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寂寞的紅酒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二戰爆發後,英國、法國、日本、義大利、蘇聯、美國等世界強國紛紛捲入其中,戰火席捲全球。在戰爭中,美蘇英中為首的同盟國用了數年的時間終於擊敗了德意日為首的軸心國集團。儘管很多德意日的粉絲並不服氣,但實際上同盟國擊敗軸心國是毫無懸念地,因為同盟國具有壓倒性優勢。其實看看二戰時美蘇英的軍火產量,就知道德意日為何會輸。
在空軍方面,美國生產了26萬架飛機(參戰後)、英國生產了17萬架(含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產量,其中4發重型轟炸機超過2萬架)、德國生產了14.1萬架、蘇聯生產14.4萬架、日本生產6.2萬架,義大利生產1.3萬架。美國一家的飛機產量比德意日加起來都多。如果考慮飛機質量,差距就更大了。美國一架B-29重型轟炸機的造價高達60萬美元,是其他國家普通戰鬥機尤其是粗製濫造的日本飛機(多為廉價的小型飛機和木質飛機)的數倍甚至十幾倍,而美國僅僅B-24重型轟炸機就生產了1.9萬架。可以想像,雙方的差距有多大。綜合來講,美國一家的飛機生產能力至少是德意日三國的三倍以上,美蘇英三國加起來飛機產能起碼是軸心國的五倍,所以軸心國根本不可能掌握戰場的制空權。
在海軍方面,1943年秋季,美國最高月造船噸位達130萬噸,年造船量超過1500萬噸;英國的年造船能力也在600萬噸左右,而日本僅僅100萬噸左右,即使加上德國和義大利,軸心國的造船能力也不過200多萬噸,軸心國的造船能力還不到英國的一半,更不用說美國。美英蘇三家的造船能力起碼是德意日三國的7倍以上。我們僅以航母為例,二戰中,美國造了150多艘航母,英國造了50多艘航母(不含美國援助30多艘),德意日三國加起來也不過20艘多點(其中日本17艘),還不及美英的零頭。如果考慮科技、資源等因素,雙方的差距更大。在海軍方面,美蘇英三國可以說佔據壓倒性優勢。
在陸軍方面,雙方的差距同樣非常明顯。我們僅以坦克、汽車和火炮為例進行比較。二戰中美國生產各類坦克及自行火炮超過10萬輛、汽車238萬輛、37mm以上火炮25.7萬門;蘇聯生產各類坦克及自行火炮10.8萬輛、汽車19.7萬輛、37mm以上火炮51萬門;英國生產各類坦克及自行火炮2.7萬輛、汽車48.1萬輛、37mm以上火炮13萬門;德國生產各類坦克及自行火炮約15.9萬輛、汽車34萬輛、37mm以上火炮25.7萬門;日本生產各類坦克及自行火炮約6500輛、汽車6萬輛、37mm以上火炮1.3萬門;義大利生產各類坦克及自行火炮1.7萬輛、汽車8.4萬輛、37mm以上火炮7200門。美蘇英三國的汽車、坦克和火炮產量是德意日的五倍以上。可以說,在陸軍裝備方面,軸心國幾乎全靠德國一國支撐。這也是為何德國戰敗後,日本很快投降的主要原因。
此外,雙方在資源、兵員、後勤、戰爭潛力等方面同樣差距懸殊。美蘇英在總體實力方面完全超越德意日,可以說佔有壓倒性優勢,所以德意日輸掉戰爭並不奇怪。美蘇英三國就是平A,都能打敗德意日。實際上,當美國參戰時,德意日三國就已經註定失敗了,因為美國人自己就能單挑三國。如果不是德國人過於強悍,吸引了美蘇英的大部分精力,日本和義大利早就被盟軍收拾了。
日本連貧弱的中國都擺不平,只需要美蘇向中國提供些援助,中國就可以和日本抗衡,甚至把日本拖死,德國指望日本拖住美蘇根本沒希望。而義大利就是個擺設,打個非洲土著以及希臘這種二流國家都費勁,不要說單挑美英。實際上,日本和義大利就是兩個坑。德國一個王者帶兩個鑽石是真心帶不動。戰爭開打後,德國中路超神,都快推到水晶了,回頭一看,一個在下路狂送人頭,一個不推塔跑到野區A大龍,結果水晶沒推掉,反而被對方輕鬆團滅。德國人真是欲哭無淚。
參考資料:《二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