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該怎樣教育孩子?

2020-11-12 福生雲教育


大人「吼一吼」,地球抖三抖,這句話看似誇張,但對孩子脆弱的內心世界來說,一點都不為過。

大人吼孩子,是生活中很常見的場景,但是,如果你知道孩子被吼之後,心裡在想什麼,那就會三思而後行了

例子

孩子上小學三年級,劉女士說自從孩子上了學之後,自己的脾氣變差了很多。

孩子早上賴床,叫了兩次不起來,沒耐心了,就直接開吼;

孩子吃飯挑食,讓孩子多吃點蔬菜不吃,心裡煩躁,開吼;

孩子背英語單詞,錯誤百出,恨鐵不成鋼,開吼……

劉女士對此表示:因為以前也沒有什麼學習壓力,所以不管孩子慢一點、懶一點也都沒太在意,但上學後後壓力大啊,不催不行。

可是每次一吼,看著孩子那怔怔的、可憐的樣子就心疼,而吼多了,孩子就低著頭哭也不說話,孩子與自己也漸漸疏離了,以前那個貼心的小棉襖,不見了。

有一天,因為玩具的事她又吼了小孩,孩子很委屈地鑽到了奶奶懷裡,哭著說:「我不喜歡這個媽媽了,你帶我走吧。」

孩子的話像針一樣刺痛了她!

孩子在成長中,難免會碰到各種問題,而急躁的父母,卻出於某種情緒,通過「吼」的方式,來刺激孩子,催化孩子的成長,最終卻適得其反。

「吼」,深深傷害了孩子,而且孩子不笨、不懶、不調皮,只是有時有自己這樣那樣的想法而已,為什麼要用「吼」來解決呢?

「吼」,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一兩句話的事,卻能讓孩子的內心,受到莫大的刺痛,讓孩子覺得犯了大錯,後果輕點的,不過是影響親子關係和諧,重點的,卻會一直潛伏在孩子內心,對孩子性格塑造產生負面影響,甚至影響孩子的命途。

一位做兒童心理諮詢的朋友說:「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創傷基本上都來自於童年,而更多的是來自於父母,來自於不和諧的親子關係。」

在知乎上搜索關鍵詞「父母的語言暴力」,發現很多在父母」吼式「教育環境中成長的自述者,要麼心懷恐懼,不知父母下一步會做出哪些瘋狂舉動;要麼畏首畏尾,做什麼事都提不起興趣。

某些自述者這麼寫道:

「我自知我媽語言暴力的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我發現自己潛移默化地學會了她的語言習慣,無意識的時候也會把情緒帶到話語裡,一字一句都在傷人.......我知道這樣下去只會把愛的人推得越來越遠,可我難以自控。」

「在外面看著還正常,在家裡暴躁無比,和他們永遠無法用溫和的語氣說話。自卑敏感,別人一句話都能刺痛我,喜怒無常,對別人防備心很重,只要傷害過我的人,永遠別想再接近我。」

「於是我漸漸關上了心裡的那扇窗,難過的時候試著自我安慰,寫日記,購物,獎勵自己好吃的。我開始在家人面前沉默,試著逃離去到家以外的地方,也要記得如果以後有幸自己組建了家庭,要呵護他,不能讓同樣的悲傷,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吼」,讓父母與子女的關係,降到了冰點。

語言,不是輕飄飄的風,它是有力量的。

它可以讓孩子如沐春風,也能讓孩子感到冰寒刺骨。

對於父母而言,吼叫,或許只是1分鐘的事情,但對孩子而言,其傷害可能貫穿一生。

蒙臺梭利博士說: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

心理學上也認為,任何一種心理疾病,追根溯源,都是童年時的創傷。

長期生活在"吼式"教育下的孩子,就像德國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裡的那隻小企鵝。

它被父母的吼叫嚇得魂飛魄散,內心充滿恐懼與不安全感,雖然想張口說話,表達心聲和需要,但又擔心沒有人聽。

久而久之,只能以"不說話"來迴避傷害。

那些被吼後不說話的孩子,容易形成這幾種性格:

做事優柔寡斷,不自信;

懦弱,沒主見;

性格孤僻,不善交際和處理人際關係。

他們常常對親情,有一種本能的排斥,缺乏安全感。

愛之深,責之切,吼罵孩子,是難以避免的,如果孩子"打不哭罵不語",我們就應該提高警惕了。

我們該如何去拯救,那個被我們傷害的孩子呢?

1、接納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

每個人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完美小孩」,我們試圖照著這個標準,來教育自己的孩子,讓他按照自己心中的那個樣子生活成長。吼孩子,其實是父母對自身的一種不接納。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只能是他自己,而不是我們的複製品,更不可能長成父母想要的樣子。

2、放下身段,安撫那個恐懼的孩子

雖然我們都說要做一個慈母,和孩子相親相愛,奈何,在親子教育中,稍不留神,就處成了塑料母子(母女)情。

一旦我們大聲吼了孩子,請記得給自己幾分鐘緩和時間,待到情緒平復後,蹲下來,試著去抱抱你的孩子,告訴他:

「媽媽雖然吼了你,但媽媽對你的愛一點沒有減少,下一次,媽媽一定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

3、引導孩子表達情緒

情緒是有能量的,父母吼孩子,傳遞給孩子的是負能量,孩子受負能量投射,感到恐懼,用「不說話」來抗拒這種能量。

但實際上,很多孩子沒有消化負能量的能力,長期不說話,只會讓負能量積鬱在心裡。

當傷害形成後,父母一定要事後補救。

心平氣和地引導孩子說出來心中的真實想法,教孩子學會表達情緒、排解情緒,並鄭重地和孩子保證:這只是情感的交流,不是對錯的糾正。

相關焦點

  • 90後作為父母應該怎樣教育孩子?
    90後父母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呢?嬰幼兒時期注重陪伴、用故事啟發孩子心智、培養各種生活能力、建立簡單美好的世界觀,上小學注重孩子的學習態度,上中學注意培養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上大學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整個上學期間注重培養孩子崇高的品質和健康的身體,為以後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 應該怎樣教育孩子
    #家庭教育站#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更是家長的希望,那麼到底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呢?這是一個千百年來都在探討的話題,卻始終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古人說,「慈母多敗兒,棍棒出孝子」。可是現在孩子和古人比不了,他們自尊心強,且內心脆弱,打罵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教育孩子當以勸說和自身行動為主,以身做則,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 孩子說話粗魯沒有禮貌,作為父母應該怎樣教育?
    孩子說話粗魯沒有禮貌,作為父母應該怎樣教育?1、當孩子粗魯沒禮貌時,父母一定要表明立場孩子說話粗魯沒禮貌,作為父母,應該告訴孩子,對人應該有禮貌,不能粗魯,不能說髒話。粗魯沒禮貌的孩子,是得不到別人的喜愛的,會讓人討厭。難道你想做這樣的孩子嗎?如果不想做一個粗魯沒禮貌的孩子,相反,對人要有禮貌,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影響。父母說話粗魯,沒有禮貌,孩子也好不到哪裡去。
  • 父母親熱被孩子撞見,聰明的父母應該怎樣回答孩子?
    隨著孩子一天一天長大,總有一天得離開父母,然後學會獨立的生活。在這個過程中,首先需要面對的,就是孩子和父母分床睡的問題。但總覺得孩子還比較小,認為還沒有到分房睡的年齡,並且很多時候孩子們也會纏著父母,不希望自己一個人過早的在小黑屋裡睡覺。但是,隨著孩子的成長,這樣的情況肯定不可能一直維持下去。
  • 女兒應該怎樣教育?這8句話,父母早點告訴孩子,讓她少走彎路!
    大家好,歡迎關注【內容匠人說教育】,記得右上角關注哦!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家有女兒的父母應該及早告訴孩子的8句話,每一個女孩都是父母手心裡的寶貝,希望所有家長早點讓孩子知道這些,用正確的方法教育女兒,讓她們少走一些彎路,健康快樂成長!
  • 父母怎樣能成為孩子的「教育專家」?
    每一個父母都可以也應該成為孩子的教育專家我們這裡說「每一個父母都可以也應該成為孩子的教育專家」,許多父母也許會質疑,我就是一個普通的父母,我們怎麼能夠成為「教育專家」呢?但是當我跟大家分享出來以下的三個詞,我想大家還是會點頭認同的。這三個詞就是:第一個詞是「專注」;第二個詞是「專職」;第三個詞是「專業」。
  • 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嚴師出高徒是一個道理,家長認為如果自己對孩子過於放縱,那麼肯定培養不出優秀的孩子。所以在很多家庭中,總是會有一個人唱紅臉,一個人唱白臉,以此更好的教育孩子。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孩子?1、學會尊重孩子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即便他們年齡小,但是也會有自己的意識,父母不能總是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而是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去考慮他們的心理。
  • 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好孩子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越來越重視知識,重視教育,尤其是孩子的教育,已經成為了每位家長的第一要務。所以如何教育好孩子是做父母的最關心,也是最頭痛的問題。那麼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教育好孩子呢?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應該要考慮教育孩子的本質是什麼?
  • 父母應該與孩子怎樣相處?
    但是,和父母關係不好,甚至跟我發消息還罵過父母,用髒話。原因是,他父母靠著炒房賺夠了錢,辭職掉了工作,專門在家「監視」他學習。甚至想過離家出走,精神極度痛苦。2017年6月,我懷著某種單純、教育情懷,開始了我懵懂的教育旅程。那時候,我相信,學生是好學的,幸福的,家長是善良的,希望孩子變好的。
  • 叛逆期孩子應該怎樣做好家庭教育?
    目前許多家庭在教育孩子上存在四個「過多」問題:滿足過多、照顧過多、保護過多、禁止過多。長此以往,容易造成孩子的能力不足。在小學階段,這樣的問題就出現了,只是沒有被重視。上初中後,孩子逐漸成熟,就會覺得自己處處不如人,中國的父母又有一個共性問題,就是攀比,所以直接導致了孩子自卑,不願意與父母溝通的後果。
  • 【教育時空】王亞楠:我們應該怎樣做父母
    本臺《教育時空》欄目從本期節目開始陸續向觀眾朋友展現他們的巡講內容,今天先來觀看一下,莒縣第四實驗小學教師王亞楠在果莊鎮中心小學所作的題為《今天,我們應該怎樣做父母》的報告。王亞楠認為:身為家長,首先要要立德樹人,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影響學校教育。家長要以身作則,多給孩子提供正能量。
  • 父母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積極思考的習慣呢?
    那麼父母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積極思考的習慣呢?也許孩子的某些觀點在家長的眼裡是幼稚的,甚至是異想天開,但這也是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是他們成長的收穫。所以,當孩子有了和你們相左的意見時,千萬不要急著將他一棍子打死。其實。這應該是件值得欣賞的事情,它表明了您的孩子已經獨立地和這個世界對話了,已經開始獨立地思考問題了。做父母的,要讓孩子學會用自己的大腦思考問題。
  • 孩子到了可怕的2歲,叛逆的小行為越發多了,父母應該怎樣教育
    自我意識敏感期是孩子未來構建人格最早期的映射,孩子未來會成為怎樣的人,內心是否足夠強大,青春期是否會更加叛逆難管都與這段時期關係很大。作為父母在孩子2歲叛逆期應該怎麼做?通過底線束縛,讓孩子明白規則的重要性,也可以樹立父母在孩子心裡的地位,對孩子成長很有好處。當面對孩子打人、扔東西等不良的行為時,父母需要態度相對嚴肅的堅決制止,讓孩子明確意識到,這樣的行為是不可以的。
  • 孩子對父母的印象是什麼?父母應該怎樣做?
    作為父母,大人在聊天時的話題總繞不過孩子,有時聊到孩子的調皮搗蛋之處,不免互相交流一番,順便吐槽下自己的孩子,交換下育兒心得。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會不會什麼心理話也想對父母說?我們在孩子的心中究竟是怎樣的形象呢?
  • 父母教育孩子,眼中不能只有分數,孩子的這個習慣應該從小培養
    我個人覺得這樣的事情發生,責任應該歸咎於我們:一是家庭教育的責任;二是我們教育者的責任。孩子的第一學校是家庭教育,家庭的第一責任人是父母,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父母。家庭父母教育的好壞直接關係著孩子的好壞。所以,出現這樣的笑話是父母自己笑話自己,父母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怎樣陪伴孩子?
    孩子的成長是需要父母的陪伴的,而擁有父母陪伴的孩子也是最幸福的孩子。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我相信大多數父母都是非常開心的。而他們也總會覺得孩子還小,今後有很多很多時間可以陪伴孩子成長。可漸漸地,我們又會發現時間在不經意中悄然流逝。有一首歌歌詞裡面說孩子從小到大能夠陪伴父母的時間很短,且行且珍惜。可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何嘗不是很短呢?
  • 容易暴躁的父母,最後教育出來的孩子,都是怎樣的呢?
    前言:脾氣暴躁的大人教育出來的寶寶都是怎樣的,想必大家對於這個話題應該都非常感興趣吧,在培養孩子期間難免會有些大人抑制不住自己的性格容易暴躁,在教育孩子時總是會跟孩子發脾氣,其實我們應該明白,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我們想的那樣生活,無需父母嘮叨就能夠自覺學習,大部分的孩子都需要父母來嘮叨,才能夠去主動學習,所以當我們發現孩子總是調皮,而且自己每次在教育孩子時總是非常暴躁的話
  • 怎樣培養自覺的孩子?父母先放下「孩子應該……」的控制想法
    怎樣避免我們的孩子,出現那些情況?怎樣培養自覺的孩子呢?也許《父母的覺醒》給了我們答案。01 父母為什麼需要覺醒?想一想,我們是不是最愛對孩子說:如果你不……,那麼我就……比如:如果你見人不打招呼,我就沒收你的手機。如果你一直玩遊戲,我就不帶你去看電影。如果你跟我撒謊,我就要罰你寫100篇檢討。
  • 我們應該怎樣做父母?
    我們應該怎樣做父母? 生兒育女、繁養子嗣,這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一件事。但是,「怎樣做父母」卻是世界上最難的一件事。對於大部分父母來說,當我們還是一個不成熟的孩子(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時,我們的孩子就已呱呱墜地,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效仿我們的父母對我們所做過的一切,去做父母。
  • 父母應該怎樣給孩子做榜樣?
    所以,各位做父母的為了孩子好,就一定要讓自己做得更好。那麼,做父母的應該怎樣做一個好的榜樣呢?第一,待人處事方面要做好。這是最重要的一個,關係到孩子以後的人品。我家孩子從小就有禮貌,見到熟人就叫,嘴巴挺甜的。另外一個孩子的奶奶就說我家孩子好像跟誰都親,就是說認識的,她都對人家特別親切,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