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箱子
近日,因為回看電影《星際穿越》,便又將英國詩人迪蘭.託馬斯《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反覆吟詠,愛到極致。
良夜,詩中本意指的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死亡。詩人寫於自己的父親在面對死亡之時,勉勵父親與死神抗爭,絕不要聽從死神的召喚,溫順地放棄希望。在《星際穿越》中,意為地球之末日降臨,人類將面臨的毀滅,而布蘭德教授投身拯救人類計劃,以此詩為激勵。
好的作品,在於每一個人在讀他的時候,都會有別樣的感悟。
人來到世界上,除了死亡,面對活著,其實需要的也恰恰是這種「不溫和」的態度。這裡「不溫和」,是說不輕易被外力、被自然力牽著鼻子走,不輕易地順從、順服所謂的命運。尤其,當一個人處於不安之中、逆境之中、失敗之中、黑暗之中時,更需要這樣一種精神,鼓舞自己振作,獲得自主自由的意志和行為。
是的,不要溫和地走進那些良夜。比如:
不要溫和地走進他人的眼光和期待。人生在世,免不了受人評價,被人安排——有時候,別人的一句話,將我們打入十八層地獄般痛苦,有時候,又將我們舉得老高,陽光燦爛之極。但我們一定記住:他人未必全對,我未必全錯。全世界的期待未必是自己的期待,人生正如飲水,冷暖自知。在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知後,勇敢做自己的決定,走自己的路,不怕偏,不怕冷,不畏人言,不怕眼光。
不要溫和地走進所謂「中年」或「老年」既定的認知。人到中年、老年,最有「順應」的思想,且常常「自信地」順應僵化的既定思維——認為一個事情就「應該」是這樣,一個人就「應該」是那樣;也常常安於停滯,以為大部分的人生,早已由天註定了,沒有更積極心態,總是懶、散、拖,覺得不必用心用力,神態舉止自然而然拖沓油膩起來。在這一點上,我欣賞那些越老反而活得越有味的人,欣賞永遠相信自己大器晚成、大器「老成」的人。人生不過一個過程,或早或晚,都要給自己一道盛宴;每一天雖然平淡,但都值得「盛裝出席」。
不要溫和地走進對一切未知的恐懼。我有一個特別讓自己保持興奮的習慣:對於自己越是怕的人,怕的事,越是不繞道走,將直面和介入這些人事作為一種人生的樂趣,看看會發生什麼。還記得青春時代,自己生性靦腆,怕當眾說話,偏要「為難自己」去參加演講;讀大學時,怕說錯話被人笑話,別人都不舉手,我偏要慫恿自己舉手,就是想看自己能說錯成什麼樣,能讓人笑話成什麼樣;怕考試,卻偏要去報了自學考試,最後竟順利地過關;工作了,怕和領導說話,就刻意地去主動交流。結果是,這些讓自己惴惴不安的事,也不過如此。
不要溫和地走進抑鬱的狀態。今日,看到新聞,「26歲的女子峨眉山失聯」,據報導曾留下千字遺書,稱自己因抑鬱而告別人世。其實,每個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或輕或重,都有過抑鬱的體驗,抑鬱者往往強加給自己許多不必要的想法和態度,強行給自己背負了太多的沉重——自己處於這樣的狀態,一個成年人是能夠意識得到的。更多的還是靠自己有意識地自救,而自救首先需要的是這種「不溫和」的態度——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黑暗的抑鬱空間,先去認識它、了解它,然後掙脫它。
所以,活著的每一天,也請記住,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