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帶鎮素有「東山重鎮」之稱,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這裡85%以上的人是客家移民的後裔,明末清初時期的移民運動和「湖廣填四川」的歷丸,使這些來自於異鄉的客家人在洛帶繁衍生息,形成了獨特的客家風俗和客家文化。現存於街上的「廣東會館」、「湖廣會館」和「江西會館」等,便是洛帶客家文化的標誌與見證。
洛帶鎮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處在龍泉山脈中段的二峨山麓,是一個客家古鎮。它原名甑子場,據說是因蜀國後主劉禪不小心把玉帶掉入八角井中而得名「洛帶」。實際上,洛帶是以文化味很濃的會館而成名的,那些歷史傳說不過是人們為洛帶增添的一分顏色;鎮上居民中客家人佔全鎮人數的9成,故有中國西部客家第一鎮之稱。
洛帶會館包括廣東會館、湖廣會館、江西會館、川北會館。洛帶會館建築群宏偉壯觀,布局考究,既反映移入民原籍的建築風貌,又結合川派建築特色,內部構件細膩精巧,各種雕飾圖案栩栩如生,技藝精湛。為研究會館建築的珍貴資料。2006年,洛帶會館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末清初,四川因戰亂、災荒而人煙稀少。統治者為鼓勵移民入川,形成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遷移,持續時間達一百多年。四川是中國大陸客家人數最多的省份之一,入川落籍的客家人以會館為中心,是客家同鄉聚會議事和祭祀的重要中心,是移民們的棲息地。
客家會館大多以中軸線對稱布局,坐北朝南,寓意對故鄉的無限思念之情。其中廣東會館位於洛帶古鎮的上街,始建於清朝乾隆十一年(1746年),會館佔地3000多平方米,由山門、前中後三庭和左右廂房構成,是國內現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會館之一。
江西會館位於洛帶鎮中街,又叫萬壽宮,坐北向南,建築面積2000多平方米,由江西籍客家人於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捐資興建,其主體建築由大戲臺、民居府、牌坊、前中後三殿及一個小戲臺構成,復四合院式。
湖廣會館為湖廣籍移民於清乾隆八年(1743年)捐資修建,因供奉大禹,又稱「禹王宮」,主要建築有牌坊、戲臺、耳樓、中後殿、左右廂房等。
五鳳樓,又名鳳儀閣,建於三國時期。遊玩洛帶,除領略客家文化外,還可到此品三國文化,尋蜀漢遺風。老建築翻新,算是洛帶古鎮的又一座地標。五鳳樓裡是個小型的博物館,展示的都是過去的農具一類的。
很多人去過洛帶古鎮,或許很少知道在旁邊的玉帶湖,原住農民很多被集體安置到城鎮,或者自己在成都安家了。很多枇杷果園也就無主,可以文明摘取。那裡四季景色都很不錯,如果趕上早春是一種享受。油菜黃得耀眼,李花如雪,桃花燦若雲霞,竹林依依的農家小院恬靜幽深別有一番情趣。
由於洛帶古鎮保存有完整的客家文化,走入其間便能感受到濃鬱的客家傳統。這裡的主要居民是來自廣東、湖南、江西、川北等地的客家人,他們保持著各自的傳統、語言和習慣,這也使得洛帶古鎮保存了諸如廣東會館、川北會館、湖廣會館、江西會館等許多帶有客家人風格的建築。
除了會館眾多,洛帶古鎮的客家民居也很有特色。它們雖然沒有會館的規模宏大,但清新素雅,為單四合院式,「二堂屋」結構,門外為曬壩,門內為天井,天井上正中為堂屋。居民的通風和採光都很好,並且冬暖夏涼。門前則大多挖有荷塘,再遠處是竹林和菜地。「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這裡擁有自得其樂的客家生活,每一處都透露著寧靜淡泊的現實生活。
穿梭在洛帶古鎮人來人往的街道上,偶爾還會聽到這些來自異鄉卻又早已在此生根發芽的客家人,用他們的方言在交談著,笑聲和歌聲早已深深地融入這靜謐的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