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報 · ZAKER 廈門 記者 謝禎 實習生 李子君
廈門將三條河貫通,成了現在的中山公園。記者 唐光峰 攝
一起來看看這道選擇題:廈門是個嚴重缺水的城市,尤其是廈門島,主要靠跨地市引水工程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該市水資源緊缺的自然原因主要是:1. 緯度低,蒸發量大;2. 瀕臨海邊,地下水鹹化;3. 降水量集中在夏半年;4. 境內缺少大江、大湖。
這是 2020 年上海嘉定區高三 " 二模 " 的一道地理考題,並不算難。那麼,你知道被譽為 " 海上花園 " 的廈門島內有小溪小河麼?古之廈門有七池八河十一溪,如今,這些溪流還在嗎?近日,晨報記者走訪鷺島多處,探尋 " 七池八河十一溪 " 的蹤跡。
島內難覓溪河蹤跡
" 附近有那種能看到小螺小蝦的溪流嗎?" 近日,在廈門島內的黃厝村,記者向村民詢問附近是否有溪流時,村民表示具體方位並不清楚,建議記者去上李水庫附近尋找,或許那個地方會有。
為何來到黃厝尋水?是因為此前記者在同事的朋友圈看到了小溪的照片,彼時,小溪水流還比較大。然而,在雲頂山路,順著同事指引的大致方向,記者怎麼也沒有見到小溪,更不曾聽到溪流的聲音。所幸該同事剛好在附近,便前來引路。終於,在雲頂山路國家會計學院大門正對面路旁,記者看到了這條幾乎稱不上是 " 溪 " 的水溝。
撥開茂密草叢,順著殘破的石階往下行走,小溪床出現了:小溪淺窄,最寬處還不到 1.3 米。半乾的溪床旁邊,樹木、蕨類植物青蔥生長。此處幾乎聽不見溪水流動的聲響,卻有不少小生物在水中遊動。
有村民說,這裡的溪水或是源自上李水庫。於是,記者決定溯溪而上,去看個究竟。往東坪山走,在上李水庫公園、植物園東門旁,有一汪水塘。從水塘上方往下看,肉眼看不見活水流動。
從梅海嶺附近步行到上李水庫公園,從高處臺階走下去,首先聽到的是汩汩的水聲,順著水聲的方向往下走,有一小塊看起來快要乾涸的小湖。前來遊玩的孩子帶著網兜、水罐在此處捉蜻蜓幼蟲。從湖面上遠遠看,湖底清晰可見的是越積越厚的泥沙與植被。順著臺階往下,下坡道的盡頭就是水庫。
知情人說,島內主要的兩個山脈,仙嶽山無水,而東坪山上有少量溪流。特別是在夏日雨季之後,流水更為明顯,這也部分印證了黃厝村民所言。
曾有七池八河十一溪
廈門是一座極度缺水的城市,廈門本島尤其缺水。
2004 年版的《廈門市志》之 " 陸地水 " 篇章,簡單明了地記錄了五個字——— " 島上無河流 "。
黃堅定,資深文史專家、" 堅定立場 " 傳媒人,就在晨報記者尋水時,他也推出了相應文章:《覓水廈門》。他從多方古籍入手,結合地理、人文等多角度來詳細剖析 " 廈門之水 "。
在他的筆下," 廈門之水 " 的蹤跡變得更為明晰:" 近二三十年來,廈門市生活飲用水源主要包括北溪引水、石兜—坂頭水庫、汀溪水庫,島內上李水庫功能現已調整為景觀用水,同安蓮花水庫為近年新建。備用水源包括湖邊水庫和杏林灣水庫。其中,來自九龍江的客水,也就是 1980 年建成的北溪引水工程,約佔總取水量的八成。可想而知,在引水之前,廈門缺水是何等嚴重。"
黃堅定撰文稱,雖缺水嚴重,廈門依舊產 " 嘉禾 ",嘉禾,即優良的水稻。
既能產 " 嘉禾 ",那灌溉水從何而來?民國版《廈門市志 · 卷四 · 山海志》言:古之廈門,七池八河十一溪。那麼,古時的七池八河十一溪,如今何在呢?
據《覓水廈門》對《廈門市志》《山海志》等古籍整理,以及 " 海峽問史 " 在新浪博客上整理創作的《走讀廈門》等文字,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七池,現僅存演武池局部,南普陀放生池,其餘已被填埋;八河,1927 年中山公園的魁星河、鹽草河、東嶽河三河貫通,成為公園之景,其他早已不在;而十一溪,早就淹沒在排水暗渠或高樓之下,現已無蹤跡,我們只能從 " 霞溪路 " 等路名中的 " 溪 " 字、" 塘邊 " 地名中的 " 塘 " 字,猜想曾經存在溪流的可能。
南普陀寺湖水。通訊員 孫二偉 攝
島外母親河 " 顏值 " 提升
雖然廈門島內難覓溪河,但在廈門島外,溪流眾多。那麼,廈門有母親河嗎?
現在,在不少人的心中,九龍江可以算是廈門的母親河。然而,最初的九龍江並不 " 認識 " 廈門。1980 年之後,北溪引水工程建成,真正地解決廈門本島的缺水問題,於是,九龍江成了名副其實的英雄。它雖立功,但並不等同於母親河。
那麼,廈門的母親河到底在哪裡?黃堅定在《覓水廈門 2》中寫道:" 廈門的母親河是來自同安和翔安的東西溪,以及集美的薴溪。"
如今的同安東西溪已建成了慢行系統,樹上掛起流光溢彩的燈帶,橋下閃動著五顏六色的倒影 …… 每當夜幕降臨,溪河上方飄過的風,帶著微微的甜味,令人陶醉。市民與健身愛好者在這裡漫步、騎行,感受生活的美好。
對了,最後公布文章開頭題目的正確答案吧:廈門水資源緊缺的自然原因主要是:降水量集中在夏半年,境內缺少大江、大湖。
【來源:海西晨報 ·ZAKER 廈門】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