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智者,不爭閒氣(深度好文)

2021-02-07 夜伴心安


人世間是一張關係網,人與人的相處中,難免會有摩擦。生活非戰場,不一定非要爭個高下。面對紛爭,有時並不需要絞盡腦汁去想對策,只需「忍一句,息一怒,饒一著,退一步」。



生活中,口舌之爭總是常見。不僅相爭的雙方動氣傷身,周圍的人也被這聒噪所攪擾,不得寧靜。


別人說一句,非要還回去幾句。在口舌之爭中,怒火漸漸騰升。原本只是火星,因為你一句、我一句的不依不饒,而成燎原之勢。


別人的口,我們沒法控制。他人以惡語中傷,自己若因氣不過而還口,恰是正中圈套。


本來自己所持之理很正,無須與對方計較。若先沉不住氣,爭執不休,只是徒增不快。


公道自在人心。不是由誰的嗓門大、誰說的話漂亮決定的。


嘴上吃些虧,又何妨?只要正道在我,心中光明,何必去爭口舌之快。


魯迅曾說:「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很充實,當我開口說話,就感到了空虛。」

有時,少說幾句,保持沉默,柔如棉花。遭到任何強力攻擊,都能化解其強力。


自己氣定神閒,不爭閒氣;他人的戾氣,也可能因此而消散。


靜水流深,深邃的流水往往靜默,汩汩自流,不用聲響來向世人宣揚自己。


大辯若訥。真正的智者,不逞口舌之快,不爭閒氣,不在無謂的紛爭上浪費生命。



《集賢賓·退隱》套曲中有言:「退一步乾坤大,饒一著萬慮休。」


人們處世總是喜歡進一步,壓倒別人,這樣會彰顯我們的聰明才智。


尤其是自己有理的時候,處在主動地位。看著他人處在被動地位,心中總會洋洋得意,忍不住宣示自己的強勢地位。


「得理不饒人」是常人的做法,自己佔了理,想趁此機會出出風頭。


「有理讓三分」是智者的做法,理雖在己,卻包容他人的過錯。


在不突破底線的情況下,原諒他人的不完美,得饒人處且饒人。

其實生活中的很多事,本來皆非大事,只是人人都不肯低頭。結果如滾雪球一般,小事成大事。多少不必要的麻煩,便接踵而至。其實當初只要退一步,就會享受生活的寧靜。


宋代詩人呂本中說:「不與人爭者,常多得利,退一步者,常進百步。」


退一步,不是認輸的姿態。有時,退一步的人,才是潛在的勝者。與人方便,也是為自己留餘地。


古語云:「量小非君子,品高是丈夫。」「休爭三寸氣,白了少年頭。」


遇事能退一步,須有超出常人的胸襟和氣度。包容他人,展現出良好的涵養,別人也會對你更加敬重和信服。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


最完滿的東西,好像有殘缺一樣,但它的功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像是空虛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窮盡。


正因不滿而完滿,正因不盈而充實,為人處世不必太「滿」。


心中理直而少言語之爭,氣量宏大而在處世中能留餘地。


《增廣賢文》是明代人編寫的蒙學經典,彙編了中國古代的各種格言、諺語,經過了明、清兩代文人的不斷增補,最終呈現為今日所見之書。


言簡意賅,卻發人深省,匯聚了中國人為人處世的智慧。


待人接物的學問是全文的核心,書中對忍讓多有描述,認為忍讓是消除煩惱禍患的方法。

相關焦點

  • 張之洞:為人處世「三不爭」,才是真正會做人
    智者,看淡名利,不爭名於朝,不謀利於市。因為他們知道,爭了就亂了,亂了就犯了,犯了就敗了。 不戚戚於名利者,才有可能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真正有修養的人,會把這口「閒氣」咽下去。 據說,張之洞生來身材矮小,長相也不好看,人們都對他頗有不敬。 有一次,一個無聊畫家,畫了一幅《三矮奇聞》的畫,來嘲笑、醜化他。「三矮」,是指張之洞和他的兩個隨從。 畫家在畫展上公然掛出了這幅畫,惹得眾人紛紛圍觀,一時成為當地的熱點新聞。
  • 聰明人,有「三不爭」,越是不爭,福氣越濃厚
    老子認為:「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人也應該效仿自然,學習水德,要有謙下之德,以柔克剛,海納百川,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爭,乃是大爭;不爭,則天下人與之不爭。人到中年,要學會做個聰明人,學會「三不爭」,越是不爭,福氣越濃厚。30歲以後,做到了「三不爭」,好福氣會不請自來。
  • 道德經:智者不爭,爭者不智,不爭之德配天地
    智者不爭,爭者不智世界上最難的事就是,讓所有人都喜歡你。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看待問題的方式,以一己之力去滿足所有人的好惡,難於登天。看護好自己的心,做好自己的事,相信自己做的是對的,是自己的事,與別人無關。不與別人爭是非高低,就是道德經講的:不爭之德。《道德經》: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
  • 爭與不爭,智慧其中
    孔子在《衛靈公》中說「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意思是君子矜持、自重而與人無爭,合群而不結黨;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中記錄著名外交家晏子的話:「凡有血氣者,皆有爭心」,《淮南子·道應》中也說:「爭者,人之所本也。」
  • 順其自然(深度好文)
    她今生和你相戀,是還你一份恩情,而要用一生一世報答的,卻是前世將她埋葬的那個人,才是她現世的丈夫。《道德經》中講:「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其實,得到未必一定幸福,失去未必一定悲哀,東隅已逝,桑榆非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靜(深度好文)
    環球文摘精選(duzhe1980)——不同的格局,有趣的故事,千萬人關注的微信大號,點擊標題下藍字「環球文摘」關注。陪你一起,遇見更好的自己!幾年時間捐款三千多萬,對她而言,金錢早已是身外之物。 她不需要多大的名氣,也不願爭搶現實利益,更是不會為得失利害憂慮煩惱,只要詩詞長存於心間便是足夠。 如今九旬高齡的葉先生,提及自己起起落落的一生時,總是很平和,似乎對人生的一些桎梏早已有了解脫。 「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是她的生活寫照,獨自一人的生活,也能從幽靜中覓得一片清泉。
  • 藏心(深度好文)
    文 | Autumn來源:洞見(ID:DJ00123987)藏,是保全之道,亦是破局之法。古語有言:「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隆冬時節,看似蕭索,實則暗藏大自然的智慧與生機。真正的智者,大都懂得控制口舌之欲。藏言,是極高的做人智慧。是非瞭然於心,卻從不外露。如此才能把握好與人相處的分寸,避開不可預知的麻煩。
  • 看不慣別人,是自己的境界不夠(深度好文)
    真正的智者,懂得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 《道德經》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水與道相似,因為它從不會居高臨下,不會以偏見待人。 每個人眼中的世界,其實都是自己內心的投射。
  • 人到中年:不比,不言,不忘,不爭
    人生越走越遠,時間越來越久,很多時候,自己一個人逐漸明白,也逐漸淡然,逐漸懂得,其實人到中年:不比,不言,不忘,不爭,只有這樣,才能活出來最好的生活。人生當中生活的真正智者,他們明白,別人的喜怒哀樂,自己無法去感受;自己的悲歡痛楚,別人也無法感同身受。人的悲歡其實並不相通,不去過多的言說,是生活的一種智慧。3、不忘是一種情懷人生匆匆,走過了春夏秋冬,看見了人間萬千姿態。
  • 人生三不爭:不爭對錯,不爭輸贏,不爭得失
    不爭,是人生大智慧!01不爭對錯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非黑即白,非對即錯。不爭,不是示弱的沉默,是不計較,是愛,是珍惜,也是不把自己的寶貴時間浪費在無謂的爭執上。不爭輸贏是一種豁達,更是一種智慧。03不爭得失曾國藩有言:「利可共而不可獨,獨利則敗。」
  • 柔的力量(深度好文)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洞見,ID:DJ0012398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明者因時而變,智者隨事而制。《道德經》有言:「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在老子看來,天底下最柔弱的事物中,往往蘊藏著最偉大的能量。這種能量,即使是世界上最堅強的力量,也無法阻擋。
  • 知足(深度好文)
    文| 國文人生沒有不幸福,只有不知足。老子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人這一生,想要平安順遂,首先要懂得知足。懂得滿足之人,便不會招來屈辱,知道適可而止,才不會遭遇危險。國王很生氣,便讓智者想辦法解決,只見智者將手下扔入海中,隨後,又將他救上來。經過這麼一折騰,手下安安靜靜待在角落,再也不出聲。國王很詫異,智者說道:「經歷過危難,便可知安樂的價值。」生活中,很多人總是在擁有時不知滿足,失去後才懂得珍惜。
  • 王陽明:三不管(深度好文)
    有的人,是活給別人看;有的人,是活給自己看。 人無完人,事無完備,物無完美。現實生活中,不存在「十全十美」。一個人的顏值、身材、家境、才華、能力等各方各面,全都有可能被人指指點點,說三道四。從古至今,沒有人能逃過這一定律。宋朝侯蒙曾作詩:「未遇行藏誰肯信,如今方表名蹤。無端良匠畫形容。」
  • 家族專訪:不爭一出,誰與爭鋒——不爭家族專訪
    以「不爭」二字,寓意順其自然、以柔克剛的用兵之道與處世哲學。本期專訪,有幸邀請到來自微信62區、十一戰區聯賽冠軍家族——「不爭」的族長毒叔叔和副族長茉莉,分享不爭的致勝之道。 【風採展示】
  • 與狼成狼, 與豬成豬(深度好文)
    01-03 16:15:09 來源: 明陽天下國際拓展 舉報   與狼成狼, 與豬成豬(深度好文
  • (深度好文)
    人活於世,與什麼人在一起很重要,與智者同行,你會變得越來越聰明,與愚者為伍,你會慢慢的走向俗庸,與鳳凰同行的,那必是林中的俊鳥,與虎狼同行的,那必是兇猛的野獸。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道不同不相為謀,行於滾滾紅塵中,圈子不同,不必強容。
  • 一個人真正的資本(深度好文)
    來源:儒風大家一個人真正的資本,不是美貌,也不是金錢,而是人品。人品是生活的通行證,在冷峻又善變的時代,人品是彼此心靈最後的依賴。白巖松曾說:「人品是最高的學位,德與才的統一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人才。」一個單位無論管理制度多麼嚴謹,一旦任用了品德有瑕疵的人,就像組織中的深水炸彈,隨時可能引爆。試想,在一個企業裡,有人天天動腦挖公司的牆角,這個人能要嗎?
  • 不爭,往往是心智成熟的表現
    文/南山生活中,懂得不爭的人,才算真正的成熟。「與世無爭」這個詞,似乎是很多人對於「不食人間煙火」之人的描述。在大多數人眼中,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你早晚會明白,不爭,往往是成熟的表現。該是自己的東西,不會刻意爭大多數的勝利者,不會為取得的功名利祿大肆慶賀,也絕不會為偶爾的一點失敗,喪失信心。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 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深度好文)
    而真正成熟有格局的人,卻能做到:知人不評人,知事不聲張。-01-不隨意評價別人,是一種修養心理學上很有名的「冰山理論」。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水面上的冰山一角,只不過只是看到了十分之一的冰山,還有十分之九的冰山在水下,被人們忽略。有些人有些事,就像這冰山一角,眼見不一定為實。
  • 無錫電大證書開放大學好嗎必來無錫智者科技
    無錫電大證書開放大學好嗎必來無錫智者科技1.文史類〔含外語(文)、藝術(文)、體育(文)〕:語文、數學(文)、外語。2.理工類〔含外語(理)、藝術(理)、體育(理)〕:語文、數學(理)、外語。各科類統考科目為、英語和一門專業基礎課。1.文史類:、英語、大學語文。2.藝術類:、英語、藝術概論。3.理工類:、英語、高等數學(一)。自己挑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