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寶寶知道 蘇雯2017
孕期、哺乳期食譜,今天這篇文章通通都搞定!
母乳是媽媽能給孩子的最完美的食物,而且一直被模仿,卻從未被超越!也真是因為其重要性,自從媽媽有了奶,就沒少被周邊的人說?
這個不能吃,會回奶?
這個不能吃,對寶寶皮膚不好!吃多了還會變黃!
這個梨也不能吃性涼,對寶寶腸胃不好!
聽話,把這個營養湯喝了,對娃好!
......
媽媽為了孩子可以忍一切所不能忍,即使熱愛的美食擺在面前都可以不為所動,但是若盲從對寶寶和媽媽其實都是有害的。
先透露一頓營養食譜:
早餐: 黑芝麻南瓜紫米包、牛奶、雙色貝尖、涼拌松仁馬蹄玉米粒
加餐: 蘑菇蛋皮湯、水果
中餐: 薏仁糙米蜜豆飯、薺菜滑山雞片、黑豆苗蘆蒿炒豆乾、白水豬肝
加餐: 海帶肚條湯、酸奶
晚餐: 雜糧饅頭、清蒸魚、山藥木耳肉片、紅豆粥
睡前:鮮牛奶
忌口!
這些東西,哺乳媽媽要忌口!
嚴格意義上講,除了含酒精的食物和未經加工的魚肉蛋類動物性食物,並沒有什麼是哺乳期一定不要吃的食物,只是量多量少和烹調方法罷了。
1. 魚肉蛋加工熟透
就魚肉蛋而言,一定要加工熟透,有的媽媽喜歡吃生魚片,而生魚片除了容易導致腸道感染,還有寄生蟲隱患,哺乳媽媽一定不要吃。
2. 含酒精的食物
含酒精的食物,除了酒類,還包括米酒和醪糟,其中的酒精,並不會因為加熱而完全揮發,是可以經由母乳被寶寶攝入的,導致寶寶睡眠不實和酒精戒斷症狀,對神經系統、肝臟和心臟等臟器的發育,非常不利。
過敏!
母乳餵養的寶寶過敏,是因為媽媽飲食導致的嗎?
母乳餵養的寶寶,確實有可能對媽媽吃的某一類或某幾類食物或者食品添加劑過敏。
1.可疑的過敏症狀
遇到可疑過敏症狀,如嚴重的消化道症狀(腹脹、腹痛等)、皮膚症狀(溼疹、特應性皮炎等)、呼吸道症狀(喉炎、喘息發作等)等,請一定不要盲目避食某些可疑食物!
2.解決方案
若出現上述不適,要儘快請兒科相關專業的醫生和營養師幫助判斷排查是否確定為過敏,一旦確定是,媽媽需要在醫生或營養師指導下停吃這種食物一段時間。
營養品別盲吃!
哺乳媽媽可以吃牛初乳嗎?
很多媽媽問,寶寶抵抗力不好,能不能吃牛初乳?
不建議哺乳媽媽吃牛初乳,有誘使性早熟的可能性。母乳中的免疫因子是足夠滿足寶寶需求的。
營養!
這些東西,哺乳媽媽可以適當多吃!
哺乳期媽媽的飲食,強調在「均衡」的基礎上,提供充足的熱量、蛋白質、鐵、鈣、水分。媽媽們必須要在吃飽三餐的基礎上,再去考慮各種湯羹類。
1. 熱量
食物中,提供熱量的主要食材,應當來自糧穀類和膳食脂肪。大米、白面和粗雜糧搭配,應當是每一餐的基礎,全天總量不要少於半斤。
2. 蛋白質及鈣鐵鋅
在以上基礎上,豐富各種新鮮蔬菜的品種,並保證充足不過量的肉蛋奶等優質動物蛋白質的攝入。
適量!
這些東西,哺乳媽媽不宜過量飲用!
1. 下奶湯喝多了也不好
①湯喝多了吃不下飯
中國傳統習俗中,哺乳期的飲食,尤其是月子飲食,離不開各種「下奶湯」——豬蹄湯、排骨湯、雞湯、鯽魚湯等,每天好幾大碗,很多媽媽被這些湯灌了個水飽,且因為過於油膩而完全沒有胃口正常吃固體食物。
②固體食物營養價值更高
從營養學上講,上述做法是南轅北轍的,固體食物的營養價值,是遠遠大於湯類的,湯類中僅含有脂肪和少量可溶出性胺基酸、少量水溶性無機鹽和維生素。雖然液體攝入量夠了,但總能量和蛋白質的攝入卻不達標,導致寶寶要麼體重增加不理想、要麼虛胖。
③湯水過多,對產後體型恢復不利
媽媽經由那些傳統的豬蹄湯、排骨湯等喝進肚子裡的脂肪,基本上都堆進了自己的身上,對於產後體型的恢復極為不利。
所以,湯湯水水是應該喝的,畢竟足量的乳汁分泌需要大量液體,但是一定要在吃飽的基礎上。
2. 魚蝦/海鮮、水果也別多吃
除了湯水,還有兩類食物容易被多吃:魚蝦/海鮮、水果。
①魚蝦/海鮮
魚蝦/海鮮的鐵含量沒有禽畜肉多而鈉元素含量卻相對高,蛋白質的胺基酸比例不夠理想,且工業排汙導致的重金屬殘留可能較多,所以,每周吃2~3頓即可,並不建議每天甚至每餐都吃。
②水果
水果,營養相對單一,每天不要超過1斤,否則容易影響營養更為全面的正餐食物的攝入量。
另外,請哺乳的媽媽不要為了恢復體型而用水果替代主食。
特殊情況!
素食媽媽的營養需如何保證?
素食媽媽飲食中,來自植物性食物的蛋白質的吸收利用率不及動物蛋白質。
1. 不是完全素食
如果不是完全素食(飲食裡還有雞蛋和奶類),就請適量增加蛋奶類食物的攝入量。
2. 完全素食
如果完全素食,要警惕蛋白質、鐵、鋅等元素的攝入不足,要多吃一些大豆製品(如豆腐、豆腐乾等)、堅果、花生和芝麻醬。
並且,主食最好是幾種雜糧、雜豆和白米、白面的組合,有助通過胺基酸互補提高吸收率。
另外,純素食媽媽的膳食烹調油的使用可以稍微多一些,幫助增加熱量、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維生素的攝入。
補充鈣劑和複合維生素,對於素食媽媽是比較有必要的。
食譜!
明星推薦孕期飲食、月子餐
我在網上看到了這篇文章,講的挺好的,大家也看看吧。
文章來自寶寶知道,更多孕產育兒精彩內容,請下載「寶寶知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