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時針
在2006年前後,記得我當時在上中學,咱那時候不懂什麼叫火,什麼叫紅,但是有一件我記得很清楚,就是原本是晦澀難懂的《論語》,變得開始火熱起來。儼然一股論語風,掀起這股論語風的人並不是別人,是大名鼎鼎的於丹教授。
中央電視臺上的《百家講壇》正在為眾多家長與老師所推崇,我也喜歡去看一看,因為我當時只要是看這個節目,父母就不會嘮叨我,我一開始就是假裝喜歡,因為我不想寫作業。但是有一句話不是說的好嘛,「什麼是興趣?沒有興趣你假裝有興趣,慢慢的就會成為興趣」,所言不假,我折服于于丹老師的妙語連珠,一個晦澀難懂的論語經過她的講解就變得那麼有趣味性。
好景不長,也可以說是人紅是非多,也不知道是由於短時間內取得的巨大成功衝昏了頭腦還是觀眾與讀者的吹毛求疵,於丹頻頻出現「翻車」事件,一位學術大咖開始慢慢跌落神壇。
北大崑劇表演被轟下臺
北京大學被轟下臺這個事對于于丹的跌落神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當時北京大學進行了一場崑劇表演,來參加活動的都是行業內的翹楚與前輩。除了表演的成分之外,更多的是一場藝術的交流。
於丹當時作為受邀嘉賓參加這次表演,當她身著短裙,走上臺以一口「雞湯風」點評這場崑劇盛宴的時候,下面的觀眾不買帳了。學子表示現在的於丹滿嘴都是「雞湯」,說的都是「沒用的大實話」真正對於學術的鑽研出來的增量幾乎沒有,於是紛紛起鬨,在這種尷尬的氣氛中,於丹結束了這次點評。這件事讓於丹的形象大打折扣,跌落神壇已經成為必然之勢,人就是這樣,一個人說你不行那是胡說,一群人說你不行,那就是不行,那麼於丹到底是行還是不行呢?
一句論語的解讀,讓於丹走下神壇
一句經典的解讀,暴露了真實水平,成了壓倒她的最後一根稻草。《論語·第十七章·陽貨篇》中有一句「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這句話就比較經典了。有人認為孔子曾經因為相貌問題受過女子的傷,因為他長相真的是不太好。我一看那個照片,大額頭,小眼睛,門牙還有兩顆大牙縫,找對象這事絕對是不好找,要不是有這一身的本領,真的會說不上媳婦的。
解讀之一:女人和小人並稱為最難以對付的人,若是靠近女人,他就會嫌棄你天天粘著她,若是離女人遠了的話,她又會埋怨你,認為你不顧家,讓人不知如何是好。
這個解讀是很負責小女子的秉性的,現在有多少老爺們面臨著這個問題?守在家裡嫌棄你賺不來錢,外出打工嫌棄你不顧家,有的良心更差點的不是出牆就是捐錢跑路,男人好難啊。
但是站在學術的層面來看,很顯然這種話不會被記載到論語裡面,因為這是孔子在講學的過程中說的一句話,為眾人所認可的一種解讀是這麼說的:你們這些臭小子,和那些頑皮的小孩子一樣,怎麼講都講不聽,我說的話你們一個字都沒有聽進去,真的是氣死我了。
這個解釋是比較符合當時孔子講課授學的大環境的,而且也是最容易被學生記錄下來的。
於丹教授對於這句話的解讀就比較偏向於現代的理解了,她認為女子有時在一些小事情上糾纏不清,道理也行不通,就和孩子一樣,讓許多男人都覺得束手無策,所以,才會有「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這句話按照現代人的解讀來看,並沒有什麼不妥,但是學術畢竟是嚴肅的問題,這種解讀讓於丹遭到學術界的口誅筆伐,最終走下神壇。
時針說
當代社會,安心做學術的少之又少,於丹從她出名爆紅之後,便開始飄了起來,又是出書,又是參加各種活動。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商業模式下的學術,怎麼能搞得好,跌落神壇也是好的事情。
能讓她沉下心來能繼續的鑽研學術,於丹教授依舊是一個有知識的人,不能以一點毀所有,但是面對巨大的利益所表現出來的作為,真的不是一個學者該有的作為。
現在就很好,安心的能自己研究點學術,神壇其實也沒有什麼留戀的,真正的大師也從不在乎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