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園、上學、出國……父母子女一場,難道就是一次又一次的別離?在不出國的情況下,把世界各國的互惠生請到家中伴讀,創造一個不出國就「擁有」全世界的環境,這是編劇、媒體人李春利送給女兒皮皮最好的成長禮物。
孩子要不要「低齡留學」?要不要參加各種比賽?在「拼爹」「拼媽」的社會焦慮中,和千千萬萬焦急困惑的父母一樣,李春利也曾上下求索,最終,她跟女兒皮皮一起,走出一條自己的養育、成長之路。為了讓孩子有國際化的視野和全球化的舞臺,作者不僅打開家門迎接來自十幾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洋姐姐」陪伴女兒成長,同時又帶女兒走出國門,到西方不同教育體制的國家去遊學……
作者親身踐行的「不別離」的教育實踐,夥伴教育的神奇力量,多元文化的傳奇碰撞,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的溝通,匯集成一本《不別離,我把世界都給你》。李春利表示,這本書不給「雞湯」,而是給讀者「勺」。
用互惠的方式交流分享世界文化
中國孩子「出國讀書」「出國移民」的熱潮,折射出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中產家庭所面臨的集體焦慮。當小留學生越來越小,當家長們在孩子「走」與「不走」之間遊移時,《不別離,我把世界都給你》卻給大家展現了一幅伴隨孩子一起成長,以孩子為軸心畫出人生圓滿的畫卷。
「其實,寫這本書的原因挺簡單的,最開始我是糾結,糾結到我自己覺得不吐不快了——我沒有辦法去確定我把孩子養成什麼樣子,我們每個人都在想說順其自然,靜等花開,但是沒有誰能夠靜等花開,我們都要給孩子設計人生,因為你不設計,別的家長會設計。」李春利說,一個偶然的機會家裡接觸到「互惠生」這個概念,開始以「迎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把世界給孩子。
李春利帶著女兒皮皮走的是一條獨特的路。
十幾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洋姐姐」帶著每個國家的文化來到中國,伴隨著皮皮的成長:有生存能力極強、講實用哲學的哥倫比亞姐姐;有教會皮皮用詼諧和微笑來解決拳頭問題的德國姐姐;有自立、獨立,因為滑冰打棒球三次腦震蕩的美國姐姐;有受過良好教育,卻只會搶吃搶喝的瑞典姐姐;也有天天蒙睡到中午卻居然會被「累哭了」的芬蘭姐姐……
作為世界文化的接受者,在堪比聯合國的成長環境裡,皮皮不僅擁有了語言的優勢,還體驗了文化上的多元交際,從「洋姐姐」們那裡感受著世界的不同和文化的多樣,她在英文日記裡對「脫歐」的關注,對美國大選的見解,已經表現出了超越年齡的獨立思考。
皮皮現為小學三年級學生,5歲時參加美國高考機構ACT在中國區舉辦的「全國青少年實用英語大賽」,獲特別金獎(幼兒組最高獎),5歲半參加電影《洋妞到我家》的攝製,與諸多明星同臺出演,因其質樸本色的表演獲第9屆法國巴黎中法電影節、第7屆歐洲萬像國際電影節最佳新人獎,大學生電影節最佳新人獎提名等個人獎項,曾多次參加中央電視臺演出,在「六一」晚會上擔任主唱。
寶貝,到底怎樣來愛你
「我是個大齡媽媽,感謝上蒼給了我這麼美麗、聰慧的女兒,我也不想讓她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我給她制訂了『五個一』的計劃,給她一項過人的技能、帶她參加一次比賽、給她拍一部電影、出一張CD,再就是給她寫一本書,記錄她的成長……」李春利是歌曲《燭光裡的媽媽》的詞作者,對中國式母愛有著深刻的認識。
在《不別離,我把世界都給你》這本書中,李春利把作為母親對「愛」的思考和困惑集中展示:想把世界都給你,但你卻只想要自己的天地;想事無巨細都為你安排好,但父母的選擇也許本身就包含著無力。
像很多父母一樣,李春利也曾試圖為孩子剔除生活中的所有困難,甚至不忍心孩子一個人睡覺……但這就是孩子眼中最好的愛嗎?愛要多少度,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愛,接受愛,理解愛?「寶貝,到底怎樣來愛你?」這是作者向自己發問,也是在向社會發問。
「女兒很小的時候,家裡有嬰兒表,溫度、溼度都是量化的數字,我知道怎麼呵護孩子。但是她懂事以後,對她的教育過程中我無法給她合適的溫度了。比如『孔融讓梨』,我反覆跟孩子講這是中華民族最傳統的美德,但是我也在問自己,有一天她出讓的是事業乃至愛情和生命,我們又該對她怎麼說呢?包括我們對她的性教育,男女之間的情感、身體的秘密應該跟她說到多少?我總是把握不好這個尺度。」
「愛要多少度」一章中都是家長裡短的小文,滲透著父母們的困惑與焦慮,也有一些充滿智慧的育兒經驗。在《找個保姆有多難》中,我們看到的是戲劇一般的情境,找阿姨的橋段透著生活的尷尬與艱辛,也流露著溫情與幽默;「無法稱量的愛」與「半個獼猴桃」「公主病與少爺病」直面優越條件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們普遍存在的問題,表達出了作者強烈的責任感和憂患意識;而「壓歲錢該壓什麼」「要不要陪孩子睡」「有病先扛著」「剔魚骨的煩惱」等都是生活瑣事,卻是每個家庭都會面臨的困惑。正如書中所說,「我們剔除了魚骨、芒刺,但我們無法將孩子未來面臨的困難一一剔除。」
李春利記得有一次帶女兒去央視參加少兒節目的互動,主持人問小朋友誰會彈鋼琴,看到森林一般高舉的手臂心裡暗自慶幸,儘管女兒一千個不願意,幸虧讓她開始摸鋼琴了,否則,孩子的自尊心怎麼受得了。「其實,大多數家長都不願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失去快樂的童年,成為戴著小眼鏡,駝著小後背、表情木訥的小學霸。但是,在這樣人口眾多、資源有限的社會,你如果心疼孩子,可能被淘汰的就是你的孩子。」李春利說這是自己在育兒過程中一直糾結的事。
在「拼媽」的浪潮中被裹挾著向前
「人生如賽場,還要有兩個比賽場:一個是孩子的,一個是家長的,拼爹、拼媽、拼孩子,家庭教育陷入誤區,無法和學校形成良好的互動。兩個比賽場拼的不僅是孩子的智力,還有父母的耐力和智慧。」李春利坦言自己就是在「拼媽」的浪潮中被裹挾著向前的,從被動到主動。
為女兒量身打造的電影《洋妞到我家》獲得了國家最高獎「五個一工程獎」,女兒還在英國、法國、美國、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拿了大獎,一夜之間當上「星媽」,「每每聽到朋友們豔羨的誇獎:你這媽當得太牛了,居然給孩子整出了這麼大的動靜,我的內心就充滿了甜蜜,然而,這甜蜜中滲透了多少苦澀和辛酸,只有我自己才知道。」李春利說,每一個天才兒童背後都有一對敢於面對挑戰的全能父母,得懂現代科技、育兒經、心理學,做得了保姆,當得了家教,開得了汽車,做得好PPT,琴棋書畫要樣樣精通。
「我現在幾乎是半個中醫,會看孩子的舌苔,知道地圖舌該怎麼辦。我要摸她的手心,手心裏面微微有汗就沒事,如果是幹的冷的,那一定就要生病了。」李春利說,孩子的每一個信息都要傳達給自己,有時候確實很累,但也有一股力量刺激著她,讓她變得特別強大,「不光我教育她,她也教育我,是互相刺激的成長。我覺得這個是我所追求的最好的溫度」。
李春利對女兒的「愛」一直堅持寬中有嚴,有規有矩的原則——不放任自流,也不揠苗助長,不是把「愛」掛在嘴上,不是把「愛」放在禮物上,而是警惕中國父母最為常見的洶湧泛濫的「愛」。「努力讓愛變成一個細節,一個眼神,一個默契,一種活動:一次秋遊、一次潛水、一次聚餐……這個過程同時也是父母的成長過程,從孩子身上獲得的感悟也讓這個家庭充滿向上的力量。」李春利表示,皮皮的成長過程,也是父母的蛻變過程。
書中「帶著爸媽去遠遊」可以說是親子互動的完美境界。因為出色的表演,皮皮在英、美、法等國家獲獎,帶著爸爸媽媽遠赴重洋領獎,通過給予,爸爸媽媽也在收穫,是一種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成就感。
「把孩子培養成狼還是羊,怎麼給孩子愛的溫度?我到現在都沒有找到答案。」在李春利看來,小別離也罷,不別離也罷,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特長,有自己的成長路徑,關鍵是看父母對孩子的愛,對孩子的責任,對孩子的用心究竟有沒有到。
「我在皮皮眼裡也不是一個好媽媽,也經常會暴怒。她畫我的樣子都是頭上冒火,嘴裡噴子彈。經常我要反覆對自己說,這是我生的我養的,她像我,我不能再罵了,我能做到的是儘量讓我自己完美起來。」李春利說,家長們首先要努力修行自身,「寶貝如同父母的鏡子,照得出父母教化的優劣,不滿意孩子就多看看自己有哪裡做得不夠好」,這是自己最寶貴的經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