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81!在山東濟南十三五成就的一系列數據中,科技創新的速度格外醒目:濟南市在全球科研城市前200強名單中排名第81位,同時位居山東省首位,不僅詮釋了山東省會的創新實力,亦是山東創新實力的體現。12月9日,2020粵港澳大灣區主流媒體一行來到章丘明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鈍感之城」爆發
濟南,在很多人印象中或還停留在「鈍感之城」上。10年前,有媒體形容這座城市溫吞、內斂、固守陳規、缺乏進取精神。但近幾年,濟南在科研上爆發的能量令人瞠目。
2019年,濟南正式啟用國家超級計算機濟南中心科技園項目,成為國際首個超算主題科技園區。國內唯一建成即將使用的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也落子此處。此外,濟南率先提出打造萬物互聯的5G先鋒城市,並成功入選全國首批5G商用城市和精品千兆城市。
2020年3月,濟南入選「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在全國9個試驗區中佔據一個席位。如今,「科研力」早已成為濟南突破自己的硬核力量。
此外,濟南還交出了一張科研「成績單」:「十三五」期間,濟南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從133.05億元增長到225.53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2.09%增長到2.39%。14家「中科系」科研機構在此落地。截至2020年9月,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32.02件,比2015年的16.4件翻了一番。
這種「科研力」不僅形成了城市獨特的基因優勢,還成為了一座城市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在人工智慧領域,相關產業方面規模就已達600億元。
在章丘明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記者看到,龍山人工智慧谷推動了人工智慧、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機器學習等數字產業項目的集聚,並將技術和應用擴展至濟南及整個山東省,與其他產業交叉融合,完成章丘人工智慧產業創新平臺等載體建設,全面實現人工智慧技術在多個場景下的應用,打造濟南人工智慧科創高地。
頂層設計持續發力
記者注意到,濟南的科研能力之所以變得如此硬核,與山東頂層設計的持續完善、政策措施的連續推出息息相關。
在2020年12月2日舉行的中共山東省委十一屆十二次全體會議上,山東自找軟肋:「也要看到,我省發展仍處在轉型升級的緊要關口,新舊動能轉換任務依然艱巨,科技創新支撐高質量發展能力不足。」
創新是進步的根本動力,山東各地近幾年明顯加大了創新能力建設。以濟南為例,在2016年,濟南出臺了全省首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行動計劃》,為濟南打造國內一流的人工智慧創新應用示範高地和智能產業集聚高地指明了方向。
此後《濟南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若干政策》出爐,提出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勵創新發展研究的具體方案。
而最新發布的《濟南市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建設實施方案(2020-2022年)》則明確了重點任務,提出到2022年濟南形成千億級人工智慧產業規模。
章丘明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則做好山東大學文章,把山大龍山校區(創新港)落地作為推動經開區爭先進位的首位資源和引爆力量,強化規劃、產業、科技、人才、平臺、文化、機制「六個協同」,為承接山大技術轉移、項目開發合作提供個性化服務。
創新山東的突破
2019年7月在濟南成立的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在短短一年間創立了64家科研機構,實施了300多項發明專利,轉化研究了200多項前沿產業技術成果,孵化了77家高新技術企業,帶動社會投資超過200億元。
從小範圍看,這是濟南的科技創新發展的象徵;從大範圍來說,這更是山東高質量發展的一方體現。
山東高等技術研究院同樣也是創新的產物,若沒有當初不設行政級別的體制創新,若沒有打破山東科技發展短板的決心,今天就不會今年日益成為國際科學研究共同體的科研機構。
如果將山東的科研發展看作一列疾馳的動車,那麼創新無疑是它的發動機。為了引進科研人才,山東積極開展「人才興魯」行動,一方面吸引集聚知名高校畢業生到魯創新創業,同時推進科技人才評價改革,另一方面創新與國內領先科研機構合作方式,加快建設研發平臺或產業園區,促進科技成果快速轉移轉化,逐步形成多領域、多產業、多主體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而科研經費組織管理模式的創新,不但實現了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的集中資金支持,因科研項目經費「包幹制」而賦予科研人員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進一步提升財政資金的使用效果。
多點開花山東「智造」
有人用「多點開花」形容山東各地的科研力量崛起。
以章丘明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該區緊緊圍繞「國家人工智慧創新引導示範區」、「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結合齊魯科創大走廊建設,充分發揮山東大學等高校的科研優勢,依託雙創基地、哈工大機器人和北京機電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引導企業、科研機構、高校深度融合,拓展龍頭企業產業鏈創新鏈,促進大中小微企業融通發展,確保高新技術產業佔比大幅提高,催生一批「獨角獸」、瞪羚企業、「專精特尖」企業。
作為山東唯一一個GDP過萬億的城市青島,很早就出臺政策支持「科技引領城建設」,2018年青島高新技術企業的數量就位居山東第一,而在今年的山東省科技創新大會上,青島的獲獎成果佔到全省41%,創歷史最好成績。
再看威海,全國首個仿生領域科研院所在這裡誕生,在2019年度山東技術轉移先進縣評選中,這裡成為入圍縣區數量最多的城市。
此外,這裡還孕育了「國之重器」。無論是全球最先進超深水雙鑽塔半潛式鑽井平臺「藍鯨一號」,還是我國首臺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研製的作業型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無論是全球第五個Unix主機系統浪潮K1,還是時速600公裡的高速磁浮樣車,無不彰顯出山東「智」造的成就。
有了第一生產力的加持,這個北方大省註定「未來可期」。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陳昕宇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陳昕宇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霍澤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