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2年工作總結
2012年是北京市旅遊業的開拓創新之年。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全系統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市十一次黨代會精神,面對國際經濟危機、日本等國挑起事端帶來的衝擊,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提出的挑戰,「7.21」特大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凝神聚力,務實創新,努力推動「三個轉變」,取得了積極成效:
2012年旅遊業增加值1336.2億元,同比增長12.3%,佔全市GDP比重達7.5%。旅遊購物與餐飲消費1894.3億元,同比增長11.3%,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達24.6%,對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長的貢獻率達24%。旅遊相關產業投資681億元,同比增長26.8%,佔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重達10.5%。旅遊總收入3626.6億元,同比增長12.8%。旅遊總人數2.31億人次,同比增長8.1%。入境遊客滿意度位居全國60個重點旅遊城市的第一位,出境遊名列第二,國內遊位居第十一位。《福布斯》發布的2012年最發達的100個大陸旅遊城市排名中,北京名列榜首。
一、推動創新,取得重大突破
積極爭取國際旅遊合作話語權,成功發起成立了全球第一個以城市為主體的國際旅遊組織---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已有62個國內外城市和機構成為正式會員。
經國務院批准,北京從2013年1月1日起實施對45個國家72小時過境免籤政策,使北京市為之爭取十年餘的政策取得重大成果。近期,旅遊購物離境退稅政策也有望取得突破。
面對長期制約旅遊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多方爭取支持,獲得了開展全國首個省一級城市旅遊綜合改革試點的重大契機,市政府新推出了加快旅遊產業發展的23條《意見》。
為促進全社會樹立大旅遊理念、推動旅遊資源多樣化,市政府首次出臺了鼓勵企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設立旅遊開放日《指導意見》,已有100多家單位設立了旅遊開放日。
為切實增強統籌協調、服務保障、運行監測、應急調度能力,率先建成運行了第一個省級旅遊產業運行監測調度中心,榮登2012中國旅遊十大公共服務項目榜首。出臺了全國首個《旅遊產業綜合評價工作暫行辦法》。
籌建北京旅遊大學工作取得重要進展,旅遊職業教育與考試培訓體系正在加緊構建之中。社科文獻出版社首次出版了全國第一部省級旅遊綠皮書---《北京旅遊綠皮書》,一批研究成果成為決策的重要參考。會同市人大、市法制辦正在加緊《北京旅遊管理條例》的修訂調研工作。
二、拓展產業,有效打開局面
市政府首次發布了做好旅遊功能區規劃建設的《指導意見》,全面啟動了19個重點旅遊功能區的規劃建設工作,一批重大實體項目正在落實之中。目前,全市總投資在1億元以上的大項目近100個,總投資超過4000億元。創建了全市第一支旅遊產業發展基金。
圍繞「必購、必吃、必看、必住」挖掘旅遊消費潛能打開了新局面。「北京禮物」實現了市場化連鎖經營,已有60家專營店、700多款新品亮相京城,首次舉辦的旅遊商品博覽會銷售和籤約金額超40億元。「吃在北京」提升了品牌,10條旅遊美食街區、100家旅遊美食餐廳得到集中推介。推出了《鳥巢•吸引》等新的駐場演出。以挖掘胡同四合院旅遊資源為特色的「北京人家」,使33家普通四合院實現向旅遊接待場所的跨躍。與北京銀行戰略合作推出了「北京旅遊卡」。
促進北京旅遊從觀光向商務、休閒、度假轉型,開發「會展、會議、會獎、會所以及中醫養生、修學旅遊」等高端旅遊取得了新成效。制定了《關於促進會議與獎勵旅遊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措施,發起成立了北京高端旅遊與會議產業聯盟、中國會獎旅遊城市聯盟,首次啟動會議大使計劃、媒體計劃。成功舉辦了國際獎勵旅遊管理者協會2012全球年會。21家中醫文化旅遊基地掛牌迎客。據國際大會與會議協會統計,北京在全球接待國際會議數量的城市排名中位列第10位,中國首位。
三、提升服務,環境持續優化
抓住環境、管理、服務、素質、設施五大環節持續實施提升工程,落實「優質服務月」主題活動,以提升服務質量為核心,以落實重大任務為檢驗,以推進標準化為抓手,以強化綜合整治為重點,進一步提升了管理精細化、服務便利化水平。推出了新版《旅行社等級劃分與評定》等級評定標準。落實加快京郊旅遊發展的《指導意見》取得階段性新成果,累計完成109個市級民俗旅遊村的「一村一品」創意策劃。
圍繞遊客滿意度緊抓公共服務能力和智慧旅遊建設,區縣落實旅遊「十個一」服務、A級景區落實「九個一」服務取得重要進展,建成運行了首都西南旅遊集散中心,完成了87座熱點景區廁所改造。推動實施了全市旅遊區833塊交通標誌牌建設、A級旅遊景區5種文字全景牌建設、旅遊景區和京郊旅遊新業態綜合提升工作。在全國率先制定發布了景區、飯店、旅行社和鄉村旅遊四個業態「智慧建設」規範,基本完成了530家三星級以上酒店和A級以上景區無線寬帶網建設。出版了首部《北京旅遊諮詢實務》培訓教材,旅遊諮詢站年接待遊客量首次突破千萬人次。「北京旅遊網」全球Alexa綜合排名接近世界發達國家旅遊城市網站水平,榮獲中國「2012優秀旅遊目的地網站」獎。北京《旅遊》雜誌辦刊水平和影響力顯著提升。開展了社區旅遊大講堂活動,旅遊志願服務拓展了領域。
迅速應對突發重大自然災害衝擊,贏得了最終勝利。在「7.21」特大自然災害中不同程度受損的105家A級景區經過災後緊急排險、搶修、加固,絕大多數景區於十一前對遊客開放。國慶黃金周期間,全市接待遊客同比增長22.7%,旅遊總收入同比增長29.4%。其中接待外省市來京旅遊者同比增長23.2%,旅遊消費同比增長31%。
首次舉辦了建設世界旅遊城市境外培訓班。開展了旅遊行業職業技能大賽、旅遊行業安全技能大賽、導遊員大賽等活動,努力提高全行業職業技能素質。啟動了重在提升鄉鎮、民俗旅遊村、旅遊接待戶服務素質的「百千萬」培訓工程。拓展「9+10」合作領域,成立了京滬、京廣高鐵城市旅遊協作聯盟。與西藏拉薩、新疆和田、內蒙赤峰與烏蘭察布、巴東等地旅遊援助合作取得新進展。
認真履行「四個服務」職責,圓滿完成了全國「兩會」、黨的十八大、市黨代會、京交會、科博會、國際電影節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與活動的服務保障工作,獲得市委市政府「圓滿完成十八大服務保障工作」表彰。加強假日旅遊工作協調聯動,編制完成《假日旅遊工作運行機制(試行)》、《旅遊安全與應急管理手冊》,促進了行業安全管理和假日旅遊工作制度化、規範化。修訂了《旅遊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建立旅遊安全預警機制,及時處置了各類旅遊突發事件,確保了黃金周和小長假平穩有序。持續重拳打擊非法「一日遊」等經營行為,認真處理遊客投訴,挽回直接經濟損失近600萬元。及時協調化解了多起投訴糾紛,有效維護了社會穩定。
四、強化推介,持續打造品牌
繼首次成功舉辦2012天壇新年倒計時活動後,又成功舉辦了2013頤和園新年倒計時活動。以北京旅遊亮相紐約新年倒計時、「熊貓神遊北京」推介演出轟動倫敦及都柏林、北京旅遊團隊領跑科隆狂歡節、旅遊推介走入臺灣香港等活動為代表,一系列推介活動取得積極成果。組織參與中國國內旅遊交易會、中國國際旅遊交易會、中國國際旅遊產業博覽會、海峽兩岸旅遊博覽會等活動。中國三大男高音以旅遊形象大使身份在紐約、愛丁堡等地舉辦了極富魅力的旅遊推介活動。配合國家外交開展的50個俄羅斯家庭來京民宿交流活動,產生了重要影響。
圍繞「重要節點、重點工作、重大事件、重大活動、重點媒體」統籌旅遊推介工作取得新進展,營造出有利於旅遊發展的良好氛圍。全市旅遊品牌活動格局正在構建之中,一季度旅遊新年音樂會、旅遊美食春晚、相聚北京春節旅遊活動,二季度春季旅遊歌會、京交會旅遊服務貿易交易會、國際旅遊博覽會,三季度國際旅遊節、國際商務與會獎旅遊展覽會、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年會暨世界旅遊城市博覽會,四季度迎新年倒計時慶典活動、旅遊商品交易會等一系列活動貫穿全年。
五、凝神聚力,不斷煥發活力
建立了以工作實績為導向的平時考核、德能勤績廉全方位評價年終考核相結合的幹部績效考核機制。先後選拔了11名幹部走上機關正處級職位和事業單位副處級領導崗位,調整交流了10名處級幹部,12名高校教師和博士生先後來委掛職。接收軍轉幹部6名,派出和接受掛職幹部11名。公開選拔了一名「80後」副處級幹部。首次面向海外招聘旅遊發展規劃總監、國際旅遊市場營銷總監等2個政府特聘職位。29名機關局處級幹部先後參加了全市領導幹部專題培訓。努力發揮了兼職委員作用。
認真配合市人大常委會組織開展的旅遊大額專項資金管理使用情況的專題詢問,落實了多項整改措施,制定實施了35項管理辦法。機關機要文秘、公文流轉、會議組織、行政後勤、史志編撰等工作有了新的提高。
委屬事業單位改革取得新進展。創建了全額撥款副局級事業單位---世界旅遊城市發展中心,質監所由自收自支單位轉變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穩妥推動其他事業單位的梳理規範,順利完成了公務員和事業單位工資改革工作。
健全了機關黨組織,召開機關黨委第一次代表大會以及機關工會第一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共市旅遊委機關第一屆委員會、紀律檢查委員會,市旅遊委直屬機關工會第一屆工會委員會、經費審查委員會和女職工委員會。組織機關全體黨員幹部群眾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舉辦了全系統文藝匯演、球類運動會等多項活動,首都旅遊系統第一時間啟動「7.21」特大暴雨災害捐款獻愛心行動。完善了機關會議、餐飲服務,新建了機關停車設施,進一步提升了後勤服務能力。努力做好離退休幹部工作,認真聽取意見建議,在政治上、生活上關心重視老同志。
黨風廉政建設取得新進展,制定實施了《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廉政風險防控管理工作實施方案》等措施,落實了大額項目政府採購《監督暫行辦法》、《實施細則》。嚴格落實民主集中制,決策前充分醞釀、決策中暢所欲言、決策後合力推動。所有涉及「三重一大」重要事項,都堅持了集體研究決策。
二、2013年工作安排
2013年全市旅遊工作總的要求是,深入落實黨的十八大、市十一次黨代會、市十四屆人代會和全國旅遊工作會精神,以開展國家旅遊綜合改革試點、市人大聽取市政府旅遊工作報告為契機,堅持投資消費雙輪驅動、城市農村兩個市場、區域合作共贏發展,大力推動「三個轉變」,更加自覺地發揮旅遊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村現代化的促進作用,努力把旅遊業打造成展現首都核心功能的重要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
全年預期工作目標是力爭實現「三個10%、一個20%和一個保持前列」,即旅遊總收入增長10%以上,旅遊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旅遊相關產業投資佔全市固定資產投資10%以上,旅遊購物與餐飲消費佔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0%以上,遊客滿意度保持在全國重點監測的旅遊城市前列。
一、以實施國家旅遊綜合改革試點、市人大聽取市政府旅遊工作報告為契機,更有效地推動「三個轉變」
(一)分解落實市政府關於加快旅遊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力爭取得七個方面的階段性成果
認真籌備第三次全市旅遊產業發展大會暨國家旅遊綜合改革試點工作會,按照城市功能定位大力發展首都旅遊業。
探索按照區域常住人口和旅遊接待數量確定旅遊用地指標辦法。在延慶縣、房山文化旅遊區、門頭溝齋堂鎮和軍莊鎮按照常駐人口與旅遊人口開展城市規劃和土地規劃試點。
在東城、西城選擇古都風貌保護區內的傳統四合院民居,試行「北京人家」經營模式從事旅遊接待住宿活動,探索風貌保護、居民就業、發展經濟三位一體的實現途徑。
探索按照旅遊接待數量確定景區旅遊公共服務設施的管理辦法。在延慶八達嶺、昌平十三陵、懷柔慕田峪等風景名勝區內按照常態旅遊接待人數,設定旅遊附屬公共服務設施用地。
鼓勵遠郊區縣集體經濟組織利用集體建設用地發展旅遊產業。在房山佛子莊鄉、門頭溝軍莊鎮試點農村集體用地流轉改革,在門頭溝和房山區史家營鄉研究試點利用荒山、荒坡和廢舊工礦用地開發旅遊的相關政策。
完善入境旅遊免籤、免稅政策及服務體系。完善具體措施,有效放大72小時過境免籤政策的拉動效應。建立健全免退稅政策扶持與服務體系,積極扶持旗艦店規劃建設。
利用現有金融交易平臺,積極搭建旅遊資產交易板塊。探索建立政策性京郊旅遊民間融資(擔保)服務體系和旅遊產業再擔保服務體系,拓寬旅遊企業融資渠道。
加快籌建北京旅遊大學,建立一批旅遊職業教育、旅遊技能培訓基地,完善旅遊教育培訓體系。
(二)分解落實市政府關於旅遊功能區規劃建設《指導意見》,力爭促成一批旅遊大項目落地
針對首都功能核心區、功能拓展區、發展新區和生態涵養發展區特點,落實重點項目規劃建設中軸線、前門-大柵欄、什剎海-鑼鼓巷、海澱三山五園、海澱科教旅遊、朝陽商務旅遊、豐臺宛平城、八大處旅遊景區、石景山數字動漫娛樂區、通州文化旅遊區、房山文化旅遊區、大興新機場旅遊休閒區、昌平旅遊購物功能區、國家旅遊產業園區、門頭溝旅遊文化休閒功能區、平谷金海湖休閒度假功能區、懷柔雁棲湖休閒度假功能區、密雲綠色休閒旅遊功能區、延慶國家旅遊綜合改革示範縣等19個各具特色的旅遊功能區。在規劃建設旅遊功能區過程中,著重落實一批有影響力和帶動力的旅遊實體項目。
(三)在延慶國家旅遊綜合改革示範縣開展先行先試,努力把旅遊業打造成拉動區域協調發展的主導產業
以延慶縣為旅遊綜合改革重點區域,探索以旅遊產業主導區域經濟發展的新路徑,落實以旅遊產業引導區域城鎮化發展的新措施,研究以旅遊產業促進農村現代化的新模式,形成有利於加快旅遊業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重點落實一批有帶動力的大項目。
(四)積極落實國務院《國民旅遊休閒綱要》,制定有效措施推動旅遊業創新發展
按照國家《國民旅遊休閒綱要》(2013-2020),制定本市的具體落實措施。結合國家出臺《旅遊法》,加緊修訂《北京旅遊管理條例》。加大力度推動一批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設立旅遊開放日,制定開放評定標準及獎勵等常態管理辦法。圍繞重大課題加緊專項研究,力爭轉化一批工作成果。著重理順政府、市場、企業關係,進一步落實解決缺位、錯位、越位、不到位問題的具體措施。借鑑國際慣例,研究運用旅遊稅收政策促進旅遊業發展的可行性,探索完善支持旅遊產業發展的專項政策。發揮北京旅遊學會專家智囊作用,編輯出版《廣義旅遊學》、《北京旅遊綠皮書2013》,研究推出一批調研成果。
二、以有效提升公共服務能力和遊客滿意度為重點,進一步落實環境、服務、管理、素質、設施五大提升工程
(一)加大旅遊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建設力度,不斷提升便利化服務水平
推進區縣「十個一」旅遊便民服務措施的優化提升工作,建立以「六個更加」為主要內容的旅遊公共服務評價機制。繼續做好旅行社與社區對接,為市民提供物美價廉的旅遊產品。完善旅遊志願者招募機制,推出一批「志願北京旅遊」品牌項目。按照市場規律推進「觀光巴士」規劃運營。
圍繞故宮、八達嶺、頤和園、天壇、十三陵等重點景區,落實周邊一公裡範圍內的環境、交通、設施、購物、秩序、導覽等綜合整治工程,努力實現重點突破。
積極落實為民辦實事項目,完成50個民俗旅遊村、鄉村旅遊新業態的遊客服務中心、停車場、導覽、廁所等旅遊公共服務設施改造,建設延慶旅遊集散中心。
全面加強旅遊諮詢站、諮詢員隊伍建設,搞好業務培訓,提升諮詢站服務能力和品質,建設市級旅遊諮詢中心。
(二)進一步提高行業精細化管理水平,認真落實以提高遊客滿意度為主要內容的服務素質提升工程
開展「首都旅遊紫禁杯」評選工作,做好星級飯店、旅行社、景區等級評定覆核以及京郊旅遊業態的評定工作,提高整體服務質量和標準化運營水平。聘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代表人士加大對旅遊業服務質量檢查力度。
發揮典型帶動作用,推動星級飯店有效落實精細化管理、標準化服務措施。以遊客需求為導向,積極調整產品結構、服務項目,提高綠色、節儉、便利服務水平,有效減少餐飲、能源浪費,推廣飯店智能化、信息化精細管理。組織培訓飯店業技能大賽優秀選手,參加「全國飯店業技能大賽」。
探索旅行社及導遊員、領隊管理的創新舉措。依法開展依法行政工作,研究創新旅行社、導遊員監管與準入機制措施,推進全市旅行社服務監管綜合改革,探索導遊員分級管理辦法。專項開展旅行社掛靠部門、導遊員隊伍的清理規範,大力整頓旅行社、導遊員市場秩序。組織落實《旅行社入境遊獎勵辦法(試行)》,鼓勵旅行社開展入境遊業務。
推動A級景區「九個一」便民服務措施的完善提升。開展景區總經理培訓,更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旅遊標準化試點工作。制定「北京人家」、中醫藥文化旅遊等的服務標準與管理規範。
深入落實京郊旅遊發展《指導意見》,推動每個郊區縣建設一個具有帶動作用的旅遊產業綜合體、一個民俗旅遊示範鄉鎮、一種主打的旅遊特色商品。繼續落實「百千萬培訓工程」,完成百名鄉鎮領導幹部、千名民俗旅遊村幹部、萬名鄉村旅遊新業態帶頭人的培訓工作。
有效履行「四個服務」職能,精心做好全國「兩會」、京交會、科博會、國際電影節等重大活動的服務保障工作。
(三)進一步規範整頓旅遊市場秩序,嚴厲打擊非法「一日遊」等經營行為
探索建立天安門地區、德勝門、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奧林匹克公園中心區等主要客源集散地與長城、十三陵、天壇、頤和園等熱點景區之間「一日遊」旅遊服務主渠道,完善政府扶持、市場運作的旅遊集散體系。
持續重拳整治旅遊市場非法經營行動,分類開展專項治理整頓工作。探索建立市區兩級質監、執法管理架構,完善屬地執法、市場監管、規範服務、旅遊投訴屬地管理機制。有效發揮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作用,促進誠信經營、行業自律。有效發揮12301旅遊服務熱線作用,認真處理遊客投訴,及時協調化解群體投訴糾紛,有效維護社會穩定。
拓展首都旅遊產業監測調度移動應用系統功能,加強調度中心建設,搞好假日旅遊工作協調聯動和應急指揮。強化行業安全監管,開展安全知識競賽和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創建工作,健全區域合作和預警機制,及時處置各類旅遊突發事件,確保黃金周和小長假平穩有序。
(四)認真落實智慧旅遊2012-2015行動計劃綱要,加快「智慧北京旅遊」服務體系建設
繼續推進「五個一」工作,推動旅遊行業智慧旅遊示範試點建設,建立智慧旅遊需求和產業對接機制。完成30家熱點景區自助導遊系統軟體建設項目。運用市場機制開發推廣旅遊用戶終端設備,增強重點場所的智慧旅遊服務能力。
加強北京旅遊網建設,拓展服務功能,構建電子服務、電子商務、電子政務有機銜接的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旅遊網站。加強旅遊委政務網站建設,提高政務公開、政務服務水平。
三、以深度挖掘高端旅遊資源、旅遊消費潛能、旅遊活動資源為切入點,大力培育特色品牌資源
(一)深度挖掘、系統推介高端旅遊資源,努力開創會議、會展、會獎、會所、修學旅遊的新局面
定位挖掘、推介一批高端旅遊資源,促進服務能力從觀光服務向商務、休閒、度假服務提升。充分發揮北京高端旅遊與會議產業聯盟、中國會獎旅遊城市聯盟作用,拓展新的合作機制與領域,有效落實《促進會議與獎勵旅遊發展的若干意見》。
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參與、媒體推介相結合的方式,辦好國際商務與會獎旅遊展覽會等多個高端旅遊品牌活動,培育以商務、會議、會獎、會展、修學、中醫等主題高端旅遊活動,持續提升北京高端旅遊品牌。加強與國際高端旅遊組織合作,有效利用國際專業平臺推介北京高端旅遊。
探索建立會議、會展、會獎、會所、修學旅遊的經濟與社會評價統計體系,研究設立高端旅遊行業監管標準,高起點規範高端旅遊市場,避免低質、無序競爭。
(二)堅持圍繞「必購、必吃、必看、必住」挖掘旅遊消費潛能,有效發揮對擴大內需、拉動消費的促進作用
系統提升「北京禮物」旅遊購物品牌。按照市場規律擴大「北京禮物」店連鎖經營水平和市場規模。舉辦旅遊商品大賽、春秋兩季新品發布會和北京旅遊商品博覽會,完善電子商務平臺。搭建書畫市場管理推介機制和市場銷售渠道,努力把書畫打造成旅遊核心商品。
不斷壯大「吃在北京」旅遊美食品牌,分主題、區域、類別推介旅遊美食餐廳。探索北京旅遊美食國際性推介方式,推出《北京特色旅遊餐廳指南》。繼續舉辦「我最喜愛的旅遊美食評選」活動,研究推出多條旅遊美食特色線路。
集中力量打造大型旅遊駐場實景演出。整合資源、精心策劃,引進積極性高、實力強的投資商以及國際知名創作團隊,打造大型旅遊駐場實景演出。
採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主體、特許經營運作方式,在東城、西城開拓傳統民居四合院向「北京人家」特許經營場所轉型,擴大規模,規範服務。
(三)圍繞「重要節點、重點節日、重大節慶」開發活動資源,持續打造具有影響力和帶動力的旅遊品牌活動
重點打造市級旅遊品牌活動。採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方式,精心組織京交會旅遊服務貿易交易會、國際旅遊博覽會、國際旅遊節、新年倒計時慶典等重大旅遊品牌活動。認真做好春夏秋冬四季和中國旅遊日的旅遊活動。精心策劃北京建都860周年(建城3058周年)、2013園博會主題旅遊活動,研究培育新的國際著名旅遊品牌活動。
有效培育區縣旅遊活動品牌。指導每個區縣培育一至二個旅遊品牌活動,推動各區縣圍繞「元旦、春節、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國慶」七個法定節假日推出特色旅遊活動。努力提升天壇、地壇、月壇等傳統祈福活動品質。
統籌國際國內旅遊推介活動。組織參加中國國際旅遊交易會、中國國內旅遊交易會等國內著名的旅遊展會。面向主要客源城市,定向定位精心組織「北京風情、舞動世界」北京旅遊國際推介活動。
四、以落實72小時過境免籤政策為突破口,通過強化政府定向推介帶動入境遊、來京遊、市民遊的市場營銷
(一)編制新版旅遊資源宣傳片、宣傳品,落實推介渠道加大定向宣傳力度
以推介72小時過境免籤政策和特色旅遊資源為重點,建立健全合作機制和渠道,開展多種形式的各類宣傳品徵集與重點推介活動。精心推出北京旅遊新標識,提煉年度旅遊口號。針對外國遊客入境遊、外地遊客來京遊、本市居民在京遊的不同需求,加強市場調研和營銷策劃,按照不同客戶群編制旅遊市場營銷《手冊》(2013版),落實推介渠道,加大定向推介。
(二)以推介72小時過境免籤政策為重點,加大國際市場的推介營銷力度
細化入境遊客源市場的服務需求,落實定向定位的媒體推介渠道和宣傳片、宣傳品。加大推介營銷力度,鞏固歐洲、北美市場,拓展亞洲、南美市場,開發非洲、大洋洲市場,挖掘臺港澳市場。研究建立以媒體主動推介程度、企業主動跟進程度、公眾主動參與程度等為主要考核指標的旅遊宣傳推介效果評價體系,提高宣傳推介的針對性、時效性。
結合2013年俄羅斯「中國旅遊年」活動,有針對性的在俄羅斯及俄語區開展促銷活動。在歐洲德國及德語區開展有特色的海外促銷活動。在韓國、香港等地區開展以修學遊為重點的促銷活動。配合國家外交有效利用國際重大活動,開展北京旅遊營銷推介活動。開拓利用網絡媒體數字營銷渠道,對海外重點目標地區、重點目標人群進行北京旅遊精準營銷。
(三)針對外地遊客來京遊、本市居民在京遊等的不同需求,定向定位開展市場營銷活動
圍繞外地來京遊客的不同需求,有效推介觀光遊、歷史遊、文化遊、度假遊以及會議、會展、會獎、商務、醫療、修學等旅遊產品,努力擴大來京主題旅遊、高端旅遊規模,促進主題旅遊資源的系統開發和人均旅遊消費水平的穩步提高。
根據不同季節本市居民在京旅遊的不同需求,圍繞黃金周、小長假、周末和日常旅遊,積極做好各類旅遊資源的推介宣傳工作,引導市民充分享受生活、提高生活品質。
(四)圍繞旅遊「重要節點、重點工作、重大事件、重大活動」,進一步落實深度報導與新聞宣傳工作
圍繞「重要節點、重點工作、重大事件、重大活動、重點媒體」,全面加強與國內各類媒體合作共同搞好旅遊宣傳。重點加強與中央、本市重點媒體的合作聯動,積極開發與各類新媒體的合作聯動。
進一步提升北京旅遊博客、播客、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傳播能力和效果。強化首都地區旅遊網站聯盟建設,共同推介旅遊,倡導媒體誠信,打擊非法信息。
五、充分發揮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作用,有效加強城市、區域、行業、企業間的溝通、交流與合作
(一)努力建設一流的國際旅遊組織
建立世界旅遊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發布世界旅遊城市排行榜,推出專題研究成果。倡導建立世界旅遊城市的服務標準,推動世界旅遊城市建立統一規範的行業服務標準與規範。
籌備召開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2013北京香山旅遊峰會。加強組織建設,健全機構和合作渠道。積極發展新的城市會員,不斷擴大旅遊城市之間的合作與交流。有針對性地吸收主要會員城市的國際機場、國際航空公司、重點媒體、重要旅遊機構、品牌企業等成為聯合會的非城市會員。
建立世界旅遊城市發展中心,健全工作制度和合作機制。面向企業和媒體,積極招募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的戰略合作夥伴、贊助商、供應商。
加緊規劃建設世界旅遊城市體驗中心。完善信息平臺,將聯合會官方網站建設成為世界範圍內旅遊城市信息的權威發布網站。加強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活動平臺建設,精心組織世界旅遊城市博覽會等系列品牌活動。
(二)積極研究建設首都旅遊經濟圈
密切首都旅遊產業發展聯席會與行業、市場之間的聯繫,完善統籌協調功能,推動部門及區縣聯動,明確區縣旅遊功能定位和特色定位,共促首都旅遊融合發展。健全信息、協調、調研等工作機制,力爭解決一到二個制約首都旅遊協調發展的重大問題。努力破解首都旅遊發展融合瓶頸,在旅遊與文化、科技、醫藥、教育、體育等產業的融合方面,實現新的突破。
(三)統籌協調促進區域旅遊合作
在鞏固與長三角五省市、京滬高鐵城市旅遊聯盟協作基礎上,拓展與珠三角、東三省旅遊合作機制。制定《環北京旅遊區域合作行動綱要》,推動建立環首都旅遊經濟圈,加強國內旅遊板塊間的合作。推動城市間旅遊信息共享、質量監督聯動、應急救援實施、異地投訴受理等方面合作基礎上,在自駕遊線路設計、旅遊商品經營、無障礙旅遊等方面拓展「9+10」合作領域。鼓勵旅遊企業跨省市經營、連鎖經營和品牌輸出。
(四)有效推動對口旅遊合作支援
不斷加大對西藏拉薩、新疆和田、湖北巴東、內蒙古烏蘭察布與赤峰的對口援助工作力度,重點加強拉薩兒童樂園旅遊管理人員的定向培訓。初步形成以幹部援助為「龍頭」、項目援助為重點、智力援助為根本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口支援工作格局。
六、強化機關幹部隊伍和思想作風建設,有效落實為民、務實、清廉教育活動,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發展
(一)穩步推進幹部隊伍建設
進一步完善幹部選撥任用機制,穩步推進幹部隊伍建設。推行並不斷完善以工作實績為導向的平時考核和德能勤績廉全方位評價的年終考核相結合的公務員考核機制。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制定並落實《北京市旅遊人才規劃》,繼續與市委組織部聯合舉辦領導幹部境外培訓班。按照統一要求,推進落實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工作。
(二)進一步加強廉政行風建設
繼續推進廉政風險防控管理工作。以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為重點,逐步推進權力結構科學化配置體系、權力運行規範化監督體系和廉政風險信息化防控三個體系建設,強化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完善電子監察平臺建設,實時掌握行政許可事項、大額項目政府採購以及其他業務系統的狀況。完成旅遊行業基層站所行風評議活動和旅遊行業暗訪活動,特聘行風監督員,認真糾正旅遊行業存在的問題。發揮行政執法檢查和行政效能監察作用,提升績效考評成績。
(三)加強機關黨群和老幹部工作
積極籌備開展為民、務實、清廉主題教育活動。充分發揮機關黨委和工會作用,開展「五知五必訪」活動,把關心幹部職工學習、工作、生活任務落到實處。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推進機關黨建工作制度化、規範化、科學化。繼續抓好離退休幹部的學習服務工作,組織開展多種形式活動,把溫暖送到老幹部心中。繼續改善機關幹部辦公生活條件,進一步完善機關文化體育陣地。全面加強旅遊系統精神文明建設,精心組織首都旅遊系統文藝匯演,辦好首都旅遊系統運動會,進一步增強全行業的向心力、凝聚力。
(伍策 李鳳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