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多芬做過一個廣告,一個非專業畫家,給陌生人作畫,他不看這些人的臉,只是聽著這些人自己對樣貌的描述作畫。
對面的模特說著自己的模樣,他用自己的畫筆,把每個人說出來自己的模樣畫的非常認真也清晰。
接下來他又聽著另外一位熟悉剛才那個人的朋友來描述,她心中那位朋友的模樣、特點,同時用筆記錄下來。
之後畫家把這兩張圖同時呈現在最初的那個模特面前,奇怪的事情發生了。
通過模特本人畫出來的模樣,整個人表情嚴肅而僵硬,壓抑而 呆滯,她記得住自己的每一個所謂的缺點並且儘可能清晰而放大,明顯是一個成熟的大人還能把媽媽對她的描述。
而在根據別人的描述所畫出來的同一個人,卻是那樣的淡定從容,端莊大方甚至還有點溫柔。
看到這兩幅畫的當事人基本上都忍不住的哭了出來,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把別人的否定打擊記憶得那樣深刻?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忘了自己身上本來就有那麼多美好的特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變得不自信,變得苛刻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別人,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忘了自己本來的面目變得小心翼翼的看別人臉色?
很多人無形當中在用自己的語言塑造著身邊的人,尤其是父母對孩子,一句好話讓孩子信心百倍,一句批判可能會讓孩子多年自卑。
曾經看過一個電影【銀河補習班】,幾次看得我熱淚盈眶,想到身邊有那麼多長的精神帥氣的孩子卻認為自己好笨,自己就是學不好,自己就是一個壞孩子等等,原來他們好無辜。
電影【銀河補習班】中馬飛的媽媽愛孩子,可是她也和大多數的媽媽們一樣,出口就是罵,看著孩子犯錯誤不是陪伴孩子改掉,而是罵孩子:我怎麼生出來你這麼笨的孩子?罵孩子缺根弦,罵孩子沒出息等等。(貼標籤)
馬飛的媽媽罵馬飛總是理直氣壯,就像她自己說的那樣因為那是愛他才罵他。
她愛兒子,拼命的賺錢給兒子提供好的學校好的條件環境,並且總會在兒子面前說類似於這樣的話:我天天累死累活的賺錢為了什麼?不還是為了你?(讓孩子有負罪感)
以至於兒子馬飛就以為自己就是一個缺根弦的人,當爸爸要帶他學習的時候,他勸爸爸:我不相信我會年級前十,你會被我蠢哭的。(他自己不抱希望放棄努力)
像不像身邊很多固執的家長,以愛之名綁架孩子的成長,同時抱著自己的委屈,束縛住孩子成長的翅膀。在孩子小時候用言語上的的辱罵打壓懷疑否定等,親手減掉的翅膀,卻指望孩子長大之後展翅翱翔。
電影中的教導主任是一個貨真價實傳統教育和時代的產品,他愛面子,要功績,但凡哪個孩子學習不好,可能會影響學校的成績,他就想辦法把孩子勸退。
馬飛曾是這樣的孩子之一,因為看課外書,教導主任在校會上要開除馬飛。並且還拿出一些頑固的道理說給年輕的班主任聽:包庇一個壞孩子就是對好孩子最大的不公平。
這種給孩子貼上「壞孩子」好孩子「標籤情況,身邊比比皆是。
心理學上有一個貼標籤效應:當一個人被貼上某種標籤時,他就會相應地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標籤的內容相符。
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原因在於「標籤」具有一定程度的導向作用,無論這個標籤是「好」還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認識和自我認同」都有著強烈的影響。有的時候,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恰恰是使其向「標籤」所預示的方向發展。
如果被貼上的是積極的標籤,那麼所產生的影響就是正面的;如果被貼上消極的標籤,產生的影響就是負面的。
教導主任培養出來自己的孩子,由曾經學校裡神話一樣的模範,變成一個笑話的瘋子,只是因為後來經受不住成績不好的打擊,殊不知學生時代最難的那幾頁習題,和人生大道上的困難比起來實在不值一提,而那些只關注成績的孩子們卻並沒有掌握這項最重要的能力,在後來的生活中沒法面對一點點挫折。
因為工作原因,我見過太多隻看成績的家長和老師,一次成績的失敗對孩子來說就像整個人生都坍塌一樣痛苦。他們渴望得到父母和老師的認同,卻在討好的路上越走越遠。
孩子們身上一旦被貼上了「好孩子」或者「壞孩子」的標籤,「好孩子」變壞很容易,一次成績不好,或者做了一件做事,分分鐘就會由「好孩子」神壇被推下來,成為「壞孩子」。
但是一個「壞孩子」想變好,太難了,那個「好孩子」早就已經消失在老師和家長的嘴裡了。似乎曾經的失誤,永遠沒機會洗白,就像教導主任說的:煤球再怎麼洗也是變不成鑽石的。
就是這種魔咒一樣的標籤,把一個個無辜的孩子鎖在起點。
壞標籤讓孩子更容易變壞,那麼好標籤呢?
電影中即將被學校開除的馬飛,見到了消失七年的爸爸,而這七年,他早已經從一個小孩子長成了初中生。當教導主任要開除馬飛的時候,爸爸無力爭辯,他在全校師生面前和教導主任打賭,如果在初一結束後,馬飛成績到達年級前十,學校就不再開除馬飛,教導主任看著他似笑非笑的同意了。
而後馬飛和爸爸就開始了他們所謂的這個地球上最好的補習班【銀河補習班】。
馬飛的爸爸是在七年前被陷害入獄,這七年在監獄中也吃了各種苦,但看得出來,他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就像他在輔導兒子的過程中,總是傳遞出來要靠自己的腦子解決問題,知識能夠改變命運等信念。
有人說:如果你想讓人造一艘船,那麼你只需要讓他學會嚮往大海就夠了。
馬飛的爸爸很清楚,真正的學習是從興趣開始的。並沒有著急輔導孩子那11㎝厚的課本,而是從孩子的心入手,讓孩子重新找回自己的自信,並堅定不疑的相信自己能行。(因為信任讓一切變的容易)
在媽媽罵兒子太蠢的時候,他告訴兒子:你是這個地球上最聰明的孩子,只要你一直想,就不會缺根弦。(永遠給孩子不容置疑的信心和勇氣,還可以看到希望)
在媽媽以愛之名罵兒子不爭氣時候,他說:你可以罵他,但是你不能羞辱他。如果因為愛就罵他,為什麼你不每天對著鏡子罵自己兩小時?(尊重可以成就尊重)
在孩子懷疑自己太蠢的時候,他滿眼認真一往情深的說:一共11㎝,每天只要0.1釐米,我的天才兒子你能做到麼?讓孩子感覺自己就是少年霍金本人,如果這點都做不到自己都說不過去 了。這樣就巧妙的給孩子樹立了信心和勇氣,孩子說那是生平第一次想要主動學習。(讓孩子知道他比自己想像的要好)
在生活困苦面前,爸爸沒錢時候會想辦法用知識賺錢,被小流氓打的渾身是傷,被街坊鄰居指著罵的時候,爸爸大喊一聲:我不會認輸的。
在自己天天都在為錢發愁的時候,他想盡各種辦法給兒子買了電腦。(和媽媽天天在孩子面前說自己不容易鮮明對照,不傷害孩子自尊心+1)
在兒子遇到困難時候,他告訴兒子,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是我們控制不了的,但是我們能控制自己。你看到爸爸修的橋塌了,但是爸爸這個人永遠不會塌。就如他說的家長說什麼固然重要,可怎麼做更重要。
就像爸爸輔導兒子寫作文的時候說的:寫真的,寫你相信的,認真感受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本來就很美。(他時刻在給兒子傳遞的是即便身處黑暗也可以把光帶給別人,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最後在兒子實現自己的夢想,即將進入太空之前,他說了那句爸爸說的話:人生就像射箭,而夢想就是箭靶子,如果你沒找到自己的箭靶子,每天拉弓射箭是沒有意義的。
而在這之前,爸爸早已經給他滲透了清華北大都只是過程,不是目的,這一生想要做什麼,你要自己一直想,這世界上好玩的工作多了去了,挑一個最好玩的幹下去。
兒子選了自己最喜歡的航天事業,並且在教導主任拿給他照片掛在牆上的榮譽誘導他參加高考他都坦然拒絕。(這是擁有獨立而玩真格自尊的孩子才做得出來的事)
兒子馬飛在太空中完成了一項漂亮的任務,他說:爸爸你的教育是成功的。
我想當孩子真心誠意的說出這樣的一句話的時候,對父母來說是極大的肯定和嘉許。
心理學上有一個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先生曾經在一個學校的六個年級中,挑選出一部分孩子,並且告訴他們:你們是非常聰明上進的孩子。又過了一段時間來看這些孩子,他們的成績真的比那些沒有被暗示表揚的孩子更好一些。
羅森塔爾效應說的是對人的好的期待,容易讓人變得更優秀。
而電影中,對兒子馬飛堅定不移的相信他很好的爸爸,就是給了馬飛這樣一種力量,在他心中,馬飛就是那個最聰明最棒的孩子,終於馬飛在自己的生命中活出來想要的生活。
電影說完了,我們從電影和生活中看一看什麼樣的父母才是好父母?這個好父母可不是自己認為的好,而是從孩子的生命成長來說,讓孩子承認你是好父母。
好父母在用自己的生命活現出人生中最重要的時刻是平分在生命中的每一天,時刻都在用自己的思考面對生命的課題。好父母會說話是表象,真相是他自己知道什麼是自己生命重中之重,並堅定活出來。
會說話的父母不用說太多,說真話,說好話,說可以為孩子和周圍人帶來力量的話,你就無形中培養了孩子的自尊自信,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一定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面對生活的勇氣。
就像本文開頭說的那個多芬的廣告詞中說:你比你想像的還美麗。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座橋,把自己的橋修好,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事。從父母做起,享受我們獨一無二的人生,把時間用來欣賞原本就喜歡的地方,對自己,對世界,讓美好更多一些,你就是你想像的那種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