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塔、昆蟲旅館、雨水花園、一米菜園……鋼筋水泥的城市叢林裡,一捧捧土、一棵棵小苗、一朵朵芬芳營造的片片生境,悄然生長。
這種通過「花園營造」模式建起的生態花園,正走進街頭巷尾、校園社區……或是「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或是「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現代化都市也擁有了田園美意、晴耕雨讀的美好。
人人參與,營造花園的過程,也是共建、共治、共享的過程,居民之間熟絡了,孩子們心中也種下了愛護大自然的種子。裝飾城市的花園,織補著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也破解著社區治理的難題。
社區空間 營造自然
朝陽區華展國際公寓A座,一層窗外都有個小院子。102室窗前的花園最特別。
其他鄰居建花園,統一用方磚硬化地面,擺上花盆。102室的花園,方磚被掀掉,露出的泥土上鋪著松子大小的鵝卵石,植物從泥土裡長出,用手一摸,泥土還是溼潤的。
這個花園,屬於在102室辦公的蓋婭設計工作室,前前後後花了兩年多時間營造。
小小花園,暗藏玄機。
破碎硬化地面產生的建築垃圾,碎混凝土塊、碎磚塊被裝在用鐵絲編成的籠子裡,變成了花池的矮牆。
裝修房屋淘汰的浴缸、馬桶、臉盆都在花園裡獲得新生:浴缸裡養著荷花、睡蓮、蘆葦、千屈菜,荷葉下面還有小魚;馬桶、臉盆變成了花盆,長出花花草草。
不僅是「變廢為寶」,花園裡還自成生態。
花池裡有蚯蚓塔,寵物糞便、枯枝敗葉,是蚯蚓最好的食物,經過蚯蚓的「消化」,原本的廢物變成了有機肥,肥沃了土壤。
花園裡還有個「昆蟲旅館」。手腕粗細的木樁垛就是花園的圍牆,木樁上,藤蔓纏繞,蜜蜂、蝴蝶、蜻蜓、蟋蟀出沒其間。不僅於此,花園通向房間的臺階下也掏了洞,塞上木樁、紙板,鋪上木板,成為昆蟲的樂園。
靠牆一側,有個大蓄水罐,擰開靠近底部的水龍頭,就有水滋潤花園。「這水可是『天水』。」花園的設計者——景觀設計師高健說。原來,屋頂有自製的雨水收集、淨化設施,雨水經過管線,匯集於蓄水罐中。雖然已有些日子沒下雨,但罐中還有大半罐水。
蓄水罐旁有個木箱,這是堆肥箱。果皮、餐廚垃圾、園林中的廢棄物都被收集起來,就地發酵轉化成肥料,滋潤著花園中的植物。
薄荷、藿香、辣椒、桔梗、艾草、牽牛花、三葉地錦、紫茉莉、松果菊、桃樹、酸棗……花園就是個百草園,看的、吃的、藥用的,各種植物都有。幾株瘋長的花葉蘆竹,毛茸茸的穗已伸到三層的窗戶邊,野趣盎然。
有花香、有蟬鳴、有鮮果……5年來,小花園一直生機勃勃,也被越來越多的人複製。
2017年,海澱區中關村街道科育社區拆除40號樓樓下的違建、清除垃圾堆,騰出空地,複製蓋婭生態花園模式,建設社區花園。2019年,「育園」建成。知春裡西社區「心友靈西園」、智學苑社區「生態共植農園」、三裡河一區社區花園、翠城福園社區「翠福園」花園……
越來越多的社區裡,「長」出大自然。
人人參與 按需營造
蓋婭設計工作室的生態花園營造了兩年多,組織了20多次工作坊,志願者們前前後後用了4000多個小時,終在白紙之上造出美景。
高健把這種營造方式稱作「參與式設計」,想法萌生自一次公益活動。
2011年至2013年,高健參加了一項公益活動,在打工子弟小學開展自然教育,動員社會力量共建校園空間。
從設計到實施,志願者和學生們一起參與,自然教育貫穿始終。從畫圖開始,高健和志願者就充分尊重孩子們的意見,設計之前,先聽聽孩子們想要什麼樣的校園,然後再用專業知識去完善設計。畫完設計圖,高健他們又帶著孩子們一起刷牆、種樹、安裝休閒座椅。
「那時平均每個月都要組織一兩次活動,是一段非常愉快的時光。」高健說,參與式的設計和營建,使孩子們找回了渴望卻缺少的陪伴;與泥土打交道的日子,又讓他們得到了大自然的給養;親手營建的汗水,澆灌出他們想要的校園。
這次經歷,讓高健覺得很特別。「作為設計師,以往我們只負責考察場地,畫完圖紙交給施工方,至於具體如何建造實施,就是施工方的事情了。」高健說。
這種工程建設方式在營建公共設施,特別是社區花園中,很普遍。優點是建設速度快、效果整齊劃一,但往往投資大,後期維護成本高。
原因何在?
「因為缺少使用者的意見。」高健說,比如普通市民,無論是前期設計還是具體施工,都很難有機會參與意見,只能被動接受。
與孩子們一起營建校園,讓高健找到了破題的辦法——人人參與,按需營造。「參與式設計」,讓使用者帶著自己的需求參與到設計中來,使設計方案最大限度貼近實際,實施後實用性最強,也能激發使用者自覺維護的熱情,最大限度降低後期維護成本。
2014年,在北京大學建築系景觀設計學院取得碩士學位後,高健創辦了蓋婭設計工作室,租用華展國際公寓A座102室辦公,房子位於一層,窗外有個小院,「參與式」營建就此開始實驗。
蓋婭生態花園獲得了成功,高健總結了一套營造經驗——
根據場地不同,花園可劃分為校園型、社區型、農場型等。「營造」流程包括理念認知、感知場地、方案設計、方案共識會、生態營造實施等。
「理念認知」會向參與者講解生態花園的建設方法,包括如何收集雨水、堆肥、做蚯蚓塔等;方案設計階段會把參與者分成小組,每個小組裡都有當地使用者、社區工作者和設計師等各種角色,以便方案能體現出各方意見;方案共識會面向所有使用者展示、解讀方案;生態營造實施則是一次又一次的自然教育課:整理場地、製作堆肥箱、收集雨水、種植花草等。
人人參與設計、按需營建的「花園營造」方式,被迅速複製,遍及全市。
雙榆樹6號院綠地有600平方米,本是片荒地,雜物成堆、蚊蠅成群,居民投訴很多。
「花園營造」改變了這裡。
項目開始時,高健先給居民介紹「花園營造」的理念和成功案例,和居民一起踏勘場地,分四組進行花園設計,然後再票選最優方案。營造實施時,居民積極參與,清理場地、拔草剪枝、打樁圍園、設置堆肥箱……前後五次營造活動,香草花園、藥材花園在居民手中誕生。
「花園就在我們樓下,來玩的主要是周圍幾棟樓的居民。」「我們的花園我們來設計、自己動手建,大家幹起活來都特別賣力、高興。」家住6號院的居民們說。
共享花園 織補鄰裡
絢麗的月季,暗香襲人的梔子花,還有可愛的多肉植物……海澱區學院路街道二裡莊社區屋頂,有一片美麗的花園,堆肥、種花,都由居民們親手完成。
這片屋頂面積有1100平方米,過去長滿雜草。2019年底,學院路街道黨群服務中心亮相,維修加固後的屋頂變成了公共活動空間。
「我們召開了居民議事會,大家一起討論。最後決定,要建設一個屋頂花園。」二裡莊社區黨委書記魏立說。
從花園命名,就是人人參與。
錦綉花園、莊裡桃源、鄰裡露臺、悅春園……疫情期間,居民們通過線上投票,為花園命名。最終,「陽光花園」高票勝出。
功能分區、種植種類、管理機制……社區營造工作坊組織了一次次「陽臺議事」,討論花園營造的細節。大家又分批次到現場整理場地、搭設花架、種植花草、製作環保酵素、利用廚餘垃圾堆肥。
居民的熱情,令魏立吃驚,「因為疫情防控,每次限制在15人到20人之間,但大家報名熱情特別高,有一次我們開放參觀,那一天分不同時段來了200多位居民。」魏立說,這在其他社區活動時難以想像。
在高樓大廈密布的城市裡能擁有這麼一片自己的「秘密花園」,可以勞作、親近泥土,社區的大人孩子都全情參與。花園建成後,居民們自己排班制表,主動承擔後期養護任務,仿佛來澆水施肥不是體力勞動,而是一種享受。
今年65歲的於淑梅是「陽光花匠」之一,儘管以前也經常參加社區活動,但「花園營造」給了她不一樣的感受。
「以前社區組織活動,時間都很短,活動結束髮個小禮品,大家就各回各家了,交流很少。」於淑梅說,但花園營造不是「一次性」的,需要長期參與。每次幹完活她都捨不得走,就想在花園裡多待一會兒。
於淑梅還結識了新朋友——劉方和韓聯平老兩口。「韓老師愛好攝影,『二裡莊居民遛彎隨手拍俱樂部』他是主力,陽光花園每次組織活動他都給我們拍照,還把照片發到隨手拍群裡,讓更多人了解我們。」於淑梅說。除了學攝影,她還和老兩口一起打八段錦、練太極拳,每天都很開心。
68歲的「陽光花匠」吳奇也有同感。「以前社區有很多文體隊,隊長帶著大家各玩各的,很少交流。在陽光花園就不一樣了,不管你是哪支隊伍的、多大年齡,都可以來參加,以花為媒,大家無所不談。」吳奇說。
今年「五一」假期,屋頂又有了新變化:一排排花箱被搬上來,組成「陽光菜園」。邀請30個家庭認養,開展自然教育和環保教育,包括美食共享會、植物教育課等,居民一起分享花園的產出,教會孩子們認識花園裡的植物。
共同營造花園,共同維護美麗,共同享受快樂,有了屋頂花園,社區裡人與人、人與社區、人與大自然的關係,都變了。
生態營造 治理破題
一次次花園營造,社區裡不僅「長」出了大自然,還為社區治理難題提供了破題之法。
二裡莊社區的屋頂花園,就找到了落實垃圾分類的好方法。
今年5月1日,新修訂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實施,垃圾分類最難的就是廚餘垃圾,但在二裡莊,社區菜店、餐廳食堂、居民家裡不帶油、不沾鹽的菜葉子、果皮等廚餘垃圾都被細心挑揀出來,集中送到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後院,街道在那裡安裝了一套廚餘垃圾資源化一體機,垃圾倒進去攪拌發酵後變成肥料,拿到屋頂晾曬乾了,就是上好的營養土,直接供給屋頂花園,種出美麗芬芳。
「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發展到了城市更新階段,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也積累了一些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高健說,比如,城市社區裡鄰裡關係普遍疏遠,住對門都可能從沒說過話;年輕人忙於事業,居家的老年人群體、包括部分兒童缺少陪伴;社區組織活動覆蓋面小,參與者總是熟面孔,而且老齡化嚴重;社區活動對青年群體沒有吸引力,青年人也對社區缺乏認同。
社區裡難題不少,該如何解決?
2019年4月28日,修訂後的《北京市城鄉規劃條例》正式實施,提出推行責任規劃師制度,指導規劃實施,推進公眾參與。同年5月,北京市規劃與自然資源委員會發布了《北京市責任規劃師制度實施辦法(試行)》,北京在全國首推責任規劃師制度。截至2020年5月,全市16個區333個街鄉鎮,已有10個區籤約了212名(首席)責任規劃師,覆蓋了195個街道、鄉鎮和片區。
規劃師下沉到街道、社區,從哪裡下手打開局面?「花園營造」,就是最好的抓手。
「參與者不受年齡限制,從3歲到80歲都可以參加。」一位責任規劃師說。花園營造通常需要十幾次、幾十次的營造活動,包括後期維護,可以為參與者提供一種長久的陪伴。
通過參與營造活動,不熟悉的居民相互了解了,熟悉了,互幫互助的近鄰多了,人與人的關係近了,社區更和諧了。一次次營造活動還展現了社區有作為、有擔當的形象,居民也了解了社區工作的不易,花園建成後,居民在這裡休閒、接受自然教育、參與後期維護,大家對社區的認同感以及社區的凝聚力都得到了增強。
花園營造還讓居民發現了大自然的運作模式,親身參與,實現雨水收集、餐廚垃圾堆肥等環保理念,共同維護身邊的美麗,人與自然更友好。
「花園營造對社區工作者來說是一項額外的工作,經常佔用休息時間。我們成功開展花園營造的社區,都離不開有情懷、肯付出的社區幹部。」高健說。熱情的居民也令人感動,「在花園營造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但居民總能幫我們找到解決辦法。比如在白塔庵社區,剛開始澆水是問題,居民就從自己家接水來澆花。」
高健期待著,各級政府能進一步暢通「花園營造」項目的申請渠道,給予支持,讓更多的居民體驗到花園營造的樂趣,讓更多的花園落地生根,使我們的城市更加美麗和諧。
(於麗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