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形勢的逐漸好轉, 各企業、學校逐漸開啟了復工、復學模式,被疫情按下暫停鍵的世界,正在逐漸恢復曾經的繁忙……
家有小寶寶的家庭,尤其是媽媽們,卻面臨著兩難的選擇:媽媽要離家去上班,小寶哭的撕心裂肺:「媽媽不走媽媽不走!」
此時,哪個當媽的能不心疼,但又不能不去上班,只得狠狠心丟下崩潰的娃去上班,可自己內心的煎熬誰能解?
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如何正確處理與孩子的小別離?
首先跟大家分享我們學員群一個媽媽的育兒日記,這裡邊記述了媽媽在與寶寶分離時糾結與困惑的心路歷程。
《成長是一次又一次超越自我》
小寶今天整整17個月了,因為計劃戒奶,所以最近幾天我中午不回家。不同往常,他昨天一天都沒有睡覺,晚上見到我時,他明顯乏累的眼神中突然充滿了喜悅,他迫不及待要抱抱,很用力的抱我的脖子,並且用雙手拍胸脯的方式告訴我:他很想媽媽。
早晨我洗臉的時候,小寶一個人在臥室醒來哇哇大哭(他平時很少哭),很傷心、很難過,估計他以為媽媽又上班走了。當他發現我還在家後,就沒完沒了的粘著我,上班的時間快到了,我說:「媽媽該去上班了,晚上見好麼?」他說:「不行」,我接著說:「媽媽上班去掙錢,晚上回來給寶貝買很多好吃的好不好?」他情緒仍然低落:「不吃」……
今天的小離別情景我處理的不好,因為我沒有與小寶完成有效和充分的溝通,沒有與孩子達成一致意見,又是奶奶用其他玩具哄騙的方式轉移注意力後,我偷偷離開的,希望下一次我和寶寶都能做的更好一些。
先抱抱這位媽媽,小寶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媽媽的依戀,媽媽也在努力給寶寶最好的愛,為母子間流動的這份愛深深感動。媽媽怎麼做,可以更好地處理與孩子的小別離呢?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0-3歲的寶寶依戀媽媽是很正常的,這個時期,媽媽就是小嬰兒的全部世界,一旦和最親密的媽媽分開,他就會感覺到恐慌,所以媽媽去上班,寶寶可能會哭得很厲害。對此,媽媽不需要很焦慮。
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小別離也是幫助孩子培養獨立能力的好機會,期間雖然會讓孩子有些許不安全感,但這是可以通過媽媽科學的離別姿勢和後期的高質量陪伴進行彌補的。
所以,媽媽首先要做的是處理好自己的「焦慮」情緒,心平氣和地對待這一切,不要把你的焦慮傳遞給孩子。
為了減少孩子在面對小別離時的悲傷情緒,建議媽媽嘗試以下幾種方式:
第一,清晰告知寶寶
媽媽每天離開之前要清晰地告訴孩子,媽媽要去哪兒,跟誰在一起,去做什麼,需要多長時間,為什麼要去那裡等等。
比如媽媽要去上班啦,工作可以掙錢,給寶寶買吃的買玩具。媽媽上班要做什麼呢,要給很多大哥哥大姐姐講課,還要回答他們的問題,中午會跟叔叔阿姨一起吃飯等等。
媽媽離開之前,要預留比較充裕的時間,耐心地和寶寶聊天,讓寶寶在平和的狀態下接收到這些信息,能夠減少寶寶的焦慮。
第二,給寶寶布置親子任務
媽媽要給孩子安排一個小任務,比如完成一張畫,做一個小手工。中途可以通過視頻或音頻的方式跟寶寶交流,督促寶寶完成這個任務。
這樣不僅可以吸引寶寶的注意力,還能激勵他的成就感,淡化與媽媽分離導致的悲傷情緒。
第三,讓寶寶感知媽媽的味道,聲音等
把媽媽的睡衣給寶寶聞一聞,讓寶寶感知媽媽的味道,告訴寶寶,想媽媽的時候可以聞一聞媽媽的衣服,同時照顧好媽媽曾用來演繹寶寶出生過程的「小熊妹妹」玩偶,讓寶寶感覺到媽媽似乎就在身邊。
還可以給寶寶錄一些繪本音頻,在寶寶想媽媽的時候可以邊聽媽媽講的故事邊看繪本,就好像媽媽在身邊給寶寶講故事一樣。
當寶寶想媽媽的時候,媽媽的愛可以變成聲音、變成味道,變成圖像,變成視頻,感受媽媽的愛無時無刻都在寶寶身邊。
第四,和寶寶做個約定
有的媽媽擔心寶寶著急,會善意地「騙」孩子說很快就回來,這是不可取的。
媽媽需要給孩子一個清晰的有盼頭的目標,哪怕他現在不知道是幾點,但可以引用時鐘的概念,給寶寶準備一個小鬧鐘,跟他約好幾點鐘或者時針走到哪裡的時候,媽媽就回家了。也可以約定是敲門次數,或者定好鬧鐘時間,讓寶寶有盼頭。
提醒:一旦媽媽承諾了具體回家的時間,就要遵守時間約定哦,通過一次次這樣的確認,寶寶內心才會越來越有安全感。
第五,愛的儀式感
童話《小王子》裡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對於小寶寶來說,小別離的儀式感尤其重要。
比如媽媽離開前要親親寶寶,回來要抱寶寶、舉高高,通過與寶寶之間的儀式感和身體接觸,讓寶寶感知到愛。
通過以上方式,媽媽對寶寶既實現了一定程度的陪伴,有效緩解「小別離」帶給寶寶的焦慮和悲傷情緒,同時也調動和培養了寶寶的視覺、觸覺、聽覺、味覺、嗅覺等感知能力。
其實,不論是職場媽媽,還是全職媽媽,無論孩子處在哪個年齡階段,我們跟孩子的「小別離」總是難免的。小到斷奶、上班、出差,大到孩子上幼兒園、上學、走入社會,每一次 「別離」都是孩子成長的關鍵點。
在每個關鍵時刻,都需要父母的有心、用心和耐心,不焦慮、不慌張,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科學育兒,這些你都做到了嗎?
想了解更多育兒案例和指導,敬請關注「果媽總是有辦法」。原創作者果媽陳玲玲,以果媽親子原創案例為核心,提供專業育兒知識和親子指導,培養孩子獨立、自由、有信念,讓孩子自己擁有獲得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