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鎮裡軍迷節日 科布倫茨國防博物館遊記

2020-12-17 蜂鳥網

  借著報導兩年一度的影像器材盛會photokina大展契機,我很有幸再次前來這座位於德國西部的展會城市,依舊熟悉的建築及風光令我欣喜不已(其實主要是上次來縮在霍亨索倫橋上的鎖還在的原因)。在緊張而忙碌的報導工作之餘,我還抽空去了一趟距離科隆市不遠的科布倫茨市。前往這座城市的原因無他,是我還自詡算個軍迷,而科布倫茨則擁有一座名為「國防科技科學博物館」的軍事博物館,吸引我獨自一人前來參觀。


焦距:17mm  光圈:f/4.2  ISO感光度:200
曝光時間:1/10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科隆火車站懸掛有「4711古龍水」的LOGO,下面的文字則是「真正的古龍水」意思

  起個大早,我就打點行囊,前來位於科隆大教堂邊上的科隆火車站,準備搭乘火車前往科布倫茨。從科隆到科布倫茨的火車非常多,即使不是快車一般一個多小時也到了。在這裡我推薦大家使用「DB」列車APP,可以很方便地查詢到所需乘坐的班次,以及經停車站名稱。科隆火車站有個有趣的小細節(請看上圖),這裡懸掛有「4711」古龍水品牌的LOGO,以及德文「真正的古龍水」的意思。為什麼這麼說呢,其實古龍水是港臺的譯法,實際上就是「科隆水」,而這種發源於科隆的香水最著名的品牌便是「4711」了(得名於公司的門牌號)。


焦距:12mm  光圈:f/3.5  ISO感光度:800
曝光時間:1/40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科隆火車站每個月臺不時會有各個班次的火車停靠,一定要確認是自己乘坐的,否則就不知道會到哪裡了

  不過說實話,德國的火車交通還是感覺不夠方便,比如買票的時候自動售票機有著繁瑣的流程,乘坐的車次停靠月臺編號並不印在票上而是需要自己在下圖中的黃色表格查詢,此外在車站也難以尋覓一個可以諮詢的工作人員,總之要在這裡坐車還是相當考驗人的外語水平。


焦距:12mm  光圈:f/3.5  ISO感光度:800
曝光時間:1/125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火車班次、停靠車站、進站時間及月臺都只能靠自己在這樣的黃色班次表上查詢了

  還有就是同一個月臺,在不同時刻會停靠去往不同目的地的火車,如果沒留神上錯了的話……你就不知道你要去哪裡了。而且更變態的是,由於有火車會晚點,有可能你查詢到的火車停靠時間來的卻是另一趟車,著實讓人捉急啊。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800
曝光時間:1/5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沒有檢票閘機、沒有安檢,在站內從臺階上上來便是月臺,第一次來的時候著實令我詫異

  科隆火車站有個非常有意思的地方(請見上圖),那就是車站內到乘車月臺,沒有任何安檢、檢票的過程,從臺階或者扶梯上來便是月臺,是沒有人檢票的,而在列車上也不是總有乘務員來查票的,購票有時候還是看自覺。


焦距:24mm  光圈:f/5.0  ISO感光度:800
曝光時間:1/8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月臺上等車的人(廣告牌上的巧克力很好吃,在這邊還便宜)

  科隆火車站內部給人的感覺還是充斥著非常古樸的工業氣息,鋼鐵桁架直接裸露在外,從房頂來看也相當簡陋,我覺得這也跟這個國家有時候給人的印象有幾分相似,那就是追求簡樸和實用。從我看的老照片來看,目前正在使用的科隆火車站有可能是戰後重建的,老照片中的科隆火車站頂棚基本全部坍塌,這也與這個國家在1945年的狀態相似。但誰知僅過了很短的時間,這個國家就迎來了再一次的復興,重新以歐洲領導者的姿態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單憑如此的奮鬥精神便非常值得學習。


焦距:50mm  光圈:f/6.3  ISO感光度:800
曝光時間:1/20s  曝光補償:-1.0EV  白平衡:自動
車展頂棚是這種裸露的鋼材結構,一種濃重的工業氣息撲面而來


焦距:12mm  光圈:f/3.5  ISO感光度:800
曝光時間:1/50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科隆HBF火車站運輸非常繁忙,即使是凌晨也依舊有不少火車停靠或通過

  在類似於國內硬座車廂的過道上顛簸了一個多小時之後,我抵達了科布倫茨這座美麗的歐洲小鎮。在來科布倫茨的路上,火車路過了一個叫雷馬根的地方,熟悉軍事的軍迷朋友一聽就知道,當年在這裡盟軍與德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諸如《雷馬根大橋》這樣的電影也有所反映。此外,位於科隆和科布倫茨中間的一座城市波恩也相當有名。波恩曾經是原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的首都,更是大音樂家貝多芬的故鄉。


焦距:12mm  光圈:f/5.6  ISO感光度:200
曝光時間:1/64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經過一個小時的車程,我獨自一人到達了科布倫茨HBF車站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200
曝光時間:1/40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鐵道沿線的圍牆充斥這樣的塗鴉,說老實話我不是非常喜歡,感覺和那些貼小廣告的沒有太大區別

  相比喧囂的展會城市科隆,科布倫茨給人的感覺則是非常傳統的歐洲小鎮,寧靜而淡雅。走在乾淨整潔的小街上,看著街道兩旁千姿百態的歐式建築,要不是兩旁的汽車,總會給人一種夢回十九世紀的感覺。就像電影裡那樣,一個風塵僕僕、抱著樂譜的年輕人,從你旁邊匆匆走過,他的名字叫貝多芬;過了一會兒,一個同樣年輕的奧地利下士也著急忙慌的跑遠,他的名字麼,算了不說也罷……時光仿佛在這裡靜止,歷史則見證了無數的興衰榮辱、滄海桑田,我覺得這也正是歐洲小鎮的最大魅力了吧。


焦距:12mm  光圈:f/3.5  ISO感光度:200
曝光時間:1/200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科布倫斯街道上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靜謐的歐洲小鎮,感覺不到太多喧囂


焦距:23mm  光圈:f/5.0  ISO感光度:200
曝光時間:1/100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這座小鎮中街邊的教堂感覺還依舊是城鎮中最高的建築

  非常可喜的是,科布倫茨整體建築依舊還是比較矮,幾乎沒有現代都市常見的鋼筋水泥叢林,最高的建築,依舊是教堂。走在科布倫茨的小街上(狹窄的街道著實不能稱作大街),每走一會兒就能遇見一座教堂,而教堂的歷史則有可能綿延至中世紀之久。


焦距:22mm  光圈:f/4.9  ISO感光度:200
曝光時間:1/1000s  曝光補償:-0.7EV  白平衡:自動
教堂高聳的鐘樓


焦距:50mm  光圈:f/6.3  ISO感光度:200
曝光時間:1/1250s  曝光補償:-1.3EV  白平衡:自動
非常有愛的人家在陽臺上種滿了鮮花

  我從科布倫茨HBF火車站出來之後便向北步行,此前在查資料時發現這裡有個景點叫做「德意志之角」。既然敢叫這樣的名字,相信勢必也會有吸引人的地方。趁著早上時間還早,我便前往此地遊覽一番。走在這樣的歐洲小鎮上真的是一個相當愜意的事情,沒有太多的遊人,其實說實話本地人也不多,稍微進一個比較小的巷子就幾乎看不到什麼人,自己一個人靜靜地走過就好。


焦距:34mm  光圈:f/5.6  ISO感光度:800
曝光時間:1/400s  曝光補償:-0.7EV  白平衡:自動
華美的天主教堂大門口的石雕非常精緻


焦距:15mm  光圈:f/3.9  ISO感光度:800
曝光時間:1/5000s  曝光補償:-0.3EV  白平衡:自動
歐洲小鎮最大的魅力就是沒有街邊的汽車,走在街上總有一種夢回幾百年前的錯覺

  再來談談拍照傢伙:這次photokina展會圖片我都是使用奧林巴斯E-M5 Mark II和12-50mm套機拍攝的,而閃燈部分則是日清的i40。這樣輕便的設備在行走的途中可以說是非常輕便,開閃燈後的畫質也足以滿足報導的要求。考慮到即將參觀的博物館裡面不允許使用閃光燈,我連閃光燈都放在了酒店房間裡,全部行囊都裝在一個小野人的六百萬(這個包的型號叫六百萬……)單肩攝影包裡面。告別了沉重的單眼相機,無反相機將會是未來我工作的主力設備。


焦距:50mm  光圈:f/6.3  ISO感光度:200
曝光時間:1/640s  曝光補償:-0.3EV  白平衡:自動
科布倫茨HBF火車站和遠處山上的城堡


焦距:20mm  光圈:f/4.6  ISO感光度:200
曝光時間:1/200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街上的老建築

  越接近德意志之角,遊客的數量就愈發得多了起來。我發現這裡的建築一個小細節,那就是閣樓的窗戶側面依舊會貼上瓦片,渾然一體的設計也有相當有趣的。


焦距:12mm  光圈:f/3.5  ISO感光度:200
曝光時間:1/320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科布倫茨市中心廣場遊人如織


焦距:33mm  光圈:f/5.6  ISO感光度:200
曝光時間:1/1000s  曝光補償:-0.7EV  白平衡:自動
閣樓窗戶側面貼的瓦片非常有特色

  沒走了兩步路,還沒到德意志之角,路邊邊又有了一座教堂,哥德式的尖頂高聳入雲,教堂內也鮮有遊人來訪,一切都顯得如此安靜而祥和。我也只是大致看了下,就離開了,繼續前往德意志之角。


焦距:26mm  光圈:f/5.2  ISO感光度:200
曝光時間:1/3200s  曝光補償:-0.7EV  白平衡:自動
不大的城鎮每走一會兒就會碰到一座教堂


焦距:50mm  光圈:f/6.3  ISO感光度:800
曝光時間:1/60s  曝光補償:-0.3EV  白平衡:自動
教堂內的耶穌像

  在這裡先扯點兒閒篇:其實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德國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國家,這也是歷史如此有趣的地方。1871年,打贏了普法戰爭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鏡廳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自此「德國」才算正式登上世界舞臺。儘管1871年成立的德意志帝國也叫德意志第二帝國,那麼自然之前就有一個所謂的「德意志第一帝國」(1933-45的納粹德國自稱為德意志第三帝國)。這個「德意志第一帝國」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用伏爾泰的話說就是「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不是帝國」,是一個由眾多大大小小的邦國組成的邦聯


焦距:38mm  光圈:f/5.8  ISO感光度:200
曝光時間:1/1600s  曝光補償:-0.3EV  白平衡:自動
教堂旁邊的歐式建築

  自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後,德意志帝國的國力日益增強,成為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領導國家,開始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霸權帝國主義之路。其實在那個年代,這也毫不稀奇,用NHK大河劇《坂上之雲》的臺詞說,當時的國家要不成為英法俄德這樣的帝國主義國家,要不就是成為清帝國這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更或是印度這樣的完全殖民地國家,沒有別的選擇。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正是帝國主義國家爭奪霸權以及海外殖民地的時候,德國與英法俄爭霸的道路在當時也是勢在必行。說實話,我一直比較贊成不要用現代的角度去思考歷史,而是要站在當時的角度考慮,而德意志帝國在十九世紀下半葉正是作出了正確的選擇,只不過具體的爭霸路線有誤,非要去跟英國較勁,以及後面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打輸了。


焦距:26mm  光圈:f/5.2  ISO感光度:200
曝光時間:1/2000s  曝光補償:-0.3EV  白平衡:自動
街邊的老建築和老橋

  德意志之角這個名字的來歷便是這裡是摩澤爾河與萊茵河的交匯處,相傳凱撒曾率領羅馬軍團抵達此地,後又有軍隊在此駐紮,拱衛羅馬帝國的邊疆,而中世紀的時候這裡還是著名的條頓騎士團的領地。如今,這些都已不見了,只有摩澤爾河潺潺的流水還在靜靜訴說這些風流故事。


焦距:50mm  光圈:f/6.3  ISO感光度:200
曝光時間:1/1000s  曝光補償:-0.3EV  白平衡:自動
「科布倫茨」在拉丁語中是「合流」的意思,上圖中便是摩澤爾河河邊的建築


焦距:12mm  光圈:f/3.5  ISO感光度:200
曝光時間:1/200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摩澤爾河與萊茵河的合流之處,便形成了德意志之角這一景點


焦距:12mm  光圈:f/3.5  ISO感光度:200
曝光時間:1/400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畫面左側是摩澤爾河,右側是萊茵河,我腳下的德意志之角便是兩河匯流之處

  德意志之角最吸引人的,便是德意志帝國開國之君威廉一世的雕像(雖然德意志帝國一共就仨皇帝……)。如今的這座青銅雕像已經是後重建的版本了,當年十九世紀末落成的原版雕像在二戰時已被盟軍炮火摧毀。雕像下面還有兩行德文:「Nimmer wird das Reich zerstöret,Wenn ihr einig seid und treu!」,意為只要團結和忠誠,帝國將永不毀滅。當然了,德意志帝國1918年就已覆滅,今天再看總感覺有那麼一絲的諷刺之感。


焦距:12mm  光圈:f/3.5  ISO感光度:200
曝光時間:1/125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底座上是德意志帝國的首任皇帝威廉一世的雕像


焦距:20mm  光圈:f/4.6  ISO感光度:200
曝光時間:1/500s  曝光補償:-0.7EV  白平衡:自動
雕像後為德國各州的州徽,上圖中為科隆市所在的北萊茵-威斯伐倫州的州徽

  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的青銅雕像後的長廊懸掛有各州的州徽,根據維基百科記載,這裡還有包括德國在1945年失去的東普魯士的幾個州在內的全部州徽,不過我翻照片貌似沒找到。上面這張是photokina展會舉辦地科隆市所在的北萊茵-威斯伐倫州的州徽,在此聊表紀念。

 

·大炮、大炮、還是大炮

  好了言歸正傳,還是說說科布倫茨國防科技科學博物館吧。即便是照著谷歌地圖,我還是七繞八繞才在一個不起眼的小院裡找到了博物館的入口。要是不看德文介紹,你能想像下圖就是這個博物館的入口嗎?說實話真的是簡陋的夠嗆……可能人家覺得無所謂或者是沒太多資金來裝飾門面吧。


焦距:13mm  光圈:f/3.6  ISO感光度:200
曝光時間:1/2000s  曝光補償:-0.3EV  白平衡:自動
有點簡陋的博物館大門……

  我參觀的這個博物館德文全稱是「Wehrtechnische Studiensammlung」,翻譯為中文便是國防科技科學博物館,門票售價是3歐元,進去後可以拍攝。可能是我是工作日去的,整個博物館的遊客算上我只有五六個人,四層的博物館非常按鍵,工作人員貌似也只有門口的一個老爺爺。


焦距:12mm  光圈:f/3.5  ISO感光度:800
曝光時間:1/125s  曝光補償:-0.3EV  白平衡:自動
這個其實是出口,出口處是一個老爺爺看門,就沒拍

  不知道是不是德國人也比較認同「民以食為天」這句話,一進博物館大門就可以看到展示的軍用口糧,內含食品的種類還是相當豐富的。我一直比較同意戰爭一定要重視後勤,讓士兵無論是作戰還是賑災都能吃得飽、吃得好,而不是反覆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我覺得後者這麼做既對不起士兵,也是一種對後勤能力地下的推脫。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800
曝光時間:1/5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不知道是不是這邊也覺得「民以食為天」,一進門就放著戰鬥口糧的展櫃

  沒走兩步,有一件大殺器展現在眼前,這就是600mm口徑的「卡爾」臼炮的炮彈一發。為了展示其尺寸,我把自己的iPhone 5S手機放在了下圖的炮彈旁,各位可以一窺其尺寸大小。後面的圖片便是一輛經過改裝的四號坦克吊起炮彈為卡爾臼炮裝填的照片。卡爾臼炮最為「黑科技」的地方,就是這貨竟然是自行的……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800
曝光時間:1/25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一進門就震驚地看到了600mm口徑的卡爾臼炮的炮彈,跟我iPhone 5S的對比就可以看到炮彈的尺寸有多麼恐怖

  這個博物館儘管裝甲車輛比較少,但是火炮那真是大把大把的。我一直覺得火炮,尤其是大口徑火炮可以說是一種「軍迷的浪漫」。流連於這些火炮之間時,我總會想,也許七十多年前一群也是跟我差不多年紀的年輕人,以炮兵的身份參加了這場世界大戰,他們經歷了哪些戰鬥?戰爭結束後他們回家與親人團聚了嗎?


焦距:17mm  光圈:f/4.2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100s  曝光補償:-0.7EV  白平衡:自動
leFH 18,一款由德國萊茵金屬公司推出的105mm輕型榴彈炮


焦距:12mm  光圈:f/5.6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3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leFH 18輕型榴彈炮的一個升級版本——leFH 18/40

  除了之前的卡爾臼炮炮彈之外,在一層的另一個角落裡還放著一發俾斯麥戰列艦的380mm主炮炮彈!俾斯麥戰列艦的威名相比即使不是軍迷也會有所了解。像這樣的380mm大口徑主炮在俾斯麥戰艦上共有8門,想想便非常令人興奮。我一直覺得發射飛彈的現代軍艦沒有過去的大艦巨炮看上去有氣勢,多炮塔神教的浪漫也絕非現在坐在辦公室裡按電鈕發射飛彈所能夠比擬的。


焦距:12mm  光圈:f/5.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50s  曝光補償:-0.3EV  白平衡:自動
又一個重量級展品——俾斯麥戰列艦的380mm主炮炮彈!!!


焦距:12mm  光圈:f/5.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100s  曝光補償:-0.3EV  白平衡:自動
75mm口徑的FK 18野戰炮,著名的克虜伯公司出品


焦距:12mm  光圈:f/5.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100s  曝光補償:-0.3EV  白平衡:自動
150mm口徑的sIG 33重步兵炮,這款重炮還被改裝在1號坦克上,成為「野牛」自行火炮

  除了上面的大傢伙之外,這型leIG 18、75mm步兵炮也相當讓我感興趣。leIG 18步兵炮與1927年由萊茵金屬公司研發,400kg的總重量、可拆解為6-10個部件攜帶,最重的一個部分不到80kg的設計非常便於在山地間攜帶、使用,小巧的體積也難以被敵人發覺。類似的設計思路還有就是日本的九二式步兵炮,該型火炮令中國軍隊在抗日戰爭中吃了大虧。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200s  曝光補償:-0.3EV  白平衡:自動
便於在山地使用的leIG 18型號的75mm步兵炮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250s  曝光補償:-1.0EV  白平衡:自動
乾脆就直接將軍艦的炮塔搬過來了

  我感覺這個博物館是以軍事科普為主,所以除了真實的武器裝備之外,還陳列有包括俾斯麥戰列艦、下面的古斯塔夫列車炮和巴黎大炮的模型,讓人們,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到這些曾經存在過的人類工程學、軍事科學的傑作。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60s  曝光補償:-1.0EV  白平衡:自動
800mm古斯塔夫列車炮的模型


焦距:15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25s  曝光補償:-0.3EV  白平衡:自動
一戰時期的「巴黎大炮」模型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80s  曝光補償:-0.7EV  白平衡:自動
128mm的Flak 40重型高射炮,看資料PaK 44反坦克炮也是基於此款高射炮研發的

  在37年全面抗戰前夕,中國國民政府曾向當時的納粹德國購買了槍械、火炮、裝甲車輛在內的大批武器裝備,在武漢會戰前還是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儘管未能實現武器裝備的完全利用,但試想如果沒有這些裝備,抗戰初期國軍只會更加苦難。下圖中的88mm高射炮,當時中國政府也購買了20門Flak 18這一早期型號的88mm高射炮,用於鞏固長江的防禦,而這些火炮也最終被日軍所獲,全部損失。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100s  曝光補償:-0.7EV  白平衡:自動
又怎麼能少了經典的Flak 37「88炮」呢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160s  曝光補償:-0.7EV  白平衡:自動
大口徑火炮神教sFH 36重型榴彈炮,150mm的口徑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160s  曝光補償:-0.7EV  白平衡:自動
這款150mm重型榴彈炮相比旁邊的sFH 18大幅降低了火炮重量

  除了88炮之外,國軍還裝備了下圖中的sFH 18重型榴彈炮,其中有一部分是32倍口徑的萊茵金屬150mm榴彈炮。這些火炮的性能在當時是高於日軍裝備的自產榴彈炮,但這些火炮也與1號坦克這樣的裝備一樣,最終惋惜地全部損失。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160s  曝光補償:-0.3EV  白平衡:自動
國軍在抗戰爆發前也裝備了sFH 18重型榴彈炮


焦距:18mm  光圈:f/4.3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16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諾登飛」多管機關炮,轉動手柄即可依次發射,甲午戰爭前北洋水師的軍艦也曾配備該武器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25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在《拯救大兵瑞恩》中大殺四方的Flak 38,20mm防空高射機炮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80s  曝光補償:-0.3EV  白平衡:自動
鐵拳」反坦克榴彈發射器和下面的RPG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80s  曝光補償:-0.3EV  白平衡:自動
「坦克殺手」反坦克火箭發射器

  在二戰期間,國軍還裝備有下面的這款37mm口徑、45倍口徑身管的Pak 36反坦克炮,儘管該火炮的穿深非常有限,但擊穿日軍裝備的九五式輕型坦克、八九式中型坦克和九七式中型坦克的正面裝甲,還是沒有太大的問題。據網絡資料,在臺兒莊戰役期間,國軍炮兵部隊使用這款Pak 36反坦克炮對日軍的坦克部隊造成了很大的殺傷,有效遲滯了日軍對臺兒莊的進攻。


焦距:19mm  光圈:f/4.5  ISO感光度:4000
曝光時間:1/200s  曝光補償:-0.7EV  白平衡:自動
37mm口徑、45倍口徑的Pak 36反坦克炮,國軍也曾裝備過這款火炮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4000
曝光時間:1/250s  曝光補償:-0.7EV  白平衡:自動
50mm口徑、60倍口徑的Pak 38反坦克炮


焦距:20mm  光圈:f/4.6  ISO感光度:4000
曝光時間:1/160s  曝光補償:-0.7EV  白平衡:自動
75mm口徑、46倍口徑的Pak 40反坦克炮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4000
曝光時間:1/500s  曝光補償:-0.7EV  白平衡:自動
88mm「神教」Pak 43反坦克火炮

  像上面這些自身不具備動力的裸炮,儘管具備成本比較低廉的特點,但無論是火炮的運輸、展開以及位置轉移都非常不方便,在二戰結束後就相對比較少見了。火炮的部分就向各位觀眾老爺們介紹到這裡,後面再來看看館藏的裝甲車輛部分。

·模型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在軍用車輛區域,令我感覺比較遺憾的是這座博物館似乎並沒有陳列二戰期間的德國及其他國家的坦克,此外我感覺可能是因為展館面積有限,所以內部的車輛擺放十分密集,而且有不少展品是沒有圍欄的,觀眾完全可以零距離感受這些歷史上的鋼鐵怪獸的極致魅力。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60s  曝光補償:1.0EV  白平衡:自動
軍用車輛區域一進入便看到一輛法國雷諾FT-17輕型坦克

  軍用車輛展區一進來,我便看到了一輛一戰時期的經典坦克——法國雷諾FT-17,而且這輛展品經歷了近一百年的時間卻依舊保持相當完好。在當時,雷諾FT-17是一款改寫了坦克發展歷史的全新產品,位於頂部可360°旋轉的炮塔、低於車身並配備懸掛的履帶傳動系統等技術參數均奠定了現代坦克的設計思路,儘管今天看來顯得很簡陋,但在當時可以說這款產品是一款劃時代的坦克。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10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這款坦克開創了現代坦克的設計和布局思路

  實際上二戰初期法國投降時,法軍還有不少的FT-17坦克正在服役,而這些坦克也被德軍收入囊中,不過此時這款坦克已經嚴重過時,所以也沒有太多的表現機會,還是有幾分美人遲暮的感覺。


焦距:18mm  光圈:f/4.3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125s  曝光補償:1.0EV  白平衡:自動
這款坦克的詳細參數,僅有兩名乘員的設計在如今看來還是落伍了

  展廳正面,自然是要展出德國自家研發的坦克了,於是「一輛」豹一主戰坦克便映入眼帘。不過最神奇的,還是這款坦克是被從中間切開的!觀眾不必鑽入坦克內部就能看到豹一主戰坦克的內部構造、乘員分配,以及各部分的裝甲厚度,還是非常非常長知識的。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160s  曝光補償:-0.3EV  白平衡:自動
展館內放置的一輛豹一主戰坦克,哦不是,是半輛……

  儘管坦克有著鋼鐵巨獸般的體積,但實際上內部由於內部動力、火控等諸多設備的佔用,實際上留給乘員的空間可以說是捉襟見肘的。而下圖中不同部分的裝甲厚度,也反映了設計者對於防護和機動這兩個彼此矛盾的參數進行的取捨。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320s  曝光補償:-0.3EV  白平衡:自動
被切開的炮塔剖面,可以看到內部的構造,乘員必須要在這樣一個非常擁擠的的環境內駕駛和戰鬥

  前面我們提到,由於科布倫茨國防科技科學博物館沒有二戰時期的坦克車輛,所以在雷諾FT-17坦克旁放置了不少軍模,來展示二戰時期的坦克及裝甲車輛。下圖中就有包括「三突子」、電傳動的「象」式、四號坦克殲擊車和獵豹在內的多款在原有坦克改裝而來的坦克殲擊車(嚴格意義上「象」式是保時捷虎的改裝型號)。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200s  曝光補償:1.0EV  白平衡:自動
非常遺憾的是這個博物館並沒有看到二戰時期的坦克車輛,只是在雷諾FT-17坦克旁邊放置了不少模型

  下面還有包括追獵者,以及重型坦克殲擊車的中級產物——「獵虎」式坦克殲擊車。這款重型坦克殲擊車配備有128mm的Pak 44火炮,車體正面150mm、火炮正面250mm的超強護甲也是非常罕見的。但實際上這款坦克殲擊車的實際使用效果並不是非常理想,過於笨重、無炮塔的設計令其機動性嚴重不足,據二戰第一坦克王牌卡爾烏斯回憶,獵虎在正常行駛時必須要固定炮管,否則火炮將會很容易損壞,而這對於遭遇戰來說簡直就是噩夢。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125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獵豹、SU-85、獵虎、追獵者和M36坦克殲擊車模型

  下面這裡還有一戰時期英、德兩國的坦克模型,以及德國的一號、二號和三號坦克在內的多款經典的早期坦克。而下面一層則是瑪蒂爾達、T34/85、霞飛、虎I、虎II和豹式等各國主力坦克模型。這些模型的意義則更多地是軍事知識科普,讓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到祖輩參加戰爭時的武器裝備,以及交戰對方的坦克車輛。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20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這裡還有一戰時期的德國A.7V.、英國Mark IV、德國1號、2號、3號和九七式等坦克模型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10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瑪蒂爾達、T34、M3格蘭特、豹式、虎I、虎II、K-V1這樣的二戰各國主力坦克模型也均有陳列

  二戰時期,德國曾經研發過一些「腦洞大開」的武器裝備,比如下面這款SdKfz 2半履帶摩託車。根據維基百科資料,最早這款半履帶摩託車是為了空降比開發用於空投後拖曳火炮而設計的,後來乾脆用來拖拽飛機,並且在泥濘的東線戰場運送兵員。半履帶的設計令其具備了更好的越野性能,小巧體積也能實現比較強勁的拖曳能力。


焦距:15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125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SdKfz 2,或是HK 101,一款腦洞大開的半履帶摩託車

  二戰結束後,德國分裂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德國成為冷戰時期東西方對抗的最前線,所以東德配備有蘇系的武器裝備。90年兩德重新統一之後,德國便同時擁有了北約和前華約這世界兩大軍事陣營的武器裝備。所以在這個博物館裡我們也能看到部分蘇系裝備,比如下面這輛T-55主戰坦克。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50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由於前東德配備的蘇系武器裝備,所以在這裡我們也能看到上面的T55這樣的蘇系坦克


焦距:15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25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配備有雙主炮、腦洞同樣非常大的德國VT 1-1試驗坦克(我覺得這貨叫坦克殲擊車更合適)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20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SdKfz 231是一款配備裝甲的6×4輪式裝甲車,配備一門20mm的KwK 30機關炮,裝甲厚度8-15mm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16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高大的8×8輪式裝甲車——Radkampfwagen 90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125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展館裡又怎麼能少的了豹二主戰坦克呢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5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框架狀態下的T-72主戰坦克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3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SdKfz 251半履帶式裝甲車,該型裝甲車擁有多種改裝型號,不僅可以用來運兵,還能實現反坦、防空等功能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125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像二層樓那麼高的SdKfz 9半履帶車輛,串聯三到四輛則可以拖曳諸如虎I、虎II這樣的重型坦克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10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可以水陸兩用的大眾Typ 166軍用汽車,兩個大燈活像蛤蟆的兩隻眼睛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8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冷戰時期的大眾ILTIS軍用越野車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5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卡車前部設計有「亨舍爾」公司的LOGO,而這個名字背後則蘊含著豐富的歷史

  科布倫茨國防科技科學博物館館藏的裝甲車輛中二戰的車輛並不多,坦克更是難尋蹤跡,從這一點來看還是感覺比較遺憾。如果是喜歡二戰坦克車輛的話,還是要去俄羅斯的庫賓卡坦克博物館去看,那裡有包括虎王、甚至是鎮館的「鼠」式超重型坦克。

·槍,我要很多很多的槍

  前面向各位看官老爺們介紹了火炮和裝甲車輛,那麼還差什麼呢?當然就是槍了!科布倫茨國防科技科學博物館共有四層,其中有兩層都是展覽了槍械和步兵裝備,其中槍械更是覆蓋了從古老的前裝線膛火繩槍,到如今德國國防軍的現代化裝備。館藏槍械的數量和種類,對於軍迷來說絕對是一場視覺饕餮盛宴。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4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展館內還展出有前裝滑膛燧發槍

  如果看過好萊塢大片《愛國者》電影的話,你肯定會驚訝於那時候戰鬥方式——用戲謔的話就是「排隊槍斃」。士兵以連排級為單位排成橫隊,大家肩並肩站立射擊,即使距離很近的敵人射擊時也並不躲避。如此奇葩的戰鬥方式也是與當時的前裝滑膛槍射程近、命中率低、裝彈慢的技術特點有關的,一旦進入到後裝線膛槍時代,就不再會有這樣的「排隊槍斃」戰鬥了,更不必說下圖中的馬克沁重機槍了。馬克沁重機槍直接將密集陣型衝鋒戰術打入冷宮,也為中國的抗戰貢獻出了自己的一分綿薄之力。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6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各個型號的馬(ren)克(tou)沁(ge)機(cao)槍(ji)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3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曾在晚清就裝備中國軍隊的麥德森輕機槍


焦距:16mm  光圈:f/4.1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60s  曝光補償:-0.7EV  白平衡:自動
元首的憤怒——MG34、MG42通用機槍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125s  曝光補償:-0.7EV  白平衡:自動
看著像水冷式機槍的風冷機槍——英國劉易斯輕機槍,一款美國設計的英國機槍

  相信看到下面這張照片中的輕機槍,大家都會有很眼熟的感覺。是的,大家很容易認為這款機槍就是抗戰神劇中的捷克式ZB26輕機槍,各部抗戰神劇的主人公們經常抱著機槍恨不得突突個半個小時,打死一百多個日軍士兵。實際上首先下面四支槍裡面只有最上和最下是ZB26,中間兩把是英國的布倫式(可以理解為英國版的ZB26),其次真正的捷克ZB26輕機槍彈夾只有二十發子彈。那麼問題來了,捷克ZB26的射速是500發/分鐘,那麼扣住扳機多長時間20發子彈就會打完呢?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160s  曝光補償:-0.7EV  白平衡:自動
最上和最下都是抗戰神劇的主角——捷克ZB26輕機槍,是的就是神劇中子彈無限的機槍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200s  曝光補償:-0.7EV  白平衡:自動
這裡還有蘇系的DP、RPD輕機槍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200s  曝光補償:-1.0EV  白平衡:自動
蘇、美、英的各型步槍加裝光學瞄準鏡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160s  曝光補償:-1.0EV  白平衡:自動
我一直覺得東德人民軍(右一)的鋼盔設計是我見過最難看的……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125s  曝光補償:-0.7EV  白平衡:自動
步槍的半自動化其實很早就開始了,即將發售的《戰地1》中就有涉及

  抗戰神劇中除了無限子彈的捷克式ZB26輕機槍之外,還有一款開外掛的武器——毛瑟C96手槍,當然這款手槍在國內有著另一個更有名的名字——駁殼槍。實際上這款毛瑟C96手槍也有很有意思的故事,首先就是這款手槍並不是毛瑟本人研發的,而是毛瑟工廠三個員工在工作業餘時間鼓搗出來的。在制式手槍的選擇上,毛瑟C96因為諸如成本過高、後坐力大等原因輸給了魯格P08手槍(後者德國的制式手槍)。不過有句話叫做「東方不亮西方亮」,這款手槍在民國軍閥混戰的時候可以說是備受青睞,各地軍閥紛紛砸鍋賣鐵也要裝備,還有另一個外號叫做「盒子炮」,而這款手槍也成為國軍營一級以下軍官的制式手槍,毛瑟及歐洲其他工廠仿製的毛瑟C96手槍也有非常大的比例是銷售到中國,在中國的人氣也遠高於她的故鄉。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15s  曝光補償:-0.7EV  白平衡:自動
抗戰神劇我軍的標配——毛瑟C-96手槍,更熟悉的名字是「駁殼槍」

  下面這款長得怪怪的、有點像雙聯裝輕機槍的武器,正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衝鋒鎗(儘管長得不像),那就是義大利研發的Villar Perosa M15。這款槍械奠定了衝鋒鎗這一全新武器分類,實現了發射手槍彈、可以全自動發射等特點。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200s  曝光補償:-0.7EV  白平衡:自動
這款看上去很像輕機槍的義大利Villar Perosa M15實際上被算作衝鋒鎗的鼻祖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250s  曝光補償:-0.7EV  白平衡:自動
配備不同彈夾的伯格曼MP18衝鋒鎗,這款衝鋒鎗在民國時期也配備較多,在中國得到諢名「花機關」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160s  曝光補償:-0.3EV  白平衡:自動
又怎能少了鼎鼎大名的二戰德軍配備的MP38、MP40衝鋒鎗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100s  曝光補償:-0.3EV  白平衡:自動
蘇系的波波莎系列衝鋒鎗

  再來說說下面的StG44突擊步槍吧:這款德國研發的突擊步槍也是被普遍認作是世界上首款發射中間威力彈藥的可全自動射擊武器。我們知道常規的步槍彈由於後坐力比較大,實際上是不太適合作為全自動手持武器的彈藥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美國的M14突擊步槍),而手槍彈威力、射程又偏小,所以德國在二戰期間創新地設計了一種威力介乎於標準步槍彈和手槍彈之間的這樣一種彈藥,用於這款StG 44突擊步槍。儘管這款武器並不完美,但卻是極具劃時代意義的。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60s  曝光補償:-0.3EV  白平衡:自動
全球首款發射中間彈的突擊步槍——德國StG44

  還比較值得一說的就是下面這支火繩槍:火繩槍顧名思義就是用一根經過特殊化學處理的、燃著的火繩,來點燃火藥池的火藥發射彈丸的武器,因為一下雨就悲劇所以最後被燧發槍取代。其實在最早的時候火槍相比弓箭並不出眾,但為什麼最後火槍會取代弓箭,成為軍隊的制式武器呢?我認為首先就是弓箭對弓箭手的身體素質、射擊技藝的要求特別高,無論是培養還是徵召都是比較困難的一件事情,而火槍兵的準入門檻則大大降低,這樣部隊的規模顯著擴大、士兵投入戰場前的訓練所需時間也明顯變小,對士兵個人的身體素質和能力要求也更低。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160s  曝光補償:-0.3EV  白平衡:自動
館藏還有更加古老的火繩槍,前裝滑膛的特點使得那時候打仗變成了「排隊槍斃」

  下圖這種前裝燧發槍發射的原理是射手扣下扳機後,裝有燧石的擊發裝置擊中前部的鋼片,打出火花點燃火藥池內的火藥。這樣就不會擔心火繩熄滅,無法射擊的問題了。還有一個有趣的細節就是,如果網友們看過介紹拿破崙時代的電影的話,那時候的士兵使用這種前裝燧發槍的時候,是要裝填兩次火藥的,第一次是在槍管內裝填推動彈丸發射的,而另一次則是火藥池內供擊發使用的。再考慮到戰鬥過程中士兵難免緊張,實際上燧發槍的射擊速度是非常慢的。所以在現代意義上的後裝線膛槍出現之前,各軍往往採用之前我提到的「排隊槍斃」戰術,排成緊密的人牆,大家同時射擊,這樣才能獲得比較高的命中率。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60s  曝光補償:-0.3EV  白平衡:自動
取代火繩槍的前裝滑膛燧發槍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200s  曝光補償:-0.3EV  白平衡:自動
這裡還有抗戰神劇中出境率很高的——南部十四年式手槍,這款手槍也是抗日戰爭期間日軍的制式手槍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60s  曝光補償:-0.3EV  白平衡:自動
走在這樣的長廊裡,軍迷肯定會非常激動吧

  在前裝燧發槍和後裝線膛槍的過渡期間,也就是大概中國太平天國運動和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各國還出現了一種前裝線膛槍。使用時士兵先裝填火藥和米涅式子彈,然後在擊發裝置處安裝一個含有雷汞的雷帽,然後射擊。這樣裝彈的效率大大提升,槍管內的膛線也能保證更高的命中率和更遠的射程。正是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這種前裝線膛槍開始興起,傳統的拿破崙時代「排隊槍斃」戰術也再無用武之地了。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100s  曝光補償:-0.3EV  白平衡:自動
在槍械發展歷程中還出現過一種前裝線膛槍,相比滑膛槍無論是射程還是準確性都有了進一步的提升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60s  曝光補償:-0.3EV  白平衡:自動
洪荒時期的後裝線膛槍看上去還是相比比較簡陋,有些型號一次還只能裝填一發子彈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200s  曝光補償:-0.3EV  白平衡:自動
這種前裝線膛槍的擊發裝置更加可靠,彈藥分開裝填的方式還是很費時費力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250s  曝光補償:-0.3EV  白平衡:自動
青史留名的各型經典手槍

  科布倫茨的國防科技科學中心樓上館藏的槍械不僅數量的,乾貨也是相當的多,更可貴的是槍械的成色還相當不錯,從中不難看出工作人員對槍械的保管和保養的用心程度。我在裝修之前的軍事博物館看到有很多很珍貴的裝甲車輛等藏品沒有得到太好的保護,這一點上還是需要向人家學習。

·其他藏品&遊覽感受

  除了火炮、軍用車輛以及槍械之外,科布倫茨國防科技科學中心還館藏了很多很多有意思的軍事裝備,其中不僅有下面的水雷這樣的東西,甚至還有一艘小型潛艇!而在1層展館最深處,則塞下了滿滿當當的飛機,觀眾只能從飛機間的縫隙間才能穿過,對於軍迷來說也絕對是一個驚喜。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3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他踩著地雷了思密達(《集結號》)!!!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6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第三帝國的榮耀——俾斯麥戰列艦(雖然第一次出擊就沉沒了……)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125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咱還是玩U型潛艇吧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5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德味滿滿的蔡司軍用光學儀器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400
曝光時間:1/50s  曝光補償:0.7EV  白平衡:自動
二戰德國空軍軍服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80s  曝光補償:-1.0EV  白平衡:自動
相比傳統的直列或V型發動機,星型發動機可以大幅縮短發動機長度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125s  曝光補償:-0.7EV  白平衡:自動
米格29配備的噴氣式發動機(右一)

  說實話作為一個偽軍迷,我對軍用飛行器沒有太多的研究,而這裡館藏的飛行器數量相當多,並且涵蓋了冷戰雙方東西方的裝備,其中就不乏兩架不同時代的米格戰機,以及擁有「暴力美學」般的米-24武裝直升機。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160s  曝光補償:-0.7EV  白平衡:自動
全球首款配備了燃氣渦輪而不是活塞式發動機的法國雲雀II直升機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80s  曝光補償:0EV  白平衡:自動
前蘇聯「暴力美學」的代表之一Mi-24雌鹿武裝直升機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250s  曝光補償:-0.7EV  白平衡:自動
米格23,一款第三代超音速戰鬥機,臨近了看飛機的做工和設計依舊非常「暴力美學」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125s  曝光補償:0.3EV  白平衡:自動
米格21 Bis戰鬥機,一款第二代蘇制戰機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320s  曝光補償:-0.3EV  白平衡:自動
展館裡的飛機堆得是滿滿當當,只有一條小路可以用來瀏覽

  在樓上還有不少陳列各國、各個時期、各軍的服裝,從中不難看出,歐洲國家的軍服隨著時間而從原本非常華麗,但實際很不實用的軍服,逐漸過渡到到後期顏色比較土的、甚至會有迷彩配色的軍服。此外,這裡甚至還有一戰時期的步兵用盔甲,在塹壕戰的突擊中力求起到更好的防護效果。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20s  曝光補償:-0.7EV  白平衡:自動
不知道為啥這裡的假人看上去都是怪怪的,在空無一人的展館內還是感覺有點恐怖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20s  曝光補償:-0.7EV  白平衡:自動
二戰德軍包括武裝黨衛軍、裝甲兵在內的多個兵種的軍服


焦距:19mm  光圈:f/4.5  ISO感光度:1600
曝光時間:1/13s  曝光補償:-0.3EV  白平衡:自動
一戰時期帶有濃厚工業風格的單兵護甲


焦距:14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4000
曝光時間:1/320s  曝光補償:-1.0EV  白平衡:自動
軍人的頭盔設計也從早期的華麗逐漸向簡潔、實用過渡


焦距:12mm  光圈:f/4.0  ISO感光度:4000
曝光時間:1/250s  曝光補償:-1.0EV  白平衡:自動
一戰、二戰及冷戰時期各國各軍裝備過的頭盔

·編輯觀點:

  如果你是一個軍迷,相信位於小鎮科布倫茨的這座國防科技科學博物館還是會有非常多的值得一看的館藏軍品。儘管這個博物館還是以軍事科普為主,我最想看的二戰裝甲車輛也僅是有比較小一部分,坦克更是一輛沒有,但還是讓我很過癮,尤其是自己一個人在幾乎沒有其他觀眾的展館裡,與上面如此之多的、每一件背後都有著獨立的故事的展品共處一室,看時光靜靜流淌,現在回想一下也是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情。由於時間所限,文章中的資料來源主要是維基百科,難免有疏漏之處,各位看官老爺還請輕輕打臉。

·安利時間:超便利的環球漫遊Wi-Fi

  本次全程德國之行,我們都使用了環球漫遊Wi-Fi,玩兒個直播、聊個視頻幾乎完全不成問題,續航時間大約一天,最多還能讓你一機連接5臺設備。稍有bug的地方則是,我們這款Wi-Fi每日限流500MB,重新清零的時間則是按照北京時間計算,略有尷尬啊(當然,一般而言不太會超流量使用,我們都是流量蝗蟲來著)。


租賃連結(點擊圖片)

相關焦點

  • 江津區2020年國防教育系列活動拉開帷幕!
    為進一步強化全民國家意識、安全意識和國防觀念,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全民國防教育,江津區將在全民國防教育日到國慶節期間舉辦「2020江津全民國防教育日」系列活動。9月11日,「2020江津全民國防教育日」暨華遠·春風度國防教育系列活動新聞發布會在華遠·春風度小鎮中心舉行。
  • 德國被稱為「小中國」的小鎮:當地人講漢語,而且還過中國節日
    外國人在自己的國家穿漢服,過中國的節日。這事情放在幾十年前大家肯定覺得不可能,但這些年卻已經是見怪不怪。首先目前世界上各個國家都有很多華人,而華人會把中國的文化帶出去。其次也有一些外國人看到中國強大了,就開始喜歡中國的文化,覺得很有意思就參與了中國的節日。就好比如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個小鎮,它是德國唯一被稱為「小中國」的小鎮,當地人講漢語,而且還過中國節日。
  • 遊記:ck小鎮的紀念品比布拉格做的精緻
    霧氣中的查理大橋,增添了布拉格的神秘感天還沒亮透,塔橋的燈還亮著最後走一遍查理大橋穿越回18世紀早餐後doortodoor的司機準時來接我們離開布拉格,出發下一個城市克魯姆洛夫這家doortodoor公司強烈推薦,司機服務好,一路幫我們搬行李,ck小鎮我們訂的酒店在一個車開不進的小弄堂裡
  • 大連自然博物館遊記:沒有進步就是退步
    大連自然博物館遊記:沒有進步就是退步自然博物館在我眼裡是最具有吸引人的地方,無論動植物標本、化石還是各種礦物都令我為之著迷。因為工作和興趣,我將會去越來越多自然博物館,然後我會將自己的見聞和感想寫成「小盜龍的自然博物館遊記」,與大家分享。大連自然博物館在我心中有著非常特殊的位置,因為它是我參觀的第一座自然博物館,儘管當時我只有七歲。這次因為參加「巨鯨傳奇」的開幕式,來到大連,立即就將再遊大連自然博物館列入計劃之中。
  • 打造博物館之城 西安雲之翼國防航空博物館 航空夢從這裡起飛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打造博物館之城西安雲之翼國防航空博物館 航空夢從這裡起飛 來源:西安網 時間:2020-05-10 23:53 字號:
  • 軍迷要為「為信仰充值」,什麼價值70萬人民幣?
    八一建軍節就要來了,一些軍迷群裡熱鬧起來,不少人都在盤算該入手個什麼軍事模型或軍品來「為信仰充值」,玩手辦買模型被圈內稱為「信仰」。商家也做好準備迎接顧客,有的軍品可以賣到70萬人民幣。武器模型 新華社圖對軍事(裝備)、戰爭歷史著迷的都可以稱作軍迷。軍迷圈子裡,有玩模型的,也有玩軍品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大三學生小唐喜歡收集軍事模型,他已經「入坑」7年了。
  • 澳洲遊記之凱恩斯和雪梨
    要說跟團遊,本就沒什麼攻略而言,遊記也沒有亮點。但小魚同學很喜歡看我公號的遊記,三不五時翻一翻,共同回憶一下那些美好時光,這就是我自詡為偉大母愛的動力,每一次出遊,都是成長的印記。權當小小的禮物,送給吾愛小魚同學。
  • 疫情散去處處好,五月節日知多少?
    所以,你不要停留在那個憂傷的日子裡,走向五月,用生活的熱情擁抱它吧!02看看五月的節日有哪些,每一個節日都值得珍藏,下面我們就按時間順序來梳理一下。這個節日是於1912年專門為了紀念現代護理學科的創始人弗洛倫斯·南丁格爾而設立的節日。這次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 多少護士白衣執甲為蒼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南丁格爾不畏艱險、甘於奉獻、救死扶傷、勇於獻身的人道主義精神。六是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
  • 博物館日節日來歷由來 國際博物館日具體時間是幾月幾日
    國際博物館日定於每年的5月18日,是由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發起並創立的。197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為第一個國際博物館日,並每年為國際博物館日確定活動主題。2016年國際博物館主題是:博物館與文化景觀。
  • 首爾遊記——博物館篇:不虛此行
    首爾的博物館教育做得特別的好,特別是兒童教育做得非常的細緻,我們去過的每個博物館幾乎都設置有專門的兒童博物館,從孩子的角度設計其感興趣的項目、活動和遊戲等,讓孩子們在遊玩的過程中了解歷史、感受文化、感知人文等等,從而讓孩子們享受知識帶來的樂趣。我們常常說要發揚我們自己祖傳的淵博的中華文化,經常會看到有文章說要多開展傳統文化的活動,紀念中華傳統節日。
  • 中國黃金第一遊——黃金博物館、淘金小鎮景區
    近日,招遠淘金小鎮景區舉辦的「淘金小鎮杯」中央數字國學頻道春節聯歡晚會暨招遠市第五屆網絡春晚海選活動圓滿落下帷幕,共有100多組選手參與本次海選活動,預計在2021年1月1日,晉級的選手將角逐總冠軍,總冠軍將獲得免費參與中央數字國學頻道春節聯歡晚會的權利。
  • 德國小鎮自稱是「中國人」, 孩子手捧《弟子規》, 過中國節日
    除此之外世界各地都有人在學習中華文化,比如說「漢語熱」以及「孔子學院」,在德國有個小鎮全部人都自稱是「中國人」,而且他們每年都會選舉出一個皇帝,穿著龍袍。宣布過中國的節日。位於德國的的巴伐利亞州有個叫做迪特福特的小鎮,每年二月這個小鎮就會過一個中國狂歡節,到了這幾天,鎮長會穿上中國古代的龍袍,然後舉行登基儀式,其他人扮成大臣,宮女等各種人物。
  • 希臘自由行遊記—Day3(封筆之作)
    這將是我們整個歐洲之旅的最後一天,寫這一篇也是今年遊記原創的封筆之作,因為薇筠老師要把寫遊記激發出來的創作熱情投入到專業學術的研究中去啦
  • 樂群社區開展「我們的節日·重陽」暨國防教育主題黨日活動
    樂群社區開展「我們的節日·重陽」暨國防教育主題黨日活動 信息來源:天馬街道樂群社區 發布日期:2020-10-28 11:00 【字體:大中小】 >下午,樂群社區黨委組織老黨員到柳州市人民防空辦公室開展「我們的節日
  • 坎特伯雷:堪稱建築博物館的小鎮
    坎特伯雷:堪稱建築博物館的小鎮
  • 五一小長假,濟南博物館成節日旅遊新熱點
    「五一」長假期間,濟南的博物館裡人氣十分旺盛,參觀人數較以往節假日有大幅度增長。僅濟南市博物館每天的遊客量都達到六七千人,五月三日前後蔡公時紀念館人數近萬人。除家庭,親朋好友小團體外,學校、單位組織的團體及研學團體明顯增多,參觀博物館正成為泉城遊客了解濟南歷史和體驗傳統文化魅力的好去處。
  • 湖北武漢這個小鎮 發生過英雄的戰事 有個博物館
    湖北武漢這個小鎮 發生過英雄的戰事 有個博物館武漢江夏此鎮 有個紀念館 還有條高壓線路跨越小奇觀湖北武漢江夏自古為軍事重鎮,位於長江中遊交通要地,抗日戰爭時期,在這裡江夏金口的江面,發生過一場英雄、激烈的戰事
  • 博物館裡過大年 春節活動精彩紛呈
    在博物館不斷融入百姓生活的過程中,「博物館裡過大年」已成為許多人歡度春節的首選。春節期間,多地博物館開展了多種展覽和活動,讓廣大觀眾走進知識的殿堂,開啟不一樣的文化假期。天津節日期間,天津全市公共博物館正常開放,為年味增加了文化色彩。
  • 2018年國際博物館日是幾月幾日 博物館日是什麼節日來歷是什麼
    197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吸引全社會公眾對博物館事業的了解、參與和關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為第一個國際博物館日,並每年為國際博物館日確定活動主題。2016年國際博物館主題是:博物館與文化景觀。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館都將舉辦各種宣傳、紀念活動,慶祝自己的節日,讓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館,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功能。
  • 青春起航——崑崙關國防愛國研學教育
    近年來,大部分中小學校逐步把國防教育列為學校教育內容之一,把課堂教學和軍事文化體驗作為國防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一、加強中小學生教育是我國國防教育現狀的需要我國中小學校的軍訓和國防教育經過多年的努力,逐步走向制度化、科學化和規範化。除了校內的國防教育外,校外的國防教育同樣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