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錢江晚報
據新京報報導,高考總分676分的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今天即將到北大考古專業報到。8月31日,鍾芳蓉與一名同樣被北大錄取的高中同學一同前往北京。
在高考成績出來之後,清華和北大爭搶鍾芳蓉,她出人意料地選擇了北大「冷門」專業:考古。很多網友炸了鍋,認為這是浪費考分,紛紛教育她:「孩子,還是選一個好就業、賺錢多的專業改變家族命運吧?」甚至有的因此抨擊女孩的成長環境:「一個小地方的留守兒童,啥都不知道,真的會亂填志願。」
的確,鍾芳蓉選擇考古專業只用了幾分鐘,但那不是亂填的,那是她一直以來的理想。理想不能以金錢來衡量。
作為一個農村留守兒童,鍾芳蓉能健康成長、考上名校,選擇自己理想的專業,非常難得。留守兒童的成長環境,雖然培養了他們堅韌的個性,但很多方面比別人起點要低,比如,缺少足夠的物質條件去開闊眼界,了解這個世界。在鍾芳蓉們終日埋頭苦學時,城裡孩子在父母的引領下週遊四海,增加閱歷,為未來人生帶來了更多元的可能性。
那麼,隨著鍾芳蓉走進大城市,接觸到更多的社會現實和新領域,會不會產生其他專業選擇呢?這是非常有可能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可是,如今她就是想在大學轉專業都不現實了。自從鍾芳蓉報考考古專業的消息傳出來後,鍾芳蓉成為考古圈名副其實的「團寵」,許多媒體尤其是一些自媒體的狂轟濫炸更使她成為了名人。社會各界的關注,已經把她抬到無法轉身的高度。有句老話怎麼說的,人怕出名豬怕壯。
媒體也報導過同樣是留守兒童、同樣考進北大的劉勇。報考時,他覺得興趣最重要,但讀了大學發現「還是需要一些經濟基礎」,如果做研究,可能一輩子也買不起北京一套房。上大學後,他發現處處都需要表達和社交這個「核心能力」,人緣好也能帶來便利,但是留守兒童的經歷,讓他對於表達、社交這一塊非常薄弱。特別是做博士後,直接去找工作很容易碰壁,有熟人推薦就會好很多。他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搖擺,猶豫是否繼續從事科研。
我不知道鍾芳蓉以後會不會有類似劉勇這樣的彷徨與糾結,我絲毫不懷疑這個優秀的孩子不會不遵循內心的選擇。我擔心的是,我們會不會容忍她根據自己不同時期的成長軌跡,來調整自己的理想?如果真有這麼一天,我們應當持寬容態度。
當然,這只是我一廂情願的推測,因為鍾芳蓉一直堅定表示要以樊錦詩為榜樣,如此是她的幸事,也是考古界的幸事。但願鍾芳蓉跟其他孩子一樣擁有詩與遠方,健康快樂自信地成長。遵從內心的選擇,永遠是她的權利。(項向榮)
責任編輯: 徐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