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社區成員投稿)
最近馬老師在外灘金融論壇直言「當鋪思維嚴重,害了很多企業家」的言論引發了不少共鳴,這種「當鋪思維」其實就是以資產抵押為信用發放信貸,企業沒有固定資產抵押就無法獲得貸款,這也確實是當下傳統金融體系信用要素失衡的外在表現。
而一直以顛覆性自居的 DeFi,折騰了這麼多月,各家 DeFi 借貸項目的實現邏輯也都大同小異——基於資產超額抵押的借貸服務模式,遠遠沒有信用因素引入其中,DeFi 「當鋪思維」相比傳統金融體系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同時正因如此,在 Compound、Aave 這些賽道老手面前,後起之秀們即便在 TVL 和 APY 上有較為出色的表現,一時也難以抵消老牌項目的先發認知優勢,所以 DeFi 「當鋪思維」的破局,或許也會是新發展的破局。
Inclusive Pool,玩法全新的 DeFi 「信用貸」
最近在 Flash Pool 的 TVL 基本穩定在1.5億美元以上且 APY 收益與一眾同類借貸平臺毫不遜色的背景之下,Wing 倒是另闢途徑,嘗試打破 DeFi 項目中的「當鋪思維」——不再依賴純超額抵押的借貸模式,而是將信用因素尤其是一整套完善的信用機制引入傳統 DeFi 借貸項目,推出了基於本體 OScore 信用評估系統的 Inclusive Pool,試水無抵押的 DeFi 信用借貸。
Inclusive Pool 的信用設計是基於本體生態,選擇引入本體上的自我主權信用評估系統 OScore,也算最大程度上發揮了本體在身份、數據方面的深厚積澱,從公開信息來看機制設計也是相當完善。
OScore 本身是依託 ONTO 跨鏈數據錢包管理用戶名下基於不同協議的資產,然後通過本體去中心化解決方案,將對應數字資產持有者的鏈上數據及行為進行360度評估,進而生成每個人的 OScore 分,這一點就很像區塊鏈世界的「芝麻信用分」。
通過上圖這些最能代表用戶特性的鏈上資產狀況與行為數據等因素,每一名用戶的 OScore 分值就可以測算出來,Inclusive Pool 的信用要素風控機制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建立的:
Inclusive Pool 根據每名用戶的 OScore 分值,在借款層面對每名用戶認定資格認定與劃分,然後不同層級的用戶在利息、資金使用率等方面也就享受了不同的優惠。
相比之下,Aave 前不久也曾推出的「無抵押信用貸」,不過更像是套了個「無抵押殼子」,並沒有類似本體 OScore 這樣成體系的信用評分機制來支撐——在 Aave 的設計中,一個用戶如果沒有抵押資產但希望能夠申請貸款,必須要找到一個願意為其債務進行擔保的擔保方,並支付擔保費用和承擔擔保義務。
也即 A 用戶可以將自身的借貸信用授權給 B 用戶,從而 B 用戶可以申請到無抵押的貸款。但一旦 B 用戶違約,系統將會清算 A 用戶的抵押資產,且整個過程都採用了線上智能合約+線下法律合約的形式:
雙方之間的擔保條款將由法律智能合約平臺 OpenLaw 生成最終的法律合同,該合同將會得到當地法律機構的認可,一旦被擔保方違約,擔保方可以訴諸於法律,維護其經濟利益。
所以不管怎麼看,Aave 通過所謂「信用授權(Credit Delegation)」實現的無擔保貸款,都會更像傳統金融裡的擔保貸款,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無抵押信用貸款。
甚至嚴格意義上對比的話,基於 OScore 去中心化信用體系的 Inclusive Pool,像是基於芝麻信用分高低而給每名用戶分別授信的借唄,依賴於每名用戶的個人信用;而 Aave 這種就完全是依附於「主卡」的「信用卡副卡」了——主卡將自己的信用額度授權給「副卡」,追根溯源,仍是有抵押借貸的模式,並未有效提高資金利用率。
Inclusive Pool 信用貸的「信用」設計
而 Inclusive Pool 這種相比激進的「個人信用直接影響借貸」的嘗試,無疑需要一個完整的事前多方維度評判、事後失信懲戒有力的完備「區塊鏈徵信體系」,參照芝麻信用分體系的諸多評判維度,可知這僅靠鏈上信息其實很難做到完善。
因此為了保證這套信用體制評判維度的準確和完善,Inclusive Pool 除了依靠鏈上的資產狀況和行為數據外,也覆蓋到了鏈外的信息查詢,並根據信息確認用戶類型:
- 個人是否實名認證
- 是否為 OScore 違約用戶
- OScore 分值認證
這樣也算打通了鏈上鏈下數據,構造了更完整的個人信用畫像,在目前的 DeFi 信用借貸甚至區塊鏈項目中,對比起來暫時應該是思慮最為周全且實踐步伐走得最遠的一個。
其中 Inclusive Pool 這套信用借貸機制的懲戒設計處理也比較靈活,一旦用戶發生違約行為,前期會有一個1天的寬限期,寬限期內日利率為0.8%,如果寬限期內仍未履行約定義務,那麼基於實名認證的違約用戶就會被列入 OScore 具有隱私保護設計的違約名單。
在這個過程中,罰息每日0.1%,不計複利,只有當用戶返還違約金額和罰息後,一周後才可以從違約名單中消除,而違約名單本身也是3年後自動消除。這套「懲戒」和「黑名單」機制也最大程度提高了用戶的違約成本,倒有點像帶有隱私屬性的「鏈上失約人(老賴)名單」。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其中 Inclusive Pool 借、貸、保各個池子中的分配比例為40%:30%:30,相比Flash Pool的45%:45%:10%,Insurance pool 的分配比例提升明顯。
這同樣不同於在 Aave 的保險設計——Aave 是唯一的保險資產,用於通過拍賣為所有其他資產投保,在 Inclusive Pool 中,各幣種都以自身為保險資產,互相風險隔離。雖然截至目前為止,運行已有一個多月、資金體量上億美元的 Flash Pool 一次也未出現過需要保險賠付的極端情況,但 Inclusive Pool 的穩妥設計使得用戶的資金安全保證也更進一分。
總之,區塊鏈圈子裡向來都是嗅覺敏銳的人最能抓住機遇,對於圈子裡一直觀望的無抵押信貸,在 Inclusive Pool 這種有意思的全新解決模式推出後,有哪些可以把握的玩法或機遇?
Inclusive Pool 的新玩法中有何機遇
像有了芝麻信用分做支撐而急速膨脹的支付寶信用場景一樣,最直接的,引入類似芝麻信用分這類的信用體系後,相比 Compound、Aave 這些還是傳統模式的 DeFi 項目,在 Inclusive Pool 中普通用戶一直看似無用的鏈上資產狀況和行為數據就能夠發揮信用槓桿的作用,憑藉個人分值的高低不同程度地降低抵押率,貸出資產的靈活性會增大。
也即同樣本金在 Inclusive Pool 中可抵押借貸的資產可能就會高於其他同類產品,大大提高了用戶的資金利用率,甚至在額度方面也可以打破 Compound 這類超額抵押的限制。
像我個人,如果自己的「鏈上芝麻信用分」足夠高,那我不僅可以抵押8個比特幣獲得8個比特幣的額度,甚至可以抵押8個比特幣獲得10個比特幣的額度,實現超額抵押,這樣就可以以自己的鏈上綜合信用為槓桿,打破「超額抵押」的限制。
這套信用機制的具體作用以下圖為例,單利率層面,信用高低導致的利率極差就高達0.02%/天,對於資金量需求中上的借貸用戶而言無疑極具吸引力。
而根據公開的設計細則,Inclusive Pool 目前設有借出池、貸入池、保證金池,其中借貸品種為 USDT/USDC/DAI,抵押品種為 USDT/USDC/DAI,保證金池接受 USDT/USDC/DAI。
也即 Inclusive Pool 目前的設計基本是圍繞三家主流穩定幣做信用借貸等服務,作為首個引入信用因素的 DeFi 借貸項目,在首先為行業試吃這第一口螃蟹時,相對而言低價格波動的穩定幣確實是最合適的選擇,並且穩定幣的借貸也是目前 Compond、Aave、Wing 這些平臺的主要借貸需求。
不過也可以預見,一旦 Inclusive Pool 正式開放,對我們普通參與者而言都意味著自己的鏈上數據的價值不在沉睡,後續隨著基於 OScore 的信用體系效用的驗證和完善,大概率會如同 Flash Pool 的發展軌跡一般:
藉由 Wing DAO 社區治理機制,通過「集中提案-投票執行」的節奏快速進行前期完善升級,其他諸如(ERC20)比特幣、以太坊這些主流數字資產乃至 UNI 這種創新資產都會逐步地被補充到 Inclusive Pool 生態之中,這樣的話作為用戶憑藉信用貸出資產的可選擇性就會相當高了。
這裡 Wing 先前推出的 Flash Pool 應該最有話語權,作為和 Compound 一般的傳統借貸模式的 DeFi 項目,Flash Pool 進展算得上突飛猛進,幾乎用一個月的時間走完了同類平臺數月甚至數年的路。
同樣一直在關注或使用 Wing 的朋友應該最清楚,短短一個月內,Wing 前後進行了7輪社區投票治理,具體內容涉及 UNI、SUSD 等創新幣種的火速上線和貸款利息手續費率等參數的調整。從這一點上來說,Wing 團隊的執行力還是槓槓的,社區集思廣益協作治理,迭代效率上比較保證。
當然,大家作為「DeFi 科學家」,耕作收益才是最主要的考量因素,不過根據之前 Wing 推出的 Flash Pool 的表現,早期撿漏的概率應該很高——Flash Pool 在以太坊外一眾其他公鏈 DeFi 借貸項目的對比中知名度雖不太高,但其中 SUSD、DAI 這類穩定幣,最近的(WING)APY 已經相對穩定地保持在10%上方。
在目前各借貸平臺穩定幣收益普遍下滑的背景下,能夠持續保持在10%以上的收益水平無疑還是頗具吸引力的。主流幣種之外,像 UNI 等創新幣種的上線節奏也很及時,(WING)APY 收益率最高時也有30%以上甚至更高,整體而言收益率在在一眾借貸平臺中也屬於頭部。
目前來看,Inclusive Pool 的信用機制設計,在已經或多或少有「信用貸」考量或嘗試的一眾 DeFi 項目中,確實走的步伐最激進,也算是 DeFi 打破「當鋪思維」的排頭兵,至於最終能不能做成類似「區塊鏈世界中的借唄」那般信用借貸的革命性產品,接下來可以好好觀察一番。
聲明:本文由入駐金色財經的作者撰寫,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絕不代表金色財經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
提示:投資有風險,入市須謹慎。本資訊不作為投資理財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