得稅改革,一方面要解決大部分工薪階層負擔過重的問題,所以還得繼續調整起徵點;另外還要加強個人所得稅徵收方式的改革,對廣大的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要確定合適的工資標準。」

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還對一些企業高管的個稅進行返還,這是否會讓個稅對富人收入的調節作用進一步降低?針對這一現象,尹中卿指出:「任何政府沒有法律規定不得任意減免稅收,所以嚴格來說,一些地方為了吸引人才、為了吸引投資,在法律規定之外,沒有經法定授權,雖然是它本地該得的那部分,它去減徵、免徵、緩徵在法律上都是違法的。但是現在好多地方開始採取獎勵,這種是合法的。」

在他看來,應當大力推進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稅稅制,「抵扣範圍應該更加公平,因為公平才是稅收存在的生命力。」

在談到如何促進納稅人主動交稅的問題時,尹中卿給出了兩點建議:「一是公平,二是跟納稅人利益緊密相連,這樣交稅的遵從感就更強。」

他認為,個人所得稅的抵扣與勞動者的贍養人口、子女教育以及自己的失業、工商、生育、養老的收益應該掛鈎,「這是可以做到的。這樣就能避免公民牴觸收稅,覺得我是給『人家』交稅,都不知道是給誰交稅,因為這是給你自己交的。」(楊澤宇)

查看更多個稅的秘密>>

網易研究局(微信公號:wyyjj163) 出品

網易研究局是網易新聞打造的財經專業智庫,整合網易財經原創多媒體矩陣,依託於上百位國內外頂尖經濟學家的智慧成果,針對經濟學熱點話題,進行理性、客觀的分析解讀,打造有態度的前沿財經智庫。

移駕微信公號 看這裡看不到的內容

【精彩推薦】點擊進入網易研究局>>

本文來源:網易研究局 責任編輯:楊澤宇_NF6036

相關焦點

  • 提高個稅起徵點並非調節收入分配的萬能良藥
    歷經數次調整,當前我國個稅起徵點為3500元。隨著個稅起徵點的不斷上調,我國繳納個稅的群體已經不斷減少,對降低中等收入群體的負擔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由於低收入群體本身收入不高,個稅起徵點的上調基本對其沒有影響。「提高抑低」作用並不明顯。個稅本身具有的不合理之處,使得個稅調節收入分配這一效應的發揮打了一定的折扣。
  • 視窗·透視財富焦慮(中):收入差距大,擔心「被平均」
    他認為,目前的個稅政策,調整的對象主要是工薪階層,而企業的管理層靠績效考核等拿高薪,很容易逃避個稅政策。 郭清舉例說,像他這樣的公司員工,每個月五六千元的工資,個稅一兩百元,公司部門主管每月七八千元的工資,個稅也只有幾百元。可由於這幾年旅遊熱,市場火,公司中層以上的管理人員,每年年底都有幾萬甚至十幾萬的年終獎金,而這都由公司墊付個稅,完全是稅後收入。
  • 個稅制度完善之路還很長:應明確細化高收入反避稅條款,調節過高收入
    於高淨值人群收入所得來源渠道更豐富、境外投資規模更大,因而具有更強烈的避稅意識和需求。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調節職能,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從調節收入分配差距的角度看,個人所得稅應該成為當仁不讓的主力稅種。
  • 尹中卿:讓預算法變成有牙齒的老虎
    尹中卿:國務院很重視按照新的預算法來做今年的預算編制,比較好地貫徹了新預算法的一些規定,主要是全口徑預算,過去的一本預算現在變成了四本預算。一般公共預算編制更加具體,特別是把裡面的支出,按照類、款、項、目的編制要求,都編制到了「目」這個層級,所以就變厚了。另外,部門預算編得也很細,從原來的兩本變成了現在的五本。  過去中央的預算債務是明確列的,因為我們有赤字。
  • 專家:12萬元個稅申報不是劃分高低收入標準 不需改變
    因未按規定申報而被處罰的人不是沒有。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07年,北京市順義地稅局就對24名年所得在12萬元以上而未申報的個人進行了罰款,每人罰200元。這是北京市對逾期申報個稅者開出的首批罰單。  個稅申報比例真的只有5%嗎?  目前,我國個稅實行的是扣繳與申報相結合的管理模式。
  • 2021年減稅降費與調節收入分配 跟個稅改革有關嗎?
    原標題:2021年減稅降費與調節收入分配,跟個稅改革有關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2021年要持續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完善減稅降費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在調節收入分配上主動作為。2021年為「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將加快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擴大內需、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重要支撐。
  • 個稅草案7級稅率存爭議:缺對千萬億萬級別的調節
    原標題:個稅法修正案草案還需細算的帳:超高收入咋辦,專項扣除咋扣6月29日,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公開徵求意見,引發廣泛關注。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除了個稅起徵點的爭議之外,有關稅率級距以及專項扣除的規定亦備受關注。
  • 個稅的累進稅率和隱性收入問題
    近年來,確有個別極端缺乏自然資源、人口流動性極強的城市國家如新加坡以及中國香港,在進入高度發達和具有相當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之後,為了在全球競爭中生存立足,吸引高端人才,改個稅的高速累進位為低速累進或相對單一的低比例稅率,但這完全不是當今世界的主流,更絕不符合發展和保障水平還很低、貧富差距又極大的中國
  • 個稅起徵點調到多少算「科學」?
    明言財經考慮到京滬及粵蘇浙等地的工薪納稅人,儘管繳納了當地70%以上的個稅,但並不是當地最富裕的人群,個稅的修訂不妨善待這一人群。考慮到京滬及粵蘇浙等地的工薪納稅人,儘管繳納了當地70%以上的個稅,但並不是當地最富裕的人群,個稅的修訂不妨善待這一人群。免徵額的調整必須回應這一現實:如果是全國統一的免徵額,對應的家庭消費支出標準不應當以全國為標準,而應當以上述五省市為基準,尤其要考慮京滬深三地的工薪納稅人;要麼必須顯著的因城施策,將父母養老、房租房貸、子女教育等納入到專項費用扣除上。
  • 年收入1000萬和1億元超高收入的個稅怎麼扣、扣什麼?
    草案同時指出,自 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納稅人的工資、薪金所得,先行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後的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這意味著,自2018年10月1日起,納稅人或將根據新的個稅起徵點納稅。專項減免如何扣?
  • 最新個稅抵扣標準出爐 不同收入階層減稅情況一覽表
    A、月收入1萬,在起徵點為3500元/月的原稅制下繳納個稅323元;現起徵點5000元的稅制下繳納個稅83元,減稅幅度74%,增收3.2%;2019年實施專項附加扣除後不需納個稅,減稅幅度100%,增收4.3%。
  • 今年將調高個稅起徵點 免徵額可能調至3000元
    娃哈哈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後提出,為了真正提高老百姓收入,應提高個稅的起徵點到5000元。「如果今年要提高個稅起徵點,比較現實的做法是將個稅起徵點定在3000元。」德勤稅務合伙人張寶雲說:「再高則不太可能,會對稅收收入產生更大的影響。」她同時透露,也完全有可能不設定一個具體金額,而是參照CPI等指數每年進行浮動調節,這一模式也已經開始探索討論。
  • 個稅起徵點調到多少算「科學」? 專家:7000元才合理
    個稅起徵點調到多少算「科學」?  明言財經  考慮到京滬及粵蘇浙等地的工薪納稅人,儘管繳納了當地70%以上的個稅,但並不是當地最富裕的人群,個稅的修訂不妨善待這一人群。考慮到京滬及粵蘇浙等地的工薪納稅人,儘管繳納了當地70%以上的個稅,但並不是當地最富裕的人群,個稅的修訂不妨善待這一人群。  免徵額的調整必須回應這一現實:如果是全國統一的免徵額,對應的家庭消費支出標準不應當以全國為標準,而應當以上述五省市為基準,尤其要考慮京滬深三地的工薪納稅人;要麼必須顯著的因城施策,將父母養老、房租房貸、子女教育等納入到專項費用扣除上。
  • 時評:個稅改革關鍵在如何實現應徵盡徵
    (9月15日《東方早報》)  個稅改革已經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尤其在今年3月1日,國家個稅起徵點調節至2000元之後。提升個稅起徵點是個方向,推行以家庭為單位的綜合扣除也是個方向。但是所有的改革路徑都不能顧此失彼,抓了芝麻而丟了西瓜。現在的主要問題是,個稅徵收體制是否還有漏洞,是否實現了應徵盡徵?如何解決其中的不統一、不簡化、不公平的狀況?
  • 所有繳納個稅的人趕緊看看,個稅「多退少補」
    尤其是,全國各地首次開始啟動個稅史上年度彙算,還有「多退少補」的好消息傳來,有的人退稅就達6000元,小夥伴們興奮不己了!老百姓受益了,國家在稅收方面減少了萬億元,但是換來了卻是百姓收入的增長和安居樂業,也彰顯了政府讓利於民。 總而言之,個稅「多退少補」,也讓工薪階層更具有獲得感。
  • 收入分配改革重在讓利 提個稅起徵點呼聲再起
    改革重點在於讓利事實上,早在2004年,我國就出臺了《關於加強收入分配調節的指導意見及實施細則》的相關草案,但正式文件一直未出臺。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在初次分配中兼顧效率與公平,讓各種要素遵循市場原則取得收益,並加強對不合理因素的調節。
  • 各國個稅大盤點:俄羅斯個稅「一刀切」、美國個稅制度最完善
    首先,美國個稅採用多數國家普遍實行的超額累進稅率,並且美國個人所得稅徵收標準每年隨物價水平的不同而做調整,以避免通貨膨脹加重納稅人稅負。這有助於調節收入分配、縮小貧富差距、維持社會公平。其次,綜合制徵稅在收入分配調節方面功能顯著。
  • 賈康:個稅不應只盯著起徵點 對中低收入者意義不大
    【核心觀點】   個稅改革的主要目標,是有效調節個人收入差距。未來個稅改革的方向,應當是建立健全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稅制,在調節收入分配上發揮更大作用,使稅負更加公平。更合理的制度設計,是合併計算家庭所有收入,再考慮人均收入水平的差異,區別對待。
  • 7個數字讀懂個稅 個稅改革還存在哪些難點?
    每一年,有超過5000億元的個稅收入進入國家財政收入行列。國務院上周印發《關於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提出,「要進一步減輕中等以下收入者的稅負,同時適當加大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力度」。個稅一直是公眾關心的焦點。每一年,有超過5000億元的個稅收入進入國家財政收入行列。
  • 如何認識收入差距擴大問題
    市場經濟條件下,初次分配主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它不可能自發調節收入差距,因此需要政府在二次分配中進行調控幹預,以保證分配公平。近年來,黨和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調節收入分配的政策措施, 如通過實施「三減免、三補貼」等惠農政策促進農民增收,多次提高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積極落實優撫對象生活、醫療待遇政策,大力促進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完善最低工資制度,提高個人所得稅工薪所得費用扣除標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